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9948497发布日期:2020-02-18 09:54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区块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民间贷款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民间贷款是一种以公民贷款自愿为原则的法律行为。不过因为民间贷款是缺乏一定的法律规范性,所以投资民间贷款有风险。民间贷款多数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的行为,但为了避免因为经济纠纷影响到人们的友好关系,经常做口头约定,然而口头约定是不受到法律保护的。民间贷款中,在涉及到较大数额的资金时,出贷方一定要了解清楚对方的还款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应该要求贷款方提供担保或者是抵押。通常,民间的追债是比较困难,特别是亲朋之间。

区块链(blockchain)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所谓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中实现不同节点之间建立信任、获取权益的数学算法。区块链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革新技术,它并不是针对某一类应用的改造和升级,而是对所有与数据存储和信息交换流程相关的场景都能产生颠覆性的变革,它的应用前景受世人期待。

智能合约的概念在1994年被尼克萨博提出,指的是用计算机语言取代法律语言来记录条款的合约,它用数学和编程的形式定义了一系列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旦被特定的交易触发,就可被自动执行。由于当时缺乏系统和技术的支持,直到2013年以太坊的出现才实现了智能合约的理念,让智能合约可以在可信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环境下执行。基于区块链系统的智能合约不仅具有其本身所具备的成本效率等优势,还可避免恶意行为对其正常执行的干扰,有着自动化,去中心化,结果确定的特性,一旦被部署在区块链上,就不会停止,这也保障了其在存储、读取、执行等过程公正透明、记录可追踪、不可被篡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及系统。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所述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应用于区块链系统;所述区块链系统包含多个区块用户,所述区块用户是用户经过区块链系统进行实名注册认证;所述区块用户设有区块账户用于管理区块用户的账户余额和/或区块链通证;

所述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包括如下:

(1)第一区块用户向区块链系统云端发送借贷请求信息;

所述借贷请求信息包含贷方用户信息、借贷金额、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数、借贷期限、还款金额或贷款利息,所述贷方用户标记为第二区块用户;

(2)第二区块用户登录区块链系统云端访问第一区块用户发送的借贷请求信息;

(3)第二区块用户通过其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支付相应金额获取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所述相应金额为第一区块用户向第二区块用户请求的借贷金额;

(4)区块链系统立即将第一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的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转至第二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中并冻结,并确认第一区块用户和第二区块用户的借贷关系形成贷款协议,并将该条借贷信息记录在区块链系统,在第一区块用户和第二区块用户之间发布借贷智能合约;

所述借贷智能合约用于第一区块用户根据第一区块用户和第二区块用户之间签订的贷款协议信息自动履行还款义务,所述借贷智能合约包含第一区块用户和第二区块用户之间的贷款协议信息;

(5)所述区块链系统将该条借贷信息进行发布触发自动执行借贷智能合约;

所述借贷期限从所述区块链系统触发自动执行借贷智能合约起算。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所述区块链通证为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区块链通证的持有者无法对处于冻结状态的区块链通证进行处置,所述处置包括是指交易、赠送、提取,处于冻结状态的区块链通证进行处置都被区块链系统列为属于无效行为。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所述借贷智能合约是根据作为借方的第一区块用户和作为贷方的第二区块用户之间的贷款协议生成的计算机可执行代码。

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所述借贷期限届满前,作为借方的第一区块用户通过其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支付全部还款金额或者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之和,所述区块链系统将冻结至第二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中的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解冻,并转至第一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中;所述区块链系统将该条借贷完成还款信息记录在区块链系统,并将该条借贷完成还款信息进行发布。

进一步,优选的,上述的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当所述借贷期限届满时,所述区块链系统判断作为借方的第一区块用户是否通过其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支付全部还款金额或者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之和;若作为借方的第一区块用户未通过其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支付全部还款金额或者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之和,则所述区块链系统将处于冻结状态的第二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中的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进行解冻。

进一步,优选的,上述的所述区块链系统将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的价值与全部还款金额或者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之和进行比较;

