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R桌面手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9963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VR桌面手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柄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用于虚拟现实VR设备的手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VR设备手柄都是用蓝牙感应连接的手握式手柄,其操作及功能单一,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VR桌面手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VR桌面手柄,包括:上盖、下盖、按键、主控板、电池以及指纹模组,上盖和下盖相互盖合成盒体,上盖的上端面呈具有坡度的板面,按键嵌装在上盖的中部,主控板设置在盒体内部,在盒体内部对应按键设置有按键板,按键板连接在主控板之上,电池设置在盒体内部并与主控板连接,在上盖的一侧设置有USB充电口,USB充电口的内侧连接主控板,指纹模组嵌装在上盖上并位于按键一侧,指纹模组的内侧连接主控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盖的内侧设置有内盖,内盖盖在主控板及电池之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按键是由中心键以及围绕中心键设置的上下左右键所构成,左右键的两侧以及上键的上侧增设有辅助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盖的一侧增设有TYPE-C接口,TYPE-C接口的内部连接主控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盖的底面连续开设有散热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盖上与USB充电口相对的另一侧增设有开关键和指示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盖上与USB充电口相同的一侧增设有TF存储卡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盖的底面四角设置有缓冲垫。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控板上设置有蓝牙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针对于教学需求,设计成能够平放在桌面上的操作手柄;

2.手柄上的按键通过合理布局,使用户能轻松操作,实现盲操作;

3.本实用新型在手柄端集成指纹系统,可实现指纹解锁、指纹考勤及指纹支付等操作,为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便捷服务;

4.桌面手柄的底端开设有大面积散热孔,满足散热需求;

5.手柄内置有高容量电池提供工作电压,电池远离人体头部,提高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下盖底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较佳实施例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用语,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设计的一种VR桌面手柄,其主要包括:上盖1、下盖2、按键3、主控板4、电池5以及指纹模组6,下面具体描述各部件结构。

上盖1的上端面呈具有一定坡度的板面结构,下盖2呈矩形盖体结构,上盖1和下盖2相互盖合构成盒体结构,把手柄放置在桌面上时,上盖1的表面可以相当于桌面使用。按键3嵌装在上盖1的中部,按键3是由中心键以及围绕中心键设置的上下左右键所构成,在左右键的两侧以及上键的上侧还增设有辅助键,本实用新型的这种按键布局比较合理,操控简单,适合学习盲打。主控板4设置在盒体内部,在盒体内部对应按键3还设置有按键板7,按键板7连接在主控板4之上,在主控板4上还设置有蓝牙模块,蓝牙模块用于连接VR设备等。电池5也设置在盒体内部,并与主控板4连接,电池5选用高容量锂电池,在上盖1的左右一侧设置有USB充电口,USB充电口的内侧连接在主控板4上。指纹模组6嵌装在上盖1上,并位于按键3一侧,指纹模组6的内侧连接在主控板4上。

在上盖1上与USB充电口相同的一侧增设有TF存储卡槽7,用于插接TF存储卡。在上盖1上与USB充电口相对的另一侧增设有开关键8和指示灯9,开关键8用作手柄的启闭开关,指示灯9用作手柄状态显示。在上盖1上的一侧还增设有TYPE-C接口10,TYPE-C接口10的内部连接在主控板4上,TYPE-C接口10用于与VR设备数据线连接。

在上盖1的内侧还设置有内盖11,内盖11盖在主控板4及电池5之上,可以起到内部支撑及防护作用。

在下盖2的底面连续均匀开设有大面积散热孔21,散热孔21用于给内部器件散热。

在下盖2的底面四角还设置有缓冲垫22,缓冲垫22一是为了辅助支撑盒体结构,二是为了增大与桌面的摩擦力,稳固支撑使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开关键开机,通过指纹模组解锁进入系统(也可以打考勤或支付),通过各个功能按键反馈来实现系统操作。本实用新型能够外接VR一体机头盔来实现操作显示,也可通过蓝牙连接其他相关VR设备。

在此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重点保护的是手柄结构,因此对于VR设备的其它部件,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做详细阐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