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76978发布日期:2018-08-01 02:04阅读: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工程选址,尤其涉及一种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三维gis数据模型可以分为面模型和体模型。面模型数据结构侧重于三维空间表面的表示,如地形表面、地质层面等,包括格网结构(grid)、不规则三角网(tin)、边界表示和参数函数等。实际应用中以格网结构和不规则三角网方式较多。通过表面表示形成三维空间目标表示,其优点是便于显示和数据更新,但从本质上讲是二维的,只能获取地表的信息,对于地表内部任意一点不能有效地表示。由于视觉的效果,通常把它认为是三维模型。不足之处是空间分析难以进行。体模型数据结构侧重于三维空间体的表示,如:水体、建筑物等,通过对体的描述实现三维空间目标表示。包括八叉树结构、四面体格网结构、不规则五面体结构等。其优点是适于空间操作和分析,但存储空间占用较大,计算速度也较慢。

国际货运业是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委托,并以委托人的名义或者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服务报酬的行业。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物流网络一体化的推进,不同类型物流企业间的物质、信息合作不断强化,内陆物流一体化及物流效率的提升将成为必然。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功能从单一的贸易经营或运输职能向综合化转型,并嵌入到海运、空运和陆运物流的各环节,国际货代企业总部、子公司在不同城市的分布及彼此间的职能联系、业务联系,构成了城市-城市物流供应链网络功能联系集合,国际货代的网络化成为物流供应链空间重组的重要表征。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目前,要选择一个最佳的位置建立港口后勤,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使得选址成为一个较大工程的问题。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坐到最佳的合适区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包括,计算各候选点至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计算各候选点与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引入第一权重和第二权重,计算候选点至腹地的综合运输成本系数。

作为本发明所述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各候选点至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的计算方法,包括,计算外高桥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到腹地所有乡镇的加权最短加权时间;计算外高桥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到对应乡镇的最短旅行时间;计算各候选点至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

作为本发明所述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外高桥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到腹地所有乡镇的加权最短加权时间的计算方法为:

ix=ahxi/∑ahxi/n

作为本发明所述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各候选点与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的计算方法,包括,选取主要的公路、水路和铁路运输枢纽,得到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采用交通方式的可达性指数;计算出候选点到选定目的地交通枢纽的最短旅行时间;计算各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与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确定港口后勤区域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分担份额;根据所述分担份额权重综合加权得到各候选点与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

作为本发明所述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可达性指数中的x取值范围为1~3,且数字1、2和3分别代表公路、铁路和水运,其计算公式为:

aix=ths/∑ths/k

其中,数量k为交通枢纽节点的数量。

作为本发明所述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各候选点与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的计算方法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将上述选址方法应用到选址装置中,实现快速查看选址的位置的目的。

一种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包括,所述的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还包括,安装盘,设置于支架顶端且用于显示体安装;以及,显示体,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器和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中间凹陷形成第一容置空间,所述显示器阵列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所述显示器内部设有主齿轮和齿条,所述齿条向所述显示器内部水平凹陷,且所述主齿轮和所述齿条相互垂直并相互啮合;其中,所述显示器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所述处理模块包括所述的港口后勤区域到直接腹地的选址方法,所述收发模块接收所述处理模块的信号,所述处理模块将处理后的信息通过所述显示器显示。

作为本发明所述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调节模块,所述调节模块与所述安装盘后侧连接且能够调节所述安装盘在空间内位置及姿态,包括上调节组件、调节组件以及轴臂,所述上调节组件与所述下调节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轴臂的上下两端,且所述上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盘与所述轴臂的上端之间,所述下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模块和所述轴臂下端之间。

