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分析报告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69668发布日期:2019-03-08 23:12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分析报告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交通事故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分析报告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情况下,保险案例分析报告主要通过人工完成。保险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人工方式收集赔偿权利人信息、驾驶人及被保险车辆信息、保险关系信息、事故信息,通过成例或经验计算赔偿权利人的索赔金额,并判断赔偿权利人的索赔额度是否合理。

现有技术依赖保险机构工作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会出现实际理赔金额高于正常理赔金额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分析报告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分析报告方法,包括:

步骤1、输入赔偿权利人信息;

步骤2、输入驾驶人及被保险车辆信息;

步骤3、输入保险关系信息;

步骤4、输入事故信息;

步骤5、输入各类理赔费用的理赔额度及证明;

步骤6、检查输入数据是否完备;

步骤7、若输入的数据完备,则计算各类理赔费用的合理额度;

步骤8、基于步骤7所计算得到的各类理赔费用的合理额度,判断步骤5输入的理赔额度是否合理;

步骤9、生成报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步骤5中,理赔费用包括医疗费、康复费、整容费、后续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营养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被抚/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失抚慰金、财产损失、公估费、施救费、鉴定费和诉讼费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6包括:

保存数据,检查输入数据是否完备;若输入的数据不完备,则给出提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7包括:

若输入的数据完备,则将完备数据保存至数据库中并计算各类理赔费用的合理额度;

各类理赔费用的合理额度的计算公式为:

赔偿权利人诉求总额=赔偿权利人诉求医疗费金额+诉求康复费金额+诉求整容费金额+诉求后续治疗费金额+诉求住院伙食补助金额+诉求营养费金额+诉求误工费金额+诉求护理费金额+诉求交通费金额+诉求住宿费金额+诉求残疾赔偿金金额+诉求残疾辅助器具费金额+诉求死亡赔偿金金额+诉求丧葬费金额+诉求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金额+诉求被抚养人生活费金额+诉求精神损害抚慰金金额+诉求财产损失金额+诉求公估费金额+诉求施救费金额+诉求鉴定费金额+诉求诉讼费用金额+诉求其他费用金额;

驾驶人责任承担系数=驾驶人责任各选项的对应值×100%,驾驶人责任各选项的对应值为:选项“无责”=0、选项“负次要责任”=30、选项“负同等责任”=50、选项“负主要责任”=70、选项“负全部责任”=100;

医疗费认定金额=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门诊医疗费+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住院医疗费+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转院医疗费+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其他医疗费-初步审查无关金额;

医疗费不认定金额=赔偿权利人诉求医疗费金额-医疗费认定金额;

证据不足不认定金额=赔偿权利人诉求医疗费金额-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门诊医疗费-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住院医疗费-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转院医疗费-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其他医疗费;

康复费认定金额=有初步证据支持的已发生康复费金额+医院证明或鉴定结论认定必然发生的康复费金额;

康复费不认定金额=诉求康复费金额-康复费认定金额;

整容费认定金额=有初步证据支持的已发生整容费金额+医院证明或鉴定结论认定必然发生的整容费金额;

整容费不认定金额=诉求整容费金额-整容费认定金额;

后续治疗费不认定金额=诉求后续治疗费金额-医院证明或鉴定结论认定必然发生的后续治疗费金额;

住院伙食补助认定金额=受害人住院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出差伙食补助标准“元/天”×认定住院天数;

住院伙食补助不认定金额=诉求住院伙食补助金额-住院伙食补助认定金额;

选择“按营养期计算”时,营养费认定金额=受害人住院地居民平均生活费标准×40%×(认定计算营养费的住院天数+医院或鉴定确定的营养期);选择“按鉴定结论一次性支付营养费”时:营养费认定金额=医院证明或鉴定结论认定的营养费金额;

营养费不认定金额=诉求营养费金额-营养费认定金额;

营养费计算期间=认定计算营养费的住院天数+医院或鉴定确定的营养期;

