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5045发布日期:2019-03-15 20:28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装置中,光感元件等传感器组件是电子装置不可缺少的部件。目前电子装置的屏占比越做越大,显示屏中预留用于设置传感器组件的位置越来越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

显示屏组件,包括显示屏以及盖设在所述显示屏上的玻璃盖板,所述玻璃盖板上设置通光部,所述显示屏上与所述通光部相对的位置开设第一通槽;框架,位于所述显示屏远离所述玻璃盖板一侧,所述框架上开设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与所述第一通槽相互连通;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通槽中的摄像头组件和导光柱;以及固定于所述框体上的传感器组件,且与所述导光件远离所述玻璃盖板一端抵接或者邻近设置,使得玻璃盖板外的光线能够在所述导光件内进行至少一次全反射传递至所述传感器组件,其中,所述摄像头组件以及导光件靠近所述玻璃盖板一侧的端部朝垂直于所述玻璃盖板方向的投影落入所述通光部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电子装置通过显示屏组件上设置通光部,在框架上开设第一容置腔,然后将导光件放置于第一容置腔内,传感器组件固定于电子装置的内部,与导光件远离一端抵接或者临近设置,利用光线通过导光件进行至少一次全反射传出玻璃盖板,或者打在传感器组件上。同时将摄像头组件和导光件靠近玻璃盖板一端邻近设置,二者集成在一起,使得进入摄像头的光线以及进入导光件的光线均穿过通光部。以上结构仅需要在玻璃盖板上预留一个很小的位置用于设置导光件的端部,而把传感器组件设置在电子装置的内部,而不需要直接设置在玻璃盖板底下,通光部仅需要一个,同时导光件与摄像头组件集成在一起,通光部可以做的更小。进而能够提高了电子装置的正面屏占比,改善外观的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电子装置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电子装置一实施例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局部放大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玻璃盖板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沿a-a方向的剖面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电子装置一实施例中另一角度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沿a-a方向的剖面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如图2所示圈a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局部放大分解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又一角度局部放大分解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电子装置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装置100可以是多个电子设备中的任何一个,多个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个人数字助理、音频播放器、其他媒体播放器、音乐记录器、录像机、照相机、其他媒体记录器、收音机、医疗设备、计算器、可编程遥控器、寻呼机、上网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1或MPEG-2)音频层3(MP3)播放器,便携式医疗设备以及数码相机及其组合等包括显示屏幕的设备。

同时参见图2至图4。该电子装置100包括玻璃盖板10、位于玻璃盖板10一侧的显示屏20、用于承载显示屏20的框架30、固定与框架30上的传感器组件40以及位于玻璃盖板10背面一侧的摄像头组件50以及导光件60。

具体的,一实施例中,玻璃盖板10与显示屏20形成显示屏组件,显示屏20用于显示图片和视频等画面。玻璃盖板10覆盖在显示屏20上,为电子装置100的正面外壳。玻璃盖板10为透光的玻璃材质制成,盖板玻璃10用于保护显示屏20,用户透过玻璃盖板10即可看到显示屏20显示的画面。

一实施例中,显示屏组件上设置通光部12,具体的,通光部形成在玻璃盖板10上,即玻璃盖板10上没有涂布油墨的位置,以便光线能够通过打在摄像头组件50或者导光件60上,或者传感器组件40发出的光线能够依次通过导光件60和通光部12射出玻璃盖板10外。另外,一实施例中玻璃盖板10上开设出音部14,用处将电子装置100内部发出的声音传出。显示屏20上开设第一通槽22,第一通槽22用于容置摄像头组件50以及导光件60的一部分,且第一通槽22正对通光部12设置。

框架30位于显示屏20远离玻璃盖板10一侧,为电子装置100的中框,或者电池盖,用于承载和/或固定显示屏20、电路板以及各种电子器件等。本实施例中,框架30上开设第一容置腔32,第一容置腔32与第一通槽22相互连通。摄像头组件50容置在该第一容置腔32和第一通槽22中,导光件60的一部分位于第一通槽22和第一容置腔中32。

