一种脑控穿戴显示装置及脑控显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30105发布日期:2018-11-14 01:32阅读:7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智能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脑控穿戴显示装置及脑控显示方法

背景技术

穿戴显示设备是一种便携式的智能化硬件设备,其主要通过软件支持、数据交互以及云端交互实现智能化显示功能。

目前,常见的穿戴显示设备为眼镜式穿戴显示装置或头盔式穿戴显示装置,使用时,通过wifi控制穿戴显示装置或手动控制穿戴显示设备,从而控制穿戴显示装置进行显示。但是,这种控制穿戴显示装置的方式过于复杂,不能及时的满足用户对于穿戴显示设备智能化控制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脑控穿戴显示装置及帽式穿戴装置,以简化穿戴显示设备的控制方式,从而提高穿戴显示设备控制方式的智能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脑控穿戴显示装置,该脑控穿戴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显示控制单元;所述脑控穿戴显示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显示控制单元连接的脑部控制单元,所述脑部控制单元用于根据脑电波生成控制指令,使得所述显示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脑控穿戴显示装置中,脑部控制单元与显示控制单元连接,使得脑部控制单元根据脑电波生成显示控制指令后,可以通过显示控制单元根据显示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穿戴显示单元,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脑电波随时控制脑控穿戴显示装置,这样就能够简化穿戴显示设备的控制方式,从而提高穿戴显示设备控制方式的智能化。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脑控显示方法,应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所述脑控穿戴显示装置,所述脑控显示方法包括:

脑部控制单元根据脑电波生成控制指令;

显示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脑控显示方法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与脑控穿戴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脑控穿戴显示装置的结构框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脑控穿戴显示装置的结构框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脑控穿戴显示装置的结构框图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脑部控制单元的结构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脑控穿戴显示装置的实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无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穿戴显示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显示驱动模块根据显示控制指令控制透明显示模组的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显示驱动模块根据显示控制指令控制透明显示模组的具体流程图。

附图标记:

1-脑部控制单元,11-信号检测模块;

111-脑部电极,112-接地电极;

12-信号分析模块,13-指令生成模块;

2-显示控制单元,21-显示驱动模块;

211-切换模块,212-开关控制模块;

213-亮度控制模块,22-透过率控制模块;

3-显示面板,31-透明显示模组;

32-光阀结构,4-帽式结构;

40-转轴,41-帽本体;

42-帽檐框架,43-偏转调节单元;

5-太阳能电池,51-无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

511-基底层,512-掺硼n型硅层;

513-掺磷p型硅层,514-电子收集层;

515-抗反射层,516-柔性透明盖板;

52-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521-底部透明基板;

522-第一透明导电层,523-对电极;

524-电解质层,525-染料敏化层;

526-介孔光阳极,527-第二透明导电层;

528-顶部透明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控穿戴显示装置及脑控显示方法,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脑控穿戴显示装置,该脑控穿戴显示装置包括脑部控制单元1、显示控制单元2和显示面板3;脑部控制单元1与显示控制单元2连接,脑部控制单元1用于根据脑电波生成控制指令,使得显示控制单元2根据控制指令制显示面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控穿戴显示装置实现脑控显示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控穿戴显示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脑部控制单元1根据脑电波生成控制指令;

s2:显示控制单元2根据控制指令控制显示面板3。

通过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脑控穿戴显示装置的使用方法可知,脑部控制单元1与显示控制单元2连接,使得脑部控制单元1根据脑电波生成显示控制指令后,可以通过显示控制单元3根据显示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穿戴显示单元3,使得用户能够通过脑电波随时控制脑控穿戴显示装置,这样就能够简化穿戴显示装置的控制方式,从而提高穿戴显示装置控制方式的智能化。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5所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脑控穿戴显示装置还包括帽式结构4,帽式结构4的形状不作特别限定,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其它形状。

具体的,如图5所示,该帽式结构4包括帽本体41和帽檐框架42,脑部控制单元1和显示控制单元2均设在帽本体41,显示面板3设在帽檐框架42上,使得显示面板3和帽檐框架42共同组成帽檐,这样显示面板3不仅可以作为帽檐的一部分实现帽檐挡光的功能,而且也能够通过显示面板3使得帽檐具有显示功能。

