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78667发布日期:2018-07-07 08:59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刻录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为开合式,且在接收外力的情况下才驱使盖体展开的刻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各类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每个电子产品内的芯片的需求量不断提升。而芯片在设置于电子产品之前,都须先经过刻录的作业,亦即将芯片放置并固定于刻录装置内,而刻录装置会将预先定义好的程序经由内部的针脚烧入芯片中,使芯片能具有控制电子产品其他组件的功能。

目前传统刻录装置依据容置芯片的方式,可大抵分为按压式及开合式两种。其中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具有多个爪部,当按压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的特定位置时,多个爪部将升起并展开,此时可将芯片放入多个爪式之间,然后停止按压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如此一来,多个爪部便内缩而闭合,并固定芯片于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内。然因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通过爪部将芯片固定于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的内部深处,故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需要较长的针脚才能接触到芯片,换言之,即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必须设置特殊针脚,然特殊针脚的取得不易且价格较为昂贵,不利于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的生产,此外,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一般而言皆具有刻录良率较差的缺陷。

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则是包含乘载部及盖体,盖体可由乘载部上展开或贴合于乘载部上,其中当盖体未接收外力时,盖体呈现由乘载部上展开的状态,此时可将芯片放入乘载部上,接着可施力于盖体上,使得盖体贴合乘载部并覆盖及固定芯片,进而开始进行长时间的刻录作业。虽然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相较于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具有无需使用特殊针脚,且具有刻录良率较佳的优势,然而因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必须在接收外力时乘载部及盖体之间才为闭合状态,又刻录芯片需长时间的使乘载部及盖体呈现闭合状态以进行刻录作业,故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如欲使用自动化来进行芯片的刻录,则势必须于自动化设备上增加对应刻录装置的数目的多个外力施加装置,使每一个外力施加装置可施力于须进行刻录作业的对应的刻录装置,故当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应用于自动化设备中以进行刻录作业时,将使得该自动化设备因需设置多个外力施加装置而具有成本较高的缺陷。

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克服上述缺点的刻录装置,实为目前本领域迫切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刻录装置,以解决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不利生产、良率较差以及解决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应用于自动化设备中时,自动化设备需设置多个外力施加装置而造成成本较高的缺陷。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较广义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刻录装置,设置于平台上,用以刻录芯片,包含固定组件、连动组件及弹力组件。固定组件包含乘载部以及盖体,乘载部设置于平台上,且具有容置芯片的容置区域,盖体的一端组接于乘载部的一端而构成第一旋转支点,盖体是以第一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转动,进而由乘载部上展开而使容置区域外露或是贴合覆盖于乘载部上而封闭容置区域;连动组件包含第一组接端、第二组接端以及施力端,第一组接端与盖体相组接,第二组接端与乘载部相组接而构成第二旋转支点,连动组件以第二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转动,施力端用以选择性地接收外力,当施力端接收外力时,连动组件转动而带动盖体由乘载部上展开;弹力组件组接于固定组件与连动组件之间,用以于施力端未接收外力或从接收外力变成停止接收外力时,提供弹性恢复力,使连动组件通过弹性恢复力而转动,进而带动盖体贴合覆盖于乘载部上。

其中,盖体包含一第一轴部,第一轴部枢设于盖体与乘载部的组接处,并构成第一旋转支点,使盖体以第一轴部为轴而相对于乘载部转动。

其中,连动组件包含一第一部、一第二部及一连动轴部,第一部的一端与盖体相组接并构成第一组接端,第一部的另一端与第二部的一端及乘载部相组接,且第一部的另一端与第二部的一端的组接处构成第二组接端,第二部的另一端构成施力端,连动轴部枢设于第一部、第二部与乘载部三者之间的组接处,并构成第二旋转支点,使第一部及第二部彼此连动地以连动轴部为轴而于乘载部上进行转动。

其中,第一部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及一第三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三侧壁设置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之间,且第三侧壁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构成一凹槽状结构,凹槽状结构用以容置部分的盖体,其中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更分别包含一滑动沟槽,滑动沟槽为长条状的结构。