传感器组件40固定于框架30上,位于电子装置100内部,且与导光件60远离玻璃盖板10一端抵接或者邻近设置,使得玻璃盖板10外的光线能够在导光件60内进行至少一次全反射传递至传感器组件40。参见图6,具体的,传感器组件40包括第一接近器件42或者光感元件44中的至少一个,即可以仅包括第一接近器件42或者光感元件44,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包括第一接近器件42以及光感元件44等二合一或者三合一的综合组件,亦可以是独立分开的部件,此不做具体限定。以下通过各个实施例做进一步讲解。

继续参见图3-图8,摄像头组件50位于框架30的第一容置腔32中,具体的,摄像头组件50包括底座52、位于底座52上的基底部54以及连接于基底部54的镜头组件56。具体的,底座52或者基底部54上还设置有影像传感器等,此不进行具体详述。镜头组件56包括多个光学镜片以及红外线滤光片等,用于拍摄图片。

导光件6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槽22中,一部分位于第一容置腔32内,传感器组件40固定于电子装置100内部,且传感器组件40与导光件60抵接或者邻近设置,导光件60另一端用于收集外界光线,用于将玻璃盖板10外的光线传递至传感器组件40,或者将传感器组件40发出的光线通过导光件60传递至玻璃盖板10外。可选地,导光件60采用具有导光或者全反射的材料制成,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者聚碳酸酯材料,此不做具体限定。该实施例中,导光件60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进光部62、传递部364以及出光部66,出光部66与传感器组件40抵接或者出光部66朝垂直于玻璃盖板10方向的投影与传感器组件40重合。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得外界的光线通过导光件60后能够准确及时得传递至传感器组件40上,传感器组件40发出的光线也能够及时准确地打在导光件60上,由导光件60传递至玻璃盖板10外。

一实施例中,当传感器组件40包括第一接近器件42的实施例中,以下讲解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包括该电子装置100的电子装置100的工作原理。该方案实现的功能至少包括:电子装置100在使用的过程中,配合屏幕以及用户的使用情景,使得用户在接听电话的时候显示屏20灭屏,在显示屏20灭屏之后通过传感器组件40发射光线打在导光件上,并由导光件传递最后射出玻璃盖板10,并根据接收到的反射回来的光线来判断是否处于非接听电话的状态,是否需要亮屏。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发出的光线为红外光线,因为红外光线为不可见光,不会被用户察觉,其他实施例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光线,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的,当用户使用电子装置100放在耳边进行通话的时候,电子装置100的屏幕由于靠近或者接触耳朵或者脸部,进而使得显示屏20内的电容值发生变化,当电容值在预设范围的时候,则说明用户正在使用电子装置100进行通话执行灭屏的操作。可以理解的,当电子装置100靠近耳朵和脸部的时候,整个屏幕中与脸或者耳朵靠近的面积比较大,而当用户在用耳机接听电话,或者免提的时候,如果仅仅用手指去靠近或者触摸屏幕同时进行通话外的其他操作时,由于手指靠近或者触摸屏幕的面积明显小于用户手持电子装置100在耳边通话是,脸部或者耳朵靠近或者触摸显示屏的面积,因此以上两种情况下显示屏20内电容值所处的范围不一样。因此只有在用户手持电子装置100接听电话的时候,才会主动灭屏,在其他状态下,例如以上举例的接听电话的同时,手指触摸屏幕进行其他操作的时候,不会出现灭屏的情况。

而在显示屏20出现灭屏之后,传感器组件40即可在预设时间间隔下不断发出光线,此处光线为红外光线,红外光线依次穿过第二通槽34、显示屏20以及玻璃盖板10,当用户在使用电子装置100进行通话的时候,传感器组件40发出的红外光线打在用户的耳朵上,或者脸上,或者头部上,然后红外光线反射再依次通过玻璃盖板10、导光件60打在传感器组件40上,传感器组件40根据接收到的红外光线的信噪比判断目前用户是否手持电子装置100在耳边进行通话。因为用户手持电子装置100在耳边通话的时候显示屏20与用户的脸部或者耳朵很近,红外线反射回来的信噪比与电子装置100已经离开用户耳朵或者脸部情况下接收到的红外线的信噪比不同。因此在根据显示屏20的电容值的变化情况实现灭屏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地发射红外线,并根据发射之后所接收到的红外线形成的信噪比来判断电子装置100是否已经离开了用户耳朵或者脸部,进而亮屏的操作。