而由于显示控制单元2均设在帽本体41,显示面板3设在帽檐框架42上,使得显示控制单元2与显示面板3连接时,容易发生导线外漏的问题,为了减少导线外露问题的发生,上述实施例中的帽本体41与帽檐框架42通过转轴40连接,转轴40开设有绝缘孔,使得连接显示控制单元2与显示面板3的导线从转轴40的绝缘孔穿过,直接与显示面板3连接,这样就能减少导线外露的情况发生。

为了方便用户观看显示面板3所显示的画面,帽本体41上设有转轴40,帽檐框架42活动连接在转轴40,帽檐框架42或转轴40设有如图2所示的偏转调节单元43(图5未示出),偏转调节单元43用于调节帽檐框架42或转轴40,以控制帽檐框架42相对帽本体41的偏转,这样偏转调节单元43不仅能够根据光线强弱调节帽檐框架42相对帽本体41的偏转程度,使得帽檐挡光可控化,而且还能够使得帽檐框架42相对帽本体41的偏转后,带动显示面板3的显示面与用户的视线夹角发生变化,这样用户在观看不便时,用户可以通过偏转调节单元43调节显示面板3的显示面与用户的视线夹角,从而保证用户以最佳的方式观看到显示画面。

具体的,当帽檐框架42设有如图2所示的偏转调节单元43时,帽檐框架42活动的设在转轴40上,以保证偏转调节单元43能够控制帽檐框架42绕转轴40转动,从而保证帽檐框架42相对帽本体41发生一定的偏转,这个过程中帽檐框架42能够带动设在帽檐框架42的显示面板3绕转轴40转动,使得显示面板3的显示面与用户的视线夹角变化。而图2所示的偏转调节单元43可以是普通的机械调节装置,也可以是其他智能控制的调节装置。

例如:当帽檐框架42设有如图2所示的偏转调节单元43时,偏转调节单元43可以为可伸缩支架,可伸缩支架的伸缩端与帽檐框架42连接,通过调节可伸缩支架的伸缩长度,使得帽檐框架42相对帽本体41的偏转可调,从而实现显示面板3的显示面与用户的视线夹角发生改变。

同理,当转轴40设有如图2所示的偏转调节单元43时,可以通过偏转调节单元43控制转轴40转动,使得转轴40带动帽檐框架42相对帽本体41发生一定的偏转,从而保证显示面板3的显示面与用户的视线夹角变化。而图2所示的偏转调节单元43可以是普通的机械调节装置,也可以是其他智能控制的调节装置。

例如:当转轴40设有如图2所示的偏转调节单元43时,偏转调节单元43可以为转动控制机构,通过转动控制机构控制转轴40自身转动,使得转轴40带动帽檐框架42转动,使得帽檐框架42相对帽本体41的偏转可调,这样就能保证显示面板3的显示面与用户的视线夹角发生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帽檐框架42相对帽本体41发生一定的偏转的偏转方向是绕着转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而考虑到用户提出需求时,上述实施例中的脑部控制单元1能够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及时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这些控制指令的种类多种多样。下面分情况对不同控制指令下,显示控制单元2的功能实现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为了使得偏转调节单元43能够智能化的控制帽檐框架42或转轴40,本实施例还可以使得脑部控制单元1的输出端与偏转调节单元43连接;此时,在用户需要控制显示面板3显示时,脑部控制单元1所生成的控制指令为显示控制指令或包括显示控制指令,在用户需要调节调节帽檐框架42或转轴40时,脑部控制单元1所生成的控制指令应当为调节控制指令或应当包括调节控制指令。

在控制指令包含显示控制指令时,显示控制单元2用于根据显示控制指令控制显示面板3;在控制指令包含调节控制指令时,偏转调节单元43用于根据调节控制指令调节帽檐框架42或转轴40。由于脑部控制单元1的输出端与偏转调节单元43连接,使得用户在需要控制偏转调节单元43调节帽檐框架42或转轴40时,不需要手动通过偏转调节单元43调节,而只需要通过脑部控制单元1接收用于控制偏转调节单元43的调节控制指令,然后发送给偏转调节单元43,使得偏转调节单元43调节帽檐框架42或转轴40,这样用户在提出调节帽檐框架42或转轴40时,只需要通过脑部控制单元1将用户的需求转换为调节控制指令,就可以智能的控制偏转调节单元43调节帽檐框架42或转轴40。

