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产品信息追溯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432558发布日期:2018-12-28 20:15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产品信息追溯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产品追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产品信息追溯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公众对产品的追溯要求,以及基于各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加大对经销商的管理,防止假货、窜货的市场监管困境,各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追溯体系建设实践。

现有的推广方案为了确保追溯数据关联关系的准确性,生产过程中没有识别到的赋码产品,需要通过自动化管理设备剔除掉,以避免影响整体的数据队列,确保数据队列与实物对应,适用于低速产线(100赋码单位/min)。对于高速产线,受限于现有的视觉采集技术,特别是袋装、瓶装产品的赋码信息可识读性特别差,剔除率高,连续剔除易造成误剔除,需要人员及时处理(部分异常需要停线),甚至需要专人处理,导致整条产线不断处于异常数据处理状态,产线效率直线下降。同时由于智能采集设备国内处于发展阶段,目前主要依靠进口设备,首次及运维投入成本很高。综合人员成本增加,产能效率下降、投资成本高的限制,造成的损失与追溯系统给企业带来的正面效益产生较大逆差,导致企业管理层对于追溯系统上线望而生畏。

因此急需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降低赋码环节对产线产能下降的影响,从而使企业打消顾虑,全力确保追溯体系的建设及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投资、提高产线生产效率的一种产品信息追溯方法。

一种产品信息追溯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中心发送第一赋码信息至第一赋码设备,并记录第一赋码信息的赋码时间;

所述第一赋码设备将接收的第一赋码信息标识在一级产品上;

控制中心记录所述第一赋码信息和赋码时间并形成待关联的数据队列;

当所述数据队列内的数据量达到预设值时,控制中心发送第二赋码信息至第二赋码设备;

控制中心将所述第二赋码信息与待关联的数据队列根据设定的包装比例,依次进行关联绑定,并记录第二赋码信息的赋码时间;

包装设备将所述一级产品根据包装设定值按序包装至二级产品中;

当所述第二赋码设备获取到二级产品的信号时,将接收的第二赋码信息标识在所述二级产品上;

控制中心将所述二级产品上标识的第二赋码信息与后一级的产品数据进行关联绑定,按此方法,根据设定的级数,逐级进行关联绑定以得到最终的外包装码;

发货时,通过数据采集器采集所述外包装码,并将其与收货单位的信息进行绑定。

一种产品信息追溯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中心发送第一赋码信息至第一赋码设备,并记录第一赋码信息的赋码时间;

所述第一赋码设备将接收的第一赋码信息标识在一级产品上;

控制中心记录所述第一赋码信息和赋码时间并形成待关联的数据队列;

包装设备将所述一级产品根据包装设定值按序包装至二级产品中,所述二级产品上标识有第二赋码信息;

读码设备获取所述第二赋码信息,并发送读码完成信号;

控制中心响应于所述读码完成信号,并将所述第二赋码信息与待关联的数据队列根据设定的包装比例,依次进行关联绑定,并记录第二赋码信息的赋码时间;

控制中心将所述二级产品上标识的第二赋码信息与后一级的产品数据进行关联绑定,按此方法,根据设定的级数,逐级进行关联绑定以得到最终的外包装码;

发货时,通过数据采集器采集所述外包装码,并将其与收货单位的信息进行绑定。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出现异常情况时,通过产线上设有的加减队列装置,对待关联的数据队列,进行加一或减一操作。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进行时间同步验证,通过数据采集器分别获取相邻两级产品上的赋码时间,并根据预设的验证规则进行验证以得到验证结果,并将所述验证结果通过所述数据采集器进行显示,所述验证结果包括验证通过和验证失败。

优选的,当验证结果为验证失败时,通过数据采集器进行一键校正操作,所述一键校正操作具有为:

当上一级产品的赋码时间早于下一级产品的赋码时间时,则增加上一级产品的待关联的数据队列;

当上一级产品的赋码时间晚于下一级产品的赋码时间时,则减少上一级产品的待关联的数据队列。

优选的,所述预设的验证规则为相邻两级产品上的赋码时间不能超过60秒。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预警设备根据设定值,定时进行预警后,自动清除所述预警;

产线系统按照当前的产线规律设置其缓存上限及下限值,当超出其上下限时,触发预警设备进行报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产品信息追溯方法,与传统方案相比较,利用各赋码设备和控制中心,实现了各级产品之间数据的关联绑定和产品的可追溯性,节约了智能识读设备的使用数量,也减少了因赋码信息可识读性特别差,易造成误剔除操作,从而带来的产线效率下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减队列的逻辑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加队列的逻辑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时间同步验证的逻辑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键校正的一种逻辑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键校正的另一种逻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实施例通过袋码和箱码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参照图1所示,一种产品信息追溯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101,控制中心发送第一赋码信息至第一赋码设备,并记录第一赋码信息的赋码时间;