受害人职业状态选择“有固定收入”时:误工费认定金额=误工期×证明的固定收入标准;受害人职业状态选择“无固定收入”且“近三年平均收入”数值不为0时:误工费认定金额=误工期×近三年平均收入;受害人职业状态选择“无固定收入”且“近三年平均收入”数值为0时:误工费认定金额=误工期×受害人所属行业上一统计年度年平均收入(根据受害人不同行业对应不同数值);

误工费不认定金额=诉求误工费金额-误工费认定金额;

护理方式选择“护工护理”或选择“家属护理”且家属职业状态选择“退休无收入或无劳动能力”时:护理费认定金额=80×护理期限;护理方式选择“家属护理”且家属职业状态选择“有固定收入”时:护理费认定金额=已证明的固定收入标准×护理期限;护理方式选择“家属护理”且家属职业状态选择“无固定收入”:护理费认定金额=家属所属行业上一统计年度年平均收入(根据家属不同行业对应不同数值)×护理期限;护理期限数值大于7300天的,按照7300天计算;

护理费不认定金额=诉求护理费金额-护理费认定金额;

交通费不认定金额=诉求交通费金额-有初步证据证明的交通费金额;

住宿费不认定金额=诉求住宿费金额-有初步证据证明的住宿费金额;

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为:伤残等级为1级所对应的数值为1,伤残等级为2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9,伤残等级为3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8,伤残等级为4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7,伤残等级为5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6,伤残等级为6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5,伤残等级为7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4,伤残等级为8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3,伤残等级为9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2,伤残等级为10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1;其中,受害人年龄<60且户口类型选择“城镇户口”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58772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60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58772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60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25450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城镇户口”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20-(受害人年龄-6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20-(受害人年龄-6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12725×[20-(受害人年龄-6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75且选择“城镇户口”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5×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5×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12725×5×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

残疾赔偿金不认定金额=诉求残疾赔偿金金额-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

残疾辅助器具费不认定金额=诉求残疾辅助器具费金额-有初步证据证明的残疾辅助器具费金额;

受害人年龄<60且选择“城镇户口”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587720;受害人年龄<60年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587720;受害人年龄<60年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254500;受害人年龄≥60且<75且选择“城镇户口”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20-(受害人年龄-60)];受害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20-(受害人年龄-60)];受害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12725×[20-(受害人年龄-60)];受害人年龄≥75且选择“城镇户口”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5;受害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5;受害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12725×5;

死亡赔偿金不认定金额=诉求死亡赔偿金金额-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

丧葬费认定金额=25707.5;

丧葬费不认定金额=诉求丧葬费金额-丧葬费认定金额;

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认定金额=有初步证据证明的交通费+有初步证据证明的住宿费;

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不认定金额=诉求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金额-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认定金额;

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为:

残疾情况下,被抚养人年龄<18且选择“城镇户口”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18-被抚养人年龄)×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18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18-被抚养人年龄)×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18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18-被抚养人年龄)×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18且<60且选择“城镇户口”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18且<60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18且<60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2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60且<75且选择“城镇户口”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被抚养人年龄-6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被抚养人年龄-6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20-(被抚养人年龄-6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75且选择“城镇户口”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5×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5×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5×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

死亡情况下,被抚养人年龄<18且选择“城镇户口”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18-被抚养人年龄);被抚养人年龄<18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18-被抚养人年龄);被抚养人年龄<18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18-被抚养人年龄);被抚养人年龄≧18且<60且选择“城镇户口”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被抚养人年龄≧18且<60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被抚养人年龄≧18且<60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20;被抚养人年龄≥60且<75且选择“城镇户口”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被抚养人年龄-60)];被抚养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被抚养人年龄-60)];被抚养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20-(被抚养人年龄-60)];被抚养人年龄≥75且选择“城镇户口”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5;被抚养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5;被抚养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5;

