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64319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学生第一”办学理念指导下,虽然师生不断付出才使得学校的办学效果逐步得到社会认可,但是,学校将来发展必然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工作项目,比如学科建设、教师“职业倦怠”、教育公平性、团队协作、学生个性发展、“四特学生”培养、新的高考改革、个性化渗透教育教学等等,如此之多办学项目,需要权衡“轻重与缓急”,因此,对学校现阶段办学的根本问题的深度思考,确立办学的核心概念,依据“做什么考核什么”思路,运用教学绩效考核的激励功能,解决学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评估各种因素而最终确定考核目标是: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学校核心项目的落实;对学校发展做出贡献老师给予肯定;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优化考核统计方式。

课程改革带来许多新的教学管理理念,评价也是其中之一,评价不是课程改革的产物,而是非常传统的,因此新课程要求评价必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对于传统评价方式进行完善与发展,事实证明,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评价,所以评价已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工作,如何使评价方式更加合理,如何使评价功能更加强大,评价的创新已成为当前各个学校研究的课题。

教学绩效考核是通过分析学生成绩来反映教学效果,成绩哪些因素与学校育人的价值取向相符合?比如,“平均分”反映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优秀率”体现优秀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格率”反映中等水平以上学生的学习情况;“纵向比较”体现年段全体学生的学业水平;‘巩固率’和“提升率”反映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的效果;班级学生“总名次”,间接反映同一班级全体科任教师的教学效果,反映学业水平提升的成绩因素就是教学绩效考核的因素,这“七个”成绩的统计因素作为教学绩效考核的项目。教学绩效考核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按照正态分布图两个极端误差会比较大,个案特殊问题误差是客观存在,依照“测不准原理”,合理程度无法达到百分百,考核只能相对合理。因此,如何使评价方式更加合理,如何使评价功能更加强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及系统,采用量化考核模式,一切按照教学绩效考核方案来实施,最大的限度地降低人为影响考核的因素,充分体现考核的客观和公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方法包括:

获取年级中学生各学科选定次数的考试成绩,按照设定的各次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计算各所述学生对应的各学科的起点成绩数据;

根据所述起点成绩数据计算原始标准位差,并根据所述原始标准位差将同一年级全部学生分为若干原始类别,获取本次各所述学生对应的考试成绩并计算对应的本次所在类别,将所述本次所在类别与对应的原始类别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对应老师的巩固与提升分值;

根据所述起点成绩数据确定各班级各学科的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根据所述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及本次各所述班级对应的考试成绩,计算对应老师的三率分值;其中,所述三率包括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

获取所述起点成绩数据中各学科成绩前预定名次对应平均分作为各科的参考点数据,并根据所述参考点数据将同一年级全部学生分为若干原始等级,获取本次各所述学生对应的考试成绩并计算对应的本次所在等级,将所述本次所在等级与对应的原始等级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及分数设定规则确定对应老师的纵向分值;

根据各班的质效总和以及总名次差值确定各老师的班级绩效分值;

根据所述巩固与提升分值、所述三率分值、所述纵向分值以及所述班级绩效分值确定各老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成绩。

可选的,当所述原始类别为a、b、c以及d四类时,将所述本次所在类别与对应的原始类别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对应老师的巩固与提升分值,包括:

巩固分值等于(20-(a类减少总数+b类减少总数)×2)+巩固率得分+(8-c类减少总数);

提升分值等于同类别提升数不大于退步数得分+同类别提升数大于退步数得分+d类升为c类总数;

所述巩固分值加上所述提升分值等于对应老师的巩固与提升分值;

其中,(a类减少总数+b类减少总数)×2最大数值为10,c类减少总数最大数值为6,巩固率得分={1-(a类减少总数+b类减少总数)÷a类和b类基数总和}*10;同类别提升数不大于退步数得分=b类升a类得分+c类升a类得分+c类升b类得分,b类升a类得分=b类升为a类总数×(1-b类基数÷班级总人数),c类升a类得分=c类升为a类总数×(1-c类基数÷班级总人数),c类升b类得分=c类升为b类总数×(1-c类基数÷班级总人数),同类别提升数大于退步数得分=a类超过部分×1.5+b类超过部分×1.5。

可选的,根据所述起点成绩数据确定各班级各学科的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包括:

根据所述起点成绩数据,利用系数公式确定各班级各学科的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

其中,所述系数公式系数等于(年级学科起点成绩数据三率-班级学科起点成绩数据三率)÷班级学科起点成绩数据三率。

可选的,根据所述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及本次各所述班级对应的考试成绩,计算对应老师的三率分值,包括:

根据班级对应的所述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将本次年级对应考试成绩的三率转化为班级达标数值;

将本次班级对应考试成绩的三率与所述班级达标数值进行比较;