作为本发明所述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上调节组件还包括横轴块、竖轴块以及轴杆,所述横轴块的一端与所述竖轴块前端之间横向轴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盘后侧连接;所述竖轴块末端通过所述轴杆与所述轴臂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下调节组件还包括轴套、侧墩块以及限位块,所述轴套套设于所述支撑模块上,所述侧墩块贴合设置于所述轴套的外侧面上,且所述限位块贴合设置于所述侧墩块的外侧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分为间接和直接的两种方式,综合评估各方面的因素,最后得到一个综合港后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为了实现快速找到目标和定位,通过扣压件旋转,带动旋转锁定件旋转,使得旋转锁定件从限位凸起块之间的间隙旋转至限位凸起块后端,使得限位凸起块对旋转锁定件限位,使得底座和连接件相嵌合,拆卸时反之;又通过第四凸起与旋转锁定件第一层与第二层组成的台阶孔相挤压固定,使得旋转锁定件固定在连接件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港口后勤区域至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港口后勤区域至间接腹地货物转运分析框架;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港口后勤区域至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港口后勤区域至腹地综合运输成本系数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第一个实施例所述显示器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所述显示体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所述显示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所述调节模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所述连动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所述连动下轴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模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第二种实施例所述磁力锁组件所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第二种实施例所述磁力锁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第二种实施例所述磁力锁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第二种实施例所述磁力转块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第二种实施例所述耐磨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第二种实施例所述轴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第二种实施例所述磁力锁组件的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方法,包括计算外高桥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到腹地所有乡镇的加权最短加权时间ahxi;计算外高桥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到对应乡镇的最短旅行时间thxij;计算各候选点至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ix。其中,所述外高桥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i到腹地所有乡镇的加权最短加权时间ahxi的计算方法为:

ix=ahxi/∑ahxi/n

其中,质量mj代表乡镇j的质量,用各乡镇面积比例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乘积表征,数量n表示腹地乡镇的个数。

根据上面两个公式,对外高桥港口后勤区域各候选点至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的计算显示(参照图1),最小运输成本系数位于第185号候选点,其值为0.78821;最大运输成本系数位于129号候选点,其值为1.25560;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所在候选点的运输成本系数分别为1.10793、1.13649、1.08524和1.10976,分别位列第182位、第197位、第166位和第183位,处于偏低水平。所以将选择的区域缩小到一个范围区域内。

从运输空间的角度看,参照图2,至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统分析框架图,p表示目的地港区,t、g、s表示集疏运节点(铁路、公路和水路),虚线表示集疏运廊道(铁路、公路和水路),直线表示公路集疏运通道,四边形表示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

间接腹地的货物最终将通过港口城市公路、水路(沿海、内河)、铁路等运输枢纽,然后经公路运输至相关港口后勤区域。为此,首先选取主要的公路、水路和铁路运输枢纽,得到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i采用交通方式x的可达性指数aix,计算出候选点i到选定目的地交通枢纽的最短旅行时间ths;计算各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i与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iai;确定港口后勤区域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分担份额wx;根据所述分担份额权重综合加权得到各候选点与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ia。其中,可达性指数aix中的x取值范围为1~3,且数字1、2和3分别代表公路、铁路和水运,数量k为交通枢纽节点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aix=ths/∑ths/k

所述各候选点与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ia的计算方法为:

在本实施例中,以上海为例,做具体的说明。

首先选取军工路港站,杨浦港站、西北物流园、宝山货运站、淞南货运站、外高桥内河港区、藴东港区为对应腹地交通枢纽,运用分析分析模块,分别计算外高桥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到上述交通枢纽的公路交通可达性并加权合成。其中,对于同种类型运输枢纽的可达性指数按照相同权重加权,如军工鹿港站、杨浦岗站作为铁路枢纽站代表,其权重均为0.5,以此类推,在此基础上,参考2007年上海港港口货物吞吐量中公路、水路和铁路运输方式分担比重,分别确定公路、铁路、水路交通枢纽的货运分担系数为0.625、0.004和0.371,根据公式得到各候选点i至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格局,参照图3。

外高桥港口后勤区域各候选点到铁路、公路、水路共同枢纽的公路交通可达性系数均表现处明显的圈层结构,各候选点至铁路、公路、水路交通枢纽的最小可达性指数分别为0.5764、0.5708和0.5241,分别为第63、63、38和63号候选点;港口后勤区域各候选点至间接腹地的最小运输成本系数位于第63号候选点,其运输成本系数为0.5811。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所在候选点(第27、28、39、40号候选点交界处)到铁路、公路、港口的公路交通可达性指数分别为1.076(1.1728、0.9873、1.0785)、0.9927(1.0712、1.0712、0.9433、1.0138)和0.5775(0.5936、0.5936、0.5302、0.5252);其至间接腹地运输成本系数分别为0.8745、0.935、0.8254和0.874,分别位列第97、第112、第80位和第96位,整体处于中等水平。

最后引入第一权重α和第二权重β,计算候选点i至腹地的综合运输成本系数iz,即:

iz=αix+βia

其中,第一权重α是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至直接腹地云书成本权重,第二权重β是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至间接腹地运输成本权重。

