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管理方法及管理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04882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数据管理方法及管理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存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及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单片机应用领域广泛,随着几十年的技术发展,单片机的性能越来越高,外部扩展能力越来强,于此同时网络技术、数据存储介质技术的发展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思路,高速度的网络、大数据的存储在一些行业成了需求,于是一些高性能的单片机外挂大容量的存储设备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而单片机外挂sd卡便是其中之一(日志内容短小、但保存频繁,导致sd卡擦写次数频繁)。

一般的sd卡都有擦除次数寿命限制,保守点讲市面上销售的sd卡擦除寿命少的几千次,多的上万次,如果将这些sd卡应用在一些长时间运行、频繁读写数据的设备上,就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sd卡寿命有限,如何才能让设备的sd卡延长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中,为了使sd卡有足够的空间,不定时会对sd卡空间进行清理,使得sd卡内各个扇区的使用频率出现了严重不一的情况,以至于个别扇区率先损坏,对于有个别扇区损坏的sd卡,必须格式化,隔离开损坏的扇区,使用剩余的扇区,直至所有扇区都遭到损坏,则该sd卡报废。

然而,sd卡对存储数据的破坏性很大,多次的sd卡个别扇区损坏严重影响了sd卡存储数据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及管理装置,均衡各扇区的使用频率,延长sd卡的擦写周期,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包括:

对写入存储设备的存储数据进行打标,打标的标记与存储数据的写入时间一一对应;

响应于写入时间达到预设的时间阈值,将对应的标记保存在允许删除清单中;

接收删除文件指令;

在存储设备中删除所述允许删除清单中的标记所对应的存储数据;

在允许删除清单中删除对应的标记。

进一步地,所述删除所述允许删除清单中的标记所对应的存储数据包括:查找允许删除清单中存储时间最早的标记,根据该标记删除对应的存储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删除文件指令之前还包括:

接收待写入的目标存储数据;

检测存储设备的剩余容量;

判断所述剩余容量是否大于所述目标存储数据的数据容量,若是,则将目标存储数据写入存储设备,并等待接收下一次待写入的目标存储数据;

若否,则发出删除文件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删除所述允许删除清单中的标记所对应的存储数据之后还包括:

判断存储设备当前剩余容量是否大于所述目标存储数据的数据容量,若是,则将目标存储数据写入存储设备,并等待接收下一次待写入的目标存储数据;

若否,则再一次删除所述允许删除清单中的标记所对应的存储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删除所述允许删除清单中的标记所对应的存储数据包括:删除对应的存储数据允许删除清单中的全部标记所对应的存储数据。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二种数据管理方法,包括:

对写入存储设备的存储数据进行打标,打标的标记与存储数据的写入时间一一对应;

接收删除文件指令;

判断最早的打标标记是否达到预设的时间阈值,若是,则在存储设备中删除所述最早的打标标记及其对应的存储数据。

再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装置,包括:

打标模块,用于对写入存储设备的存储数据进行打标,打标的标记与存储数据的写入时间一一对应;

允许删除清单模块,用于响应写入时间达到预设的时间阈值,将对应的标记保存在允许删除清单中;

指令模块,用于接收删除文件指令;

文件删除模块,用于在存储设备中删除所述允许删除清单中的标记所对应的存储数据;

标记删除模块,用于在允许删除清单中删除对应的标记。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待写入模块,用于接收待写入的目标存储数据;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存储设备的剩余容量;

容量比较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剩余容量是否大于所述目标存储数据的数据容量,所述容量比较模块包括写入再接收单元和指令发送单元,所述写入再接收单元用于将目标存储数据写入存储设备,并等待接收下一次待写入的目标存储数据;所述指令发送单元用于发出删除文件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容量比较模块,用于判断存储设备当前剩余容量是否大于所述目标存储数据的数据容量,所述第二容量比较模块包括第二写入再接收单元和再删除单元,所述第二写入再接收单元用于将目标存储数据写入存储设备,并等待接收下一次待写入的目标存储数据;所述再删除单元用于再一次删除所述允许删除清单中的标记所对应的存储数据。

再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装置,包括:

第二打标模块,用于对写入存储设备的存储数据进行打标,打标的标记与存储数据的写入时间一一对应;

第二指令模块,用于接收删除文件指令;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最早的打标标记是否达到预设的时间阈值;

删除模块,用于在存储设备中删除所述最早的打标标记及其对应的存储数据。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a.通过延长擦写周期,相应sd的单扇区擦写周期也延长了,平衡各个扇区的使用频率,有效防止个别扇区率先报废,既延长了sd卡的使用寿命,又提高了sd卡存储数据的安全性;

b.确保删除的文件是超过时间阈值的,有效的杜绝了信息的误删除,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删除文件指令的触发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后续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数据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管理装置的模块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数据管理装置的模块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延长擦写周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参见图1,包括:

s1、对写入存储设备的存储数据进行打标,打标的标记与存储数据的写入时间一一对应。

具体地,所述打标可视作对写入存储设备的存储数据(即文件)进行编号,文件编号可以以创建时间(即写入时间)进行命名,实现一一对应,比如文件编号201706011130,表示的是该文件是2017年6月1日11点30分写入到存储设备中的。

s2、判断写入时间是否达到预设的时间阈值,若是,执行s3。

s3、将对应的标记保存在允许删除清单中。

当存储设备(比如sd卡)中第一次出现文件编号对应的创建时间超过时间阈值,则新建一个允许删除清单,将该文件编号新增到该清单中。创建时间超过时间阈值可作如下定义:

比如,预设的时间阈值为20天,当前时间为2017年6月21日12:00,则对于文件编号201706011130的数据,判定为达到预设的时间阈值,而对于201706011300的数据,则判定为未达到预设的时间阈值。

s4、接收删除文件指令。

当触发文件删除指令后,则接收该删除指令,具体触发删除指令的方式在下述实施例中进行说明。

s5、在存储设备中删除所述允许删除清单中的标记所对应的存储数据。

s6、在允许删除清单中删除对应的标记。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开辟允许删除清单,限制了删除文件的随意性,即确保删除的文件是创建时间达到预设的时间阈值的,所述时间阈值根据实际应用可以设定,比如,在日志记录方面,若31天前的日志是没有参考价值的日志,则时间阈值可以设定为31天,甚至更久。由于确保了删除的文件是超过时间阈值的,因此有效的杜绝了信息的误删除,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删除文件指令的触发方法,参见图2,所述方法流程包括:

s201、接收待写入的目标存储数据。

s202、检测存储设备的剩余容量。

s203、判断所述剩余容量是否大于目标存储数据的数据量,若是,则执行s204和s205,否则执行s206-s208。

s204、将目标存储数据写入存储设备。

s205、等待接受下一次的待写入的目标存储数据。

s206、触发删除文件指令。

s207、在存储设备中删除所述允许删除清单中存储时间最早的标记所对应的存储数据。

s208、在允许删除清单中删除该最早的标记。

根据本实施例中的数据管理方法,是在存储设备的剩余容量不足以存储下一个待存储的文件的数据容量时,触发删除指令,根据删除指令,在允许删除清单中查找对应存储时间最早的标记,根据该标记,在存储设备中删除该标记对应的存储文件,同时,在允许删除清单中删除该标记,此方法延长了sd卡的擦写周期,参见图7,使各个扇区的擦写频率趋近于均匀一致,减少个别扇区率先报废的几率及对应的格式化操作,理想状态下整个sd卡的扇区到一定使用时间后统一报废,提高数据安全性。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文件后续管理方法,参见图3,所述方法流程包括:

s301、触发删除文件指令。

s302、在存储设备中删除允许删除清单中最早的标记所对应的存储数据。

s303、在允许删除清单中删除该最早的标记。

s304、判断存储设备当前剩余容量是否大于目标存储数据容量,若是,则执行s305和s306,否则返回执行s302-s304,即继续删除最早的一个文件后,再进行容量空间比较判断。

s305、将目标存储数据写入存储设备。

当判断结果为存储设备当前剩余容量大于目标存储数据容量时,即表示可以将待写入的目标存储数据写入该存储设备中。

s306、等待接收下一次待写入的目标存储数据。

完成写入后,等待接收下一次待写入的目标存储数据,再利用实施例2中的s201-s203,判断是否触发删除文件指令,即本实施例中的s301。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与实施例2和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不是单次删除最早的一个文件,而是每触发一次删除指令,则将允许删除清单中的全部标记所对应的存储数据从存储设备中删除,并清空所述允许删除清单中的标记记录。这样的好处是,虽然在延长擦写周期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在写入文件时无需重复检测存储设备的剩余容量是否满足需求,大大提高了文件的写入效率。

实施例4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二种数据管理方法,参见图4,包括以下流程:

s401、对写入存储设备的存储数据进行打标,打标的标记与存储数据的写入时间一一对应;

s402、接收删除文件指令;

s403、判断最早的打标标记是否达到预设的时间阈值,若是,则执行s404;

s404、在存储设备中删除所述最早的打标标记及其对应的存储数据。

与实施例1-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不存在允许删除清单,而是在接收到删除文件指令时,查找时间最早的打标标记,判断其是否达到预设的时间阈值,若达到,则删除对应的存储数据,同步删除其标记。

实施例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装置,参见图5,所述装置包括以下模块:

打标模块,用于对写入存储设备的存储数据进行打标,打标的标记与存储数据的写入时间一一对应;

允许删除清单模块,用于响应写入时间达到预设的时间阈值,将对应的标记保存在允许删除清单中;

指令模块,用于接收删除文件指令;

文件删除模块,用于在存储设备中删除所述允许删除清单中的标记所对应的存储数据;

标记删除模块,用于在允许删除清单中删除对应的标记。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待写入模块,用于接收待写入的目标存储数据;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存储设备的剩余容量;

容量比较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剩余容量是否大于所述目标存储数据的数据容量,所述容量比较模块包括写入再接收单元和指令发送单元,所述写入再接收单元用于将目标存储数据写入存储设备,并等待接收下一次待写入的目标存储数据;所述指令发送单元用于发出删除文件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容量比较模块,用于判断存储设备当前剩余容量是否大于所述目标存储数据的数据容量,所述第二容量比较模块包括第二写入再接收单元和再删除单元,所述第二写入再接收单元用于将目标存储数据写入存储设备,并等待接收下一次待写入的目标存储数据;所述再删除单元用于再一次删除所述允许删除清单中的标记所对应的存储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管理装置在进行储存数据管理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数据管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管理装置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3提供的数据管理方法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6

再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装置,包括:

第二打标模块,用于对写入存储设备的存储数据进行打标,打标的标记与存储数据的写入时间一一对应;

第二指令模块,用于接收删除文件指令;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最早的打标标记是否达到预设的时间阈值;

删除模块,用于在存储设备中删除所述最早的打标标记及其对应的存储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管理装置在进行储存数据管理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数据管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管理装置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4提供的数据管理方法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