若超过所述班级达标数值则按照超过比例的等级确定对应老师的三率分值;若未超过所述班级达标数值则按照低于比例的等级确定对应老师的三率分值。

可选的,获取所述起点成绩数据中各学科成绩前预定名次对应平均分作为各科的参考点数据,并根据所述参考点数据将同一年级全部学生分为若干原始等级,包括:

获取所述起点成绩数据中各学科成绩前5名对应平均分作为各科的参考点数据;

根据所述参考点数据将同一年级全部学生按照设定分数比例分为a级、b级、c级以及d级,并确定各班级对应的a级、b级、c级以及d级的人数。

可选的,所述分数设定规则具体为:

设置a级、b级、c级以及d级对应的基本分值分别为2、3、3、3;

将所述本次所在等级与对应的原始等级进行比较,若a级减少一个扣1,b级减少一个扣0.6,c级减少一个扣0.4、d级减少一个扣0.2,直到各等级对应的基本分值分扣完为止;a级增加一个加1,b级增加一个加0.6,c级增加一个加0.4,d级增加一个加0.2,四个等级增加分值的总和不得超过20。

可选的,根据各班的质效总和以及总名次差值确定各老师的班级绩效分值,包括:

计算各班全部学科的质效总和,根据所述质效总和对各班进行等级划分,并获取对应等级的第一分值;

计算各班学生本次考试总名次与初始各班学生总名次的差值,根据所述差值对各班进行等级划分,并获取对应等级的第二分值;

将所述第一分值加上所述第二分值作为各班对应老师的班级绩效分值。

可选的,根据所述巩固与提升分值、所述三率分值、所述纵向分值以及所述班级绩效分值确定各老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成绩,包括:

将所述巩固与提升分值、所述三率分值以及所述纵向分值相加并按照转化比例转化为对应分值;

将转化后的所述对应分值与所述班级绩效分值相加,确定各老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成绩。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教学绩效考核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起点数据计算模块,用于获取年级中学生各学科选定次数的考试成绩,按照设定的各次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计算各所述学生对应的各学科的起点成绩数据;

巩固与提升分值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起点成绩数据计算原始标准位差,并根据所述原始标准位差将同一年级全部学生分为若干原始类别,获取本次各所述学生对应的考试成绩并计算对应的本次所在类别,将所述本次所在类别与对应的原始类别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对应老师的巩固与提升分值;

三率分值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起点成绩数据确定各班级各学科的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根据所述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及本次各所述班级对应的考试成绩,计算对应老师的三率分值;其中,所述三率包括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

纵向分值计算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起点成绩数据中各学科成绩前预定名次对应平均分作为各科的参考点数据,并根据所述参考点数据将同一年级全部学生分为若干原始等级,获取本次各所述学生对应的考试成绩并计算对应的本次所在等级,将所述本次所在等级与对应的原始等级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及分数设定规则确定对应老师的纵向分值;

班级绩效分值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各班的质效总和以及总名次差值确定各老师的班级绩效分值;

教学绩效考核成绩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巩固与提升分值、所述三率分值、所述纵向分值以及所述班级绩效分值确定各老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成绩。

可选的,所述教学绩效考核成绩计算模块,包括:

分值转化单元,用于将所述巩固与提升分值、所述三率分值以及所述纵向分值相加并按照转化比例转化为对应分值;

教学绩效考核成绩计算单元,用于将转化后的所述对应分值与所述班级绩效分值相加,确定各老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成绩。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通过获取年级中学生各学科选定次数的考试成绩,按照设定的各次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计算各学生对应的各学科的起点成绩数据;根据起点数据以及本次考试成绩计算各老师对应的巩固与提升分值、三率分值、纵向分值以及班级绩效分值,从而确定各老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成绩;即对老师教学绩效考核数据更加全面,不仅横向比较还纵向比较,且考虑各学科的质效总和来降低学科占用时间不同的问题,利用数据说话即采用量化考核模式,一切按照教学绩效考核方案来实施,最大的限度地降低人为影响考核的因素,充分体现考核的客观和公平。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教学绩效考核的系统,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教学绩效考核的结果界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及系统,采用量化考核模式,一切按照教学绩效考核方案来实施,最大的限度地降低人为影响考核的因素,充分体现考核的客观和公平。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最大的限度地降低人为影响考核的因素,充分体现考核的客观和公平,因此选取的评价内容客观、全面,包含横向比(利用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巩固率和提升率进行比较)与纵向比(利用学生学业成绩的差距进行比较)。即教学评价内容是多方面的,根据可操作性原则,先对教学的某些可操作方面试行评价,其他方面逐步探索完善其评价机制。具体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s100、获取年级中学生各学科选定次数的考试成绩,按照设定的各次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计算各学生对应的各学科的起点成绩数据。