若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的价值大于等于全部还款金额或者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之和,则标记第一区块用户已完成全部还款,并将该条借贷完成还款信息进行发布;

若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的价值小于全部还款金额或者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之和,则所述区块链系统将从第一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中扣除差额部分,并将扣除差额部分转至第二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全部还款金额或者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之和与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的价值的之差为差额。

进一步,优选的,上述的若第一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中的账户余额小于等于所述差额;则所述区块链系统将从第一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全部转至第二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中,并冻结第一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中的区块链通证直至第一区块用户完成全部还款。

进一步的,优选的,本发明是实施例中的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所述区块链系统将第一区块用户的还款信息进行全网广播发布。

另外,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区块链系统,所述区块链系统包含多个区块链网络节点,每个区块链网络节点可以与其他任意网络节点进行点对点的借贷行为;所述借贷行为是执行上述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的步骤。

与现有的借贷过程相比,特别是民间借贷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及系统,具体是通过区块链通证提供贷款担保,形成贷款协议,并通过区块链系统在借方和贷方之间部署智能合约,所述区块链系统将借贷信息进行发布触发自动执行借贷智能合约。通过本发明方法和系统可以将人与人的口头借贷合约写入区块链系统,并部署借贷智能合约,有效地管理借贷事宜,有效地追债,通过区块链通证作为担保最大程度地避免借方不及时还款造成的损失,同时通过区块链的方式将借贷信息和还款信息进行全网广播,有效地督促借方向贷方支付本金和利息或还款金额完成还款,同时保留了线下追溯的借方履行还款责任的权限。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所述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借钱的人称借方,被借钱的人称贷方。本发明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贷款利息,是指贷款人因为发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人手中获得的报酬,也是借款人使用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所述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应用于区块链系统;所述区块链系统包含多个区块用户,所述区块用户是用户经过区块链系统进行实名注册认证;所述实名注册认证包含填写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以及用户手写签名,所述用户手写签名为用户通过终端触摸屏形成的用户姓名的电子手写轨迹;所述区块用户设有区块账户用于管理区块用户的账户余额和/或区块链通证;

需要说明的,所述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可以仅有账户余额,也可以仅有区块链通证。

所述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如附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1)第一区块用户(借方)向区块链系统云端发送借贷请求信息;

所述借贷请求信息包含贷方用户信息、借贷金额、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数、借贷期限、还款金额;

其中,贷方用户信息为第二区块用户信息,借贷金额为1万元人民币,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数50个,借贷期限为1年,还款金额1.1万元人民币,向区块链系统云端发送借贷请求信息的第一区块用户标记为借方,所述借贷期限为借方从贷方取得贷款到还清全部贷款所占用的时间;

(2)第二区块用户登录区块链系统云端访问第一区块用户发送的借贷请求信息;

区块链系统云端发送提示信息至第二区块用户,第二区块用户触击提示信息,第二区块用户即刻进入区块链系统云端访问第一区块用户发送的借贷请求信息的详细信息,所述详细信息还包含第一区块用户记录在区块链系统的信用记录信息;

(3)第二区块用户通过其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支付相应金额获取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所述相应金额为第一区块用户向第二区块用户请求的借贷金额;所述第一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获取到借贷金额;

第二区块用户向区块链系统请求通过其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支付相应金额至第一区块用户,区块链系统接收第二区块用户的请求信息,将第二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的相应金额转至第一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中;

(4)区块链系统立即将第一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的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转至第二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中并冻结,并确认第一区块用户和第二区块用户的借贷关系形成贷款协议,并将该条借贷信息记录在区块链系统,在第一区块用户和第二区块用户之间发布借贷智能合约;

所述借贷智能合约用于第一区块用户根据第一区块用户和第二区块用户之间签订的贷款协议信息自动履行还款义务,所述借贷智能合约包含第一区块用户和第二区块用户之间的贷款协议信息;

(5)所述区块链系统将该条借贷信息进行发布触发自动执行借贷智能合约;

