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方式推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38694发布日期:2020-01-18 04:5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登录方式推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登录方式推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一种,因其相对其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优点而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比如通过人脸识别登录应用软件。人脸登录对比其他登录的方式(如账密、短信验证码等)在安全性、登入速度、便利性上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并不适合通过人脸登录。在不适合的应用场景下使用人脸登录,会造成登录成功率的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登录方式推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针对应用场景推送人脸登录方式,有效提升登录成功率。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登录方式推送方法,包括:

获取登录设备的运动数据;

将所述运动数据输入握持状态识别模型,获得握持状态;其中,所述握持状态识别模型基于不同设备的运动数据训练得到;

通过所述握持状态,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

根据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推送登录方式。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登录方式推送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登录设备的运动数据;

识别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运动数据输入握持状态识别模型,获得握持状态;其中,所述握持状态识别模型基于不同设备的运动数据训练得到;

确定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握持状态,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

推送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推送登录方式。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登录方式推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基于登录设备的运动数据,确定登录设备的握持状态,进而确定用户对于人脸登录方式的适用度,实现了针对应用场景推送人脸登录方式或非人脸登录方式,有效提升登录成功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登录方式推送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握持状态识别模型的构建合训练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取环境数据步骤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取时间数据步骤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中时,推送登录方式步骤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登录方式推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如背景技术所述,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在软件登录时通过人脸登录的方式登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为常见的场景之一。在通过人脸登录方式进行登录时,系统会自动开启登录设备的摄像头,用户只需将登录设备设置于面部前,系统会进一步自动采集面部图像,并通过后续的图像比对以进行身份识别验证,进而完成登录。可见,相比于其他的登录方式,如账号密码、手机短信验证码、手势绘图等,人脸登录登录速度和操作便捷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显然,人脸登录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当用户处于行走、骑行、驾驶等运动状态下,此时若拿出登录设备进行人脸登录,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又如,当环境光较弱时,采集到的用户的面部图像的清晰度较低,这会造成图像比对的失败,严重的影响登录成功率。又如,当用户握持登录设备处于躺姿或卧姿下,此时登录设备采集到的图像可能存在失真,这也会图像比对的失败,造成登录成功率的下降。又如,在夜间等休息时间,用户进行人脸登录时,登录设备的屏幕会亮起以完成图像采集,此时可能会影响周围其他的人。又如,用户处于公共场合时,通过人脸登录时,有可能会造成自身或他人的隐私泄露。可见,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并不适合通过人脸登录的方式进行软件登录。

目前,针对人脸登录方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有一些现有技术针对用户进行登录方式的推荐。但是,现有的登录方式的推荐一般都是考虑用户的账户类型、用户的使用行为习惯等。然而,上述的考虑因素实际上并不能准确的反映用户进行人脸登录时的应用场景,也就是说,现有的登录方式推荐技术,并不能有效的改善在不适用的应用场景下人脸登录方式存在的登录成功率不高的问题。

针对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登录方式推送的方案,以登录设备的运动数据为基础,构建并训练得到握持状态识别模型。使用时,通过实时的登录设备的运动数据,使用握持状态识别模型确定握持状态。此外,还可以获取登录设备的环境数据,以及当前的时间数据,并分别相应确定环境状态和时间状态。进一步的,通过握持状态,或者是握持状态、环境状态、时间状态的组合来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而确定出人脸登录适用度,最终实现登录方式的推送,以实现提升登录成功率的技术效果。

以下进一步详细阐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参考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登录方式推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登录设备的运动数据。

本步骤中,用户通过一具有数据处理和显示功能的终端设备进行其上安装的软件或系统的登录过程,该终端设备在本实施例中称之为登录设备。登录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也可以是固定终端,如台式电脑、智能电视,亦可以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等。

本步骤中,运动数据来自设置于登录设备的用于记录用户的运动状态的传感器。该用于记录用户的运动状态的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重力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中的一种或两种;其中,重力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运动数据包括作用于登录设备上的重力引起的重力加速度;陀螺仪传感器可检测到的运动数据包括登录设备沿一个轴或几个轴运动的角速度。在工作时,上述传感器可不间断的检测并产生得到运动数据。

步骤102、将所述运动数据输入握持状态识别模型,获得握持状态;其中,所述握持状态识别模型基于不同设备的运动数据训练得到。

通过登录设备的运动数据,可以反映用户对于登录设备的握持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握持状态,不仅仅是用户手持登录设备所形成的各种状态,如纵向握持(对应于纵屏使用)、横向握持(对应于横屏使用);握持状态也包括登录设备作为随身物品,随用户一起运动所形成的各种状态,如用户携带手机步行、骑行、驾驶时,登录设备的握持状态即可以为运动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握持状态识别模型是基于不同的登录设备在过去一定时间段内的运动数据,对机器学习模型训练得到的。可以理解的是,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基于已知数据,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因此,可以通过训练机器学习模型,来实现握持状态的确定。