具体的,本实施例为了后续考核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考核的客观和公平,因此要提高用于对比的数据的可靠性。本实施例采用起点成绩数据作为后续计算对比的依据。因此要保证起点成绩数据获取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实施例并不对选定次数的数值进行限定,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次数越多起点成绩数据越可靠。当选取多次考试成绩来计算起点成绩数据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起点成绩数据的可靠性,本实施例设定各次考试成绩所占比例(本实施例并不对各次考试成绩所占比例的数值进行限定,可以根据每次考试成绩的重要性、难易程度等进行限定),即设定每次考试成绩的权重。

起点成绩数据反映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素养。现如今能够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素养相对合理方式是学科笔试成绩,考试成绩好坏是“评判”学习是否优秀标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取一次或者多次各学科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该学科的起点成绩数据。

起点成绩数据会影响考核准确性和合理性,如何采集方式和数据确认成为考核关键环节之一。统计学原理为次数越多结果会更加合理。例如高一年起点成绩数据可以由学生中考成绩和入学摸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构成,因此,必须组织新生入学摸底考试;高二年涉及到文理分班,其起点成绩数据可以由高一年两个学期的期中期末四次考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构成。

为了保证考核的客观性,起点成绩数据的确认必须遵循“回避”原则,科任教师尽量“避开”对数据影响。考虑数据采集的合理性,绝对不能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某一次考试成绩作为他(她)的起点成绩数据;为了确保采集数据相对公平性,要作为起点成绩数据的考试,本年段的教师要避开地参与命题和评卷工作。

根据上述原则可以计算得到每个年级中每个学生的起点成绩数据,可以包含该学生对应各个学科的起点成绩数据。

为了考核教学成绩,可以将起点成绩数据作为比较对象,之后的考试成绩都与次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判定出是否出现进步,进而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成绩。即“比进步”是教学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它不但能够体现学生学习发展性,同时也能反映老师教学促进学生提升的效果,所谓“进步”是相对“起点”而言,比较方式是把每一次考试成绩与起点成绩数据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存在进步。

为了全方面体现教师的教学成果,“进步”不能只局限于学生个体,也要考虑整个年段,因此,考核内容遵循从个体到全体原则。学生个体“进步”体现于巩固和提升;班级“进步”考虑班级全体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即三率);年段“进步”追问是全体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程度。本实施例就从上述几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考核。具体为计算巩固与提升分值、三率分值、纵向分值以及班级绩效分值。即依照学生的“进步”情况来肯定对教学效果的“贡献”,如此考核方式,充分体现“看起点、比进步、论贡献”的考核理念。

s110、根据起点成绩数据计算原始标准位差,并根据原始标准位差将同一年级全部学生分为若干原始类别,获取本次各学生对应的考试成绩并计算对应的本次所在类别,将本次所在类别与对应的原始类别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对应老师的巩固与提升分值。

具体的,该步骤主要实现对学生的巩固与提升的考核。学习的成长与教师创设教学环境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绩效考核具备引导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功能,把能够反映学生个体发展的“巩固率和提升率”作为教学绩效考核项目,有利于教师清楚课堂教学不只是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师清楚提升巩固率和提升率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延伸到课外辅导,利用“导师制”方式确保学生的学业水平成绩获得稳定或者提升。面临问题是“比较对象”是学生个体还是班级,如果以班级为单位,提升和下降会出现动态平衡的问题,难以判断学生个体发展情况及教师关注个体学生,教学只停留在整个班级传统模式上,因此,比较对象是学生个体相对合理。但学生巩固与提升的考核要规避试卷难度。教学绩效考核前期,考核的数据直接来自于考试原始成绩,老师提出质疑是试卷难度会影响考试成绩,必然也会影响考核准确性。影响考试成绩高低与学生素养、试题难度等因素有关,说明老师质疑是具有合理性。

如何避开试卷难度值对考核的影响,其实有些从考试成绩折射出来的统计数据与试卷难度是没有什么关系,比如标准分、名次、均方差、标准位差等数据,因此,应该从这几个数据中选择比较合理作为考核的数据。评估后本实施例为了减少试卷难易程度等因素对考核的影响,从而选取了标准位差这样的计算对象,它不但避开试卷难度值的影响,而且数据获得不止与学生个体成绩有关还其与他学生成绩也有关,这样更能客观体现考核的合理性。

原始分(即年级中学生各学科选定次数的考试成绩)转换为标准位差的求解步骤如下,离散度=(原始分-原始分的平均分)/原始分的标准差;规定离散度最大值是学科满分、离散度最小值是设定最低分值,标准位差函数的斜率=(学科满分-学科满分×20%)/(离散度最大值-离散度最大值);初项=学科满分-离散度范围×离散度最大值;原始分的标准位差=标准位差函数的斜率×原始分离散度+初项。

