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大数据在限定区域内人员失联判定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072809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大数据在限定区域内人员失联判定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员失联判别方法,特别是基于一种利用大数据在限定区域内人员失联判定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一些半封闭场所(比如校园,包括高校或者中小学校园),出于安全管理,防范风险的考虑,需要对区域内的人员失去联系(下简称“失联”)行为做及时的告警通知。目前的大部分的失联告警一般是通过对管理人员佩戴指定的智能硬件,在辅助电子围栏的模式实现,也有一部分是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比如如下几类专利技术或者产品描述:

基于智能手环的校园感知系统(cn201611144526.2):使用基于蓝牙的智能手环。

一种面向校园安全监控的方法及系统(cn201410010472.5)主要使用rfid和视频监控。

一种校园安全预警报警系统(cn201510634140.9)使用智能穿戴终端和wifi网络相结合。

一种融合视频识别与uwb定位技术的人员识别方法与系统(cn201510421377.9)使用视频和uwb技术。

基于智能穿戴设备的解决方案及产品,在中小学校园(特别是小学校园)是比较好的效果的,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智能穿戴设备的接受程度高;但是该类产品在高校校园则基本无法使用(因为大学生基本对于智能穿戴设备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基于视频联动的解决方案受限于智能监控设备的技术要求,比如高清识别,环境(夜视以及恶劣天气),安装位置,大群体和高并发等情况下并不适用,且成本较高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产品所存在的缺陷,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自动,高效的发现失去联系的人员,并主动给予订阅人推动告警信息。失联发生后,提供历史轨迹信息,协助订阅人进行搜寻。根据公开社交信息的内容,提供可能位置的预测推荐。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大数据在限定区域内人员失联判定系统,该系统包括多维数据采集存储系统与数据处理平台;该多维数据采集存储系统数据采集路径包括一卡通消费服务器、教学教务服务器、统一认证服务器经过以太网将数据传给数据处理平台;互联网中的数据通过核心出口路由器经过以太网将数据传给数据处理平台;接入交换机通过核心交换机将数据传给数据处理平台;数据处理平台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方案:接入交换机通过核心交换机将数据传给数据处理平台的方式采用旁路镜像或串联桥接或压缩接口上报。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大数据在限定区域内人员失联判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多维数据采集和存储;

s20:个人数据进行关联分拣;

s30:分类噪声数据去除;

s40:自定义失联规则匹配;

s50:系统发现有人失联后进行多渠道告警通知发送;

s60:历史位置轨迹回溯。

当人员目前处的时间与阈值起点之间的间隔大于失联时间阈值,就会对用户发出告警。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方案:s10是先通过本地log日志的方式进入采集服务器的本地文件系统,再通过elasticsearch组件进入分布式文件系统统一存储备份。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方案:s30是对互联网中获取的数据、接入交换机、计入交换机通过核心交换机获取的数据的噪声去除。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方案:s40是根据多维数据中携带的位置信息的可信度分不同的权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不需要关注人佩戴特殊定制智能终端;不需要增加诸如高清视频和图像识别等高级功能硬件,完全在现有系统内通过公开数据采集和挖掘关联的方式实现;具备全天候工作的能力;具备潜在位置预测和历史轨迹回溯的能力;具备主动通知订阅人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工作环境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数据采集及处理流程图;

图3是多维数据来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图1本发明工作环境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大数据在限定区域内人员失联判定系统,该系统包括多维数据采集存储系统与数据处理平台;该多维数据采集存储系统数据采集路径包括一卡通消费服务器、教学教务服务器、统一认证服务器经过以太网将数据传给数据处理平台;互联网中的数据通过核心出口路由器经过以太网将数据传给数据处理平台;接入交换机通过核心交换机将数据传给数据处理平台;数据处理平台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具体的:接入交换机、计入交换机通过核心交换机将数据传给数据处理平台的方式采用旁路镜像或串联桥接或压缩接口上报。

图2是本发明数据采集及处理流程图,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大数据在限定区域内人员失联判定方法,该方法步骤如下:

s10:多维数据采集和存储;

s20:个人数据进行关联分拣;

s30:分类噪声数据去除;

s40:自定义失联规则匹配;

s50:系统发现有人失联后进行多渠道告警通知发送;

s60:历史位置轨迹回溯。

当人员目前处的时间与阈值起点之间的间隔大于失联时间阈值,就会对用户发出告警

具体的:s10多维度数据采集和存储,数据来源主要包括:

(1)从核心交换机过来的互联网访问数据(以mac地址为用户身份识别),获取方式包括:旁路镜像(图1即是镜像方式组网),串行桥接,压缩接口上报等。

(2)从无线局域网(wlan)过来wifi嗅探的位置数据(基于wifi设备的安装位置)。

(3)从公开网络平台(比如百度贴吧,qq空间,新浪微博)爬取的社交话题数据,包括该话题发表内容里面的位置信息,也包括主动在发布内容是携带的位置属性。

(4)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过来的用户实名数据(比如姓名和组

织结构名称)。

(5)从消费一卡通结算系统过来的每日消费数据,以及该消费场所的位置数据。

(6)从具体的组织内部系统过来的数据(比如图书借阅,校园教务教学),以及该内部系统所处的位置数据。

上述所有过程,先通过本地log日志的方式进入采集服务器的本地文件系统。然后通过elasticsearch组件进入分布式文件系统(比如可选hdfs等)统一存储备份。

s20:个体数据关联分拣,该逐步主要完成多种数据的个体关联分拣。

s21:s10中(4-6)均为组织内部行为数据,可以通过诸如学号和工号的方式实现关联匹配。

s22:s10中的(1-2)均为网络行为数据,其用户标识为终端(比如手机、pad、笔记本或者pc)mac地址,此种情况下无法进行直接关系,采用的解决方法是,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一般是网络认证服务器,比如portalserver等)将用户终端设备mac和实名信息(包括手机号,工号或者学号)发送过来。

s23:s10中的(3)为网络平台的社交数据,一般情况下均以昵称的形式出现,此时需要对应的协议流分析处理,将虚拟身份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进行匹配,然后在根据s22中的描述进行匹配关联。

s30:分类噪声去除:特指s10中(1-3)类型数据的噪声去除,包括以下步骤:s31:多mac噪声去除,一般情况下每个互联网用户都会有多个mac(比如同时拥有2台手机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也会出现临时其它终端借用;系统会根据地理位置信息,使用时间和使用频度进行噪声除去;比如:

(1)特定位置(园区多媒体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内)的pc型mac将不作为标识mac;

(2)一周内的网络内出现频率低于阈值t1;

(3)一周内wifi网络出现频率低于阈值t2;

(4)历史总网络内出现频率低于阈值t3;

(5)历史wifi总出现频率低于阈值t4;

s32:多手机号(或者工号、学号)噪声去除;在网络认证平台中,经常会出现账号临时借用的情况,从而导致a手机号(或者工号,学号)出现在b手机号(或者工号、学号)对应的终端上面。此时根据“手机号和同类型终端mac”的对应关系进行出去,比如:

特定时间段(time1)内a手机号和同类型终端mac的次数出现次数应该大于绑定阈值t1。

同类型终端mac指的是:都是pc,或者都是手机终端,或者都是pad。

s33:多同种虚拟身份噪声去除;网络中存在一部分群体,他们具备多个诸如qq号,邮箱号或者微信号等虚拟身份。也存在很多情况诸如在异地终端登录虚拟身份,或者有些出于非正常使用目的进行虚拟身份使用(比如大量qq挂机等)。此时会造成大量的虚拟身份噪声。去除方法如下:

(1)移动型终端的虚拟身份具有高优先权(因为绝大部分移动终端不具备挂机等特殊工具)

(2)曾经出现特定位置(比如园区多媒体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pc型终端上的虚拟身份具备高优先权(因为此类设备具备挂机软件安装特性)

(3)用于登录虚拟身份的终端,如果该终端每日登录的虚拟身份数量特定阈值m,则该终端从虚拟身份识别和s20中的个体关联数据库中删除。

s40:自定义失联规模匹配,该过程用于失联规则计算,因为数据具有多样性,携带的位置信息在可信等级上面具有不同的权值,系统数据权值在算法(项目)实施过程中就进行统一标定:

(1)首先定义失联时间阈值t(是一个时间段,比如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等),该阈值设定支持智能型调节或者人工调节;比如在特定时间段(校园假期,个人假期等)阀值自动增加。

(2)内部系统(比如图书借阅系统)具备第一等权值,一旦内部系统位置出现,则本位置和时间直接为新阈值起点。

(3)一卡通消费型数据,在符合其历史均值的情况下,具备第二等权值;如果最新一次的消费值符合历史同期均值,则该位置和时间为新阈值起点。如果不符合历史同期均值,则本次数据不予采纳。

(4)s10描述中的(2)wifi位置和时间数据:

(a)如果终端类型为pc型,且具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过来的实名身份,则具备第三等权值,无一等和二等情况下该位置和时间为新阈值起点。

(b)如果类型为移动型终端,且为s31多mac噪声去除后移动终端,且具有实名身份,则具备第三等权值,无一等和二等情况下该位置和时间为新阈值起点。

(c)如果终端类型为虚拟身份类型,满足s33中的虚拟身份去除条件,则具备第三等权值,无一等和二等情况下该位置和时间为新阈值起点。

(d)其它情况均归属第四等权值,仅具备位置回溯时参考位置和参考时间,不会触发新位置和时间阈值起点设定。

(5)如为s10中的(1)情况描述,该类数据无确定的位置信息,但是因为是区域内网络交换机通信负载,所以肯定可以确认为区域内的行为,该类型的判断依据同上面(4)中描述。

(6)如为s10中的(3)情况描述,该类型的位置数据为用户自主编辑的地址位置信息,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的,所以该类型位置根据发生时间仅作为位置历史回溯参考,或者潜在位置提醒之用,并不触发新位置和时间阈值起点设定。

(7)系统设置周期检测定时器timer,一般取值为30分钟;定时器触发以后会遍历所有的实名用户,对于“当前时间-阈值起点”>失联时间阈值t的用户触发告警。

s50:多渠道告警通知发送,系统发现告警以后会通过检索该失联人员的消息订阅组,给该订阅组内的人员发送告警消息,告警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如:微信小程序和微信订阅号、运营商短信、订阅人邮件、系统平台站内消息、开放消息推送接口的第三方程序。

s60:历史轨迹位置回溯,告警消息订阅人收到该消息后,登录本系统后,可以根据输入失联人员的实名身份信息,进行基于时间的历史位置回溯,以及潜在位置查询提醒,也可以根据该人员的虚拟身份信息情况进行社交媒体的信息查询。

本发明自动,高效的发现失去联系的人员,并主动给予订阅人推动告警信息,失联发生后,提供历史轨迹信息,协助订阅人进行搜寻,根据公开社交信息的内容,提供可能位置的预测推荐。

基于上述,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关注人佩戴特殊定制智能终端;不需要增加诸如高清视频和图像识别等高级功能硬件,完全在现有系统内通过公开数据采集和挖掘关联的方式实现;具备全天候工作的能力(智能终端需要电池供电,视频识别在恶劣天气下的使用效果不佳);具备潜在位置预测和历史轨迹回溯的能力;具备主动通知订阅人的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