具体地,参考图2,握持状态识别模型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构建和训练得到的:

步骤201、获取不同设备的运动数据以构成样本数据;

步骤202、提取所述样本数据的样本特征;

步骤203、基于所述样本数据的样本特征,通过预定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并训练得到所述握持状态识别模型。

其中,收集不同的登录设备在过去一定时间段内的运动数据。基于收集的数据,对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上述样本数据具有对应的样本标签,该样本标签可以是指登录设备的握持状态。对于样本数据对应的样本标签,其包括的具体内容,即样本标签对应为何种握持状态,需根据具体的实施需要而设置。对于样本数据,进一步通过小波变换、矩阵分解等方式提取其的样本特征,最后基于样本数据的样本特征,通过预定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并训练得到握持状态识别模型。所述的预定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选自朴素贝叶斯算法、决策树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knn算法、神经网络算法、深度学习算法和逻辑回归算法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获得握持状态识别模型后,当用户通过登录设备发起登录时或者在预定的时间点,可以将获取到的运动数据输入握持状态识别模型,即能够得到握持状态识别模型输出的握持状态。

步骤103、通过所述握持状态,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

本步骤中,基于前述获得到的握持状态,根据实际使用中不同应用场景下用户对于登录设备的握持特点,将握持状态对应为某一应用场景,然后基于上述握持状态与应用场景的对应,使用一直观的、简单的数据形式,即所述的人脸登录适用度来表达当前用户是否适用人脸登录。具体的,人脸登录适用度可以为具体的程度式表达,如适用、不适用、高、中、低等;也可以是,通过预定的计算公式对应计算为数量表达,如分数、概率等。

例如,获得的握持状态为运动中,则可以认为用户携带登录设备正处于运动状态下,如行走、骑车、驾驶等,此时若通过人脸登录则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存在安全隐患。相应的,人脸登录适用度即可以确定为不适用。

例如,登录设备为手机,获得的握持状态为横向握持;用户横向握持、即横屏使用时,一般对应的应用场景为观看屏幕(看剧、看电影)或者游戏中,上述应用场景下用户往往处于室内或是安静、不纷杂的环境内,且状态较为休闲,此时较为适合通过人脸登录。相应的,人脸登录适用度即可以确定为适用。

步骤104、根据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推送登录方式。

本步骤中,根据前述确定的人脸登录适用度,相应的推送登录方式。具体的,当人脸登录适用度对应为当前的登录设备的用户适用人脸登录时,则向登录设备推送人脸登录方式。当人脸登录适用度对应为当前的登录设备的用户不适用人脸登录时,则向登录设备推送非人脸登录方式;其中,非人脸登录方式可以是:账号密码登录、手机短信验证码登录、手势绘图登录、声纹识别登录、指纹识别登录等等。

本步骤中,以推送人脸登录为例,所述的推送登录方式可以是:直接为登录设备推送并配置人脸登录的服务使用权限,这样,当用户通过登录设备开启相应软件进入登录界面并选择登录时,则直接进入人脸登录的采集面部图像界面,并根据提示执行后续的登录过程。

推送登录方式也可以是:向登录设备推送一提示信息,具体的,该提示信息可以是文本形式、动画视频形式、语音形式,或者上述各形式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该提示信息用于对用户起到提示作用,可以使用户在提示下,自行的将相应软件的登录方式设置为人脸登录。例如,提示信息为文本形式,其实现过程可以是当用户开启相应软件进入登录界面时,弹出一文本提示框,该文本提示框内显示的内容为“根据您的当前应用环境,推荐您使用人脸登录”;相应的还可以在登录界面设置导航向登录方式设置界面的导航按钮,以进一步方便用户快速的跳转至登录方式设置界面去修改登录方式为人脸登录。

显然,上述各推送登录方式的可选方式,也可以应用在除手机以外的其他的类型的登录设备上。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所述的登录方式推送方法,基于登录设备的运动数据,确定登录设备的握持状态,进而确定用户对于人脸登录方式的适用度,实现了针对应用场景推送人脸登录方式或非人脸登录方式,有效提升登录成功率。

