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5845发布日期:2018-11-13 22:04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运输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快递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人们收取的快件越来越多,快递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以及必须面对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压力。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物流运输系统进行改进,第一,降低人力成本,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单人投递量上限;第二降低时间成本,减少繁琐的电话联系和快递代收环节,直接将快递送到家,客户不需要下楼取件,快递员也不用费力爬楼才能送货到家;第三,合理利用时间,对于城市里的上班族,白天往往不在家,而晚上稍晚些就休息了,因此一天中能给快递员送货的时间可能只有傍晚和晚上的三四个小时,这段时间内快递员集中送货又很容易出现人手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运输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运输系统,包括运输车和搭载于运输车上的无人机;还包括多个收件系统和中心服务器;

所述收件系统包括收件箱,收件箱通过两组相互平行的支架安装于小区居民楼外墙体上;所述支架包括紧贴墙体的第一竖直臂,第一水平臂和第二水平臂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竖直臂的顶部和中下部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竖直臂的两端相连;第二水平臂的中部通过支撑臂连接第一竖直臂;所述收件箱包括内外两层,内筒和外筒均为圆柱形,内筒壁的两底面中心安装有固定轴,固定轴贯穿外筒壁,末端与第二水平臂活动连接;内筒壁侧面设有第一投放口,外筒壁侧面设有第二投放口;外筒一个底面内侧安装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圆心与外筒壁底面的圆心均位于固定轴的中轴线上;内筒一个底面外侧安装有电机,电机转子上固定有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电机通过穿过外筒壁的线缆连接控制盒;所述控制盒安装于两支架之间的外墙体上;控制盒内设有以收件箱主控制器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收件箱主控制器连接电机驱动器、WIFI模块、指示灯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所述WIFI模块通过无线路由器接入互联网系统,并与位于远端的中心服务器建立链接;所述中心服务器还通过3G或4G网络系统连接位于运输车上的车载控制器以及多个客户端手持设备;

所述无人机包括安装于主机身上的螺旋翼和用于支撑主机身的脚架,主机身中部安装有在竖直方向上伸缩的伸缩杆,伸缩杆底端安装有夹持部;无人机上还设有以机载主控制器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机载主控制器连接机载定位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夹持控制系统、机载无线模块;

无人机上的机载无线模块与控制盒中的无线传输模块之间通过900MHz~1000MHz无线信号实现信息交互。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安装于居民住宅外墙窗户下方,第一竖直臂上边沿距离窗户下边沿5cm~15cm,通过膨胀螺钉固定于墙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轴与贯穿安装于外筒壁底面中心的轴承和第一齿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齿轮和第一齿轮的齿数比为1:5。

进一步的,所述客户端手持设备为智能手机。

进一步的,所述指示灯模块中设有RGB灯,RGB灯安装于控制盒外壳上。

进一步的,所述外筒壁上设有排水孔。

本实用新型获得了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无人机自动从运输车中抓取快递物品并将其送出至客户家中的收件箱里,同时免去了快递员和客户需要上下楼取货的烦恼。此外,派送环节方便使用加密信息标记快递包装,可以隐去客户个人信息,防止客户个人信息泄露。客户家中的收件箱安装于窗外,仅在无人机飞来并通过信息验证时打开,其余时间关闭,既可防止雨雪落入收件箱损坏快递外包装,又能防止大风吹走收件箱内的快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物流运输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收件箱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机载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收件系统的左视图(收件通道打开);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收件系统的左视图(收件通道关闭);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收件系统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收件系统内部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无人机的主视图。

其中,101.第一竖直臂;102.第一水平臂;103.第二竖直臂;104.第二水平臂;105.支撑臂;2.内腔;201.第一投放口;202.内筒壁;203.固定轴;3.外腔;301.第二投放口;302.外筒壁;303.轴承;304.第一齿轮;305.排水孔;401.第二齿轮;402.电机;5.墙体;6.控制盒; 701.脚架;702.夹持部;703.伸缩杆;704.螺旋翼;705.主机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技术说明。

如图1~8所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物流运输系统,包括运输车和搭载于运输车上的无人机;还包括多个收件系统和中心服务器;