同时参见图9,一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40包括第一红外发射器46以及第一红外接收器48,第一红外发射器46用于发射红外线,第一红外接收器48用接收第一红外发射器46发出的红外线后反射回来的红外线。本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40为第一红外发射器46以及第一红外接收器48集合在一起的综合器件。这样导光件60可以做得更为小巧一点,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红外发射器46以及第二红外接收器48也可以为分开的两个器件,只要将导光件60做得稍微大一点,或者采用邻近的两个导光件60,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传感器组件40包括光感元件44的实施例中,光感元件44能够通过导光件60接收玻璃盖板10外的环境光亮度,进而使得显示屏20能够根据光感元件44所感应到的环境光亮度来调节显示屏20的亮度。使得用户在使用电子装置100的时候避免出现在环境光比较亮的情况下出现显示屏20很暗,用户无法看清楚显示屏20上的画面,或者需要很费劲才能看清楚显示屏20上画面的情况;并避免在环境光线比较暗的时候显示屏20却异常的亮使用户感觉刺眼的情况。

一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40为集成了光感元件44、第一红外发射器46以及第一红外接收器48的三合一综合器件,如图10所示。

继续参见图5,导光件60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进光部62、传递部64以及出光部66。导光件60的进光部62位于玻璃盖板10的通光部12处,环境光穿过通光部12打在进光部62上,出光部66与传感器组件40抵接或者出光部66朝垂直于玻璃盖板10方向的投影与传感器组件40重合。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得外界的环境光依次通过玻璃盖板10、进光部62、传递部64以及出光部66后能够准确及时得传递至传感器组件40上,或者传感器组件40发出的光线能够准确打在导光件60的出光部66上。

导光件60与摄像头组件50邻近设置,进光部62以及传递部64的至少一部分弯曲,且在玻璃盖板10方向的正投影与摄像头组件50在玻璃盖板10方向的正投影重合。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得导光件60和摄像头组件50更为紧凑,所需要占用的的空间更小。

本实施例中,摄像头组件50和导光件60的进光部62均位于第一通槽22中。摄像头组件50以及导光件60靠近玻璃盖板10一侧的端部朝垂直于玻璃盖板10方向的投影落入通光部12的范围,摄像头组件50和导光件60接收到的从玻璃盖板10外的光线均是通过玻璃盖板10上的通光部12进入,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把通光部12做得更小,如图4所示。

不同实施例中,通光部12为圆形、半圆形或者矩形。另一实施例中,通光部12朝靠近玻璃盖板10中心方向的宽度逐渐减小。进一步,一实施例中,通光部12最靠近玻璃盖板10中心位置的端部呈圆弧状,使得整个通光部12呈水滴状,进而使得电子装置外观更具美感。

具体的,一实施例中,摄像头组件50的底座52中包括电路板等器件,体积最大,基底部54与底座52的连接的部位沿平行于玻璃盖板10方向的横截面宽度与底座52的横截面宽度一样大,且基底部54越靠近镜头组件56宽度逐渐减小。相比底座52和基底部54镜头组件56沿平行于玻璃盖板10方向的横截面宽度最小。采用这样的结构,导光件60为长条状,进光部62与镜头组件66并排,传递部64顺着基底部64的形状弯曲延伸靠近传感器组件40设置,进光部62直接抵在传感器组件40上,或者邻近或者正对传感器组件40设置。

可以理解的,基于以上摄像头组件50的形状结构,一实施例中,传递部64的长度大于进光部62以及出光部66的长度,玻璃盖板10外的环境光在导光件60内经过两次全反射传递至传感器组件40上。同理传感器组件40发出的光线在导光件60中进行至少两次全反射到达玻璃盖板外。具体不同的实施例中,光线在导光件60内反射的次数可以两次或者多次。可以理解的,在光线为环境光的实施例中,环境光的亮度在导光件60内全反射多次可能会对环境光亮度造成一定程度的衰减或者损耗,为了避免环境观的亮度失真,本申请通过软件算法将由于光线在导光件60内全反射的次数多而导致的传感器组件40接收到的环境光亮度损失的部分增加回来。