显然,本实施例的登录方式推送方法,不仅仅可以是响应于用户通过登录设备发起登录的操作而即时执行的。也可以是在登录设备的后台静默执行,即获取当前时间之前一定预设时间段内的运动数据,来基于此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法进行登录方式的推送;由于用户对于登录设备的握持状态一般会存在一定的延续性,通过前述后台静默执行的方式,即能够在用户登录之前,提前推送适用的登录方式,能够保证登录的成功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登录的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登录方式推送方法可以由单个设备执行,例如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等。本实施例的登录方式推送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分布式场景下,由多台设备相互配合来完成。在这种分布式场景的情况下,这多台设备中的一台设备可以只执行实施例的登录方式推送方法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步骤,这多台设备相互之间会进行交互以完成登录方式推送方法。

作为一个更加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的登录方式推送方法,在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各步骤的基础上,参考图3,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获取登录设备的环境数据。

本步骤中,所述的环境数据,即能够反映用户及登录设备当前所处的自然环境的数据,其可以是环境光强数据、地理位置数据、天气数据等。用户及登录设备当前所处的自然环境,也能够相应的对应为某种应用场景,从而用于判断人脸登录适用度。

本实施例中,以环境数据包括环境光强数据和地理位置数据为例。则相应的,获取登录设备的环境数据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中的至少一步:获取登录设备的环境光强数据;获取登录设备的地理位置数据。

其中,对于获取环境光强数据的步骤,环境光强数据可以获取自登录设备设置的光传感器。对于获取地理位置数据的步骤,地理位置数据可以获取自登录设备设置的定位组件;该定位组件所具体采用的定位技术,可以选择gps定位、北斗定位、伽利略定位、格洛纳斯定位等。

步骤302、根据所述环境数据,确定环境状态。

本步骤中,根据前述获取到的环境数据,确定环境状态。通过环境状态与握持状态的结合可对应至不同的应用场景。针对于前述步骤中获取到的环境光强数据,其可以对应的确定出环境光强状态;而针对于前述步骤中获取到的地理位置数据,其可以对应的确定出地理位置状态。

对于环境光强数据,可以通过将环境光强数据与预设的环境光强阈值比对的方式,确定不同的环境光强状态。具体的,可以根据进行人脸登录且能够采集得到足够清晰度的用户图像的光强度来设置所述的环境光强阈值。然后,将获取到的环境光强数据与环境光强阈值进行比对;当环境光强数据大于等于环境光强阈值时,此时认为当前登录设备所处的环境中光照强度充足,能够采集到较高清晰度的图像,适于采集图像来进行人脸识别,则相应的,确定环境光强状态为光线充足;当环境光强数据小于环境光强阈值时,此时认为当前登录设备所处的环境中光照强度不足,采集图像的清晰度较低,不适于来进行人脸识别,则相应的,确定环境光强状态为光线不足。

对于地理位置数据,可以通过判定地理位置数据是否处于预设的位置范围内的方式,确定不同的地理位置状态。具体的,可以将地理位置分为公共场所内和私人场所内。相应的根据公共场所和私人场所的既有地理位置数据,来相应的预先设定出对应于公共场所的第一位置范围,以及对应于私人场所的第二位置范围。然后,判定获取到的地理位置数据是否处于第一位置范围或第二位置范围;当地理位置数据处于第一位置范围内时,确定地理位置状态为公共场所,此时用户处于公共场所内,考虑到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个人信息安全等因素,倾向于认为不适于使用人脸登录;当地理位置数据处于第二位置范围内时,确定地理位置状态为私人场所,此时用户处于私人场所内,考虑到在私人场所内对他人或环境的影响较小,倾向于认为适于使用人脸登录。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4,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获取当前的时间数据。

本步骤中,所述的间数据,即能够反映当前的时间。当前的时间也能够相应的对应为某种应用场景,从而用于判断人脸登录适用度。

在获取时间数据时,可以从当前进行登录的登录设备处直接获取,也可以是通过互联网访问云端的具有授时功能的服务器来获取,还可以是通过数据通信访问其他的终端设备,来从其他的终端设备处获取。

