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移动式垃圾分类服务中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8042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移动式垃圾分类服务中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垃圾分类便民服务设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移动式垃圾分类服务中心。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量不断增长,垃圾成分也越来越复杂。末端处置设备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垃圾量,为此国家多部委联合下文强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要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量不断增长,垃圾成分也越来越复杂。末端处置设备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垃圾量,为此国家多部委联合下文强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要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目前,各地都在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具特点,当前分类模式不可复制,推行难度大。尤其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分类收集受地域限制更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移动式垃圾分类服务中心,采用智能技术实现垃圾分类的追溯和实时积分奖励和兑换,解决了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分类收集受地域限制更大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智能移动式垃圾分类服务中心,包括集装箱,所述集装箱的内部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分类垃圾区、售货及积分兑换区和快递存放区,所述集装箱右侧面的前部和后部均销接有侧门,集装箱背面的中部销接有后门,所述售货及积分兑换区的左侧设置有第一货架,售货及积分兑换区的前部之间安装有第二货架,第一货架和第二货架的前部之间放置有柜台桌,所述快递存放区的后部安装有第三货架,快递存放区的前部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三货架和有害垃圾桶。

所述集装箱正面的中部开设有与售货及积分兑换区连通的售货兑换窗口以及与快递存放区连通的快递存放窗口,所述快递存放窗口和售货兑换窗口之间安装有宣传显示屏,快递存放窗口和售货兑换窗口的顶部均安装有玻璃窗,两个玻璃窗的顶部之间焊接有雨棚,集装箱正面的右侧开设有有害垃圾回收窗口,所述有害垃圾回收窗口位于有害垃圾桶前部的上方。

所述分类垃圾区的顶部设置有休息区,分类垃圾区的前端的底部通过隔板分隔有废旧衣物区,所述集装箱正面的左侧开设有与分类垃圾区连通的可回收垃圾回收窗口和与废旧衣物区连通的废旧衣物回收窗口。

所述宣传显示屏连接有管理后台,所述管理后台连接有身份识别系统、监控系统、称重系统、快递代收平台和积分兑换平台。

优选的,所述分类垃圾区包括第一垃圾存放区、第二垃圾存放区、第三垃圾存放区和第四垃圾存放区,并且所述可回收垃圾回收窗口包括四个小型窗口,四个小型窗口分别与第一垃圾存放区、第二垃圾存放区、第三垃圾存放区和第四垃圾存放区对应连通。

优选的,所述可回收垃圾回收窗口的四个小型窗口内均销接有盖板,每个盖板的正面均焊接有拉手并且粘接有标签。

优选的,所述有害垃圾回收窗口和废旧衣物回收窗口内亦销接有盖板,并且每个盖板上亦焊接有拉手,废旧衣物回收窗口的下方和有害垃圾回收窗口的盖板上均粘接有标签。

优选的,所述身份识别系统包括居民分类卡和读卡器,在居民分类卡上印制有居民身份信息二维码,读卡器用于读取二维码信息并将信息上传至管理后台汇总、记录和存储。

优选的,所述称重系统包括称重传感器和工控机,称重传感器将垃圾重量转换为电信号发送给工控机,经工控机处理后上传至管理后台。

优选的,所述管理后台为安装于计算机平台的软件系统,用于接收身份识别系统和称重系统的数据,综合分析后按预设规则以积分形式体现在居民的账户中。

优选的,所述监控系统由摄像头和后台软件组成,用于监管居民分类投放垃圾行为和集装箱周围的安全监视。

优选的,所述集装箱的内壁还安装有用于方便居民存取款和生活费用代缴的atm机。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智能移动式垃圾分类服务中心,选用海运废弃的集装箱改装而成,其使用寿命较长,成本较低,达到了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的目的,开设的有害垃圾回收窗口用于居民对有害垃圾的投放,将分类垃圾区分为第一垃圾存放区、第二垃圾存放区、第三垃圾存放区和第四垃圾存放区,并设置标签进行标注,能够分别对纸张、塑料、金属和玻璃进行分类收集,设置的废旧衣物区能够对织物进行收集,其布局较为合理,设置的售货和积分兑换区与快递存放区,能够实现便民服务,减轻快递人员工作强度的同时提高了居民与服务中心的交互,对集装箱的利用率较高,在分类垃圾区的顶部设置的休息区能够方便工作人员的夜间休息,对空间的利用较为合理,整个服务中心采用智能技术实现身份识别、监控、称重、垃圾分类的追溯和实时积分奖励和兑换,大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横剖图;

图3为本发明结构竖剖图;

