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的标准成本法的库存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01374发布日期:2019-02-19 18:01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基于改进的标准成本法的库存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财务成本核算中的存货计价,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改进的标准成本法的库存存货成本计价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在财务核算领域,对库存存货的计价方法通常有:移动加权平均法、期间加权平均法、fifo现金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等。而从软件实现上来说,以上4种库存成本计价方法主流的erp软件如oracleebs、sap等都可以支持。而除了上述4种实际成本计价法,主流erp还通常支持标准成本法,该标准成本法在制造业比较流行。不过按照中国会计准则,通常都要求在月末将标准成本还原到实际成本。

而对于自营电商来说,其每天的交易量巨大,例如唯品会每天的交易均在200万订单以上,这么大的库存出入库量如果使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时,系统根本无法支持。而对于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在平时无法提供账上的发出和结存余额,不利于存货日常管理和控制;因此对于电商来说,通常采用标准成本法+月末还原法来实现存货计价。

但是,标准成本法+月末还原法虽然解决了系统运行速度的问题,不过其在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上存在以下缺陷:1)在月末进行还原时,其是将主营业成本还原到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的加权平均值上,其并不能准确反映出主营业成本与单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之间的关联关系;比如当月存货的价格是所有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的加权平均值,如果本月有某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出现较大偏差,哪怕该商品当月入库后当月马上销售出库(理论上应该只影响当月主营业务成本,不影响月末商品的标准成本价),也还是会影响该商品的总体加权平均成本,从而同时影响该商品当月的主营业务成本和月末的存货价值;

2)账上成本和实际成本有偏差:比如由于存在采购订单价格差异以及发票价格差异,使得财务的账上月末、季末等期末进行主营业务成本计算时,其金额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实际与供应商的发票结算成本;而是只有到企业清盘时,历史主营业务成本金额总和才会等于实际与供应商的结算成本金额的合计,不利于财务人员实时进行核算账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基于改进的标准成本法的库存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货计价方法不能够在一定期限内直接实时反应主营业成本与商品的发票结算价、采购订单价格等之间的关联关系。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货计价方法不能够在一定期限内直接实时反应主营业成本与商品的发票结算价、采购订单价格等之间的关联关系。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货计价方法不能够在一定期限内直接实时反应主营业成本与商品的发票结算价、采购订单价格等之间的关联关系。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基于改进的标准成本法的库存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差异获取步骤:在商品采购入库时,获取预定会计期内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以及系统内商品的标准成本价,并根据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和标准成本价之差得出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

标准主营业成本计算步骤:获取该会计期内销售的所有商品,并根据每个商品的标准成本价计算每个商品的标准主营业成本;

差异分摊到销售的步骤:根据该会计期内销售的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和标准成本价之差计算得出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销售分摊;

标准主营业务成本还原步骤:根据该会计期内销售的每个商品的标准主营业务成本、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销售分摊得出该会计期内每个商品的采购主营业务成本,进而将该会计期内每个商品的标准主营业成本还原为对应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

最终主营业成本的计算步骤:根据销售的每个商品的供应商确定的发票结算价以及采购订单价格得到每个商品的发票价格差异,并将每个商品的发票价格差异预提入账,进而将该会计期内每个销售商品的最终主营业务成本还原为发票结算价。

进一步地,还包括:

期末库存差异总分摊计算步骤:根据该会计期内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销售的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销售分摊、会计期内的所有商品数与销售商品数计算得出会计期末库存的所有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库存总分摊;

期末库存商品的成本还原单价计算步骤:根据该会计期末库存的所有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库存总分摊与库存商品数得出期末库存商品的成本还原单价;

商品的标准成本价更新步骤:根据期末库存商品的成本还原单价与标准成本价得出新的标准成本价,并以新的标准成本作为系统的标准成本价。

进一步地,系统的标准成本价获取过程如下:在商品采购入库时判断采购的商品在系统中是否有标准成本价,若有,获取系统中的标准成本价,并将其作为商品入库的标准成本价;若没有,则将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或者根据工作人员制定的价格作为商品入库的标准成本价。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差异获取步骤:在商品采购入库时,获取预定会计期内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以及系统内商品的标准成本价,并根据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和标准成本价之差得出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