本实施例并不限定原始类别的个数例如可以是3类、4类、5类等,也不限定具体的类别划分方式。例如可以是平均划分,也可以是按照比例划分。下面以4类别举例说明上述分类过程。即按照标准位差排序分为a、b、c、d四类,除了考虑办学价值取向以外,还根据成绩正态分布的规律来确定a类占学生数20%、b类占学生数30%、c类占学生数30%、d类占学生数20%的份额。即a类是总生数20%,b类是总生数50%中扣除a类以外,其余为c类是总生数80%中扣除a、b类以外,其余是d类。要确定每位学生的“起点”是属于哪一类别,以后每次考试都要依照考试标准位差再确定学生所处的类别,如果新的类别与“起点”类别相同,说明学生被“巩固”;如果新的类别比“起点”类别高,说明学生成绩提升,否则就下降。根据本次所在类别与对应的原始类别进行比较确定每个学生是巩固提升还是退步。再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对应老师的巩固与提升分值。本实施例并不限定根据每个学生的对比结果确定对应老师的巩固与提升分值的具体规则,可以由用户自行确定。例如可以是各个班级中根据提升人数确定提升分数,根据巩固人数确定巩固分数,根据下降人数确定扣除分数等。具体的打分规则内容可以进行提前设定和修改。

优选的,本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比较合理的巩固与提升分值的确定方法。即当原始类别为a、b、c以及d四类时,将本次所在类别与对应的原始类别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对应老师的巩固与提升分值可以包括:

巩固分值等于(20-(a类减少总数+b类减少总数)×2)+巩固率得分+(8-c类减少总数);

提升分值等于同类别提升数不大于退步数得分+同类别提升数大于退步数得分+d类升为c类总数;

巩固分值加上提升分值等于对应老师的巩固与提升分值;

其中,(a类减少总数+b类减少总数)×2最大数值为10,c类减少总数最大数值为6,巩固率得分={1-(a类减少总数+b类减少总数)÷a类和b类基数总和}×10;同类别提升数不大于退步数得分=b类升a类得分+c类升a类得分+c类升b类得分,b类升a类得分=b类升为a类总数×(1-b类基数÷班级总人数),c类升a类得分=c类升为a类总数×(1-c类基数÷班级总人数),c类升b类得分=c类升为b类总数×(1-c类基数÷班级总人数),同类别提升数大于退步数得分=a类超过部分×1.5+b类超过部分×1.5。

具体的,即巩固分值为30分,分为以下两个部分,a、b类基本分值为20分,巩固对象每减少一个扣2分,分数扣至10分为止;巩固率基本分值为10分,巩固率得分={1-(a类减少总数+b类减少总数)÷ab两类基数总和}×10;a、b类的最高分值为20分,基本分值为10分;另外10分的计算方式,付分=(a、b类的总个数)×2分,最高付分为10分,其中,付分即(a类减少总数+b类减少总数)×2;c类基本分值为8分,巩固对象每减少一个扣1分,分数扣至2分为止。修改“提升”思路是考虑提升的难度问题,提升空间越大,难度越低,得分应该越少。b类升为a类,b类提升a类得分=b类升为a类总数×(1-b类基数÷班级总人数);c类升为a类,c类提升a类得分=c类升为a类总数×(1-c类基数÷班级总人数);c类升为b类,c类提升b类得分=c类升为b类总数×(1-c类基数÷班级总人数)。同类别提升数没有超过部分,按照以上提升方式,加至于退步数为止;超过部分(提升数扣除退步个数),每超过一个可以加1.5分;d类的升为c类,每个加1分。a、b类降为c类,不算c类提升,加到8分为止。基数即每个班级各原始类别对应的个数。

s120、根据起点成绩数据确定各班级各学科的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根据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及本次各班级对应的考试成绩,计算对应老师的三率分值;其中,三率包括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

具体的,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是教育公平性要素之一,班级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的背后,能够折射出教师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把这“三要素”作为考核的项目,并利用教学绩效考核的“杠杆”功能,让教师意识到课堂教学核心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引导教师通过对教学绩效考核“三要素”统计表的分析,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帮助班级全体学生提升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三率”是从不同角度来反映班级全体学生的学业水平,分班工作难以做到各个班级每个学科“三率”的“起点”数据都相同,又无法按照学生个体分类方式来获得各个班级“三率”的“起点”数据,因此,“比进步”就不能采用与“起点”直接比较方式,需要构建新的比较方式。既然直接比较无法实现,本实施例采用“本次”的每个学科“三率”与每个学科“三率”的“基本达标”数据比较的方式,如果超过“基本达标”数据就是“进步”,否则就是“退步”。

