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红外触控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7305发布日期:2018-08-29 00:15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接触式红外触控显示屏。



背景技术:

红外线技术触摸屏Infrared Touch Screen Technology由装在触摸屏外框上的红外线发射与接收感测元件构成,在屏幕表面上,形成红外线探测网,任何触摸物体可改变触点上的红外线而实现触摸屏操作。红外线式触控屏的实现原理与表面声波式触控相似,它使用的是红外线发射与接收感测元件。这些元件在屏幕表面形成红外线探测网,触控操作的物体比如手指可以改变触电的红外线,进而被转化成触控的坐标位置而实现操作的响应。

现有的红外触控显示屏包括显示屏、红外处理电路和设置在显示屏外围的框主体,框主体包括多个红外接收单元和多个红外发送单元,红外接收单元和红外发送单元均连接在控制器上,框主体的大小关系到整个显示屏的大小,怎样减小框主体大小是值得研究的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非接触式红外触控显示屏。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非接触式红外触控显示屏,包括显示屏、红外处理电路和设置在显示屏外围的框主体,所述框主体包括多个红外接收单元和多个红外发送单元,所述红外接收单元和红外发送单元均连接在控制器上,所述红外接收单元包括芯片1838,所述芯片1838的引脚V分别通过第一电阻、第一电容与电源VCC、地相连且引脚Vout通过第二电阻与电源VCC相连,所述芯片1838的引脚Vout连接有接地的第二电容。本方案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即对红外接收单元的结构做了改进,采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及芯片1838构成红外接收单元,其电路结构简单,有效减小框主体的体积。芯片1838对红外敏感,可检测到红外发射源的位置,尤其是38kHz频率的红外线。第二电容滤除外部干扰。

作为优选,所述红外发送单元包括三极管T1、三极管T2,所述三极管T1的基极、三极管T2的基极分别连接有第三电阻、第四电阻,所述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T2的发射极相连,所述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电源VCC相连,所述三极管T2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与红外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地。三极管T1的基极、三极管T2的基极分别通过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通过PWM方波控制三极管T1、三极管T2的通断,从而控制红外线的通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有第三电容、第四电容。采用电容对滤除干扰,提高红外发送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为增强红外发送的可靠性,所述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的阻值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三极管T1为PNP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T2为NPN型三极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为200欧姆至250欧姆。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红外接收单元和红外发送单元的电路结构简单,有效减小框主体的体积。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红外接收单元的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红外发送单元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非接触式红外触控显示屏,包括显示屏、红外处理电路和设置在显示屏外围的框主体,所述框主体包括多个红外接收单元和多个红外发送单元,所述红外接收单元和红外发送单元均连接在控制器上,上述结构均可采用现有结构实现,故不在图中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红外接收单元包括芯片1838,所述芯片1838的引脚V分别通过第一电阻、第一电容与电源VCC、地相连且引脚Vout通过第二电阻与电源VCC相连,所述芯片1838的引脚Vout连接有接地的第二电容。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红外发送单元还可采用如图2所示的结构,具体的包括三极管T1、三极管T2,所述三极管T1的基极、三极管T2的基极分别连接有第三电阻、第四电阻,所述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与三极管T2的发射极相连,所述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电源VCC相连,所述三极管T2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与红外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相连,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地。

所述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有第三电容、第四电容。

所述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的阻值相等。

所述三极管T1为PNP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T2为NPN型三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为200欧姆至250欧姆。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公开一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分部采用200欧姆、8K欧姆、3μF、30Pf;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分部采用500欧姆、500欧姆、500欧姆、3μF、3μF。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