可以理解的时,偏转调节单元43如果要接收脑部控制单元1发出的调节控制指令,偏转调节单元43应当具有可信号控制的功能的控制开关,如电磁阀,以保证偏转调节单元43能够受到脑部控制单元1发出的调节信号的控制。

而由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3设在帽檐框架42上,使得显示面板3和帽檐框架42构成具有挡光功能的帽檐,为了使得帽檐具有多种挡光功能的实现方式,还可以将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3设置为透明可调的显示面板。如图2所示,该透明可调的显示面板包括透明显示模组31以及设在背离透明显示模组31显示面的光阀结构32;此时,在用户需要控制显示面板3显示时,脑部控制单元1所生成的控制指令为显示控制指令或包括显示控制指令;在用户需要调节显示面板3的光透过率时,脑部控制单元1所生成的控制指令为透过率控制指令或包含透过率控制指令;

具体的,控制指令为显示控制指令或包含显示控制指令,显示控制单元2用于根据显示控制指令控制透明显示模组31;控制指令为透过率控制指令或包含透过率控制指令时,显示控制单元2用于根据透过率控制指令,控制光阀结构32的光透过率,从而使得用户需要调节帽檐挡光功能的强弱时,并不需要调用偏振调节单元调节转轴40或帽檐框架42,而只是通过脑部控制单元1将用户的该需求转换为对应的透过率控制指令,使得显示控制单元2用于根据透过率控制指令,控制光阀结构32的光透过率,从而保证透过帽檐的光线强弱可调化。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透光显示模组31可以为透明的oled显示模组,也可以为透明的lcd显示模组,当透光显示模组31为透明的lcd显示模组,还应当包括设在lcd显示模组的侧面的背光源,以保证lcd显示模组能够进行图像显示。另外,在控制指令包含显示控制指令和透过率控制指令时,显示控制单元2应当具有现有的显示驱动模块21以及如图3所示的可实现对光阀结构32控制的透过率控制模块22,并使得脑部控制单元1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驱动模块21以及透过率控制模块22的输入端连接,显示驱动模块21的输出端与透明显示模组31连接,透过率控制模块22的输出端与光阀结构32的输入端连接;这样控制指令包含显示控制指令时,能够使得显示控制单元2用于根据显示控制指令控制透明显示模组31;控制指令包含透过率控制指令时,显示控制单元2中的透过率控制模块22用于根据透过率控制指令,控制光阀结构32的光透过率。

具体的,现有技术中,显示驱动模块21所实现的功能一般包括调节透明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打开和关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户需要显示驱动模块21完成这些操作,脑部控制单元1所生成的显示操作指令应当包括亮度控制指令和/或开关控制指令,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显示控制指令。相应的,如图3所示,显示控制单元2包括开关控制模块212和/或亮度控制模块213;脑部控制单元1的输出端与亮度控制模块213的输入端和/或开关控制模块212的输入端连接,亮度控制模块213的输出端和/或开关控制模块212的输出端与透明显示模组31连接。

当显示控制指令为亮度控制指令或包含亮度控制指令时,亮度控制模块213用于根据亮度控制指令,调节显示面板3的显示亮度;和/或,

当显示控制指令为开关控制指令或包含开关控制指令,开关控制模块212用于根据开关控制指令打开或关闭透明显示模组31。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显示驱动模块21所实现的功能一般包括调节透明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打开和关闭,但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显示模组中,显示驱动模块21还可以实现其他功能,下面以透明显示模组31包括ar显示模式和vr显示模式两种显示模式时的显示驱动模块21所实现的显示模式切换功能为例进行说明。

在透明显示模组31的显示模式包括ar显示模式和vr显示模式时,脑部控制单元1所生成的控制指令中显示控制指令应当包括模式切换控制指令,模式切换控制指令用于使得透明显示模组31切换成ar显示模式或vr显示模式,而上述控制指令制指令在包含透过率控制指令时,可以通过控制光阀结构32的光透光率,改变透明显示模组31的透明度,使得显示面板3的光透过率得到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透明显示模组31的显示模式包括ar显示模式和vr显示模式时,用户需要切换透明显示模组31的显示模式,可以通过控制光阀结构32的光透光率,改变透明显示模组31的透明度,使得透明显示模组31处在最终切换成的透明显示模组31所要求的环境中。

如图3所示,显示驱动模块21应当包括切换模块211,并且,脑部控制单元1的输出端与切换模块211的输入端连接,切换模块211的输出端分别与透过率控制模块22的输入端和透明显示模组31的输入端连接;其中,