其中,盖体包含一第二轴部,枢设于盖体与第一部的组接处,且第二轴部的相对两端容置于对应的滑动沟槽内,且于第一部以连动轴部为轴转动时,第二轴部可滑动地容置于对应的滑动沟槽内,而第二轴部的相对两端与滑动沟槽构成一凸轮结构。

其中,弹力组件包含两个第一勾部、两个第二勾部及两个弹性组件,两个所述第一勾部设置于乘载部的相对两侧上,两个所述第二勾部分别设置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上,每一弹性组件包含一第三勾部及一第四勾部,第三勾部与对应的第一勾部相卡勾,第四勾部与对应的第二勾部相卡勾,其中弹性组件为拉簧结构。

其中,连动组件包含一第一部、一第二部及一连动轴部,第一部包含一本体与一连杆,本体的一端与第二部的一端及乘载部相组接,而本体的一端与第二部的一端的组接处构成第二组接端,第二组接端与乘载部相组接而构成第二旋转支点,连杆的一端与盖体相组接,连杆的另一端与本体的另一端相组接,其中与盖体的相组接的连杆的一端构成第一组接端,第二部的另一端构成施力端,连动轴部枢设于本体、第二部以及乘载部的组接处,使第一部的本体及第二部可彼此连动地以连动轴部为轴而于乘载部上进行转动。

其中,本体具有内凹的一第一凹部,用以容置并组接连杆的一端,盖体具有内凹的一第二凹部,用以容置并组接连杆的另一端。

其中,连杆包含一第一连杆轴部及一第二连杆轴部,第一连杆轴部枢设于连杆的一端与本体的组接处,使连杆以第一连杆轴部为支点而相对于本体转动,第二连杆轴部枢设于连杆的另一端与盖体的组接处,使连杆以第二连杆轴部为支点而相对于盖体转动。

其中,在施力端接收外力而使第二部转动的旋转角度为50度时,盖体朝向由乘载部上展开而转动的旋转角度为90度。

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相较于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具有无需使用特殊针脚及良率较佳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刻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闭合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开启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刻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闭合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开启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1’:刻录装置

2、2’:平台

3、3’:固定组件

31、31’:乘载部

311、311’:容置区域

32、32’:盖体

321、321’:第一轴部

322:第二轴部

323’:第二凹部

4、4’:连动组件

401、401’:第一组接端

402、402’:第二组接端

403、403’:施力端

41、41’:第一部

411:第一侧壁

412:第二侧壁

413:第三侧壁

414:滑动沟槽

44’:本体

441’:第一凹部

45’:连杆

451’:第一连杆轴部

452’:第二连杆轴部

42、42’:第二部

43、43’:连动轴部

5、5’:弹力组件

50、50’:第一勾部

51、51’:第二勾部

52、52’:弹性组件

521、521’:第三勾部

522、522’:第四勾部

F、F’:外力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架构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刻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闭合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开启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刻录装置1可设置于平台2上,用以刻录芯片(未图标),且包含固定组件3、连动组件4及弹力组件5。固定组件3与连动组件4相组接,且用以供芯片设置并固定芯片,并包含乘载部31及盖体32。乘载部31固设于平台2上,且包含为内凹结构的容置区域311,用以容置芯片。盖体32可展开或贴合地设置于乘载部31上,且与容置区域311的位置相对应,其中盖体32的一端组接于乘载部31的一端,且盖体32与乘载部31之间的组接处可形成第一旋转支点,使盖体32可以第一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转动,进而从乘载部31上展开或是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而当盖体32由乘载部31上展开时(如图2及图4所示),容置区域311便外露于乘载部31上,此时便可将芯片放置于容置区域311内,反之,当盖体32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而封闭容置区域311(如图1及图3所示),此时若芯片已容置于容置区域311,则盖体32便在覆盖容置区域311的同时将芯片固定于容置区域311内,使得刻录装置1可进行芯片的刻录。

