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3793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是安全管理领域的一项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现场安全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阶段针对施工队伍施工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意识淡薄、人员未经安全培训上岗、绝缘工器具、劳动防护用品未经检验合格、不合格施工机械机具进入施工现场等问题,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先进物联网技术,发明了现场安全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工程施工安全管控水平,目前通过技术手段监控安全对应的技术很少,成本相对较高,本技术成本较低,能实现从技术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减少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同时也能实现对施工进度、生产进度监控。

本实用新型描述的现场安全管理系统从以下方面对现场安全进行管理:

(1)建立施工作业人员档案,包括作业人员的公司名称、姓名照片、身份证号、资格证书及培训记录等档案信息,通过现场手持终端监测个人电子证件照片,彻底避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上岗和随意调换人员的弊病,实现作业人员有效管控。

(2)建立施工安全工器具台账,将安全工器具和施工机械机具纳入管理,实施全寿命管理,实现周期到期提醒、现场在线检查功能,固化 “先检查、后使用”的工作流程,有效避免不合格安全工器具进场,实现安全工器具有效管控。

(3)通过现场与后台信息的在线交互,监督作业现场施工情况,有效避免了开工会不规范、安全措施不到位、未落实“同进同出”等问题,实现作业施工现场在线监控。

(4)通过施工现场拍照上传当天施工现场参加施工作业人员照片,系统自动与施工计划中的人员进行人脸对比,对比结果及时推送到各项目施工负责人及现场监督负责人微信公众号上,从而及时准确掌握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情况。

(5)通过检查监督人员现场对施工作业人员拍照上传到系统,系统自动识别图片中的人员详细信息,监督检查作业人员是否经培训合格和具备相应资格条件,避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上岗的弊病,实现作业人员有效管控。

(6)系统根据各施工项目部提报的信息,实时汇总所有项目的施工情况,统计汇总各施工项目和施工作业人员信息。

(7)在施工现场,通过手持RFID采集器对现场人员和工器具进行扫描,获取人员和工器具信息,对现场人员和工器具进行检查监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现场安全管理系统,寿命长,稳定性高,维护简单,灵敏可靠的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现场安全管理系统,包含信息采集设备、服务器、管理端、被管理对象、通信模块,所述信息采集设备采集所述被管理对象的信息,将收集的信息发送到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将信息发送到所述管理端,所述管理端对信息处理、查看、分析,所述通信模块实现各个子模块之间的通信。

进一步的,所述信息采集设备包含射频采集器、指纹识别设备、摄像头、掌机、手机、PAD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被管理对象包含施工人员、生产人员、工器具、档案、文件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管理端将施工计划、施工信息通过服务器,将施工计划、施工信息发送到施工人员的手持终端上,手持终端包含手机、PAD,施工人员在手持终端上查看施工计划、施工信息,根据计划、信息施工,出现施工调整时,将现场施工信息用手持终端拍照上传到服务器,服务器将信息发送到管理端,施工完毕可以发送收工信息到服务器,服务器将信息发送到管理端。

进一步的,所述人员端佩戴带有RFID信息的员工牌,射频采集器可随时读取人员信息,人员端也可以通过手持终端如手机、PAD拍照,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或指纹识别技术进行人员身份识别,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将信息发送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将信息发送到管理端;工器具、文件、档案粘贴RFID标签后,射频采集器也可在读取范围内识别工器具、文件、档案信息,对工器具、文件、档案进行管理,如自动出入库、定位、放置位置管理。

进一步的,施工现场或是生产现场信息通过现场的摄像头拍照或是采集视频,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发送到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将照片或是视频发送到所述管理端;也可以通过掌机射频读取现场的信息,将信息发送到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将信息发送到所述管理端。

进一步的,所述管理端通过所述服务器将设定的人员培训计划、器具检修计划等发送到管理人员手机、PAD上到期提醒、逾期报警,管理人员根据计划执行,执行完毕会记录在管理端上。

本实用新型描述的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等先进物联网技术,提升工程施工安全管控水平,有效管控工器具合格并在有效期使用、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实时监控现场施工安全、人员安全等,降低安全隐患,成本低,可在各个施工现场及生产现场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随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进行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的描述及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的结构简图。

