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复杂多支管柱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74816发布日期:2019-05-28 19:55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空间复杂多支管柱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角钢塔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空间复杂多支管柱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圆钢管节点的出现及使用早于方钢管节点,故对前者研究的时间较早,研究的历史较长,积累了较多的数据资料。钢管节点的研究始于1948年,前西德所进行的钢管节点实验,主要研究了节点的极限强度及破坏模式。上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了钢管相贯节点的分析研究。随后60年代,许多国家在大跨空间结构,高耸结构中采用钢管构件节点,此时钢管节点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而钢管节点的研究工作也逐渐展开。60年代至7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钢管节点的计算纳入设计规范,且其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尽管对圆钢管节点的研究较早,但其受力较为复杂,加之受众多因素影响,故需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国内对于钢管-板连接的节点所进行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平面节点,对于空间节点的研究较少,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于带有钢管插板连接的空间相贯节点的研究较为罕见,关于此类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是结构设计中急需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间复杂多支管柱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拟合出了空间复杂多支管柱节点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通过该公式进行计算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空间复杂多支管柱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空间复杂多支管柱的有限元模型;

s2、对空间复杂多支管柱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有限元分析结果;

s3、将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回归拟合,得到空间柱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2中,进行有限元分析之前对有限元模型进行拆分,得到k型节点模型,再对k型节点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2中,有限元模型的拆分方法为:首先除去仅起构造作用的辅助材支管及杆;最后除去支管,形成平面k型相贯节点,为提高计算效率,每次拆分时,仅除去被拆支管端部的约束及荷载。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3中空间柱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拟合出了空间复杂多支管柱节点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计算数据与实验数据误差较小,通过该公式进行计算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整体模型图;

图2为实施例中有限元模型的第一次拆分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有限元模型的第二次拆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主管;2、第四支管;3、第一支管;4、第五支管;5、第二支管;6、第三支管;7、第一辅助材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空间复杂多支管柱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空间复杂多支管柱的有限元模型;采用软件ansys建模,建立如图1所示的有限元模型,包括主管1、第四支管2、第一支管3、第五支管4、第二支管5、第三支管6和第一辅助材杆7,节点模型采用shell181壳单元模拟,不考虑焊缝的影响,构件与节点板螺栓孔连接处采用mpc184单元模拟。

考虑节点模型的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钢材本构关系采用多线性模型及等向强化理论。

s2、对空间复杂多支管柱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拆分,得到k型节点模型,再对k型节点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有限元分析结果,其中,有限元模型的拆分方法为:首先除去仅起构造作用的第一支管3、第二支管5、第一辅助材杆7;得到如图2所示的第一次拆分示意图,最后除去第三支管6,得到如图3所示的第二次拆分示意图,形成平面k型相贯节点,简称k型节点,为提高计算效率,每次拆分时,仅除去被拆支管端部的约束及荷载;

s3、将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回归拟合,得到空间柱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空间柱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其中,ψ0为考虑辅助材杆件的影响参数,取ψ0=1.05;

pu2为k型节点的极限承载力;k型节点的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ψ2为考虑主管1及第四支管2的影响参数;

θ为支管轴线与主管1轴线的夹角;

d为主管1直径;t为主管1壁厚;

其中σ为节点两侧主管1轴心压应力的较小绝对值;fy为主管1钢材的屈服强度。

当β2≤0.7时,ψd=0.069+0.93β2,当β2大于0.7时,ψd=2β2-0.68,其中β2为第四支管2与主管1的直径比;

f为主管1钢材的抗弯、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ψ2的计算公式为:

ψ2=0.8320+0.4595γ0.3-1.5004β20.4+0.1295τ20.5

其中,γ为主管1自身径厚比;β2为第四支管2与主管1的直径比;τ2为第四支管2与主管1的壁厚比。

经上述各公式,即可在设计时对空间柱节点极限承载力进行计算,为验证公式的实用性,首先进行有限元模型与实验数据的对比,进行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整理数据得到节点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结果对比,有限元分析以第五支管4的柱节点4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其中,ret为实验值与设计内力值之比,ree为有限元分析值与设计内力值之比,括号内数值表示对应主管1变形为3%d(d为主管1直径)时的设计内力比值。表中可见,柱节点承载力值对应的主管1变形并未超过3%d的变形限值。

然后进行有限元分析值与计算公式计算结果的对比,计算处理数据如表2所示,表中p0、p1、p2分别表示图1中的原节点、图2中的主管1的柱节点1、图3中的第四支管2的柱节点2(即k型节点)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中单位均为kn。

表2

由表2及表1统计可知,有限元值与实验值最大相对差值为14.3%,属于可接受范围,即计算公式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度较高,具有实用价值。

本发明拟合出了空间复杂多支管柱节点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计算数据与实验数据误差较小,通过该公式进行计算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