连动组件4包含第一组接端401、第二组接端402以及施力端403。第一组接端401与固定组件3的盖体32相组接。第二组接端402与固定组件3的乘载部31相组接,且第二组接端402与乘载部31之间的组接处可形成第二旋转支点,使连动组件4可以第二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转动。施力端403用以选择性地接收外力F,当施力端403接收外力F(如图2或图4所示)或从接收外力F而变成停止接收外力F(如图1及图3所示)时,连动组件4以第二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转动,且由于第一组接端401与盖体32相组接,故连动组件4将带动盖体32由乘载部31上展开或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其中当施力端403接收外力F时,连动组件4以第二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第一方向的转动,进而带动盖体32由乘载部31上展开,使得容置区域311外露。反之,当施力端403未接收外力F或从接收外力F变成停止接收外力F时,连动组件4以第二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转动,进而带动盖体32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使得盖体32封闭容置区域311。

弹力组件5组接于固定组件3与连动组件4之间,用以当连动组件4的施力端403未接收外力F或从接收外力F变成停止接收外力F时,提供弹性恢复力,使连动组件4通过弹性恢复力而进行第二方向的转动,并带动盖体32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使得盖体32封闭容置区域311。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刻录装置1为包含盖体32的开合式刻录装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1相较于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具有无需使用特殊针脚及良率较佳的优势。此外,当多个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1需应用于自动化设备而进行自动化刻录作业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1的连动组件4于接收到外力F时可带动盖体32转动于乘载部31上展开,反之,当连动组件4未接收到外力F或从接收外力F变成停止接收外力F时,连动组件4是利用弹力组件5而带动盖体32转动而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因此每一个刻录装置1仅需在芯片欲置入容置区域311时,才通过短暂的施力(即外力F)于连动组件4上而使盖体32于乘载部31上展开,待芯片置入容置区域311后,即可停止施力于连动组件4,使盖体32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而刻录装置1开始进行长时间刻录作业,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1所应用的自动化设备可仅需设置单一的外力施加装置,以轮流的方式短暂施力于每一个须进行刻录作业的刻录装置1的连动组件4上,因此相较于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所应用的自动化设备,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1所应用的自动化设备便具有成本较便宜的优势。

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盖体32可包含第一轴部321,第一轴部321枢设于盖体32与乘载部31的组接处,并构成第一旋转支点,使盖体32可以第一轴部321为轴而相对于乘载部31转动,进而由乘载部31上展开或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

此外,连动组件4实际上可由第一部41、第二部42以及连动轴部43所构成。第一部41的一端与盖体32相组接,故第一部41的一端实际上是构成第一组接端401,第一部41的另一端与第二部42的一端及乘载部31相组接,故第一部41的另一端与第二部42的一端的组接处则构成第二组接端402,且第一部41与第二部42相组接时使连动组件4形成L型结构。第二部42的另一端构成施力端403,用以选择性地接收外力F。连动轴部43枢设于第一部41、第二部42以及乘载部31三者之间的组接处,即枢设第二组接端402上,并构成第二旋转支点,使第一部41及第二部42可彼此连动地以连动轴部43为轴而于乘载部31上进行转动,其中于第二部42接收外力F时,第二部42便同步带动与第二部42相组接的第一部41进行第一方向的转动,使第一部41拉动与第一部41相组接的盖体32,由此使盖体32以第一轴部321为轴朝向由乘载部31上展开的方向转动,进而让容置区域311外露而供芯片设置。另外,在第二部42接收外力F而盖体32由乘载部31上展开的情况下,若第二部42停止接收外力F,此时由于弹力组件5组接于固定组件3与连动组件4之间,且可提供弹性恢复力,故弹性恢复力便拉动第一部41及与第一部41相组接的第二部42进行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转动,使第一部41拉动盖体32,由此使盖体32以第一轴部321为轴朝向贴合覆盖乘载部31的方向转动,进而封闭容置区域311。