由各个班级每个学科“起点”的“三率”和班级学科“起点”的“三率”来确定班级各学科对应的三率基本达标起点系数,再由各个班级每个学科“本次”的“三率”和班级学科“本次”的“三率”来确定班级各学科对应的三率基本达标本次考试系数,根据三率基本达标起点系数与三率基本达标本次考试系数相比较来确定班级学科“基本达标”数据。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依照学科“起点”的离散度来确定“本次”需要“基本达标”数据,克服不同“起点”的“比进步”的问题。

优选的,根据起点成绩数据确定各班级各学科的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可以包括:

根据起点成绩数据,利用系数公式确定各班级各学科的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其中,系数公式系数等于(年级学科起点成绩数据三率-班级学科起点成绩数据三率)÷班级学科起点成绩数据三率。

具体的,系数运算方式ai=(x分班i-x分年)/s分;x分班i是分班时的班级i平均值(优秀率,及格率);x分年是分班时的年段平均值(优秀率,及格率);s分=(∑(x分班i-x分年)2/n)1/2;n是年段班级数。y班i=s*ai+x年;y班i是模块考试时的班级学科达标平均值(优秀率,及格率);x班i是模块考试时的班级平均值(优秀率,及格率);x年是模块考试时的年段平均值(优秀率,及格率);s=(∑(x班i-x年)2/n)1/2;n是年段班级数。利用“均方差”克服有关学科“基本达标”数据的确定与各个班级学科无关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定三率分值计算过程中具体方式,可以是利用本次考试的三率基本达标数据本次考试系数与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结果进行计算,也可以是利用本次考试的三率基本达标数据本次考试系数计算出本次考试对应的三率达标数值与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计算出原始分班时对应的三率达标数值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结果进行计算三率分值。其中三率分值可以包括平均分对应的分值、及格率对应的分值和优秀率对应的分值,也可以是综合三率后的综合三率分值。

优选的,根据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及本次各班级对应的考试成绩,计算对应老师的三率分值可以包括:

根据班级对应的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将本次年级对应考试成绩的三率转化为班级达标数值;

将本次班级对应考试成绩的三率与班级达标数值进行比较;

若超过班级达标数值则按照超过比例的等级确定对应老师的三率分值;若未超过班级达标数值则按照低于比例的等级确定对应老师的三率分值。

具体的,根据分班时情况确定各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的转化系数(即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每次考试把年段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转换为每班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的达标因素(即班级达标数值),各班考试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跟转换后每班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的达标因素进行比较,超过的按比例加分,低于的按比例扣分(例如分为三个得分等级,低于得5分、超过得8分、最高得10分)。

s130、获取起点成绩数据中各学科成绩前预定名次对应平均分作为各科的参考点数据,并根据参考点数据将同一年级全部学生分为若干原始等级,获取本次各学生对应的考试成绩并计算对应的本次所在等级,将本次所在等级与对应的原始等级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及分数设定规则确定对应老师的纵向分值。

具体的,全体学生的学科学业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科全体教师教学水平成长关系;离不开全体教师对学科教学深度研究效果的必然反映。“纵向比较”考核项目体现全体学生学科学业水平,通过对“纵向比较”的教学绩效考核来推动整个年段教师学科教学的专业成长。

年段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无论出现“提升”或者“下降”,而学生个体“巩固与提升”和班级学科的“三率”照样会有“进步”或者“退步”,说明五个方面与年段全体学生学业水平无关,一旦年段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都提升,只是所教班级学生学业成绩提升比较少,而教学绩效考核原则只能认定所任教班级的学科“三率”相对其他班级为退步,导致考核结果是合法而不合理。年段全体学生的学业水平的高低也是教学绩效考核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是所谓“水涨船高”,用纵向比较来描述全体学生的学业水平的变化情况,拟补考核合法而不合理的问题。

如何判断全体学生的学业水平的“进步”或者“退步”,考核在认定“进步”或者“退步”都是相对“参考点”而言,由于没有与其他学校统一考试,就是有统一考试,也不清楚其他学校是“进步”或者“退步”,说明用其他学校考试成绩作为“参考点”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只能从自己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成绩寻找“参考点”即参考点数据。

把考试成绩最高分作为“参考点”,如果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与最高分差距越小,说明学生的学业水平是“提升”,反之,学业水平是“下降”的。几年考核经验告诫我们,不能用一位最高分数作为“参考点”,采用成绩前预定名次(例如前5名)对应的平均分作为参考点数据会更加合理。即参考点数据即起点成绩数据中各学科成绩前预定名次对应平均分。本实施例并不对前预定名次的数值进行限定。

本实施例也不对原始等级的等级数量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3个等级、4个等级、5个等级等;也不限定具体的划分形式,例如可以是按照正态分布比例将其他学生划分为若干等级,也可以是设定与参考点数据的分差等级,并按照分差等级进行等级划分。本实施例也不对分数设定规则的具体内容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统计班级中学生对应等级提升的个数,并按照个数乘以单个数值进行计分,统计班级中学生对应等级降低的个数按,并按照个数乘以单个数值进行扣分;或者是统计班级中学生对应等级提升的个数,并按照提升比例进行计分,统计班级中学生对应等级降低的个数按,并按照降低比例进行扣分。该分数设定规则也可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反馈结果进行修改。

