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交线路站点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75440发布日期:2019-04-12 23:15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交线路站点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公共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公交线路站点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公交公司根据经验对重复线路(公交和地铁重合路段)分析,调整公交线路,效果不太理想,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了通过大数据分析出重复线路客户出行特征的技术指向,从而给出去除冗余公交线路负效应最小的方案,结合个体出行规律分析接驳乘客的实际od点,分析工作日(或非工作日)一个线路的一个时段内出行的起始点及目的地,分公交直达、公交与公交换乘、公交与轨道换乘直达、公交换乘轨道再换乘公交这四种情况,并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线路班次的决策,决策之前先要对公交线路站点需求与供给进行分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公交线路站点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方法。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公交线路站点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从公共交通出行链信息td_public_trip_chain表获取一个月所有工作日的历史数据;以线路id将数据分组;

步骤s2、以上车时间将数据分为早高峰、平峰、晚高峰三组;

步骤s3、对于一个组进行分析:统计该线路每个站点的上车人数、下车人数:

总上车人数=count(payment_sn.上车站点id=分析站点id);

总下车人数=count(payment_sn.下车站点id=分析站点id);

步骤s4、从公交车发车班次td_bus_runtime表获取该线路的一个月的班次信息;从公交车到站时间td_bus_station_arrival_time获取该线路在每站的班次及到站时间;并将该线路在每个站点的班次以到站时间分成早高峰、平峰、晚高峰三组;统计每组里,每个站点的班次总数;

步骤s5、对于s3、s4的数据,按照早高峰、平峰、晚高峰时段,计算平均每班次的上下车人数:

每班次上车人数=总上车人数/班次总数;

每班次下车人数=总下车人数/班次总数;

升降人数=(总上车人数+总下车人数)/分析时段小时数;

步骤s6、该线路的每个站点在早高峰、平峰、晚高峰时段的平均每个班次运力为:

其中sn为分析站点在其线路上的序号;该线路在每个站点在早高峰、平峰、晚高峰时段的平均每小时运力为:

则站点在早高峰、平峰、晚高峰时段的平均每小时运力为该站点的所有线路的平均每小时运力之和:

步骤s7、对于step4计算的总上车人数除以分析时间段的时间长度(小时数),获得每个分析时段每个线路的平均每小时上车人数则站点在早高峰、平峰、晚高峰时段的平均每小时需求为该站点的所有线路的平均每小时上车人数之和:

步骤s8、计算早高峰、平峰、晚高峰各时段内该站的上客需求与运力的匹配度:

判断供需平衡性:

当rate=(1+-10%)时,则供=需;

当rate>(1+10%)时,则需>供;

当rate<(1-10%)时,则供>需;

步骤s9、由step9计算线路的每个站点在分析时段的乘客数为:

其中sn为分析站点在其线路上的序号,按sn从小到大顺序计算;则线路在各站的判断线路的车辆供需平衡性:

当满载率>(1+25%)时,则供<需;

当满载率<(1-25%)时,则供>需;

当(1-25%)<满载率<(1+25%)时,则供=需。

作为优选,步骤s1中提取的公共交通出行链信息td_public_trip_chain表存入的数据按以下格式:name为实体编号,code为entity_num,datatype为varchar2(50);name为支付方式,code为payment_type,datatype为char[1],1-ic卡,2-移动端;name为上车支付记录流水,code为payment_sn,datatype为varchar2(50);name为支付次序号,code为payment_order,datatype为number(2),每次y之后重新从1开始;name为上车站点id,code为up_station_id,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上车支付时间,code为up_payment_time,datatype为date;name为是下车站点id,code为down_station_id,datatype为number(9),异常值000000000;name为下车时间,code为down_payment_time,datatype为date,异常值1900/00/00/00/00/00;name为线路id,code为line_id,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是否一次出行完成,code为is_over,datatype为char(1),y,n;name为交通工具类型,code为transpot_type,datatype为char(1),1-subway,2-bus,3-taix,4-bike;name为入库时间,code为update_time,datatype为date。

作为优选,步骤s4中提取的公交车发车班次td_bus_runtime表存入的数据按以下格式:name为班次id,code为runtime_id,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线路站点版本标识,code为line_sta_ver_id,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公交线路id,code为bus_line_id,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方向标记,code为ori_flag,datatype为char(1);name为车牌号码,code为veh_license,datatype为varchar2(30);name为花费时长,code为rt_cost,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发车时间,code为begin_date,datatype为date;name为到达时间,code为end_date,datatype为date;name为状态,code为state,datatype为char(1)。

作为优选,步骤s4中提取的公交车到站时间td_bus_station_arrival_time表存入的数据按以下格式:name为班次id,code为runtime_id,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到达站点,code为sation_id,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到站时间,code为station_time,datatype为date。