被抚养人生活费不认定金额=诉求被抚养人生活费金额-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

受害人损伤情况选择“治疗后残疾”时:精神损害抚慰金认定金额=10000×伤残等级不同选项对应的数值;受害人损伤情况选择“治疗后死亡”或“当场死亡”时:精神损害抚慰金认定金额=10000;

精神损害抚慰金不认定金额=诉求精神损害抚慰金金额-精神损害抚慰金认定金额;

财产损失认定金额=财产损失评估金额-属于被保险人的财产损失金额;

财产损失不认定金额=财产损失认定金额-诉求财产损失金额;

认定金额总额=医疗费认定金额+康复费认定金额+整容费认定金额+后续治疗费认定金额+住院伙食补助认定金额+营养费认定金额+误工费认定金额+护理费认定金额+交通费认定金额+住宿费认定金额+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残疾辅助器具费认定金额+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丧葬费认定金额+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认定金额+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精神损害抚慰金认定金额+财产损失认定金额;

交强险死亡伤残赔偿=康复费认定金额+误工费认定金额+护理费认定金额+交通费认定金额+住宿费认定金额+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残疾辅助器具费认定金额+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丧葬费认定金额+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认定金额+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

交强险医疗赔偿=医疗费认定金额+整容费认定金额+后续治疗费认定金额+住院伙食补助认定金额+营养费认定金额;

交强险无责赔付=交强险死亡伤残赔偿与交强险死亡伤残无责赔付限额11000元比较结果+交强险医疗赔偿与交强险医疗无责赔付限额1000元比较结果+财产损失认定金额与交强险财产损失无责赔付限额100元比较结果;

交强险有责赔付=交强险死亡伤残赔偿与交强险死亡伤残赔付限额110000元比较结果+交强险医疗赔偿与交强险医疗赔付限额10000元比较结果+财产损失认定金额与交强险财产损失赔付险额比较结果;

“比较结果”是指:每一项按照实际数额计算的赔偿金额与该项对应的交强险赔付限额进行比较——当该项赔偿金额大于或等于交强险对应的赔付限额时,按照交强险对应的赔付限额计算;当该项赔偿金额小于交强险对应赔付限额时,按照实际认定的赔偿金额计算。

三责险免赔率=驾驶人责任各选项的对应值×100%,驾驶人责任各选项的对应值为:选项”负次要责任“=5、选项”负同等责任“=10、选项”负主要责任“=15、选项”负全部责任“=20;

三责险应负赔偿金额=认定金额总额-交强险有责赔付-精神损害抚慰金认定金额;

三责险应负赔偿金额>保险金额时,三责险赔付金额=保险金额×(1-三责险免赔率);当三责险应负赔偿金额<保险金额时,三责险赔付金额=三责险应负赔偿金额×(1-三责险免赔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9包括:

按照固定模板,将输入内容和计算结果,整合成word文档的报告输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分析报告系统,包括:

应用层,用于信息录入和报告生成,所述信息录入包括输入赔偿权利人信息、输入驾驶人及被保险车辆信息、输入保险关系信息、输入事故信息和输入各类理赔费用的理赔额度及证明;

服务端,用于检查输入数据是否完备,若输入的数据完备,则计算各类理赔费用的合理额度;以及,基于所计算得到的各类理赔费用的合理额度,判断输入的理赔额度是否合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将理赔金额的计算和判断通过软件方式实现,保证了理赔额度的客观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公开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分析报告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公开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分析报告系统的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分析报告方法,包括:

步骤1、输入赔偿权利人信息:

在软件界面输入受害人信息和索赔权利/代理人信息;

步骤2、输入驾驶人及被保险车辆信息:

在软件界面输入被保险车辆信息和驾驶人信息;

步骤3、输入保险关系信息:

在软件界面输入保险概况,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信息;

步骤4、输入事故信息:

在软件界面输入事故基本要素,责任认定,被保险人、驾驶人、受害人在本次事故发生时是否存在特殊行为,诉讼情况信息;