教学绩效考核无法逐个学生学业水平与参考点数据进行比较,采用分等级的方式才能符合考核操作规则,例如以a+、a、b、c、d表示学生学业水平等级。a+是学科特长生,是学科模块考试年段前5名,a+是其他等级的参照对象。以a+等级学生平均分为参考点数据(也即基数),各等级是按一定分数比例逐级下降,每级分数段为10分,按照分数段分为a、b、c、d四个等级,考核对象是各个等级的人数。

越靠近参考点数据对应等级的人数越多,说明学生学业水平高,否则是越低,因此,以上述a+、a、b、c、d等级为例说明该考核方式,即确定各班级a+、a、b、c、d各等级的人数,作为以后比较的参照数,以后每次考试都跟参照数进行比较,超过按比例加分,低于按比例扣分。

优选的,获取起点成绩数据中各学科成绩前预定名次对应平均分作为各科的参考点数据,并根据参考点数据将同一年级全部学生分为若干原始等级可以包括:获取起点成绩数据中各学科成绩前5名对应平均分作为各科的参考点数据;根据参考点数据将同一年级全部学生按照设定分数比例分为a级、b级、c级以及d级,并确定各班级对应的a级、b级、c级以及d级的人数。对应的分数设定规则具体为:

设置a级、b级、c级以及d级对应的基本分值分别为2、3、3、3;

将本次所在等级与对应的原始等级进行比较,若a级减少一个扣1,b级减少一个扣0.6,c级减少一个扣0.4、d级减少一个扣0.2,直到各等级对应的基本分值分扣完为止;a级增加一个加1,b级增加一个加0.6,c级增加一个加0.4,d级增加一个加0.2,四个等级增加分值的总和不得超过20。

在确定班级中每个学生两次的等级比较结果之后,按照上述分数设定规则可以确定对应老师的纵向分值。

s140、根据各班的质效总和以及总名次差值确定各老师的班级绩效分值。

具体的,由于步骤s100到步骤s130都是在班中各学科的成绩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各个科目的教学水平,但是通常情况下由于每个学科占用学生时间不同,因此会存在占用时间少的学科在上述考核过程中出现分值过低的情况。班级个别学科过度占用学习时间,增加学习负担又打破各学科平衡,失去团队协作的功能,一直是教学管理疑难杂症。为了克服教学管理瓶颈,教学绩效考核项目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也要考虑整体学科的综合表现,让各个学科贡献程度达到最大化。通过教学绩效考核,引导教师统一认识,不但要求各个学科尽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协调作用。

例如教学绩效考核基本正常,而班级个别学科考核分数特别高,本来是好事,老师反映个别学科过度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打破学科之间的平衡,导致团队失去协作的功能,如此事情已成为教学绩效考核后遗症,考核方案具备克服这种现象的责任。解决路径是对学生各个学科模块考试成绩的考核因素进行评价,得出各个学科学业成绩评价的结果,最终求出各个学科学业成绩评价的总结果,此方法不但能得到评价的总结果,而且能清楚谁在影响着评价的总结果,责任一目了然,同时为协调工作提供信息依据,使协调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帮助教师构建团队协作精神。

引导老师认识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只决定于单一学科,应该与各个学科综合效果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教学绩效考核不止要评价单一学科,同时也要评价学科的综合表现。综合学科的学业成绩是各个学科总体贡献的结果,为了让各个学科贡献达到最大化,不但要求各个学科尽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要注重学科的协调作用。

本实施例中通过各班的质效总和以及总名次差值来使各学科的考核达到平衡。即优选的,根据各班的质效总和以及总名次差值确定各老师的班级绩效分值可以包括:

计算各班全部学科的质效总和,根据质效总和对各班进行等级划分,并获取对应等级的第一分值;

计算各班学生本次考试总名次与初始各班学生总名次的差值,根据差值对各班进行等级划分,并获取对应等级的第二分值;

将第一分值加上第二分值作为各班对应老师的班级绩效分值。

s150、根据巩固与提升分值、三率分值、纵向分值以及班级绩效分值确定各老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成绩。

具体的,该步骤中根据上述各步骤获取的各个分值确定各老师对应的最终分值也即各老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成绩。本实施例并不限定将巩固与提升分值、三率分值、纵向分值以及班级绩效分值转化成教学绩效考核成绩的具体形式。可以根据各学校设定的教学绩效考核成绩的满分,以及巩固与提升分值、三率分值、纵向分值以及班级绩效分值所占比例进行确定。本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优选的,根据巩固与提升分值、三率分值、纵向分值以及班级绩效分值确定各老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成绩可以包括:

将巩固与提升分值、三率分值以及纵向分值相加并按照转化比例转化为对应分值;

将转化后的对应分值与班级绩效分值相加,确定各老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成绩。

教学绩效考核成绩由学生考试成绩获得教师的教学绩效成绩,工作程序是成绩采集、数据分析、构建统计报表、提供教师绩效等。考核初期运用excel办公软件来处理数据,由于考核项目众多、统计工作量“庞大”,导致数据分析人员出现畏难情绪,优化考核统计工作成为完善考核机制的必然趋势。本实施例为了提高教学绩效考核的效率,可以设置软件以excel表格方式生成考核的统计报表,报表内容三率达标和三率分值;巩固于提升变换和对应巩固与提升分值;纵向变换和纵向分值;所有同学各科两次成绩原始分、标准位差及横向等第、纵向等第明细表;各个班级每个学科考核得分及班级考核等地;每位教师考核分值。报表提供了教学质量分析数据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数据,说明了考核的统计报表不但能够服务于考核,也能帮助师生进行考试质量分析。

即教师能够从考核的统计报表的数据背后去思考课堂教学问题,制定课堂教学完善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和对学生个体辅导的目标达成。学生了解考核统计报表的内容,清楚哪些学科是薄弱学科,需要补缺补漏;哪些学科是优秀学科还有提升的空间,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盲目学习的现象。教学绩效考核项目设定体现学校办学目标,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优秀学生培养。考核统计报表帮助老师了解在本学期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办学目标的程度,也是学校引领老师提升教学水平的参考平台。考核的统计报表能够提供优秀学生的优秀学科,作为学科竞赛选拔辅导对象的依据,提高培优的有效性。教学绩效考核采用量化考核模式,完全颠覆传统考核方式,一切按照教学绩效考核方案来实施,最大的限度地降低人为影响考核的因素,充分体现考核的客观和公平。每学期的教学绩效一切从头开始,不断努力是获得考核优秀唯一路径,因此,教学绩效考核有利于减少职业倦怠的问题。

教学绩效考核评价的内容是横向比(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三率分值)、巩固率和提升率(巩固提升分值))与纵向比(即学生学业成绩的差距本实施例中为纵向分值)以及班级绩效分值。下面以评价总分为100分,横向和纵向的总分值120,最终折算为80分,班级绩效分值为20分的具体实施例为例说明上述过程,请参考图2为最终效果图。

(一)横向比较(100分)

(1)教学绩效考核的因素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每项各占10分,总分为30分):

根据分班时情况确定各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的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每次考试把年段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转换为每班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的达标数值,各班考试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跟转换后每班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的达标数值进行比较,超过的按比例加分,低于的按比例扣分(分为三个得分等级,低于得5分、超过得8分、最高得10分)。

(2)巩固率(30分+10分)

巩固率对象是指具体学生,而不是各班需要巩固的学生数,教师要跟踪被确定为巩固对象的学习情况,及时分析学业水平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a、b类基本分值为30分,巩固对象每减少一个扣3分,分数扣至15分为止。

巩固分值为30分,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a、b类基本分值为20分,巩固对象每减少一个扣2分,分数扣至10分为止。

巩固率基本分值为10分,巩固率得分={1-(a类减少总数+b类减少总数)÷ab两类基数总和}×10。不但关注巩固人数,也要体现巩固率。

a、b类的最高分值为20分,基本分值为10分;另外10分的计算方式,付分=(a、b类的总个数)×2分,最高付分为10分。

(2)c类基本分值为8分,巩固对象每减少一个扣1分,分数扣至2分为止。

(3)提升率(20分+8分)。

1、同类别提升数小于或者等于退步数得分内容如下:

b类以下的对象(含b类)升为a类,每个加1分。

b类以下的对象升为b类,每个加1分。(a类降为b类不算b类提升)。加到20分为止。(考试后进行统计)

b类升为a类,b类提升a类得分=b类升为a类总数×(1-b类基数÷班级总人数)。

c类升为a类,c类提升a类得分=c类升为a类总数×(1-c类基数÷班级总人数)。

c类升为b类,c类提升b类得分=c类升为b类总数×(1-c类基数÷班级总人数)。

(目的体现提升的难度问题,提升空间越大,难度越低,得分应该越少。)

2、同类别提升数大于退步数得分内容如下(此项只对a、b类有效,不包括c类)

没有超过部分,每个加1分,加至于退步数为止。

超过部分(提升数扣除退步个数),每超过一个可以加3分。

得分是没有超过部分的得分与超过部分得分的总和。

(例如进到a类有4个,a类退有3个,3个加1分,另一个加3分,总分是6分。)

没有超过部分,按照以上提升方式,加至于退步数为止。

超过部分(提升数扣除退步个数),每超过一个可以加1.5分。

(例如进到a类有4个,a类退有3个,按照以上方式,另一个加1.5分,总分是两方面分数之和。)