参照图4,2005~2007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中上海本地货源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30%左右,江苏、浙江以及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地货源比重达到63%,其他省箱量占7%,鉴于此,本实施例中直接腹地(港口城市)、第一权重α和第二权重β分别为0.3和0.7,得到外高桥港口后勤区域各候选点至腹地的综合云书成本格局。

为了能客观的反应各个方面的参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个港口后勤区域到腹地的选址装置,且提供了屏幕升降、便于拆卸以及带防尘片的三个模块。

实施例1

参照图5~12,为了实现显示器的固定以及其能够在空间内进行高度、倾斜角度的调节,用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本实施例中,该显示器支架包括安装盘100、调节模块200、支撑模块300以及显示体500。具体的,安装盘100设置于支架顶端且用于显示体500的安装、与安装盘100后侧连接且能够调节安装盘100在空间内位置及姿态的调节模块200以及用于支撑及安装整个支架的支撑模块300;且调节模块200还包括上调节组件201、调节组件202以及轴臂203;其中上调节组件201与下调节组件202分别设置于轴臂203的上下两端,且上调节组件201设置于安装盘100与轴臂203的上端之间,下调节组件202设置于支撑模块300和轴臂203下端之间。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调节组件201还包括横轴块201a、竖轴块201b以及轴杆201c,横轴块201a的一端与竖轴块201b前端之间横向轴动连接,另一端与安装盘100后侧连接;竖轴块201b末端通过轴杆201c与轴臂203连接,且下调节组件202还包括轴套202a、侧墩块202b以及限位块202c,轴套202a套设于支撑模块300上,侧墩块202b贴合设置于轴套202a的外侧面上,且限位块202c贴合设置于侧墩块202b的外侧面。

而安装盘100还包括安装面板101、加强凸台102、轴座103以及轴销104,安装面板101上设置至少一安装孔,加强凸台102设置于安装面板101后侧面上,轴座103设置于加强凸台102表面上,且轴销104两端贯穿设置于轴座103上。

进一步的,调节模块200还包括连动杆204,其两端分别与竖轴块201b和加强凸台102相连接,且连动杆204还包括连动上轴座204a、连动下轴座204b以及滑动轴杆204c;连动上轴座204a设置于竖轴块201b内,且与滑动轴杆204c的上端铰接,连动下轴座204b设置于侧墩块202b内,且与滑动轴杆204c的下端铰接。

其中轴臂203还包括上轴罩203a和下轴罩203b,上轴罩203a盖合于下轴罩203a上构成轴臂203,且上轴罩203a的上、下端均通过轴杆201c分别与竖轴块201b的末端和侧墩块202b轴连接;下轴罩203b上、下端通过轴栓201d分别与竖轴块201b和侧墩块202b之间轴连接。

本实施例中支撑模块300还包括至少一延伸臂301、底座302以及安装组件303,轴套202a套设于延伸臂301的一端且能够发生相对转动,延伸臂301的另一端套设于底座302上,安装组件303设置于底座302的底面,用于底座302在待安装位置上的固定安装。其中安装组件303还包括安装杆303a、垫片303b以及旋转件303c,安装杆303a一端与底座302底端连接,另一端与旋转件303c连接,垫片303b位于旋转件303c上。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6~8,显示体500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器501和支撑框架502,支撑框架502中间凹陷形成第一容置空间m,显示器501阵列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m内,其中,显示器501可以在支撑框架502内升降。例如,显示体500上显示出可实施建设的地理位置,且所有显示器501均处于同一平面上,当给出一个约束或者要求后,筛选出来的位置,且筛选出来位置的显示器501上升,让人一路了然的看出哪些地方的位置是合理的,并且可以看到其分布状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器501内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收发模块采用基于物流供应链组织系数的选址方法,收发模块与外部计算机相连接,接收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并将传输的信号输送至处理模块,处理模块将处理后的信息通过显示器501显示。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优选为微处理器,收发模块可以采用蓝牙通讯协议与射频(radiofrequency)、zigbee协议、超宽带(ultrawideband)、nfc等通讯方式替换使用。其中,射频是一种高频交流变化电磁波的简称,每秒变化小于1000次的交流电称为低频电流,大于10000次的称为高频电流,而射频就是这样一种高频电流。而zigbee协议适应无线传感器的低花费、低能量、高容错性等的要求,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速率的无线网络技术,主要用于近距离无线连接,它有自己的协议标准,在数千个微小的传感器之间相互协调实现通信。超宽带技术解决了困扰传统无线技术多年的有关传播方面的重大难题,它具有对信道衰落不敏感、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低截获能力、系统复杂度低、能提供数厘米的定位精度等优点。nfc还是一种近距离连接协议,提供各种设备间轻松、安全、迅速而自动的通信。