于一些实施例中,连动组件4的第一部41具有第一侧壁411、第二侧壁412以及第三侧壁413,其中第一侧壁411及第二侧壁412相对设置,第三侧壁413设置于第一侧壁411及第二侧壁412之间,且第三侧壁413与第一侧壁411及第二侧壁412可构成一凹槽状结构,而盖体32可至少部分地容置于凹槽状结构内。

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41的第一侧壁411及第二侧壁412还可分别具有长条状的滑动沟槽414。此外,如图3及图4所示,盖体32亦对应可包含第二轴部322,第二轴部322枢设于盖体32与第一部41的组接处,且第二轴部322的相对两端还可滑动地分别容置于第一侧壁411及第二侧壁412的滑动沟槽414内,而第二轴部322的相对两端与滑动沟槽414构成一凸轮结构,其中当连动组件4的施力端403接收外力F而使盖体32由乘载部31上展开,或当施力端403未接收外力F或从接收外力F变成停止接收外力F而使盖体32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使得盖体32封闭容置区域311时,由于第二轴部322的相对两端可于滑动沟槽414内进行对应的滑动,故可使施力端403在接收外力F而使第二部42朝第一方向转动相对较小的角度的情况下,盖体32可朝向由乘载部31上展开的方向转动相对较大的角度,例如当施力端403接收外力F而使第二部42朝第一方向转动的旋转角度为50度时,盖体32朝向由乘载部31上展开而转动的旋转角度则可达到90度。换言之,即盖体32可在施力端403接收相对较小的外力F的情况下,即由乘载部31上展开相对较大的角度。

于上述实施例中,弹力组件5包含至少一第一勾部50、至少一第二勾部51及至少一弹性组件52。第一勾部50,例如图1所示的两个第一勾部50分别设置于乘载部31的相对两侧。第二勾部51,例如图1所示的两个第二勾部51分别设置于第一部41的第一侧壁411及第二侧壁412上。弹性组件52,例如图1所示的两个弹性组件52可分别为但不限为拉簧结构,且每一弹性组件52包含第三勾部521以及第四勾部522,第三勾部521及第四勾部522分别位于对应的弹性组件52的相对两端,且每一第三勾部521与对应的第一勾部50相卡勾,每一第四勾部522与对应的第二勾部51相卡勾。因此在第二部42接收外力F而盖体32由乘载部31上展开的情况下,若第二部42停止接收外力F,此时弹性组件52便可提供弹性恢复力,使弹性恢复力拉动第一部41及与第一部41相组接的第二部42进行第二方向的转动,进而带动与第一部41相组接的盖体32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

请参阅图5、图6、图7及图8,其中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刻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闭合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5所示的刻录装置的盖体与乘载部为开启状态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刻录装置1’设置于平台2’上,用以刻录芯片(未图标),且包含固定组件3’、连动组件4’及弹力组件5’。固定组件3’与连动组件4’相组接,且用以供芯片设置并固定芯片,并包含乘载部31’及盖体32’。乘载部31’固设于平台2’上,且包含为内凹结构的容置区域311’,用以容置芯片。盖体32’是可展开或贴合地设置于乘载部31’上,且与容置区域311’的位置相对应,其中盖体32’的一端组接于乘载部31’的一端,且盖体32’与乘载部31’之间的组接处可形成第一旋转支点,使盖体32’可以第一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转动,进而从乘载部31’上展开或是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而当盖体32’由乘载部31’上展开时(如图6及图8所示),容置区域311’便外露于乘载部31’上,此时便可将芯片放置于容置区域311’内,反之,当盖体32’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而封闭容置区域311’(如图5及图7所示),此时若芯片已容置于容置区域311’,则盖体32’便在覆盖容置区域311’的同时将芯片固定于容置区域311’内,使得刻录装置1’可进行芯片的刻录。

于上述实施例中,盖体32’还可包含第一轴部321’,第一轴部321’枢设于盖体32’与乘载部31’的组接处,并构成第一旋转支点,使盖体32’可以第一轴部321’为轴而相对于乘载部31’转动,进而由乘载部31’上展开或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