步骤5、输入各类理赔费用的理赔额度及证明;其中,

理赔费用包括医疗费、康复费、整容费、后续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营养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被抚/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失抚慰金、财产损失、公估费、施救费、鉴定费和诉讼费中的一种或多种;证明可为相关的票据、医疗单等;

步骤6、检查输入数据是否完备:

点击保存数据按钮后,软件会检查上述信息中的必填项或有逻辑关系的内容是否输入完备,不完备会给出提示,输入完备数据会保存到数据库中;

步骤7、若输入的数据完备,则将完备数据保存至数据库中并计算各类理赔费用的合理额度;

步骤8、基于步骤7所计算得到的各类理赔费用的合理额度,判断步骤5输入的理赔额度是否合理;

步骤9、生成报告:

按照固定模板,将输入内容和计算结果,整合成word文档的报告输出。

进一步,在步骤7中,各类理赔费用的合理额度的计算公式为:

赔偿权利人诉求总额=赔偿权利人诉求医疗费金额+诉求康复费金额+诉求整容费金额+诉求后续治疗费金额+诉求住院伙食补助金额+诉求营养费金额+诉求误工费金额+诉求护理费金额+诉求交通费金额+诉求住宿费金额+诉求残疾赔偿金金额+诉求残疾辅助器具费金额+诉求死亡赔偿金金额+诉求丧葬费金额+诉求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金额+诉求被抚养人生活费金额+诉求精神损害抚慰金金额+诉求财产损失金额+诉求公估费金额+诉求施救费金额+诉求鉴定费金额+诉求诉讼费用金额+诉求其他费用金额;

驾驶人责任承担系数=驾驶人责任各选项的对应值×100%,驾驶人责任各选项的对应值为:选项“无责”=0、选项“负次要责任”=30、选项“负同等责任”=50、选项“负主要责任”=70、选项“负全部责任”=100;

医疗费认定金额=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门诊医疗费+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住院医疗费+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转院医疗费+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其他医疗费-初步审查无关金额;

医疗费不认定金额=赔偿权利人诉求医疗费金额-医疗费认定金额;

证据不足不认定金额=赔偿权利人诉求医疗费金额-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门诊医疗费-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住院医疗费-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转院医疗费-有证据证明实际支出的其他医疗费;

康复费认定金额=有初步证据支持的已发生康复费金额+医院证明或鉴定结论认定必然发生的康复费金额;

康复费不认定金额=诉求康复费金额-康复费认定金额;

整容费认定金额=有初步证据支持的已发生整容费金额+医院证明或鉴定结论认定必然发生的整容费金额;

整容费不认定金额=诉求整容费金额-整容费认定金额;

后续治疗费不认定金额=诉求后续治疗费金额-医院证明或鉴定结论认定必然发生的后续治疗费金额;

住院伙食补助认定金额=受害人住院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出差伙食补助标准“元/天”×认定住院天数,可采用80×认定住院天数;

住院伙食补助不认定金额=诉求住院伙食补助金额-住院伙食补助认定金额;

选择“按营养期计算”时,营养费认定金额=受害人住院地居民平均生活费标准×40%×(认定计算营养费的住院天数+医院或鉴定确定的营养期),可采用20×(认定计算营养费的住院天数+医院或鉴定确定的营养期);选择“按鉴定结论一次性支付营养费”时:营养费认定金额=医院证明或鉴定结论认定的营养费金额;

营养费不认定金额=诉求营养费金额-营养费认定金额;

营养费计算期间=认定计算营养费的住院天数+医院或鉴定确定的营养期;

受害人职业状态选择“有固定收入”时:误工费认定金额=误工期×证明的固定收入标准;受害人职业状态选择“无固定收入”且“近三年平均收入”数值不为0时:误工费认定金额=误工期×近三年平均收入;受害人职业状态选择“无固定收入”且“近三年平均收入”数值为0时:误工费认定金额=误工期×受害人所属行业上一统计年度年平均收入(根据受害人不同行业对应不同数值);