标准主营业成本计算步骤:获取该会计期内销售的所有商品,并根据每个商品的标准成本价计算每个商品的标准主营业成本;

差异分摊到销售的步骤:根据该会计期内销售的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和标准成本价之差计算得出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销售分摊;

标准主营业务成本还原步骤:根据该会计期内销售的每个商品的标准主营业务成本、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销售分摊得出该会计期内每个商品的采购主营业务成本,进而将该会计期内每个商品的标准主营业成本还原为对应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

最终主营业成本的计算步骤:根据销售的每个商品的供应商确定的发票结算价以及采购订单价格得到每个商品的发票价格差异,并将每个商品的发票价格差异预提入账,进而将该会计期内每个销售商品的最终主营业务成本还原为发票结算价。

进一步地,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期末库存差异总分摊计算步骤:根据该会计期内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销售的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销售分摊、会计期内的所有商品数与销售商品数计算得出会计期末库存的所有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库存总分摊;

期末库存商品的成本还原单价计算步骤:根据该会计期末库存的所有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库存总分摊与库存商品数得出期末库存商品的成本还原单价;

商品的标准成本价更新步骤:根据期末库存商品的成本还原单价与标准成本价得出新的标准成本价,并以新的标准成本作为系统的标准成本价。

进一步地,在商品采购入库时判断采购的商品在系统中是否有标准成本价,若有,获取系统中的标准成本价,并将其作为商品入库的标准成本价;若没有,则将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或者根据工作人员制定的价格作为商品入库的标准成本价。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的基于改进的标准成本法的库存存货成本计价方法的步骤。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是基于传统的标准成本法进行改进而来,将一个会计期内入库的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分摊的计算方法做了改进,并且预提了发票结算价差异,进而能够将标准主营业成本还原为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发票结算价,最终实现了将系统中记账的主营业成本与实际支付给供应商发票的金额保持一致。本发明使得销售人员在随时查看商品的销售情况时可以直接用销售数量乘以发票结算价得出主营业务成本,并且这种计算出的主营业务成本和财务人员在财务系统中通过会计记账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便于财务、业务对账,而不像传统的标准成本法一样由于时间差的问题,导致财务记账的主营业成本与实际的发票结算价格之间总是差异,不利于财务人员的对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改进的标准成本法的库存存货成本计价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的库存存货成本计价方法是在现有的标准成本方法+成本还原法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为了更好地说用本发明的具体方案,首先对于标准成本法+成本还原法做以下详细的介绍。

传统的标准成本法的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a、首先获取预定会计期内商品的标准成本价。由于不同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不同,以及不同时期的市场行情不同,导致在进货时同一种商品,其进货的价格可能不同。为了保证在计算成本时的方便性,可预先将商品的成本价统一制定为一个价格,也即是标准成本价。该标准成本价可由工作人员根据行业经验制定相应的价格。在下一会计期开始时,可以根据情况通过成本更新的方式调整标准成本价。所以,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会计期内标准成本价可能不同。

b:将该会计期内采购商品按照标准成本价入库,并记录采购订单价格差异。这里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指的是采购商品的实际采购订单价格与标准成本价之间的差异。

也即是,在采购商品入库时,将商品按照标准成本价入库,并且根据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和标准成本价之差得出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并记录于系统中。其中,采购订单价格差异为:采购价格差异=采购价-标准成本价。

由于在采购商品入库时,均采用统一的标准成本价入库,为计算成本时提供便利性。但是最终在计算主营业成本时,还是需要对实际的成本进行对账,因此还需要对采购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与标准成本价之间的差异进行记录。

c:根据会计期内销售商品数量以及商品的标准成本价得出标准主营业成本。其中,标准主营业成本指的是以标准成本价计算得出的销售成本。也即是标准主营业成本为:标准主营业成本=标准成本价乘以会计期内销售商品数量。

d:根据会计期末库存商品数量和标准成本价得出期末库存的总成本。

也即是,期末库存总成本=会计期末库存商品数量乘以标准成本价。

由于在商品入库时,采用标准成本价入库,因此每个商品都存在采购订单价格差异,还需要对该会计期内的所有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进行分摊,才能计算得出采购主营业成本。采购主营业成本指的是以采购订单价格来计算得出的销售成本。

