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7145发布日期:2018-08-29 00:1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计算机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算机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新型计算机散热装置中,并不能根据笔记本的大小进行可靠固定,只能够将笔记本放置在散热装置的上方,这样容易造成滑落,固定不牢固;不仅如此,在散热装置工作的时候,内部都是通过USB接线的方式进行连接,但是却缺少有效的充电功能,使得笔记本不工作的时候,无法对其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计算机散热装置,解决了现有计算机散热装置固定不牢固、缺乏有效充电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计算机散热装置,包括水平的基板,基板的表面中部设有开孔,开孔的内部设有散热风扇;基板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固定部件,固定部件包括水平的固定板,固定板上表面设有移动槽,移动槽内为移动块,移动块顶端设置有夹板,移动块与靠近基板一侧的移动槽的槽壁之间设有弹性组件;基板的内部设有电源模块和蓄电池,蓄电池分别与散热风扇和电源模块电连接,蓄电池中包括第一电池BT1和第二电池BT2,电源模块包括充电电路,充电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1、电容C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发光二极管LED1和三极管VT1,集成电路U1的型号为DS2711。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集成电路U1的第一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VT1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分别与集成电路U1的第十六端和第一电池BT1的正极连接;集成电路U1的第三端通过第三电阻R3与发光二极管LED1的阴极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阳极外接5V直流电压电源且发光二极管LED1的阳极与集成电路U1的第十二端连接;集成电路U1的第四端接地;集成电路U1的第七端与第二电池BT2的负极连接;集成电路U1的第八端接地且集成电路U1的第八端通过第四电阻R4与第二电池BT2的负极连接,第一电池BT1的负极和第二电池BT2的正极连接;集成电路U1的第十端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集成电路U1的第十一端通过第十电阻R10接地;集成电路U1的第十二端通过电容C1接地,集成电路U1的第十二端分别通过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组成的串联电路、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集成电路U1的第十三端分别与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连接;集成电路U1的第十四端分别与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连接;集成电路U1的第十五端分别与第一电池BT1的负极和第二电池BT2的正极连接。

固定板的一侧设有螺柱,固定板通过螺柱与基板对应处螺纹连接。

基板上均匀设有四块防滑垫。

弹性组件为弹簧。

夹板的内壁设有若干缓冲垫。

第八电阻R8和第六电阻R6均为热敏电阻。

第六电阻R6与第一电池BT1连接,第八电阻R8与第二电池BT2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固定部件能够对不同尺寸的笔记本进行可靠固定;通过充电电路能够实现对蓄电池的可靠充电,提高了散热装置的续航能力,提高了其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计算机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计算机散热装置的固定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计算机散热装置的充电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1.基板,2.防滑垫,3.开孔,4.散热风扇,5.固定部件,6.固定板,7.螺柱,8.移动块,9.夹板,10.缓冲垫,11.移动槽,12.弹性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种计算机散热装置,结构如图1-图3所示,包括水平的基板1,基板1的表面中部设有开孔3,开孔3的内部设有散热风扇4;

基板1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固定部件5,固定部件5包括水平的固定板6,固定板6上表面设有移动槽11,移动槽11内为移动块8,所述移动块8顶端设置有夹板9,移动块8与靠近基板1一侧的移动槽11的槽壁之间设有弹性组件12;

基板1的内部设有电源模块和蓄电池,蓄电池分别与散热风扇4和电源模块电连接,蓄电池中包括第一电池BT1和第二电池BT2,电源模块包括充电电路,充电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1、电容C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发光二极管LED1和三极管VT1,集成电路U1的型号为DS2711。

集成电路U1的第一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VT1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三极管VT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分别与集成电路U1的第十六端和第一电池BT1的正极连接;

集成电路U1的第三端通过第三电阻R3与发光二极管LED1的阴极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的阳极外接5V直流电压电源且发光二极管LED1的阳极与集成电路U1的第十二端连接;集成电路U1的第四端接地;集成电路U1的第七端与第二电池BT2的负极连接;集成电路U1的第八端接地且集成电路U1的第八端通过第四电阻R4与第二电池BT2的负极连接,第一电池BT1的负极和第二电池BT2的正极连接;集成电路U1的第十端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集成电路U1的第十一端通过第十电阻R10接地;集成电路U1的第十二端通过电容C1接地,集成电路U1的第十二端分别通过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组成的串联电路、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集成电路U1的第十三端分别与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连接;集成电路U1的第十四端分别与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连接;集成电路U1的第十五端分别与第一电池BT1的负极和第二电池BT2的正极连接。

第八电阻R8和第六电阻R6均为热敏电阻。

为了能够使得固定板6进行灵活拆装,固定板6的一侧设有一根螺柱7,固定板6通过螺柱7与基板1对应处螺纹连接。

为了防止笔记本从基板1上滑落,基板1上均匀设有四块防滑垫2。

弹性组件12为弹簧。

为了对笔记本进行可靠夹持,夹板9的内壁设有若干缓冲垫10。

为了能够对第一电池BT1和第二电池BT2进行温度监测,第六电阻R6与第一电池BT1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与第二电池BT2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计算机散热装置,使用时,笔记本放置在基板1上,通过散热风扇4进行散热。笔记本放置在基板1上以后,拉动移动块8,使得其在移动槽11中移动,随后通过夹板9对笔记本进行夹持,配合弹性组件12实现了对笔记本的可靠夹持固定。

在充电电路中,集成电路U1的第一端通过第二电阻R2来控制三极管VT1的通断,从而控制电源电压对第一电池BT1和第二电池BT2进行充电,同时,通过集成电路U1的第十三端和第十四端能够对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的取样电压进行采集,对第一电池BT1和第二电池BT2的温度进行检测,从而起到了温度保护的作用;同时,通过发光二极管LED1,能够对充电状态进行检测;而且,通过集成电路U1的第十五端可以对第一电池BT1和第二电池BT2的充电状态进行监测,提高了充电的可靠性,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