显示器501内部设有主齿轮501a和齿条501b,齿条501b所在的面向显示器501的内部凹陷,且主齿轮501a和齿条501b相互垂直并相互啮合。

较佳的,在主齿轮501a的一端连接第一动力件501a-1,通过第一动力件501a-1驱动主齿轮501a旋转,带动齿条501b,使得显示器501在第一容置空间m内运动。当第一动力件501a-1驱动主齿轮501a正转时,带动齿条501b相对上移,使得显示器501在第一容置空间m内,向凸出于第一容置空间m的方向运动。当第一动力件501a-1驱动主齿轮501a反转时,带动齿条501b相对下移,使得显示器501在第一容置空间m内,向凹陷于第一容置空间m的方向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件501a-1采用电力驱动、电磁驱动或者液压驱动任一方式驱动,作为本方案的最佳实施方式,优选为电力驱动,通过电机提供动力,既节省了空间,实施起来也很方便快捷。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器501还包括显示一面501c、显示二面501d和显示三面501e,显示一面501c为显示一面501c的顶面,显示二面501d和显示三面501e均为显示二面501d和显示三面501e的侧面,且显示一面501c、显示二面501d和显示三面501e均为液晶显示屏。当显示器501在被筛选后上升后,各个显示屏通过控制,显示出不同参数。例如,筛选后上升的所有显示器501的显示一面501c均显示区域尺度物流供应链接点组织能力演变的数据,显示二面501d均显示省域尺度节点组织能力演变的数据,显示三面501e均显示区域—省域尺度供应链节点中间中心性演变的数据。通过各个显示器501的各个显示面,可以更快更直观的看出哪个位置时最佳的选址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升降出来的显示器501可能是相邻的,若为相邻的话,会造成显示二面501d和显示三面501e或者两者之一无法正常显示,此时需要通过人工手动调试一下,使两者错开,能直观看到各项数据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显示器501在第一容置空间m内,运动不相互关联,只有通过筛选后,筛选得到的显示器501会上升,剩余的显示器501仍处于原始状态。

实施例2

在上述第一个实施例中轴座103与轴销104之间能够发生相对的转动,且横轴块201a插入轴销104中限位固定,且二者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因此安装盘100能够绕着横轴块201a进行转动,但如果安装盘100上的显示屏重量过大,且轴销104与轴座103之间随着转动次数的增加,抵触面在不断磨损后逐渐变得光滑,摩擦力逐渐减小,因此安装盘100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固定在指定位置,微小的振动都会导致安装盘100的下滑,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轴销104与轴座103之间还设置磁力锁模块400,正常状态下能够对二者之间相对转动进行锁定,当需要对安装盘100进行空间角度调整时,能够解锁二者之间的相对转动,当调整完成后继续保持对转动的锁定。

参照图13~15中,分别为本实施例中磁力锁组件400的位置和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的,磁力锁模块400包括挡块401、磁力转块组件402、导向套筒403、耐磨环404以及磁力锁定块405。具体的,参照图15中为磁力锁模块400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安装过程为:首先耐磨环404套设于轴销104环外侧面后(耐磨环404环内侧与轴销104环外侧固定,不能发生相对转动),之后轴座103套设于耐磨环404外侧面,且轴座103环内侧与耐磨环40环外侧之间发生阻尼转动,导向套筒403内嵌入轴销104中且二者不发生相对转动,进一步,磁力转块组件402内嵌入导向套筒403内形成配合,最终最外侧端内挡块401限位固定。