同时参见图8,一实施例中,导光件60还包括固定座68,固定座68位于导光件60远离玻璃盖板10一端,固定座68与框架30固定连接。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得导光件60能够通过固定座68牢固的固定在框架30上。本实施例中,固定座68为片状,以增加固定座68与框架30之间的贴合面积。

可选地,另一实施例中,固定座68开设通槽682,导光件60的出光部66位于通槽682中。

其他实施例中,导光件60也可以不包括固定座68,例如将用于设置导光件60的第一容置腔32的大小设置为仅比导光件60大一点点进而使导光件60稳定设置在框架30中。

参见图11和图12,另一实施例中,导光件60的传递部64包括第一传递部642和与第一传递部642呈夹角设置的第二传递部644,玻璃盖板10外的光线从进光部62进入,打在第一传递部642的内壁经过一次全反射经由第二传递部644射出出光部66,最后打在传感器组件40上。相反,如果是传感器组件40发出的光线,则光路与光线通过导光件60打在传感器组件上的过程相反,此不赘述。进一步,可选地,一实施例中第二传递部644分别与第一传递部642以及出光部66呈钝角设置,出光部66与传感器组件40垂直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玻璃盖板10外的光线仅经过一次全反射即打在传感器组件40上,进而使得光线为环境光的实施例中,环境光的亮度基本不会发生衰减或者损耗,能够更好地避免光线亮度出现失真的情况。

具体的,电子装置100中还包括电路主板70,一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40与电路主板70连接,进而将传感器组件40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电路主板70。本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40与电路主板70平行设置。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40和摄像头组件50通过不同的柔性印刷电路板连接至电路主板70上,如图5所示。

摄像头组件50通过一柔性印刷电路板与电路主板110连接,柔性电路板的一部分设置于底座52中用于将镜头组件56拍摄的图片信息传递至电路主板70上。

又一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40垂直于玻璃盖板10设置,如图11所示,且传感器组件40通过一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80与电路主板70连接。

一实施例中,该电子装置100的框架30上设置传声件90,传声件90位于第一容置腔32内,传声件90沿垂直于玻璃盖板10方向的投影与出音部14重叠。使得电子装置100内部发出的声音经由传声件90传递至出音部14,最后由出音部14传至电子装置100外。

继续参见图3和图4,导光件60靠近玻璃盖板10的端部以及摄像头组件50邻近传声件90设置。采用这样的结构,导光件60靠近玻璃盖板10的端部,即进光部62以及摄像头50与传声件90邻近设置,三者集中在一个位置,进而使得玻璃盖板10上的通光部12以及出音部14形成一体,使得电子装置100外观一体化的效果,提高了电子装置100正面屏占比,同时也提升了电子装置100的外观视觉效果。

一实施例中,出音部14为一条缝隙。另一实施例中,出音部14也可以是一排或者多排出音孔。

可选地,一实施例中,传声件90包括第一传声部92和第二传声部94,且每个两个传声部上均开设传声孔922,第一传声部92上的传声孔922数量多于第二传声部94的传声孔922数量,导光件60靠近玻璃盖板10的端部邻近第二传声部94设置。具体的,一实施例中,第二传声部94的部分边缘形成凹陷部942,如图13所示。导光件6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凹陷部942中。进一步,一实施例中,凹陷部942的底部为圆弧曲面,导光件60靠近玻璃盖板10一端,即进光部62为圆柱体状。进而使得导光件60与传声件90的配合更为紧凑,舍得玻璃盖板10的通光部面积更小。

其他实施例中传声件90也可以与摄像头组件50或者导光件60开设置,此不做具体限定。

继续同时参见图12,可选地,一实施例中,导光件60靠近玻璃盖板10的端面涂布油墨层61,或者玻璃盖板10正对导光件60的位置涂布油墨层61。可以理解的,在玻璃盖板10上涂布油墨层61的实施例中,油墨层61位于玻璃盖板10的内侧,也就是玻璃盖板10靠近导光件60一侧。具体的,不同实施例中,油墨层61的透光率在12%-18%范围内。采用这样的结构,以及油墨层61的透光范围,使得用户从玻璃盖板10的外表看肉眼一般看不出设置了一个通光部12,进而使得电子装置100的整个显示屏更美观。