为了得到采购主营业成本,传统的标准成本法是将所有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进行了平均处理,进而可得出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分摊为:

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分摊=(会计期内所有入库的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之和)/(期末库存商品数量+期间销售商品数量)。

根据销售商品数据以及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分摊可得出采购订单价格差异销售分摊:

采购订单价格差异销售分摊=期间销售商品数量*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分摊。

每个商品的采购主营业成本=每个商品的标准主营业成本+采购订单价格差异销售分摊=标准成本价+采购订单价格差异销售分摊。

同样的道理可得出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库存分摊为:

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库存分摊=期末库存商品数量*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分摊。

库存成本=库存商品数量*标准成本价+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库存分摊。

期末库存中的商品的成本还原单价为:

成本还原单价=库存成本/库存商品数量=标准成本价+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库存分摊/库存商品数量。

从上述可知,该会计期末库存商品的成本还原单价就是所有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的加权平均值加上标准成本价。由于将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均分摊到了每个商品上,因此对于库存的商品来说,其计算得出的成本还原单价会与原有的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之间产生相应的差异。

由于采购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不同、标准成本价相同,就会导致有些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小、而有的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大,而传统的标准成本法是将所有的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平均分摊到了每个商品上。而按照理论上来说,对于每个商品的采购主营业成本应该为该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也即是,针对一个会计期,通过传统的标准成本法计算得出的采购主营业成本与实际采购订单价格之间均会产生相应的差异。

另外,由于发票入账延迟以及市场供货需求的不同,也会导致采购订单价格与发票结算价不同。比如与供应商签一个采购订单,假设采购订单价格为100元(也即是采购价),准备售卖120元,供应商送货入仓库,但是由于市场供货的问题导致发现商品不好卖,此时,与供应商协商,采购价改成80元,由于在商业过程中都会签订退货协议,因此如果供应商不愿意修改采购订单价格时,可以退货,退回给供应商;由于供应商为了减少退货损失,再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通常都会同意改变采购价。但是由于采购订单价格已经入库,因此系统中入账的采购订单价格就是100元,而最后发票结算价是80元,这样就导致了最终采购订单价格和发票结算价之间存在差异。除非将仓库内的所有商品均清空,跨越多个会计期,这样才有可能将计算得出的总的主营业成本与实际的结算成本接近或保持一致。

因此,传统的标准成本法+成本还原虽然解决了系统运行速度的问题,不过在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上存在缺陷。由于其采购订单价格差异的分摊是对同一类的所有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总和进行了平均分摊,也导致对存货的价格做了平均,期末库存中每个商品的成本单价实际上是同一商品不同采购订单价格的加权平均,导致会计期末计算得出的采购主营业成本、期末库存成本等与实际的采购订单价格均不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很难及时给用户清晰、明了的说明计算得出的销售成本、库存成本以及实际成本之间的具体差异明细。

另外,理论上,在一个会计期末销售成本,也即是最终主营业成本应该等于给供应商的实际发票结算价,但是由于市场的供货需求的问题,导致发票结算价通常也会和采购订单价格不同,这之间的差异叫做发票价格差异。其中,最终主营业成本是以发票结算价计算得出的销售成本。

传统的做法是发票价格差异随着发票入账产生,一般记账到存货的销售成本科目上。另外,由于发票的入账延迟的问题,导致和商品销售出库产生最终主营业务成本的时间通常会跨月或者跨季度,产生时间差,这就会发生由于发票入账时间延迟的问题导致的在同一会计期内,主营业成本与发票价格不能够保持一致。其中,最终主营业成本指的是以发票结算价计算得出的销售成本。

而为了解决上述存货计价方法的缺陷,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库存存货计价方法,其是基于上述传统的标准成本法,首先将销售商品的主营业成本准确地还原到采购订单价格,并且将会计期末库存存货的成本还原单价更接近与采购订单价格;同时,还可以将最终主营业成本与发票结算价保持一致性,能够使得财务人员随时对账,消除时间差,同时也能适应电商行业大数据量对系统带来的巨大性能要求,能够简便的使用系统实现。