为了更具体的说明,参照图16,在本实施例中磁力转块组件402还包括按压块402a、磁力转动环402b、导向块402c以及弹簧402d,且导向套筒403还包括导向滑轨403a以及导向限位凸起403b。具体的,按压块402a、磁力转动环402b与弹簧402d三者之间依次连接,导向块402c设置于磁力转动环402b右侧顶端。导向滑轨403a为导向套筒403上通透的槽,且该槽沿导向套筒403延伸方向包括相对导向套筒403平行和竖直的方向的结合,因此当磁力转动环402b逐渐内嵌入导向套筒403中时,导向块402c进入导向滑轨403a中,从而磁力转动环402b被导向发生转动,此过程还包括当导向套筒403逐渐嵌入轴销104中时,弹簧402d抵触轴销104,从而保证磁力转块组件402具有恢复复位的趋势。而导向限位凸起403b沿导向套筒403延伸方向平行设置,能够实现导向套筒403在嵌入轴销104中无法发生相对转动的限位。

进一步的,参照图17,本实施例中耐磨环404还包括阻尼凸起404a以及限位凸起404b,且轴座103还包括磁力块槽103a以及磁力块轴孔103b,同时磁力锁定块405还包括磁力块轴杆405a和阻尼锁定凸起405b。具体的,当耐磨环404内嵌入轴座103中时,设置于耐磨环404外表面的阻尼凸起404a与设置于轴座103内表面密集的阻尼密集区之间相对转动产生阻尼配合,磁力锁定块405设置于磁力块槽103a内,且磁力块轴孔103b与磁力块轴杆405a之间转轴设置,因此磁力锁定块405位于磁力块槽103a内能够发生绕轴转动,即磁力锁定块405的一端能够向上或向下翘起;正常状态下,设置于磁力锁定块405内表面的阻尼锁定凸起405b与阻尼凸起404a相抵触配合,因此耐磨环404与轴座103之间不能发生相对转动(即锁定状态),而当磁力锁定块405一端向上翘起时,阻尼锁定凸起405b与阻尼凸起404a之间脱离,不存在相互抵触作用力,因此耐磨环404与轴座103之间能够发生相对转动(即解锁状态)。

参照图18,本实施例中轴销104还包括套筒轴104a、轴销外限位槽104b、轴销内限位槽104c以及轴销螺纹104d。具体的,套筒轴104a为具有空心的套管结构,轴销外限位槽104b与轴销内限位槽104c分别设置于套筒轴104a的外侧和内侧表面,轴销螺纹104d设置于套筒轴104a最外侧端。基于上述,此处还具有以下配合关系:耐磨环404套设于套筒轴104a上,二者通过限位凸起404b与轴销外限位槽104b之间配合锁定,不能发生相对转动,其次导向套筒403内嵌入套筒轴104a中,二者之间通过导向限位凸起403b和轴销内限位槽104c之间实现锁定,也不能发生相对转动;当完成所有装配后,按压块402a被挡块401限位,通过挡块401内侧设置的螺纹与轴销螺纹104d配合实现。

参照图19所示为本实施中磁力锁组件40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实现锁定和解锁的过程大致为:当完成磁力锁组件400部件按上述配合关系,且左右对称安装后,磁力锁定块405位于磁力转块组件402的上方,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磁力锁定块405与磁力转块组件402均带有磁力,且磁力转块组件402上依次分布有与磁力锁定块405磁力相反和相同极性的磁力,通过设置磁力转块组件402上极性磁力分布的范围,控制锁定和解锁的范围。锁定状态下时,弹簧402d处于正常状态(不被压缩),此时磁力锁定块405与磁力转块组件402上下分布是异相磁极,二者存有吸引力,因此阻尼锁定凸起405b与阻尼凸起404a在磁力作用下相互抵触实现锁定。解锁状态下,通过手动按压上述按压块402a,即压缩弹簧402d,此时磁力转动环402b逐渐内嵌入导向套筒403中,导向块402c进入导向滑轨403a中,从而磁力转动环402b被导向发生转动,由于磁力转块组件402上依次分布有与磁力锁定块405磁力相反和相同极性的磁力,从而转动至二者具有相同磁极时,在斥力作用下,磁力锁定块405发生轴转动一端向上翘起,阻尼锁定凸起405b与阻尼凸起404a脱离,完成解锁。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两端对称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单侧无法解锁,需通过两端同时按压上述按压块402a时,才能实现对弹簧402d的压缩,方能解锁。因此在按压块402a与磁力转动环402b之间还设置了卡位弹簧402e,且满足弹簧402d的弹力大于卡位弹簧402e的弹力,当单侧按压时,卡位弹簧402e会被压缩,弹簧402d不被压缩,但当两侧同时按压时,卡位弹簧402e不在受力,此时两端对称的弹簧402d受力压缩后,实现解锁。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