3、d类的升为c类,每个加1分。(a、b类降为c类,不算c类提升)。加到8分为止。

(二)纵向比较(20分)

以a+、a、b、c、d表示学生学业水平等级。

a+是学科特长生,是各等级学科模块考试年段前5名,a+是其他等级的参照对象。

以a+等级学生平均分为基数,以年段学生平均分为另一种基数,在两个基数之间分为a、b、c、d等级,各等级是按一定分数比例逐级下降。

分班时情况确定各班a+、a、b、c、d各等级的人数,作为以后比较的参照数,以后每次考试都跟参照数进行比较,超过按比例加分,低于按比例扣分。

纵向比较得分内容如下

1、a、b、c、d各等级的基本分值分别为2分、3分、3分、3分。

2、a等级减少一个扣1分,b等级减少一个扣0.6分,c等级减少一个扣0.4分、d等级减少一个扣0.2分,各等级基本分扣完为止。

3、a等级增加一个加1分,b等级增加一个加0.6分,c等级增加一个加0.4分,d等级增加一个加0.2分。

4、四等级增加分值的总和不得超过20分。

(三)班级的教学绩效考核评价(20分)

(1)评价班各学科(6科或9科)质效总和(10分):

1、每个班各学科(6科或9科)质效总和。

2、以年段为单位,根据各班质效总和进行分等级。

3、以年段为单位,分为五等级,每等为三个班级,比如年段是14班(1等是1-3名、2等是4-6名,3等是7-9名,4等是10-12名,5等是13-14名),比如年段是12班同理。

4、每个等级赋给不同的分值(1等是10分、2等是8分、3等是6分、4等是4分、5等是2分)

5、每个学科教师班级的教学绩效考核所得分值是班级所处等级的分值。

(2)评价班级学生总名次(10分)

1、模块考试班级学生总名次与分班是班级学生总名次之差。

2、以年段为单位,根据差值的结果进行分等级。

3、以年段为单位,分为五等级,每等为三个班级,比如年段是14班(1等是1-3名、2等是4-6名,3等是7-9名,4等是10-12名,5等是13-14名),比如年段是12班同理。

4、每个等级赋给不同的分值(1等是10分、2等是8分、3等是6分、4等是4分、5等是2分)。

5、每个学科教师班级的教学绩效考核所得分值是班级所处等级的分值。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通过获取年级中学生各学科选定次数的考试成绩,按照设定的各次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计算各学生对应的各学科的起点成绩数据;根据起点数据以及本次考试成绩计算各老师对应的巩固与提升分值、三率分值、纵向分值以及班级绩效分值,从而确定各老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成绩;即对老师教学绩效考核数据更加全面,不仅横向比较还纵向比较,且考虑各学科的质效总和来降低学科占用时间不同的问题,利用数据说话即采用量化考核模式,一切按照教学绩效考核方案来实施,最大的限度地降低人为影响考核的因素,充分体现考核的客观和公平。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教学绩效考核的系统进行介绍,下文描述的教学绩效考核的系统与上文描述的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

请参考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的流程图;该系统可以包括:

起点数据计算模块100,用于获取年级中学生各学科选定次数的考试成绩,按照设定的各次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计算各学生对应的各学科的起点成绩数据;

巩固与提升分值计算模块200,用于根据起点成绩数据计算原始标准位差,并根据原始标准位差将同一年级全部学生分为若干原始类别,获取本次各学生对应的考试成绩并计算对应的本次所在类别,将本次所在类别与对应的原始类别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对应老师的巩固与提升分值;

三率分值计算模块300,用于根据起点成绩数据确定各班级各学科的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根据三率基本达标数据起点系数及本次各班级对应的考试成绩,计算对应老师的三率分值;其中,三率包括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

纵向分值计算模块400,用于获取起点成绩数据中各学科成绩前预定名次对应平均分作为各科的参考点数据,并根据参考点数据将同一年级全部学生分为若干原始等级,获取本次各学生对应的考试成绩并计算对应的本次所在等级,将本次所在等级与对应的原始等级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以及分数设定规则确定对应老师的纵向分值;

班级绩效分值计算模块500,用于根据各班的质效总和以及总名次差值确定各老师的班级绩效分值;

教学绩效考核成绩计算模块600,用于根据巩固与提升分值、三率分值、纵向分值以及班级绩效分值确定各老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成绩。

基于上述实施例,教学绩效考核成绩计算模块600可以包括:

分值转化单元,用于将巩固与提升分值、三率分值以及纵向分值相加并按照转化比例转化为对应分值;

教学绩效考核成绩计算单元,用于将转化后的对应分值与班级绩效分值相加,确定各老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成绩。

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教学绩效考核的方法及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