可以理解的,在玻璃盖板10靠近导光件60一侧或者导光件60上涂布油墨层61的实施中,从玻璃盖板10外的光线射入之后光线的亮度会有损耗或者衰减。本申请通过软件算法将由于光线亮度经过油墨层61导致的传感器组件40接收到的环境光亮度或者强度损失的部分增加回来。

可以理解的,一实施例传感器组件40包括光感元件44而不包括第一接近器件42。继续参见图3,该实施例中,框架30上开设第二通槽34,一第二接近器件110位于第二通槽34远离玻璃盖板10的外侧,或者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通槽34中。具体的,第二接近器件110连接在一第二柔性电路板120上,并由第二柔性电路板120连接至电路主板70,如图5所示。

第二通槽34用于第二接近器件110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二通槽34并穿过显示屏20和玻璃盖板10射出电子装置100外。且玻璃盖板10外经反射的光线依次穿过玻璃盖板10和显示屏20,并通过第二通槽34打在第二接近器件110上。此处第二接近器件110发出的光线为红外光线,进而通过第二接近器件110发出红外光线后,根据接收到的红外光线所形成的信噪比来判断电子装置100是否远离用户的耳朵,而进行亮屏的操作。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接近器件110发出光线也可以是其他可见的光线,此不做具体限定。

采用这样结构,传感器组件40只需要包括光感元件44而不需要将第一接近器件42以及第一接近器件42相关的部件集成在传感器组件40上。因此传感器组件40可以做得更小,同时导光件60也可以做得更细,进而更节约空间。

一实施例中,第二接近器件110包括第二红外接收器112和第二红外发射器114,第二红外接收器112和第二红外发射器114沿垂直于显示屏20方向的正投影均至少部分落入第二通槽34。本实施例中,第二通槽34为一个通槽,第二红外发射器114用于发出红外线,第二红外接收器112用于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线。本实施例中,第二红外接收器112和第二红外发射器114为独立的两个器件,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红外接收器112和第二红外发射器114也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二合一的综合器件。

同时参见图14,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二红外接收器112和第二红外发射器114为分别独立的两个器件的情况下,第二通槽34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槽部342和第二槽部344,第二红外接收器112沿垂直于显示屏20方向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落入第一槽部342,第二红外发射器114沿垂直于显示屏20方向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落入第二槽部344。可选地,一实施例中,第一槽部342和第二槽部344的面积做得比较大,使得第二红外接收器112和第二红外发射器114沿垂直于显示屏20方向的正投影分别完全落入第一槽部342和第二槽部344。

同时参见图15,又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泡棉130,泡棉130贴合于显示屏20靠近框架30一侧,即泡棉130夹设于显示屏20与框架30之间。由于显示屏20上设有彩膜基板、阵列基板、液晶层以及各种电路,泡棉130的设置能够起到保护显示屏20的作用。避免电子装置100晃动,或者磕碰其他东西或者发生跌落的情况下起到缓冲以保护显示屏20的作用。具体的,泡棉130上开设第三通槽132,第三通槽132与第二通槽34相互连通,进而使得光线能够通过第三通槽132进出显示屏20。

可选地,第二通槽34和第三通槽132为圆形或者矩形,或者其他规则和不规则形状。进一步,一实施例中,第二通槽34与第三通槽132的形状一致,以便通过第二通槽34或者第三通槽132的光线不会被对方所遮挡。

可选地,一实施例中,显示屏20包括顶部24、中部26以及底部28,如图16所示,第二接近器件沿垂直于显示屏20方向的投影位于显示屏20的中部26或者顶部24范围内。显示屏20的顶部24或者中部26被用户的手所遮挡的概率较低相比底部28被用户的手所遮挡的概率低,同时电子装置100的听筒位于电子装置100的顶部,因此用户手持电子装置100在耳边接听的时候,显示屏20的顶部24或者中部26与脸或者耳朵靠近的几率比电子装置100的底部与用户的脸或者耳朵靠近的几率大。具体的,第二接近器件沿垂直于显示屏20方向的投影可以位于显示屏20顶部24或者中部26的中间,或者靠近边缘的位置,此不做具体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