所述借贷期限从所述区块链系统触发自动执行借贷智能合约起算。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区块链通证为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所述区块链通证为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且具有价值的加密数字货币,所述区块链系统记录了所述区块链通证信息,所述区块链通证信息包含所述区块链通证持有者的区块用户信息或区块链通证转移记录或区块链通证的交易记录信息。第一区块用户将50个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作为担保,50个区块链通证的价值可以同借贷金额相等,也可以大于借贷金额,也可以小于借贷金额。在本发明实施例,优选的,50个区块链通证的价值约为2000元人民币。

进一步的,所述区块链通证的持有者无法对处于冻结状态的区块链通证进行处置,所述处置包括是指交易、赠送、提取,处于冻结状态的区块链通证进行处置都被区块链系统列为属于无效行为。

在本发明中,所述提取是区块链通证是有价值,可以通过区块系统进行法币的兑换提取区块链通证等值的法币;所述交易是指区块用户之间可以转让区块链通证,即通过卖买的方式进行等价交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借贷智能合约是根据作为借方的第一区块用户和作为贷方的第二区块用户之间的贷款协议生成的计算机可执行代码。

当所述借贷期限届满前,作为借方的第一区块用户通过其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支付全部还款金额或者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之和,所述区块链系统将冻结至第二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中的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解冻,并转至第一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中;所述区块链系统将该条借贷完成还款信息记录在区块链系统,并将该条借贷完成还款信息进行发布。当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解冻,曾经作为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不处于冻结状态,第一区块用户可以对处于解冻状态的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进行处置,所述处置包括但不限于交易、赠送、提取;所述提取为将区块链通证进行相应价值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兑换。

区块链系统对将该条借贷完成还款信息可以在第一区块用户与第二区块用户之间进行发布。当然,第一区块用户与第二区块用户之间若贷款信息处于公开状态,区块链系统也将该条借贷完成还款信息进行全网广播发布,并通过区块链系统进行分布式存储。采用区块链方式通过区块的方式进行对还款记录信息进行存储,能确保存储数据真实有效、无法篡改。

当所述借贷期限届满时,所述区块链系统判断作为借方的第一区块用户是否通过其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支付全部还款金额或者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之和;若作为借方的第一区块用户未通过其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支付全部还款金额或者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之和,则所述区块链系统将处于冻结状态的第二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中的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进行解冻。第二区块用户可以对被解冻的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进行处置。

所述区块链系统将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的价值与全部还款金额或者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之和进行比较;

若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的价值大于等于全部还款金额或者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之和,则标记第一区块用户已完成全部还款,并将该条借贷完成还款信息记录进行发布;

若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的价值小于全部还款金额或者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之和,则所述区块链系统将从第一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中扣除差额部分,并将扣除差额部分转至第二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全部还款金额或者贷款本金与贷款利息之和与借贷担保的区块链通证的价值的之差为差额。

若第一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中的账户余额小于等于所述差额;则所述区块链系统将从第一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全部转至第二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中,并冻结第一区块用户的区块账户中的区块链通证直至第一区块用户完成全部还款。

为了保障资金的来源和用途符合法律要求,本发明方法中,所述区块链系统将第一区块用户的借款信息和/或还款信息进行全网广播发布,同时采用区块的方式记录相关信息,还可以进行分布式的存储方式存储数据,保证相关数据真实有效、无法篡改的特点。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的,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为人民币,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区块账户的账户余额不限于人民币,也可以为其它法币,如港币、美元、欧元等。

实施例2

另外,本发明还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区块链系统,所述区块链系统包含多个区块链网络节点,每个区块链网络节点可以与其他任意网络节点进行点对点的借贷行为;所述借贷行为是执行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的步骤。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区块链通证的借贷应用方法的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本发明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区块链系统将借款信息和/或还款信息进行全网广播发布,同时采用区块的方式记录相关信息,还可以进行分布式的存储方式存储数据,保证相关数据真实有效、无法篡改的特点。

上述说明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且不应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通过本发明的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公知或现有技术、知识所进行的改动也应视为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