通过本发明能够实现每期结账时,总账主营业成本发生额等于销售出库商品数量乘以供应商的实际结算单价;同时,还可以在系统上实现可以轻松应对海量数据,并且可以根据业务量做横向动态扩展。

本发明在业务方案上主要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1)库存采用标准成本价计价,但将出入库业务由标准成本价加上分摊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还原到每个出入库商品的原始采购订单价格;

(2)根据每个会计期的库存结存进行标准成本价更新,将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单价更新为期末有结存量的库存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的加权平均价;更新后的成本价也将成为下一会计期的标准成本价;

(3)对本期销售相关的出入库业务(除采购订单价格接收入库、退供事物处理),按发票结算价减去采购订单价格得到发票价格差异,并预提发票价格差异,以及将预提的发票价格差异计入到主营业务成本上,进而将最终主营业成本还原为发票结算价。

由此,最终库存商品出库业务例如销售出库的实际单价就等于给供应商的发票结算价。

比如:主营业务成本=标准成本价+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发票价格差异=标准成本价+(采购订单价格–标准成本价)+(结算价–采购订单价格)=结算价

通过上述方法将最终主营业成本还原到了发票结算价,这样就很清晰、明了最终主营业成本,并且将其与发票结算价保持一致,消除了由于发票的入账延迟、以及市场需求的问题而导致最终主营业成本与发票结算价不一致的情况。

本发明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可以使用java开发语言、mysql数据库实现,并实施分库策略,将库存数据库分为128个库并且可以动态扩展。在计价时,能够对每笔存出入库业务都要求能够跟踪到原始的商品编号。

也即是,基于改进的标准成本法的库存存货计价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获取预定会计期内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并根据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和系统的标准成本价得出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并记录。

其中:采购订单价格差异=采购订单价格-标准成本价。当然,这里的会计期指的是一定的期限,例如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季度等,具体可根据公司实际的需求来制定,本发明中计算的商品相关采购、销售业务均指在该会计期间内发生的业务。

步骤s2:对该会计期内销售出库的每个商品按标准成本价计算得出每个商品的标准主营业成本。也即是说每个商品的标准主营业成本=每个商品的标准成本价。

步骤s3:根据销售出库的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和标准成本价计算得出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分摊。其中,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分摊为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与标准成本价之差。

对于传统的标准成本法,其是针对所有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的总和进行平均分配到每个商品上,由于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的不同,导致最终计算得出的某个会计期内的主营业成本与实际的发票结算价不同,不能够直观地给出工作人员参考。因此,本发明通过记录销售出库的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也即是将其对应为传统的标准成本法中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分摊。

例如,采购入库的商品a、b、c、d,标准成本价为m;其中a和b的采购订单价格为x,采购订单价格差异为x-m;c和d的采购订单价格为y,采购订单价格差异为y-m。

当商品c被销售出库后:

传统的标准成本法中商品c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分摊均为:[2(x-m)+2(y-m)]/4。

商品c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分摊为y-m。

步骤s4:根据该会计期内销售出库的每个商品的标准主营业务成本、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分摊,得出该会计期内每个商品的采购主营业务成本,进而将该会计期内每个商品的标准主营业成本还原为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

传统的采购主营业成本为:m+[2(x-m)+2(y-m)]/4=(x+y)/2

本发明的采购主营业成本=m+y-m=x+y。从上述可知,很明显本发明所提供的成本计算方法,使得采购主营业成本还原为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在对账时就更加清晰明了。而对于传统的采购主营业成本,如果对于商品a、b、d等在多个会计期内销售出库的话,就会导致在每个会计期内系统账目与实际的结算价有相应的差异。

步骤s5:根据该会计期内销售出库的每个商品的供应商确定的发票结算价、以及采购订单价格得到发票价格差异,将每个商品的发票价格差异预提入账,进而将会计期内每个销售商品的最终主营业务成本还原到发票结算价。其中,

最终主营业成本=采购主营业成本+发票价格差异

=采购订单价格+发票结算价-采购订单价格

=发票结算价。

因此,本发明能够通过预提发票价格差异,将发票价格差异预提入账,由于采购主营业成本被还原到了采购订单价格,因此可将最终主营业成本还原为发票结算价。

而相对于传统的标准成本法,由于采购主营业成本并没有换到采购订单价格,因此也就会造成最终主营业成本与发票结算价之间产生较大差异。

步骤s6:根据该会计期间库存商品数、销售商品数以及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计算得出该会计期末库存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总分摊。