所述收件系统包括收件箱,收件箱通过两组相互平行的支架安装于小区居民楼外墙体5上;所述支架包括紧贴墙体5的第一竖直臂101,第一水平臂102和第二水平臂104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竖直臂101的顶部和中下部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竖直臂103的两端相连;第二水平臂104的中部通过支撑臂105连接第一竖直臂101;所述收件箱包括内外两层,内筒和外筒均为圆柱形,内筒壁202的两底面中心安装有固定轴203,固定轴203贯穿外筒壁302,末端与第二水平臂104活动连接;内筒壁202侧面设有第一投放口201,外筒壁302侧面设有第二投放口301;外筒一个底面内侧安装有第一齿轮304,第一齿轮304的圆心与外筒壁302底面的圆心均位于固定轴203的中轴线上;内筒一个底面外侧安装有电机402,电机402转子上固定有与第一齿轮304啮合的第二齿轮401;电机402通过穿过外筒壁302的线缆连接控制盒6;所述控制盒6安装于两支架之间的外墙体5上;控制盒6内设有以收件箱主控制器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收件箱主控制器连接电机驱动器、WIFI模块、指示灯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所述WIFI模块通过无线路由器接入互联网系统,并与位于远端的中心服务器建立链接;所述中心服务器还通过3G或4G网络系统连接位于运输车上的车载控制器以及多个客户端手持设备;

所述无人机包括安装于主机身705上的螺旋翼704和用于支撑主机身705的脚架701,主机身705中部安装有在竖直方向上伸缩的伸缩杆703,伸缩杆703底端安装有夹持部702;无人机上还设有以机载主控制器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机载主控制器连接机载定位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夹持控制系统、机载无线模块;

无人机上的机载无线模块与控制盒6中的无线传输模块之间通过900MHz~1000MHz无线信号实现信息交互。

所述支架安装于居民住宅外墙窗户下方,第一竖直臂101上边沿距离窗户下边沿5cm~15cm,通过膨胀螺钉固定于墙体5上。

所述固定轴203与贯穿安装于外筒壁302底面中心的轴承303和第一齿轮304。

所述第二齿轮401和第一齿轮304的齿数比为1:5。

所述客户端手持设备为智能手机。

所述指示灯模块中设有RGB灯,RGB灯安装于控制盒6外壳上。

所述外筒壁302上设有排水孔305。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为:

收件箱安装于用户窗户外面,每个收件箱对应一个用于控制该收件箱的控制盒6,控制盒6一般安装于室外,通过线缆连接收件箱内的电机402,再通过穿墙的电源线连接室内的电源。收件箱本体为筒型双层结构,其中最内层形成内腔2用于存放快件,外筒壁302包裹内筒壁202,形成用于保护内筒的外腔3。

如图4所示,默认情况下,收件通道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第二投放口301朝向墙体5方向,排水孔305朝向正下方,即使因雨雪天气,有雨水落入收件箱内,也会顺着排水孔305流出,不会进入内腔2。当有快件到达时,外筒壁302在电机402带动下转动90度,使得第二投放口301朝向正上方,最终状态如图3所示。

运输车搭载无人驾驶控制系统,运行于专用线路上。对于已有的成熟社区,没有空间建设新的专用线路,考虑到现有的无人驾驶技术尚不完善,运输车上部署驾驶室,像通用物流车辆一样,由人工驾驶。

运输车与车载无人机之间通过Zigbee模块通信和交互信息,无人机等待夹取物品期间,该物品对应的目标收件箱信息已经由运输车上的车载控制器发给无人机。无人机携带物品起飞后,首先飞向由运输车预先指定的方向,在飞行过程中,逐渐将飞行高度调节至收件箱对应的高度。对于楼群中的住户,收件箱安装于阳台上或其他室外区域,收件箱内设有无线收发装置,当无人机靠近时,与收件箱互相通信,握手成功。

实现握手后,收件箱电机402正转,驱动第二齿轮401带动第一齿轮304转动,并最终引起外筒转动90度,使收件箱切换至收件状态;同时,无人机降落在该收件箱的支架上,无人机的脚架701落在第一水平臂102上,松开夹持部702,使物品穿过第一投放口201和第二投放口301,落入内腔2。

物品放下后,无人机向收件箱主控制器发送投放完毕信号,之后原路返回运输车上,等待下一个派送指令;收件箱主控制器将该信息通过网络发送至家中无线路由器,进而通过互联网络转发至中心服务器,中心服务器再通过3G或4G网络将信息发送给用户手中的终端机(智能手机)。

运输车和无人机上搭载的定位系统,可以准确定位当前位置,运输车主控制器通过内置的电子地图服务,可以实时判断出当前待投递物品和目标地址间的相对位置,并合理规划无人机的飞行路线。

运输车还通过远程通讯模块(3G/4G模块)与物流系统的中心服务器交互信息,一方面可以将投递成功的物品信息及时上传,中心服务器再转发给与该收件箱绑定的客户端(例如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