具体地,控制中心采用计算机应用系统,根据设定的条码生成规则生成第一赋码信息,第一赋码信息可为各个产品最小单位的条码信息,所述条码信息采用二微码,其二维码生成的规则为:码内容总设计长度42位,其中前20位前缀为固定网址内容,后22位为按照设计规则生成的变码信息,详细规则如下:

20位网址前缀(http://xxxxxxxx.com/)+4位产品编码(6100)+2位年(18)+2位月(03)+2位日(24)2位小时(11)2位分(37)2位秒(01)3位毫秒(001)+2位加密位(xx)+1位标识位(d);第一赋码设备为激光打印机或是具有类似功能的喷码机。

s102,所述第一赋码设备将接收的第一赋码信息标识在一级产品上;

具体地,第一赋码设备为各个产品分别打上条码信息,进行标识。

s103,控制中心记录所述第一赋码信息和赋码时间并形成待关联的数据队列;

具体地,控制中心将每一个第一赋码信息和赋码时间进行记录、关联,形成数据队列,也就是说,每个赋码信息对应相应的赋码时间。

s104,当所述数据队列内的数据量达到预设值时,控制中心发送第二赋码信息至第二赋码设备;

具体地,每一个数据队列中第一赋码信息和赋码时间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预设,当数据量达到预设值时,将后续的放入生成的下一待关联的数据队列中;同时控制中心发送第二赋码信息至第二赋码设备。

s105,控制中心将所述第二赋码信息与待关联的数据队列根据设定的包装比例,依次进行关联绑定,并记录第二赋码信息的赋码时间;

具体地,将达到预设值的待关联的数据队列按数据队列次位取值与生成的第二赋码信息进行关联绑定,这里的包装比例,举例进行说明,例如,一个包装箱中,装设有二十个产品,这二十个产品所形成的数据队列与包装箱的一个箱码进行关联绑定。

s106,包装设备将所述一级产品根据包装设定值按序包装至二级产品中;

s107,当所述第二赋码设备获取到二级产品的信号时,将接收的第二赋码信息标识在所述二级产品上;

具体地,产线上包装好的二级产品依次流向后端,在到达第二赋码设备(喷码机)的位置时,对二级产品进行标识。

s108,控制中心将所述二级产品上标识的第二赋码信息与后一级的产品数据进行关联绑定,按此方法,根据设定的级数,逐级进行关联绑定以得到最终的外包装码;

具体地,所述外包装码包括箱码、袋码和托盘码等,在此不做限制。

s109,发货时,通过数据采集器采集所述外包装码,并将其与收货单位的信息进行绑定。

具体地,数据采集器可使用pda设备,通过这种方法,在市场上可通过任一级的赋码信息反向查询到该经销商信息,从而实现流向的追溯管理;实际应用时,各级经销商在销售环节时的信息采集,使整个流通环节形成完整的数据链,便于监管部门查看其售卖环节。

参照图2所示,一种产品信息追溯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201,控制中心发送第一赋码信息至第一赋码设备,并记录第一赋码信息的赋码时间;

具体地,控制中心采用计算机应用系统,第一赋码信息为各个产品的条码信息,所述条码信息采用二微码,其二维码生成的规则为:码内容总设计长度42位,其中前20位前缀为固定网址内容,后22位为按照设计规则生成的变码信息,详细规则如下:

20位网址前缀(http://xxxxxxxx.com/)+4位产品编码(6100)+2位年(18)+2位月(03)+2位日(24)2位小时(11)2位分(37)2位秒(01)3位毫秒(001)+2位加密位(xx)+1位标识位(d);第一赋码设备为激光打印机或是具有类似功能的喷码机。

s202,所述第一赋码设备将接收的第一赋码信息标识在一级产品上;

具体地,第一赋码设备为各个产品分别打上条码信息,进行标识。

s203,控制中心记录所述第一赋码信息和赋码时间并形成待关联的数据队列;

具体地,控制中心将每一个第一赋码信息和赋码时间进行记录、关联,形成数据队列,也就是说,每个赋码信息对应相应的赋码时间。

s204,包装设备将所述一级产品根据包装设定值按序包装至二级产品中,所述二级产品上标识有第二赋码信息;

具体地,所述二级产品提前标识好第二赋码信息,从而减少相应赋码的流程,进一步提高其产线的效率。

s205,读码设备获取所述第二赋码信息,并发送读码完成信号;

s206,控制中心响应于所述读码完成信号,并将所述第二赋码信息与待关联的数据队列根据设定的包装比例,依次进行关联绑定,并记录第二赋码信息的赋码时间;