库存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总分摊为所有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之和减去所有销售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总分摊。而销售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总分摊为每个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分摊之和,即每个销售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之和。

步骤s7:根据该会计期末库存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总分摊与库存商品数得出该会计期末库存商品的成本还原单价。

成本还原单价为采购订单价格差异总分摊除以库存商品数。

步骤s8:根据该会计期末库存商品的成本还原单价与系统的标准成本价得出新的标准成本价并以新的标准成本价更新系统的标准成本。

通过定期更新系统的标准成本价,可以避免标准成本价与采购订单价格相差太大,导致数据不统一。

为了能够使得标准价格适应市场、销售等情况,通常对于每期的标准成本都需要进行更新,而新标准成本一般制定为上一期末的库存商品的成本单价。

上述方案可采用表格的方式来具体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计价方法与传统的标准成本法有哪些不同,如表1所示:

表1

也即是,本发明是通过以下三点进行改进的:

1、标准成本价的来源:库存平时仍然采用标准成本价的计价方式。本发明中采用的标准成本价有两个来源:其一,新建立的商品的成本来自于采购订单价格(当然也可以手工插入首次标准成本);其二,每个周期的期末,根据对采购订单价格差异进行分摊还原法来重新计算得出期末结存的成本,进而得出新的标准成本,并将其作为下一时期的标准成本价。

2、通过改变采购订单价格差异分摊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主营业成本、库存成本,使得主营业成本还原为采购订单价格、库存成本更接近于最近的采购订单价格。

比如对于商品:主营业成本=标准成本价+销售分摊=标准成本价+采购订单价格-标准成本价=采购订单价格。

其次,在期末汇总每个商品的剩余采购订单价格差异,按库存期末结存量计算每个商品应该分摊金额,进而做成本更新,更新库存商品金额、冲销剩余。

3、另外,由于发票入账的延时,现有的计算方法使得财务人员不能够及时、预先对比主营业成本与发票结算价,影响财务人员做出相应的判断。因此本发明还通过发票结算价和采购订单价格之间的发票价格差异,并将发票价格差异提前录入到系统,,将最终主营业务成本完全等于发票结算价。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通过本发明的新的库存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可将采购主营业成本还原到采购订单价格,并且通过预提发票价格差异进一步将最终主营业成本还原为发票结算价。如此,销售毛利可以直接通过报表利用销售价格减去发票结算价格来得到,并且期末时报表计算出的销售毛利(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完全等于财务账上通过相关科目余额计算得出的毛利,可以及时完全地做到账表一致。

比如,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唯品会fcs2.0inv库存管理模块利用本发明顺利解决了日均200万销售订单的成本核算问题,并且能够及时做到账表完全一致,使得销售毛利可以通过报表按天得出;而且预计在业务量扩展10倍的情况下,目前的库存成本核算系统仍然可以轻松应对。

本发明提供的计价方法,其具备以下优点:

1、库存采用标准成本法给出入库的商品进行计价,便于财务上及时进行记账。

2、后台批处理任务实现出入库业务对采购订单价格与标准成本价之间的采购订单价格差异进行记录追踪,并在期末将标准主营业成本还原为采购主营业成本,也即是采购订单价格,能够直接反应出采购主营业成本与商品的采购订单价格之间的关联关系,有利于财务人员实时、直观地进行对账。

3、对期末结存的存货成本进行计算,并根据期末结存的存货成本来计算得出存货商品的成本单价,进而更新标准成本价;通过实时更新标准成本价,可避免由于标准成本价长期未更新而导致账目数据处理上偏差较大的问题。

4、在库存出入库发生后,及时预提发票结算价与采购订单价格之间的差异即发票价格差异,进而将最终主营业成本还原到发票结算价,有利于财务人员简单通过销售数量乘以结算价格和销售业务人员对账。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文中所述基于改进的标准成本法的库存存货成本计价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文中所述的基于改进的标准成本法的库存存货成本计价方法的步骤。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