步骤402、根据所述时间数据,确定时间状态。

本步骤中,根据前述获取到的时间数据,确定时间状态。具体的,可以通过判定时间数据是否处于预设的时间段范围内的方式,来确定不同的时间状态。例如,将时间段范围设置为22点至8点,在该时间段以内认为是休息时段,在该时间段以外认为是非休息时段。然后,判定时间数据是否处于上述的时间段范围内;当时间数据处于上述时间段范围时,确定时间状态为休息时间,此时使用人脸登录时屏幕的发光很可能会影响他人的休息,倾向于认为不适于使用人脸登录;当时间数据不处于上述时间段范围时,确定时间状态为非休息时间,此时使用人脸登录时影响他人的可能较小,倾向于认为适于使用人脸登录。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以登录设备为手机为例,通过握持状态识别模型,获得的握持状态可以包括:运动中、纵向静止握持、横向静止卧躺握持或横向静置。其中,握持状态为运动中,则表明登录设备随用户或被用户握持处于行走、跑步、骑行、驾驶等等运动状态下。握持状态为纵向静止握持,表面登录设备未随用户运动,且登录设备的屏幕为纵屏状态,此时用户处于正常的使用状态下。握持状态为横向静止卧躺握持,表面登录设备未随用户运动,且登录设备的屏幕为横屏状态,且用户处于卧躺姿势下握持登录设备。握持状态为横向静置,表明用户未直接握持登录设备,而是将登录设备置于某一位置。

基于上述确定的各握持状态、环境状态和时间状态,来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本实施例中,人脸登录适用度分为高、中、低。

具体的,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的步骤,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情况:

当握持状态为运动中时,判定用户处于行走、跑步、骑行、驾驶或类似的应用场景中,此时使用人脸登录会带来安全隐患,即不适用人脸登录,则相应的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低。

当握持状态为纵向静止握持、且时间状态为休息时间时,判定用户为在休息时间段内使用登录设备的应用场景中,此时使用人脸登录,登录设备发出的光会影响他人的休息,即不适用人脸登录,相应的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低。

当握持状态为横向静置时,判定用户处于未使用登录设备或关注登录设备的屏幕等类似的应用场景中,此时使用人脸登录基本不会对他人和环境产生影响,即适用人脸登录,则相应的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为高。

当握持状态为纵向静止握持、且时间状态为非休息时间、且环境光强状态为光线充足,且地理位置状态为私人场所时,判定用户处于在非休息时间内在环境光充足的私人场所内使用登录设备的应用场景中,此时使用人脸登录基本不会对他人和环境产生影响,即适用人脸登录,则相应的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为高。

当握持状态为纵向静止握持、且时间状态为非休息时间、且环境光强状态为光线不足,判定用户处于在非休息时间内在环境光不足的应用场景中,时间上合适但环境光不足可能影响人脸登录的成功率,此时是否适用人脸登录需进一步判断,则相应的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中;

当握持状态为纵向静止握持、且时间状态为非休息时间、且环境光强状态为光线充足,且地理位置状态为公共场所时,判定用户处于在非休息时间内在环境光充足的公共场所内的应用场景中,虽然时间与环境光合适但公共场所可能存在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此时是否适用人脸登录需进一步判断,则相应的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中;

当握持状态为横向静止卧躺握持时,判定用户处于卧躺姿势横屏使用登录设备的应用场景中,此时使用人脸登录可能存在打扰用户或是卧躺姿势带来的图像采集失真问题,此时是否适用人脸登录需进一步判断,则相应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中。

可见,在进行人脸登录适用度的确定过程中,前述获得的握持状态、环境状态和时间状态并非必须同时使用,在某一情况下,可以仅使用握持状态来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在其他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环境状态和时间状态中的至少一项,将其与握持状态结合来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根据前述确定的人脸登录适用度,推送登录方式的步骤包括:当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为高时,推送人脸登录方式;当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低时,推送非人脸登录方式。当人脸登录适用度为高时,表明用户及登录设备当前所处的应用环境适合通过人脸登录,则相应的推送人脸登录方式。当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低时,表明用户及登录设备当前所处的应用环境不适合通过人脸登录,则相应的推送非人脸登录方式。其中,具体的推送方式,以及非人脸登录方式可以选择的具体登录方式,可参照前述实施例所述。

本实施例中,当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中时,可以通过结合登录设备历史登录时所使用的登录方式来进一步确定推送何种登录方式,参考图5,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获取登录设备的历史登录数据。

本步骤中,历史登录数据为在一定的预设时间内,当前的登录设备登录相应软件时生成的记录数据,其可以包括:登录方式、登录时间、登录时长等。该历史登录数据在登录设备进行登录时生成并被存储,其可以存储于登录设备本地,也可以上传至云端存储至相应软件的服务器。本步骤中根据具体的情况,访问相应的存储位置获取历史登录数据。

步骤502、判断所述历史登录数据中是否包括历史人脸登录数据;若是,则推送人脸登录方式;否则,推送非人脸登录方式。

本步骤中,使用历史登录数据中包括的登录方式的数据部分、即历史人脸登录数据,通过判断历史登录数据中是否包括历史人脸登录数据来决定是否推送人脸登录方式。当历史登录数据中包括有历史人脸登录数据时,则表面用户通过该登录设备曾经使用过人脸登录方式登录相应软件,此时判定用户会较为适应或习惯于使用人脸登录方式,则相应的推送人脸登录方式。当历史登录数据中未包括有历史人脸登录数据时,则表面用户没有通过使用过人脸登录方式登录相应软件,此时判定用户会倾向于不使用人脸登录方式,则相应的推送人脸登录方式。