连动组件4’包含第一组接端401’、第二组接端402’以及施力端403’。第一组接端401’与固定组件3’的盖体32’相组接。第二组接端402’与固定组件3’的乘载部31’相组接,且第二组接端402’与乘载部31’之间的组接处可形成第二旋转支点,使连动组件4’可以第二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转动。施力端403’用以选择性地接收外力F’,当施力端403’接收外力F’(如图6或图8所示)或从接收外力F’而变成停止接收外力F’(如图5及图7所示)时,连动组件4’以第二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转动,且由于第一组接端401’与盖体32’相组接,故连动组件4’将带动盖体32’由乘载部31’上展开或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其中当施力端403’接收外力F’时,连动组件4’以第二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第一方向的转动,进而带动盖体32’由乘载部31’上展开,使得容置区域311’外露。反之,当施力端403’未接收外力F’或从接收外力F’变成停止接收外力F’时,连动组件4’以第二旋转支点为轴而进行第二方向的转动,进而带动盖体32’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使得盖体32’封闭容置区域311’。

弹力组件5’组接于固定组件3’与连动组件4’之间,用以当连动组件4’的施力端403’未接收外力F’或从接收外力F’变成停止接收外力F’时,提供弹性恢复力,使连动组件4’通过弹性恢复力而进行第二方向的转动,并带动盖体32’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使得盖体32’封闭容置区域311’。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刻录装置1’为包含盖体32’的开合式刻录装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1’相较于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具有无需使用特殊针脚及良率较佳的优势。此外,当多个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1’需应用于自动化设备而进行自动化刻录作业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1’的连动组件4’于接收到外力F’时是可带动盖体32’于乘载部31’上展开,反之,当连动组件4’未接收到外力F’或从接收外力F’变成停止接收外力F’时,连动组件4’是利用弹力组件5而带动盖体32’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因此每一个刻录装置1’仅需在芯片欲置入容置区域311’时,才通过短暂的施力(即外力F’)于连动组件4’上而使盖体32’于乘载部31’上展开,待芯片置入容置区域311’后,即可停止施力于连动组件4’,使盖体32’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而刻录装置1’开始进行长时间刻录作业,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1’所应用的自动化设备可仅需设置单一的外力施加装置,以轮流的方式短暂施力于每一个须进行刻录作业的刻录装置1’的连动组件4’上,因此相较于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所应用的自动化设备,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1’所应用的自动化设备便具有成本较便宜的优势。

此外,连动组件4’实际上可由第一部41’、第二部42’以及连动轴部43’所构成。第一部41’包含本体44’与连杆45’,本体44’的一端与第二部42’的一端及乘载部31’相组接,故本体44’的一端与第二部42’的一端的组接处实际上构成第二组接端402’。连杆45’的一端与盖体32’相组接,连杆45’的另一端与本体44’的另一端相组接,其中与盖体32’的相组接的连杆45’的一端构成第一组接端401’。第二部42’的另一端构成施力端403’,用以选择性地接收外力F’。此外,如图7及图8所示,连动轴部43’枢设于第一部41’的本体44’、第二部42’以及乘载部31’三者之间的组接处,即枢设第二组接端402’上,使第一部41’的本体44’及第二部42’可彼此连动地以连动轴部43’为轴而于乘载部31’上进行转动,其中于第二部42’接收外力F’时,第二部42’便同步带动与第二部42’相组接的第一部41’的本体44’进行第一方向的转动,使第一部41’的本体44’带动连杆45’以拉动与第一部41’的连杆45’相组接的盖体32’,由此使盖体32’以第一轴部321’为轴朝向由乘载部31’上展开的方向转动,进而让容置区域311’外露而供芯片设置。另外,在第二部42’接收外力F’而盖体32’由乘载部31’上展开的情况下,若第二部42’停止接收外力F’,此时由于弹力组件5’组接于固定组件3’与连动组件4’之间,且可提供弹性恢复力,故弹性恢复力便拉动第一部41’的本体44’及与本体44’相组接的第二部42’进行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转动,使本体44’拉动连杆45’及与连杆45’相组接的盖体32’,由此使盖体32’以第一轴部321’为轴朝向贴合覆盖乘载部31’的方向转动,进而封闭容置区域311’。