本发明设计的公交线路站点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方法,从公共交通出行链信息表获取一个月所有工作日的历史数据;以线路id将数据分组;以上车时间将数据分为早高峰、平峰、晚高峰三组;对于一个组进行分析:统计该线路每个站点的上车人数、下车人数;从公交车发车班次表获取该线路的一个月的班次信息;从公交车到站时间获取该线路在每站的班次及到站时间;并将该线路在每个站点的班次以到站时间分成早高峰、平峰、晚高峰三组;统计每组里,每个站点的班次总数;计算早高峰、平峰、晚高峰各时段内该站的上客需求与运力的匹配度:则线路在各站的判断线路的车辆供需平衡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公交线路站点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从公共交通出行链信息td_public_trip_chain表获取一个月所有工作日的历史数据;以线路id将数据分组;

步骤s2、以上车时间将数据分为早高峰、平峰、晚高峰三组;

步骤s3、对于一个组进行分析:统计该线路每个站点的上车人数、下车人数:

总上车人数=count(payment_sn.上车站点id=分析站点id);

总下车人数=count(payment_sn.下车站点id=分析站点id);

步骤s4、从公交车发车班次td_bus_runtime表获取该线路的一个月的班次信息;从公交车到站时间td_bus_station_arrival_time获取该线路在每站的班次及到站时间;并将该线路在每个站点的班次以到站时间分成早高峰、平峰、晚高峰三组;统计每组里,每个站点的班次总数;

步骤s5、对于s3、s4的数据,按照早高峰、平峰、晚高峰时段,计算平均每班次的上下车人数:

每班次上车人数=总上车人数/班次总数;

每班次下车人数=总下车人数/班次总数;

升降人数=(总上车人数+总下车人数)/分析时段小时数;

步骤s6、该线路的每个站点在早高峰、平峰、晚高峰时段的平均每个班次运力为:

其中sn为分析站点在其线路上的序号;该线路在每个站点在早高峰、平峰、晚高峰时段的平均每小时运力为:

则站点在早高峰、平峰、晚高峰时段的平均每小时运力为该站点的所有线路的平均每小时运力之和:

步骤s7、对于step4计算的总上车人数除以分析时间段的时间长度(小时数),获得每个分析时段每个线路的平均每小时上车人数则站点在早高峰、平峰、晚高峰时段的平均每小时需求为该站点的所有线路的平均每小时上车人数之和:

步骤s8、计算早高峰、平峰、晚高峰各时段内该站的上客需求与运力的匹配度:

判断供需平衡性:

当rate=(1+-10%)时,则供=需;

当rate>(1+10%)时,则需>供;

当rate<(1-10%)时,则供>需;

步骤s9、由step9计算线路的每个站点在分析时段的乘客数为:

其中sn为分析站点在其线路上的序号,按sn从小到大顺序计算;则线路在各站的判断线路的车辆供需平衡性:

当满载率>(1+25%)时,则供<需;

当满载率<(1-25%)时,则供>需;

当(1-25%)<满载率<(1+25%)时,则供=需。

作为优选,步骤s1中提取的公共交通出行链信息td_public_trip_chain表存入的数据按以下格式:name为实体编号,code为entity_num,datatype为varchar2(50);name为支付方式,code为payment_type,datatype为char[1],1-ic卡,2-移动端;name为上车支付记录流水,code为payment_sn,datatype为varchar2(50);name为支付次序号,code为payment_order,datatype为number(2),每次y之后重新从1开始;name为上车站点id,code为up_station_id,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上车支付时间,code为up_payment_time,datatype为date;name为是下车站点id,code为down_station_id,datatype为number(9),异常值000000000;name为下车时间,code为down_payment_time,datatype为date,异常值1900/00/00/00/00/00;name为线路id,code为line_id,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是否一次出行完成,code为is_over,datatype为char(1),y,n;name为交通工具类型,code为transpot_type,datatype为char(1),1-subway,2-bus,3-taix,4-bike;name为入库时间,code为update_time,datatype为date。

作为优选,步骤s4中提取的公交车发车班次td_bus_runtime表存入的数据按以下格式:name为班次id,code为runtime_id,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线路站点版本标识,code为line_sta_ver_id,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公交线路id,code为bus_line_id,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方向标记,code为ori_flag,datatype为char(1);name为车牌号码,code为veh_license,datatype为varchar2(30);name为花费时长,code为rt_cost,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发车时间,code为begin_date,datatype为date;name为到达时间,code为end_date,datatype为date;name为状态,code为state,datatype为char(1)。

作为优选,步骤s4中提取的公交车到站时间td_bus_station_arrival_time表存入的数据按以下格式:name为班次id,code为runtime_id,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到达站点,code为sation_id,datatype为number(9;name为到站时间,code为station_time,datatype为date。

本发明设计的公交线路站点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方法,从公共交通出行链信息表获取一个月所有工作日的历史数据;以线路id将数据分组;以上车时间将数据分为早高峰、平峰、晚高峰三组;对于一个组进行分析:统计该线路每个站点的上车人数、下车人数;从公交车发车班次表获取该线路的一个月的班次信息;从公交车到站时间获取该线路在每站的班次及到站时间;并将该线路在每个站点的班次以到站时间分成早高峰、平峰、晚高峰三组;统计每组里,每个站点的班次总数;计算早高峰、平峰、晚高峰各时段内该站的上客需求与运力的匹配度:则线路在各站的判断线路的车辆供需平衡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