切换模块211用于识别模式切换控制指令,得到识别结果;根据识别结果,对透明显示模组31的显示模式进行切换;透过率控制模块22还用于根据识别结果控制光阀结构32的光透过率,使得透明显示模组31处在最终切换成的透明显示模组31所要求的环境中。

具体的,当用户需要将透明显示模组31的显示模式切换成ar显示模式,那么应当使得光阀结构32的光透光率比较高,使得透明显示模组31的透明度应当比较高,以保证用户对外界景物的可视化;当用户需要将透明显示模组31的显示模式切换成vr显示模式时,那么应当使得光阀结构32的不透光,以保证得透明显示模组31不透明,从而保证用户处在全封闭的环境中,更好的享受到虚拟现实所带来的视觉体验。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透过率控制模块22不管是接收到透过率控制指令还是接收到识别结果,都可以根据所接收到的信息,控制光阀结构32的光透过率,至于具体如何控制光阀结构32的光透过率,应当由所接收到的信息决定,在此不再重复限定,可参考前述内容。而且,本实施例中的脑部控制单元1所生成的控制指令是一个一个生成的,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透过率控制模块22要么接收到透过率控制指令,要么接收到识别结果,不存在相互影响的问题。

而为了使得用户能够体验到更好的观看效果,如图3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的切换模块211的输出端还与偏转调节单元43的输入端连接,使得偏转调节单元43能够根据识别结果,帽檐框架42或转轴40,以保证透明显示模组31的显示面与用户的视线夹角,形成最佳的观看视角,使得用户体验到更好的观看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偏转调节单元43不管是接收到调节控制指令、还是接收到识别结果,都可以根据所接收到的信息调节帽檐框架42或转轴40,至于具体如何调节帽檐框架42或转轴40,应当由所接收到的信息决定,在此不再重复限定,可参考前述内容。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脑部控制单元1所生成的控制指令是一个一个生成的,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偏转调节单元43要么接收到调节控制指令,要么接收到识别结果,不存在相互影响的问题。

而为了保证本实施例提供的脑控穿戴显示装置的续航能力,请参阅图5,本实施例提供的脑控穿戴显示装置还包括向脑部控制单元1、显示控制单元2和显示面板3供电的太阳能电池5,并使得该太阳能电池5设在帽本体41的外表面,以保证太阳能电池在有阳光的区域随时的接收太阳光,使得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这样当脑部控制单元1、显示控制单元2和显示面板3电量不足时,太阳能电池5能够给脑部控制单元1、显示控制单元2和显示面板3供电,使得脑控穿戴显示装置的单次使用时间大大提高,从而提高脑控穿戴显示装置的续航能力。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太阳能电池5还可以向如偏转调节单元43供电,不仅限于脑部控制单元1、显示控制单元2和显示面板3。

另外,请参阅图4,上述实施例中脑部控制单元1包括信号检测模块11、信号分析模块12和指令生成模块13;信号检测模块11的输出端通过信号分析模块12与指令生成模块13的输入端连接;指令生成模块13的输出端与显示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信号检测模块11用于检测脑电波信号;信号分析模块12用于对脑电波信号进行分析,得到脑电波表达信息;指令生成模块13用于根据所述脑电波表达信息生成控制指令。

如图4所示,信号检测模块11一般包括脑部电极111以及用于与耳部接触的接地电极112;脑部电极111设在帽本体41,脑部电极41和接地电极分别与信号分析模块12的输入端电连接。当然脑部电极111也可以设在帽檐框架42,但是当显示面板3的显示模式为ar显示模式时,由于ar显示模式下显示面板3所进行的显示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景物进行增强现实显示,如果脑部电极111设在帽檐框架42,就会影响用户对现实世界景物的观察,导致ar显示模式下显示面板3的增强现实显示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而为了使得脑部电极111能够更好的采集脑电波信号,如图5所示,可以将脑部电极111设在帽本体41接触额头前侧的部分,这样就能够保证脑部电极111及时准确的检测到脑电波信号。而且,由于脑部电极111设在帽本体41接触额头前侧的部分,相当于脑部电极111设在帽本体41的内侧,避免脑部电极111裸露,使得帽本体41能够保护脑部电极111,当然这也提高了脑控穿戴显示装置的美观性。