请再参阅图5,连动组件4’的第一部41’的本体44’具有内凹的第一凹部441’,第一凹部441’的开口方向朝向盖体32’,且第一凹部441’用以容置并组接连杆45’的一端。盖体32’具有内凹的第二凹部323’,第二凹部323’的开口朝向第一部41’的本体44’的方向,且第二凹部323’用以容置并组接连杆45’的另一端。

此外,连杆45’包含第一连杆轴部451’及第二连杆轴部452’。第一连杆轴部451’枢设于连杆45’的一端与本体44’的组接处,使连杆45’的一端是以第一连杆轴部451’为轴而相对第一部41’的本体44’转动。第二连杆轴部452’枢设于连杆45’的另一端与盖体32’的组接处,使连杆45’的另一端以第二连杆轴部452’为轴而相对盖体32’转动。其中当施力端403’接收外力F’而使盖体32’由乘载部31’上展开,或当施力端403’未接收外力F’或从接收外力F’变成停止接收外力F’而使盖体32’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时,由于连杆45’的两相对端可分别以第一连杆轴部451’以及第二连杆轴部452’为轴而相对第一部41’的本体44’以及盖体32’转动,故可使得施力端403’在接收外力F’而使第二部42’朝第一方向转动相对较小的角度的情况下,盖体32’可朝向由乘载部31’上展开的方向转动相对较大的角度,例如当施力端403’接收外力F’而使第二部42’朝第一方向转动的旋转角度为50度时,盖体32’朝向由乘载部31’上展开而转动的旋转角度则可达到90度。换言之,即盖体32’可在施力端403’接收相对较小的外力F的情况下,即由乘载部31’上展开相对较大的角度。

于上述实施例中,弹力组件5’包含至少一第一勾部50’、至少一第二勾部51’及至少一弹性组件52’。第一勾部50’,例如图5所示的两个第一勾部50’分别设置于乘载部31’的相对两侧。第二勾部51’,例如图5所示的两个第二勾部51’分别设置于第一部41’的本体44’的相对两侧上。弹性组件52’,例如图5所示的两个弹性组件52’可分别为但不限为拉簧结构,且每一弹性组件52’包含第三勾部521’以及第四勾部522’,第三勾部521’及第四勾部522’分别位于对应的弹性组件52’的相对两端,且每一第三勾部521’与对应的第一勾部50’相卡勾,每一第四勾部522’与对应的第二勾部51’相卡勾。因此在第二部42’接收外力F’而盖体32’由乘载部31’上展开的情况下,若第二部42’停止接收外力F’,此时弹性组件52’便可提供弹性恢复力,使弹性恢复力拉动第一部41’的本体44’及与本体44’相组接的第二部42’进行第二方向的转动,以带动与本体44’相组接的连杆45’转动,进而带动与连杆45’相组接的盖体32’贴合覆盖于乘载部31’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刻录装置,刻录装置为包含盖体的开合式刻录装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相较于传统按压式刻录装置具有无需使用特殊针脚及良率较佳的优势。此外,当多个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需应用于自动化设备而进行自动化刻录作业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的连动组件于接收到外力时是可带动盖体于乘载部上展开,反之,当连动组件未接收到外力或停止接收外力时,连动组件是利用弹力组件而带动盖体贴合覆盖于乘载部上,因此每一个刻录装置仅需在芯片欲置入容置区域时,才通过短暂的施力(即外力)于连动组件上而使盖体于乘载部上展开,待芯片置入容置区域后,即可停止施力于连动组件,使盖体贴合覆盖于乘载部而刻录装置开始进行长时间刻录作业,如此一来,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所应用的自动化设备可仅需设置单一的外力施加装置,以轮流的方式短暂施力于每一个须进行刻录作业的刻录装置的连动组件上,因此相较于传统开合式刻录装置所应用的自动化设备,本实用新型的刻录装置所应用的自动化设备便具有成本较便宜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权利要求书所欲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