图2为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的结构详图。

图3为施工管理过程图。

图4为人员管理过程图。

图5为现场管理过程图。

图6为辅助管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结构组成及技术实现过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所示,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结构简图,包含信息采集设备、服务器、管理端、被管理对象、通信模块,所述信息采集设备采集所述被管理对象的信息,将收集的信息发送到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将信息发送到所述管理端,所述管理端对信息处理、查看、分析,所述通信模块实现各个子模块之间的通信。

如图2所示,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结构详图,包含服务器、管理端、射频采集器、指纹识别设备、摄像头、掌机、工器具、档案、文件、人员、手机、PAD、通信模块,射频采集器、指纹识别设备、摄像头、掌机、手机、PAD主要用于采集信息。

如图3所示,所述管理端将施工计划、施工信息通过服务器,将施工计划、施工信息发送到施工人员的手持终端上,手持终端包含手机、PAD,施工人员在手持终端上查看施工计划、施工信息,根据计划、信息施工,出现施工调整时,将现场施工信息用手持终端拍照上传到服务器,服务器将信息发送到管理端,施工完毕可以发送收工信息到服务器,服务器将信息发送到管理端。

较优的,施工人员、现场检查员、管理端工作人员、项目经理等可以通过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的微信公众号登录到该管理系统中,进行用户身份认证、权限分配。

如图4所示,所述人员端佩戴带有RFID信息的员工牌,射频采集器可随时读取人员信息,人员端也可以通过手持终端如手机、PAD拍照,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或指纹识别技术进行人员身份识别,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将信息发送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将信息发送到管理端;工器具、文件、档案粘贴RFID标签后,射频采集器也可在读取范围内识别工器具、文件、档案信息,对工器具、文件、档案进行管理,如自动出入库、定位、放置位置管理。

如图5所示,施工现场或是生产现场信息通过现场的摄像头拍照或是采集视频,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发送到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将照片或是视频发送到所述管理端;也可以通过掌机射频读取现场的信息,将信息发送到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将信息发送到所述管理端。

如图6所示,所述管理端通过所述服务器将设定的人员培训计划、器具检修计划发送到管理人员手机、PAD上到期提醒、逾期报警,管理人员根据计划执行,执行完毕会记录在管理端上。

较优的,使用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的检查监督人员,现场对施工作业人员拍照上传到系统,系统自动识别图片中的人员详细信息,监督检查作业人员是否经培训合格和具备相应资格条件,避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上岗的弊病,实现作业人员有效管控;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拍照上传当天施工现场参加施工作业人员照片,系统自动与施工计划中的人员进行人脸对比,对比结果及时推送到各项目施工负责人及现场监督负责人微信公众号上,从而及时准确掌握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情况;现场安全管理中的管理端可以查询历史施工信息、工器具检定检修记录、人员培训记录、人员档案、档案记录等信息,高质高效,节约成本。

较优的,本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在施工现场安装多个摄像头、射频信息采集器、指纹识别设备、多个移动掌机,通过摄像头、射频信息采集装置、指纹识别设备、掌机收集、识别、采集现场的工器具信息、人员信息、文件信息、档案信息,信息收集后通过有线及无线的通信方式将信息发送到服务器上,服务器上的信息发送到管理端,管理端人员可以根据实时收集的信息与施工计划、计划施工人员、工器具信息、现场信息分析、判断、调整计划等,发现不在有效期的、未检定合格的工器具会提醒相关人员退库或是检修,未持证上岗、上岗时间超期的施工人员,会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停止施工等,射频采集器识别识别范围内的档案、文件,根据档案、文件上的RFID电子标签的信息识别存放位置、定位、自动出入库等,现场施工人员信息可以通过手机、pad等便携式终端拍照上传照片,系统自动比对、分析,查看是否与施工计划中的人员一致,有效监控施工人员;现场检查人员可以通过掌机识别现场的人员信息、工器具信息,有效监控施工现场信息及监控施工进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