此外,对于确定的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中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进一步判断是否推送人脸登录方式。如通过用户行为分析模型,通过分析该登录设备的用户行为数据,确定推送的登录方式。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登录方式推送装置,其参考图6,所述登录方式推送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601,被配置为获取登录设备的运动数据;

识别模块602,被配置为将所述运动数据输入握持状态识别模型,获得握持状态;其中,所述握持状态识别模型基于不同设备的运动数据训练得到;

确定模块603,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握持状态,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

推送模块604,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推送登录方式。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所述识别模块602,被配置为获取不同设备的运动数据以构成样本数据;提取所述样本数据的样本特征;基于所述样本数据的样本特征,通过预定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并训练得到所述握持状态识别模型。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获取模块601,被配置为获取登录设备的环境数据;根据所述环境数据,确定环境状态。相应的,所述确定模块603,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握持状态和所述环境状态,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获取模块601,被配置为获取登录设备的环境光强数据;和/或,获取登录设备的地理位置数据。相应的,所述环境状态包括:环境光强状态和地理位置状态中的至少一个。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获取模块601,被配置为当所述环境光强数据大于等于预设的环境光强阈值时,确定所述环境光强状态为光线充足;否则,确定所述环境光强状态为光线不足;和/或,当所述地理位置数据处于第一位置范围内时,确定所述地理位置状态为公共场所;当所述地理位置数据处于第二位置范围内时,确定所述地理位置状态为私人场所。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获取模块601,被配置为获取当前的时间数据;根据所述时间数据,确定时间状态;相应的,所述确定模块603,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环境状态和所述时间状态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握持状态,确定人脸登录适用度。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获取模块601,被配置为当所述时间数据处于预设的时间段范围时,确定所述时间状态为休息时间;否则,确定所述时间状态为非休息时间。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所述握持状态包括:运动中、纵向静止握持、横向静止卧躺握持或横向静置;

所述确定模块603,被配置为当所述握持状态为运动中时,确定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低;当所述握持状态为纵向静止握持、且所述时间状态为休息时间时,确定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低;当所述握持状态为横向静置时,确定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为高;当所述握持状态为纵向静止握持、且所述时间状态为所述非休息时间、且所述环境光强状态为光线充足,且所述地理位置状态为私人场所时,确定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为高;当所述握持状态为纵向静止握持、且所述时间状态为所述非休息时间、且所述环境光强状态为光线不足,确定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中;当所述握持状态为纵向静止握持、且所述时间状态为所述非休息时间、且所述环境光强状态为光线充足,且所述地理位置状态为公共场所时,确定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中;当所述握持状态为横向静止卧躺握持时,确定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中。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所述推送模块604,被配置为当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为高时,推送人脸登录方式;当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低时,推送非人脸登录方式。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所述推送模块604,被配置为当所述人脸登录适用度为中时,进一步获取登录设备的历史登录数据;判断所述历史登录数据中是否包括历史人脸登录数据;若是,则推送人脸登录方式;否则,推送非人脸登录方式。

上述实施例的装置用于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相应的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图7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更为具体的电子设备硬件结构示意图,该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和总线1050。其中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通过总线1050实现彼此之间在设备内部的通信连接。

处理器1010可以采用通用的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等方式实现,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存储器1020可以采用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静态存储设备,动态存储设备等形式实现。存储器1020可以存储操作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在通过软件或者固件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时,相关的程序代码保存在存储器1020中,并由处理器1010来调用执行。

输入/输出接口1030用于连接输入/输出模块,以实现信息输入及输出。输入输出/模块可以作为组件配置在设备中(图中未示出),也可以外接于设备以提供相应功能。其中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麦克风、各类传感器等,输出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器、扬声器、振动器、指示灯等。

通信接口1040用于连接通信模块(图中未示出),以实现本设备与其他设备的通信交互。其中通信模块可以通过有线方式(例如usb、网线等)实现通信,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例如移动网络、wifi、蓝牙等)实现通信。

总线1050包括一通路,在设备的各个组件(例如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之间传输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设备仅示出了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以及总线1050,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设备还可以包括实现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其他组件。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设备中也可以仅包含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方案所必需的组件,而不必包含图中所示的全部组件。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发明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其它存储器架构(例如,动态ram(dram))可以使用所讨论的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