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用便携式机箱箱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86358发布日期:2018-11-27 22:28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计算机用便携式机箱箱体。



背景技术:

电脑机箱作为电脑配件中的一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放置和固定各电脑配件,起到一个承托和保护作用。电脑机箱一般包括外壳、支架、面板上的各种开关、指示灯等。外壳用钢板和塑料结合制成,硬度高,主要起保护机箱内部元件的作用。支架主要用于固定主板、电源和各种驱动器。电脑机箱具有电磁辐射屏蔽的重要作用,由于机箱不像CPU、显卡、主板等配件能迅速提高整机性能,所以在DIY中一直不被列为重点考虑对象。

但是现有的机箱箱体不便于固定不同大小的机箱,不便于携带,同时不便于进行微调高度,并且不具有减振的作用,因此设计一种计算机用便携式机箱箱体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用便携式机箱箱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用便携式机箱箱体,包括滚轮、底座、壳体、第一滑块、第一滑槽、连接板、拉杆、把手、导线孔、散热孔、升降机构、减震机构、固定机构、第二滑块、箱盖和第二滑槽,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涡杆、涡轮、螺纹杆、螺纹套筒、主动齿轮、链条和从动齿轮,所述涡杆的外部一端套接有主动齿轮,且贯穿底座,所述主动齿轮通过链条与从动齿轮连接,且从动齿轮设置在另一涡杆上,所述涡杆与底座内部设置的涡轮啮合连接,所述涡轮固定在螺纹杆的顶部,所述螺纹杆穿过螺纹套筒与底座连接,所述螺纹套筒设置在壳体的两侧;