误工费不认定金额=诉求误工费金额-误工费认定金额;

护理方式选择“护工护理”或选择“家属护理”且家属职业状态选择“退休无收入或无劳动能力”时:护理费认定金额=80×护理期限;护理方式选择“家属护理”且家属职业状态选择“有固定收入”时:护理费认定金额=已证明的固定收入标准×护理期限;护理方式选择“家属护理”且家属职业状态选择“无固定收入”:护理费认定金额=家属所属行业上一统计年度年平均收入(根据家属不同行业对应不同数值)×护理期限;护理期限数值大于7300天的,按照7300天计算;

护理费不认定金额=诉求护理费金额-护理费认定金额;

交通费不认定金额=诉求交通费金额-有初步证据证明的交通费金额;

住宿费不认定金额=诉求住宿费金额-有初步证据证明的住宿费金额;

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为:伤残等级为1级所对应的数值为1,伤残等级为2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9,伤残等级为3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8,伤残等级为4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7,伤残等级为5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6,伤残等级为6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5,伤残等级为7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4,伤残等级为8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3,伤残等级为9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2,伤残等级为10级所对应的数值为0.1;其中,受害人年龄<60且户口类型选择“城镇户口”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58772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60年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58772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60年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25450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城镇户口”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20-(受害人年龄-6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20-(受害人年龄-6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12725×[20-(受害人年龄-6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75且选择“城镇户口”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5×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5×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受害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12725×5×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

残疾赔偿金不认定金额=诉求残疾赔偿金金额-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

残疾辅助器具费不认定金额=诉求残疾辅助器具费金额-有初步证据证明的残疾辅助器具费金额;

受害人年龄未满<60且选择“城镇户口”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587720;受害人年龄<60年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587720;受害人年龄<60年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254500;受害人年龄≥60且<75且选择“城镇户口”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20-(受害人年龄-60)];受害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20-(受害人年龄-60)];受害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12725×[20-(受害人年龄-60)];受害人年龄≥75且选择“城镇户口”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5;受害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29386×5;受害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12725×5;

死亡赔偿金不认定金额=诉求死亡赔偿金金额-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

丧葬费认定金额=25707.5;

丧葬费不认定金额=诉求丧葬费金额-丧葬费认定金额;

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认定金额=有初步证据证明的交通费+有初步证据证明的住宿费;

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不认定金额=诉求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金额-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认定金额;

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为:

残疾情况下,被抚养人年龄<18且选择“城镇户口”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18-被抚养人年龄)×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18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18-被抚养人年龄)×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18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18-被抚养人年龄)×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18且<60且选择“城镇户口”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18且<60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18且<60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2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60且<75且选择“城镇户口”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被抚养人年龄-6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被抚养人年龄-6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20-(被抚养人年龄-60)]×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75且选择“城镇户口”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5×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5×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被抚养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5×伤残等级选项对应的不同数值;

死亡情况下,被抚养人年龄<18且选择“城镇户口”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18-被抚养人年龄);被抚养人年龄<18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18-被抚养人年龄);被抚养人年龄<18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18-被抚养人年龄);被抚养人年龄≧18且<60且选择“城镇户口”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被抚养人年龄≧18且<60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被抚养人年龄≧18且<60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20;被抚养人年龄≥60且<75且选择“城镇户口”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被抚养人年龄-60)];被抚养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20-(被抚养人年龄-60)];被抚养人年龄≥60且<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20-(被抚养人年龄-60)];被抚养人年龄≥75且选择“城镇户口”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5;被抚养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20040×5;被抚养人年龄≥75且户口类型选择“农村户口”且选择“未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无劳动能力证明”、“无生活来源证明”均不为空的: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10938×5;

被抚养人生活费不认定金额=诉求被抚养人生活费金额-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

受害人损伤情况选择“治疗后残疾”时:精神损害抚慰金认定金额=10000×伤残等级不同选项对应的数值;受害人损伤情况选择“治疗后死亡”或“当场死亡”时:精神损害抚慰金认定金额=10000;

