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9512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笔记本电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支架。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设于机台的上盖前侧位置处,是利用手指的滑动操作来移动游标的输入装置。当使用者的手指接近触摸板时会使电容量改变,触摸板自身会检测出电容改变量,转换成坐标。触摸板是借由电容感应来获知手指移动情况,可以提供手写输入功能。在安装时,一般通过粘合的方式将触控板贴合于铁件上,通过铁件安装于上盖前侧的缺口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对触控板进行支撑、使触控板更牢固的安装于底壳的上盖前侧相应位置处的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支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支架,与笔记本电脑的底壳的上盖前侧相应位置的下表面连接,供触控板贴合于其上,包括呈矩形块状的支架本体以及设于所述支架本体后侧边缘的与所述支架本体的长度相匹配的固定块;所述支架本体上开设有一第一避让腔和第二避让腔,所述支架本体上位于所述第一避让腔的外侧的位置处还设有第一金属导电弹片,所述支架本体上位于所述第二避让腔的外侧的位置处还设有第二金属导电弹片,所述第一金属导电弹片、第二金属导电弹片均与触控板下表面导电连接,所述支架本体的前侧边缘设置有多个搭片,用以搭设于所述上盖上相应位置处的凹槽内,所述支架本体的前侧边缘还设置有多组第一连接孔以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上盖下表面相应位置连接,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若干组第二连接孔以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上盖下表面相应位置连接。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连接孔为第一铆接孔,第一连接件为第一铆钉,所述第二连接孔为第二铆接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第二铆钉。

作为优化,所述固定块与所述支架本体铆接,在所述支架本体的后侧边位置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第三铆接孔;所述固定块包括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下表面的后侧边并与所述支架本体铆接的第一铆接块、由所述第一铆接块的后侧边缘向下延伸成型的连接块、由所述连接块的下边缘水平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第二铆接块,在所述第一铆接块上相应于所述若干第三铆接孔的位置处对应开设有若干第四铆接孔,在所述第二铆接块的后侧边缘一端设置有第一支耳、中部设置有第二支耳、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支耳,所述第二铆接孔为三组,第一组第二铆接孔为两个,间隔设于第一支耳上,第二组第二铆接孔为一个,设于第二支耳上,第三组第二铆接孔为两个,间隔设于第三支耳上,所述第二铆接块的上表面贴合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的后侧边缘相应位置处的凸块上,通过第二铆钉与所述凸块铆接。

作为优化,在所述第三支耳上朝向第二支耳的内侧面向所述第二支耳方向延伸有第三金属导电弹片以与所述底壳内部的金属部件导电连接,所述第三金属导电弹片与所述第二铆接块的前侧边缘形成U形空腔。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铆接块、第二铆接块以及连接块一体成型。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金属导电弹片、第二金属导电弹片冲压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记本电脑的触控板支架,通过前方设置的多个搭块首先进行定位,然后通过固定块与上盖前侧边缘相应位置铆接,以及通过前侧边缘的铆接孔进行前后位置的连接,其结构简单,组装快捷。同时,设置多个金属导片将来自于用户的静电通过笔记本内的其他金属元件导出笔记本,能够对笔记本内电子元件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支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支架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支架,与笔记本电脑的底壳的上盖前侧相应位置的下表面连接,供触控板贴合于其上,包括呈矩形块状的支架本体1以及设于所述支架本体1后侧边缘的与所述支架本体1的长度相匹配的固定块2;所述支架本体1上开设有一第一避让腔101和第二避让腔102,所述支架本体1上位于所述第一避让腔101的外侧的位置处还设有第一金属导电弹片103,所述支架本体1上位于所述第二避让腔102的外侧的位置处还设有第二金属导电弹片104,所述第一金属导电弹片103、第二金属导电弹片104均与触控板下表面导电连接,所述支架本体1的前侧边缘设置有多个搭片105,用以搭设于所述上盖上相应位置处的凹槽内,所述支架本体1的前侧边缘还设置有多组第一连接孔以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上盖下表面相应位置连接,所述固定块2上开设有若干组第二连接孔以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上盖下表面相应位置连接。

本实施例中,以该矩形的支架本体1的对称轴(垂直于长边的中垂线)为基线,所述第一避让腔101位于所述支架本体1的左侧(中垂线左侧),所述第二避让腔102位于所述支架本体1的右侧,其形状大小视待避让部件的形状而定,本实施例中,第一及第二避让腔均为矩形。在第二避让腔102的后边缘的右段还向后凹设有连通的第三避让腔。

所述第一金属导电弹片103设于所述第一避让腔101的左侧,其自由端朝前,冲压形成。同样的,所述第二金属导电弹片104设于第二避让腔102的右侧,其自由端朝前,冲压形成。第一金属导电弹片103和第二金属导电弹片104的前侧还具有空腔107,用于避让上盖上相应位置的零部件。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支架本体1的前侧边缘的中部位置还开设有避让凹槽108,所述避让凹槽108由前向后开设以形成一U形槽,用于避让触控板位置的按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孔为第一铆接孔109,第一连接件为第一铆钉,所述第一铆接孔109为两组,分别位于支架本体1前侧边的左右端位置。每一组第一铆接孔109均为两个铆接孔,其中一个铆接孔直径大于另一个铆接孔的直径。

所述第二连接孔为第二铆接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第二铆钉。所述固定块2与所述支架本体1铆接,在所述支架本体1的后侧边位置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第三铆接孔110(本实施例为七个);所述固定块2包括置于所述支架本体1的下表面的后侧边并与所述支架本体1铆接的第一铆接块20、由所述第一铆接块20的后侧边缘向下延伸成型的连接块22、由所述连接块22的下边缘水平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第二铆接块24,在所述第一铆接块20上相应于所述若干第三铆接孔110的位置处对应开设有若干第四铆接孔,在所述第二铆接块24的后侧边缘一端设置有第一支耳241、中部设置有第二支耳242、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支耳243。所述第二铆接孔为三组,第一组第二铆接孔251为两个,设于第一支耳241上,第二组第二铆接孔252为一个,设于第二支耳242上,第三组第二铆接孔为两个253,设于第三支耳243上,第一组及第二组的两个铆接孔沿第二铆接块2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于分别间隔设于第一支耳241和第三支耳243上。所述第二铆接块24的上表面贴合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的后侧边缘相应位置处的凸块上,通过第二铆钉与所述凸块铆接。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三支耳243上朝向第二支耳242的内侧面向所述第二支耳242方向延伸有第三金属导电弹片244以与所述底壳内部的金属部件导电连接,所述第三金属导电弹片244与所述第二铆接块24的前侧边缘形成U形空腔。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铆接块20、第二铆接块24以及连接块22一体成型。

在将所述触控板支架与上盖连接时,将所述支架放置于上盖下表面相应于触控板的方框位置,使两搭片105搭接于上盖下表面的凹槽内起限位作用,同时第二铆接部搭接于上盖下表面相应位置处的凸台的底面,然后通过铆钉分别穿过对应的铆接孔后与上盖铆接。所述触控板粘合于支架本体1的上表面并与第一金属导电弹片103和第二金属导电弹片104接触,第三金属导电弹片244与底壳内部的金属件导电接触,可以将用户触碰触控板上的静电导出笔记本,防止静电损坏笔记本内部的电子元件。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