图4为本发明工作流程图。

图中:1集装箱、2有害垃圾回收窗口、3快递存放窗口、4宣传显示屏、5售货兑换窗口、6废旧衣物回收窗口、7可回收垃圾回收窗口、8玻璃窗、9雨棚、10后门、11售货及积分兑换区、12第一垃圾存放区、13第二垃圾存放区、14第三垃圾存放区、15第四垃圾存放区、16第一货架、17柜台桌、18第二货架、19第三货架、20有害垃圾桶、21快递存放区、22侧门、23第三货架、24休息区、25分类垃圾区、26废旧衣物区、27管理后台、28身份识别系统、29监控系统、30称重系统、31积分兑换平台、32快递代收平台、33atm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移动式垃圾分类服务中心,包括集装箱1,将服务中心选用海运废弃的集装箱1改装而成,其使用寿命较长,成本较低,达到了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的目的,集装箱1的内部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分类垃圾区25、售货及积分兑换区11和快递存放区21,集装箱1右侧面的前部和后部均销接有侧门22,集装箱1背面的中部销接有后门10,售货及积分兑换区11的左侧设置有第一货架16,售货及积分兑换区11的前部之间安装有第二货架18,第一货架16和第二货架18的前部之间放置有柜台桌17,快递存放区21的后部安装有第三货架23,快递存放区21的前部由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三货架23和有害垃圾桶20。

分类垃圾区25包括第一垃圾存放区12、第二垃圾存放区13、第三垃圾存放区14和第四垃圾存放区15,并且可回收垃圾回收窗口7包括四个小型窗口,四个小型窗口分别与第一垃圾存放区12、第二垃圾存放区13、第三垃圾存放区14和第四垃圾存放区15对应连通,可回收垃圾回收窗口7的四个小型窗口内均销接有盖板,每个盖板的正面均焊接有拉手并且粘接有标签,有害垃圾回收窗口2和废旧衣物回收窗口6内亦销接有盖板,并且每个盖板上亦焊接有拉手,废旧衣物回收窗口6的下方和有害垃圾回收窗口2的盖板上均粘接有标签,开设的有害垃圾回收窗口2用于居民对有害垃圾的投放,将分类垃圾区25分为第一垃圾存放区12、第二垃圾存放区12、第三垃圾存放区14和第四垃圾存放区15,并设置标签进行标注,能够分别对纸张、塑料、金属和玻璃进行分类收集,设置的废旧衣物区26能够对织物进行收集,其布局较为合理。

集装箱1正面的中部开设有与售货及积分兑换区11连通的售货兑换窗口5以及与快递存放区21连通的快递存放窗口3,快递存放窗口3和售货兑换窗口5之间安装有宣传显示屏4,快递存放窗口3和售货兑换窗口5的顶部均安装有玻璃窗8,两个玻璃窗8的顶部之间焊接有雨棚9,集装箱1正面的右侧开设有有害垃圾回收窗口2,有害垃圾回收窗口2位于有害垃圾桶20前部的上方,设置的售货和积分兑换区11与快递存放区21,能够实现便民服务,减轻快递人员工作强度的同时提高了居民与服务中心的交互,对集装箱1的利用率较高。

分类垃圾区25的顶部设置有休息区24,分类垃圾区25的前端的底部通过隔板分隔有废旧衣物区26,集装箱1正面的左侧开设有与分类垃圾区25连通的可回收垃圾回收窗口7和与废旧衣物区26连通的废旧衣物回收窗口6,在分类垃圾区25的顶部设置的休息区24能够方便工作人员的夜间休息,对空间的利用较为合理。

宣传显示屏4连接有管理后台27,管理后台27连接有身份识别系统28、监控系统29、称重系统30、快递代收平台32和积分兑换平台31。

集装箱1的内壁还安装有用于方便居民存取款和生活费用代缴的atm机33,居民能够从10进入到集装箱1内然后通过atm机33来实现存取款以及水、电和燃气等费用的代缴,大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由于atm机安装在集装箱1的内部,从而保证了居民存取款的安全性。

身份识别系统28包括居民分类卡和读卡器,在居民分类卡上印制有居民身份信息二维码,读卡器用于读取二维码信息并将信息上传至管理后台27汇总、记录和存储,称重系统30包括称重传感器和工控机,称重传感器将垃圾重量转换为电信号发送给工控机,经工控机处理后上传至管理后台27,管理后台27为安装于计算机平台的软件系统,用于接收身份识别系统28和称重系统30的数据,综合分析后按预设规则以积分形式体现在居民的账户中,监控系统29由摄像头和后台软件组成,用于监管居民分类投放垃圾行为和集装箱1周围的安全监视。

整个服务中心采用智能技术实现身份识别、监控、称重、垃圾分类的追溯和实时积分奖励和兑换,大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