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支撑柱、第一支撑板、第三滑块、连接杆、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三滑槽和伸缩杆,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部通过伸缩杆与壳体的底部内壁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外部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支撑板顶部与两支撑柱通过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柱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杆,且两支撑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连接杆与固定机构通过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板、第四滑块、第四滑槽、固定板、第三弹簧和活动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顶部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且一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一侧固定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底部与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底座的底部四角均设置有滚轮,所述底座的顶部一端通过焊接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壳体通过第一滑块和第一滑槽配合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拉杆,且两拉杆的顶部设置有拉手。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柱的底部固定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开设有与第三滑块相匹配的第三滑槽。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壳体的内壁两侧开设有与第二滑块相匹配的第二滑槽。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活动板的底部设置有第四滑块,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顶部开设有与第四滑块相对应的第四滑槽。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顶部通过铰链连接有箱盖,所述箱盖的顶部设置有把手。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导线孔,且两侧对应开设有散热孔。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螺纹套筒与壳体通过焊接固定,且螺纹套筒与螺纹杆啮合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发明,通过旋转一涡杆,带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通过链条带动从动齿轮转动,从动齿轮带动另一根涡杆转动,涡杆与涡轮啮合连接,从而带动涡轮转动,涡轮带动螺纹杆转动,从而带动螺纹套筒上升与下降,从而带动壳体上升与下降,便于适量的调节壳体高度;打开箱盖,将机箱放在活动板和一固定板之间,通过第三弹簧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将机箱固定住,便于固定不同类型的机箱,方便使用;第二支撑板受到压力会通过连接杆对支撑柱施加压力,从而压缩第二弹簧,当压力过大时,并与继续压缩伸缩杆和第一弹簧,从而达到二次减振,便于降低振动,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滚轮好拉杆的设置,便于设备移动,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减震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固定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底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底座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滚轮;2、底座;3、壳体;4、第一滑块;5、第一滑槽;6、连接板;7、拉杆;8、把手;9、导线孔;10、散热孔;11、升降机构;111、涡杆;112、涡轮;113、螺纹杆;114、螺纹套筒;115、主动齿轮;116、链条;117、从动齿轮;12、减震机构;121、支撑柱;122、第一支撑板;123、第三滑块;124、连接杆;125、第一弹簧;126、第二弹簧;127、第三滑槽;128、伸缩杆;13、固定机构;131、第二支撑板;132、第四滑块;133、第四滑槽;134、固定板;135、第三弹簧;136、活动板;14、第二滑块;15、箱盖;16、第二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用便携式机箱箱体,包括滚轮1、底座2、壳体3、第一滑块4、第一滑槽5、连接板6、拉杆7、把手8、导线孔9、散热孔10、升降机构11、减震机构12、固定机构13、第二滑块14、箱盖15和第二滑槽16,底座2的一侧设置有升降机构11,升降机构11包括涡杆111、涡轮112、螺纹杆113、螺纹套筒114、主动齿轮115、链条116和从动齿轮117,涡杆111的外部一端套接有主动齿轮115,且贯穿底座2,主动齿轮115通过链条116与从动齿轮117连接,且从动齿轮117设置在另一涡杆111上,涡杆111与底座内2部设置的涡轮112啮合连接,涡轮112固定在螺纹杆113的顶部,螺纹杆113穿过螺纹套筒114与底座2连接,螺纹套筒114设置在壳体3的两侧;壳体3的内部设置有减震机构12,减震机构12包括支撑柱121、第一支撑板122、第三滑块123、连接杆124、第一弹簧125、第二弹簧126、第三滑槽127和伸缩杆128,第一支撑板122的底部通过伸缩杆128与壳体3的底部内壁连接,伸缩杆128的外部套接有第一弹簧125,第一支撑板122顶部与两支撑柱121通过滑动连接,支撑柱12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杆124,且两支撑柱121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26;连接杆124与固定机构13通过固定连接;固定机构13包括第二支撑板131、第四滑块132、第四滑槽133、固定板134、第三弹簧135和活动板136,第二支撑板131与壳体3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板131的顶部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134,且一固定板134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弹簧135,第三弹簧135的一侧固定有活动板136,活动板136的底部与第二支撑板131滑动连接;底座2的底部四角均设置有滚轮1,底座2的顶部一端通过焊接固定有连接板6,连接板6与壳体3通过第一滑块4和第一滑槽5配合滑动连接,连接板6的一侧设置有拉杆7,且两拉杆7的顶部设置有把手8,便于设备移动,方便携带和使用;支撑柱121的底部固定有第三滑块123,第一支撑板122的顶开设有与第三滑块123相匹配的第三滑槽127,便于两支撑柱121压缩第二弹簧126;第二支撑板131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14,壳体3的内壁两侧开设有与第二滑块14相匹配的第二滑槽16,便于固定不同尺寸的壳体3;活动板136的底部设置有第四滑块132,第二支撑板131的顶部开设有与第四滑块132相对应的第四滑槽133,便于第二支撑板131上升与下降;壳体3的顶部通过铰链连接有箱盖15,箱盖15的顶部设置有拉手,便于打开壳体3,方便取放设备;壳体3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导线孔9,且两侧对应开设有散热孔10,便于散热和方便连接导线;螺纹套筒114与壳体3通过焊接固定,且螺纹套筒114与螺纹杆113啮合连接,便于螺纹杆113转动带动壳体3上升与下降;通过旋转一涡杆111,带动主动齿轮115转动,主动齿轮115通过链条116带动从动齿轮117转动,从动齿轮117带动另一根涡杆111转动,涡杆111与涡轮112啮合连接,从而带动涡轮112转动,涡轮112带动螺纹杆113转动,从而带动螺纹套筒114上升与下降,从而带动壳体3上升与下降,便于适量的调节壳体3高度;打开箱盖15,将机箱放在活动板136和一固定板134之间,通过第三弹簧135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将机箱固定住,便于固定不同类型的机箱,方便使用;第二支撑板131受到压力会通过连接杆124对支撑柱121施加压力,从而压缩第二弹簧126,当压力过大时,并与继续压缩伸缩杆128和第一弹簧125,从而达到二次减振,便于降低振动,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滚轮1好拉杆7的设置,便于设备移动,方便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