而接地电极112与耳部接触,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第一种方式:接地电极112集成在耳机上,这样在使用耳机时,不仅能够享受到耳机带来的声音享受,也能够方便的将接地电极112与耳部接触,实现其接地功能;第二种方式:接地电极112为用于挂在耳部的挂钩状接地电极;第三种方式:接地电极112为用于夹设在耳部的夹持状接地电极;其中,相对于第三种方式中将接地电极112设计成夹持状接地电极,第二种方式通过将接地电极112设计成挂钩状接地电极,使得挂钩状接地电极在与耳部接触时,用户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需要强调的是,帽本体41的帽顶可以封闭式结构,也可以为敞开式结构,如果帽本体41的帽顶为敞开式结构,此时将太阳能电池5设在帽本体41时,可以限定太阳能电池5将帽本体41的帽顶敞开部封闭,这样太阳能电池5不仅能够长期的给脑部控制单元1、显示控制单元2和显示面板3供电,而且还能够将帽本体41的帽顶敞开部封闭,起到保护头部的作用。

而考虑到帽本体41的外表面并不是常规的板状结构,而是不规则的曲面结构,刚性太阳能电池做成与帽本体41的外表面的结构相匹配的形状,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刚性太阳能电池固定在帽本体41的外表面;而且,用户在使用脑控穿戴显示装置时,用户头部时刻处在活动中,使得刚性太阳能电池5发生一定的弯折,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刚性太阳能电池损坏的问题。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太阳能电池5优选为柔性太阳能电池,这样不仅能够根据帽本体41的外表面的结构制作太阳能电池5,而且还能够使得太阳能电池5在用户头部活动时,能够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柔韧性,使得太阳能电池5随着用户头部的活动而改变形状,从而降低太阳能电池5损坏的可能性。

可选的,柔性太阳能电池为无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无机-有机杂化太阳能电池或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结构。

下面结合结合附图举例说明无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如图6所示,无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51包括依次叠置在一起的基底层511、掺硼n型硅层512、掺磷p型硅层513、电子收集层514、抗反射层515、柔性透明盖板516;其中,电子收集层514为网状金属层、碳纳米管层或石墨烯层;掺磷p型硅层513和掺硼n型硅层512可形成p-n结,柔性透明盖板516具有透光作用,可以作为太阳能电池的透光窗口,且还能够物理保护基底层511、掺硼n型硅层512、掺磷p型硅层513、电子收集层514、抗反射层515。

具体的,当电子收集层514为网格状结构(如梳状电极),其由金属材料制成,它的作用是用于覆盖掺磷p型硅层513和掺硼n型硅层512形成的p-n结,以提高电子的传递能力,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在通过p-n结时因为掺磷p型硅层513和掺硼n型硅层512的电阻大,所出现的电子损耗问题。而且,由于电子收集层514为金属材料制成的网格状结构,这样就能够使得光线穿过电子收集层的网格,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线透过量。

当电子收集层514所使用的材料为高透过率、低电阻率的碳材料时,电子收集层514的电子传递能给力也会提高,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在通过p-n结时因为掺磷p型硅层513和掺硼n型硅层512的电阻大,所出现的电子损耗问题。其中,电子收集层514所使用的材料为低电阻率的碳材料时,电子收集层可以为碳纳米管层或石墨烯层,此时,电子收集层54可以为非网格设计的面状结构。

另外,基底层511采用铝浆材料制作,用于收集电子,而抗反射层515由化学气相沉积沉积的氮化硅膜组成,厚度在1000埃,其可减少掺磷p型硅层513和掺硼n型硅层512对太阳光的反射,使得太阳光的反射损失减小到5%甚至更小,这样就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对太阳光的吸收。

如图7所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52包括依次叠置在一起的底部透明基板521、第一透明导电层522、对电极523、电解质层524、染料敏化层525、介孔光阳极526、第二透明导电层527和顶部透明基板528;第一透明导电层52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527为碳纳米管透明材料电极或石墨烯材料透明电极。