具体地,将达到预设值的待关联的数据队列按数据队列次位取值与生成的第二赋码信息进行关联绑定,这里的包装比例,举例进行说明,例如,一个包装箱中,装设有二十个产品,这二十个产品所形成的数据队列与包装箱的一个箱码进行关联绑定。

s207,控制中心将所述二级产品上标识的第二赋码信息与后一级的产品数据进行关联绑定,按此方法,根据设定的级数,逐级进行关联绑定以得到最终的外包装码;

s208,发货时,通过数据采集器采集所述外包装码,并将其与收货单位的信息进行绑定。

具体地,数据采集器可使用pda设备,通过这种方法,在市场上可通过任一级的赋码信息反向查询到该经销商信息,从而实现流向的追溯管理;实际应用时,各级经销商在销售环节时的信息采集,使整个流通环节形成完整的数据链,便于监管部门查看其售卖环节。

在应用时,赋码信息的发送方式包括两种,两种应用方式主要是因为受限于赋码设备的缓存方式,部分赋码设备不支持缓存,因此需要每次发送数据信息(规则1),部分赋码设备可以支持缓存数据,因此可以提前发送一部分数据给赋码设备,以降低设备间的实时通讯成本(规则2)。

规则1:优点为数据单次传输,设备异常时数据影响范围小,不影响后期数据。缺点为单次通讯对网络环境,设备间的通讯成本消耗大。

规则2:优点为支持数据缓存,可提前预发数据,消耗补充方式可有效节约设备间的通讯成本。缺点为设备一旦异常,预发的数据可能会被丢弃,需及时人工干预处理。

规则1如下所示:

规则2如下所示:

进一步地,为了在产线出现异常时,确保后续的步骤正常操作以及数据队列的准确性,在出现异常情况时,通过产线上设有的加减队列装置,对待关联的数据队列,进行加一或减一操作。

具体地,参考图3、图4所示,生产过程中一级产品包装破损、检测设备对异常产品的剔除等情况下会将一级产品剔除并进行人工复检,这种情况会导致实物已从产线拿下,数据队列依然存在的情况,为确保这种情况能够及时处理,减少对待关联数据整体队列的影响,导致时间同步数据与实物的偏差扩大情况,通过部署加减队列装置,每摁一次减数按钮一级产品码待关联队列减少1,每摁一次加数按钮一级产品码待关联队列增加1(加减数量可根据产线特性预置调整配置),从而不影响产线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数据队列关联的的准确性,所述方法还包括:

进行时间同步验证,通过数据采集器分别获取相邻两级产品上的赋码时间,并根据预设的验证规则进行验证以得到验证结果,并将所述验证结果通过所述数据采集器进行显示,所述验证结果包括验证通过和验证失败。

具体地,参考图5所示,所述预设的验证规则为相邻两级产品上的赋码时间不能超过60秒,例如:验证操作步骤(以一级产品袋、二级产品箱为例):扫描大箱码,再扫描袋码,终端界面会显示出验证结果(通过或失败),同时显示箱码时间与袋码的时间差异范围(单位:秒)。

验证结果判断逻辑为:

袋码时间在箱码关联时间上下限60秒内时验证通过,超出60秒范围外则为失败。正确起始时间段范围定义(当前箱码内的首袋时间减60秒,末袋时间加60秒),例如:箱码关联的袋码首码时间为20180601110000,尾码时间为20180601113000,被验证的袋码时间在20180601105900至20180601113100范围内则视为通过,超出该时间范围则为失败,该箱内一半以上袋码时间与箱码时间同步验证通过,则视为同步成功。

参考图6、图7所示,为了在发现验证异常后及时校正队列,以确保后续数据与实物的同步准确性,当验证结果为验证失败时,通过数据采集器进行一键校正操作,所述一键校正操作具有为:

当上一级产品的赋码时间早于下一级产品的赋码时间时,则增加上一级产品的待关联的数据队列;

当上一级产品的赋码时间晚于下一级产品的赋码时间时,则减少上一级产品的待关联的数据队列。

进一步地,为了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赋码设备可能存在的异常,如果无法及时发现,可能会导致大面积的数据异常或产品质量隐患,因此需要进行监控;所述方法还包括:

预警设备根据设定值,定时进行预警后,自动清除所述预警;

具体地,按照预设的定时间间隔(即设定值)定时报警,例如,每次预警保持5秒钟声光预警,5秒钟(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置设定)后自动清除预警,定时提醒操作员进行验证操作。

产线系统按照当前的产线规律设置其缓存上限及下限值,当超出其上下限时,触发预警设备进行报警。

具体地,每条产线产品缓存是有一定规律的,按照当前产线规律设置缓存上限及下限值,超出上下限时系统触发预警设备进行报警,操作人员查看并处理异常问题完成后,手动点击复位开关复位报警。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对产品市场流向的追溯查询,所述方法还包括,数据采集器扫描多个待查询的产品作为样品,所述样品的数量大于等于五个,各样品之间的间隔时间为十五分钟。

进一步地,由于产线设备较多,每一个故障节点都会可能对数据同步产生影响,因此根据不同产线的特征进行异常节点汇总并给予预处理方案,确保整体方案的可行性和数据的准确性,针对不同的异常情况,形成了对应的预处理方案,具体参考下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