精神损害抚慰金不认定金额=诉求精神损害抚慰金金额-精神损害抚慰金认定金额;

财产损失认定金额=财产损失评估金额-属于被保险人的财产损失金额;

财产损失不认定金额=财产损失认定金额-诉求财产损失金额;

认定金额总额=医疗费认定金额+康复费认定金额+整容费认定金额+后续治疗费认定金额+住院伙食补助认定金额+营养费认定金额+误工费认定金额+护理费认定金额+交通费认定金额+住宿费认定金额+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残疾辅助器具费认定金额+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丧葬费认定金额+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认定金额+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精神损害抚慰金认定金额+财产损失认定金额;

交强险死亡伤残赔偿=康复费认定金额+误工费认定金额+护理费认定金额+交通费认定金额+住宿费认定金额+残疾赔偿金认定金额+残疾辅助器具费认定金额+死亡赔偿金认定金额+丧葬费认定金额+办理丧葬事宜人员费用认定金额+被抚养人生活费认定金额;

交强险医疗赔偿=医疗费认定金额+整容费认定金额+后续治疗费认定金额+住院伙食补助认定金额+营养费认定金额;

交强险无责赔付=交强险死亡伤残赔偿与交强险死亡伤残无责赔付限额11000元比较结果+交强险医疗赔偿与交强险医疗无责赔付限额1000元比较结果+财产损失认定金额与交强险财产损失无责赔付限额100元比较结果;

交强险有责赔付=交强险死亡伤残赔偿与交强险死亡伤残赔付限额110000元比较结果+交强险医疗赔偿与交强险医疗赔付限额10000元比较结果+财产损失认定金额与交强险财产损失赔付险额2000元比较结果;

“比较结果”是指:每一项按照实际数额计算的赔偿金额与该项对应的交强险赔付限额进行比较——当该项赔偿金额大于或等于交强险对应的赔付限额时,按照交强险对应的赔付限额计算;当该项赔偿金额小于交强险对应赔付限额时,按照实际认定的赔偿金额计算。

三责险免赔率=驾驶人责任各选项的对应值×100%,驾驶人责任各选项的对应值为:选项”负次要责任“=5、选项”负同等责任“=10、选项”负主要责任“=15、选项”负全部责任“=20;

三责险应负赔偿金额=认定金额总额-交强险有责赔付-精神损害抚慰金认定金额;

三责险应负赔偿金额>保险金额时,三责险赔付金额=保险金额×(1-三责险免赔率);三责险应负赔偿金额<保险金额时,三责险赔付金额=三责险应负赔偿金额×(1-三责险免赔率)。

如图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分析报告系统,包括:

应用层,应用层配置有车险应用程序,车险应用程序上设有信息录入和报告生成的功能;其用于信息录入和报告生成,信息录入包括输入赔偿权利人信息、输入驾驶人及被保险车辆信息、输入保险关系信息、输入事故信息和输入各类理赔费用的理赔额度及证明;

服务端,服务端配置有日志管理服务、图片自动识别服务、业务管理和数据管理等,其用于支撑上述分析报告方法步骤6-8的实现;服务端接收应用层的用户录入信息,并检查输入数据是否完备,若输入的数据完备,则计算各类理赔费用的合理额度;以及,基于所计算得到的各类理赔费用的合理额度,判断输入的理赔额度是否合理;并将结果反馈至应用层,用于报告生成。

本发明将理赔金额的计算和判断通过软件方式实现,保证了理赔额度的客观准确。同时,后续过程中,在收集了大量赔偿权利人信息、驾驶人及被保险车辆信息、保险关系信息、事故信息及最终实际理赔结果后,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获取某区域或某类型案件的理赔结果模型。该模型可指导后续保险理赔的整体策略,让保险机构以最合适的方式和额度对赔偿权利人进行理赔。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