具体的,底部透明基板521和顶部透明基板528可以为透明的柔性玻璃基板或透过率较高的树脂基板;对电极523一般为铂金属材料制成的电极,其作用主要是收集外电路中的电子,将电子转移到电解质层524中。电解质层524中含有i-\i3-氧化还原电对或spiro-ometad(cas号:207739-72-8)等,其具有传递电子的作用,能够将染料敏化层525中的染料分子还原。染料敏化层525所含有的材料可以为钌金属配合物(如n3或n719)或有机染料,其是太阳能电池5中产生电子的部分,能够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并激发出电子,将电子注入到介孔光阳极526中随后被电解质层524中的电解质还原。介孔光阳极526所使用的材料为n型半导体材料,如纳米二氧化钛(tio2)或纳米氧化锌(zno),其能够作为染料分子的吸附载体、电子传输通道。

而为了收集电子,在第二透明电极527和介孔光阳极526之间一般会加金属导线(没有示意),以收集电子降低第二透明电极52的电阻。如果电解质层524中的电解质所使用的材料为腐蚀性电解质,金属导线为ag、au、或pt等耐腐蚀的贵金属导线,如果电解质层524所使用的材料为非腐蚀性电解质中可以采用cu、al等金属。

另外,第一透明导电层52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527为氧化锡导电层或氧化铟锡导电层,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透明导电电极,如第一透明导电层52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527可采用高透过率、低电阻率的碳材料制成的电极,具体可以为碳纳米管透明材料电极或石墨烯材料透明电极,由于碳纳米管透明材料电极或石墨烯材料透明电极的透过率较高,且导电率较低,能够使得更多的电子导出,这样就不需要再第二透明导电层527和介孔光阳极526之间增设传输电子的金属导线,从而简化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52的器件结构。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和图8,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脑控显示方法,该应用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脑控穿戴显示装置,该脑控显示方法包括:

s1:脑部控制单元1据脑电波生成控制指令;

s2:显示控制单元2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显示面板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脑控显示方法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脑控显示方法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4和图9,本实施例中的脑部控制单元1包括信号检测模块11、信号分析模块12和指令生成模块13;信号检测模块11的输出端通过信号分析模块12与指令生成模块13的输入端连接;指令生成模块13的输出端与显示控制单元2的输入端连接;脑部控制单元1根据脑电波生成控制指令包括:

s11:信号检测模块11检测脑电波信号;

s12:信号分析模块12对脑电波信号进行分析,得到脑电波表达信息;

s13:指令生成模块13根据脑电波表达信息生成控制指令。

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应用的脑控穿戴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3包括帽式结构4以及与显示控制单元2连接的显示面板3;帽式结构4包括帽本体41和帽檐框架42;显示面板3设在帽檐框架42上,帽檐框架42与帽本体41通过转轴40连接;显示面板3包括透明显示模组31以及设在背离透明显示模组显示面的光阀结构32;显示控制单元2包括显示驱动模块21和透过率控制模块22;脑部控制单元1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驱动模块21的输入端和透过率控制模块22的输入端连接,显示驱动模块21的输出端与透明显示模组31的输入端连接,透过率控制模块23的输出端与光阀结构32的输入端连接;

在这种结构下,显示控制单元2根据控制指令控制显示面板包括以下情形:

控制指令包含显示控制指令,显示驱动模块21根据所述显示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透明显示模组;

控制指令包含透过率控制指令,透过率控制模块22根据所述透过率控制指令,控制所述光阀结构的光透过率。

进一步,如图2和5所示,如果透明显示模组31的显示模式包括ar显示模式和vr显示模式,显示驱动模块21包括切换模块211,帽檐框架42或转轴40设有偏转调节单元43,脑部控制单元1的输出端与切换模块211的输入端连接,切换模块211的输出端分别与透过率控制模块22的输入端、偏转调节单元43的输入端和透明显示模组31的输入端连接,此时,如图10所示,显示驱动模块21根据显示控制指令控制透明显示模组包括:

s21:显示控制指令包含模式切换控制指令,切换模块211识别模式切换控制指令,得到识别结果;根据识别结果对透明显示模组31的显示模式进行切换

s22:透过率控制模块22还根据所述识别结果控制光阀结构32的光透过率;偏转调节单元43根据识别结果,调节帽檐框架42或转轴40;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控制指令也可以为亮度控制指令和/或开关控制指令;显示驱动模块21包括开关控制模块212和/或亮度控制模块213;此时,显示驱动模块21根据显示控制指令控制透明显示模组31包括:

显示控制指令包含亮度控制指令,亮度控制模块213根据亮度控制指令,调节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和/或,

显示控制指令包含开关控制指令,开关控制模块212根据开关打开或关闭所述透明显示模组。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