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装置、笔记本电脑及控制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13550发布日期:2020-06-23 21:28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控制装置、笔记本电脑及控制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属于触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控制装置、笔记本电脑及控制杆。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的触控设备上,用于进行操控的装置或部件一般设置于操作面板表面,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手腕或手指悬空劳累的体验,例如在一些笔记本电脑上设置有小红帽结构以作为控制鼠标的快捷按钮,这种小红帽结构设置于键盘的位置,用户长期使用后会产生手腕劳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包括:承载托结构,设置于一基板表面,所述承载托结构用于放置手指并根据手指压力的大小和方向来控制一目标的移动轨迹,所述承载托结构包括与手指形状相适应的结构单元。

可选的,所述结构单元为封闭环形或非封闭环形,所述环形的形状为如下形状的一种或其组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以及四边以上的多边形;所述结构单元与手指接触部分呈直线段或弧线。

可选的,所述承载托结构为可折叠结构。

在所述承载托为可折叠结构的情况下,可选的,所述承载托结构在非屏幕盖合状态下,垂直于所述基板;所述承载托结构在屏幕盖合状态下处于折叠状态,折叠后的承载托结构平行于所述基板。

可选地,所述承载托结构与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基板内部。

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受到屏幕盖合状态的控制。

可选的,所述驱动装置与一屏幕盖合感应单元电学连接或者通信连接,当所述屏幕盖合感应单元在感应到显示屏与所述承载托结构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后,所述驱动装置控制所述承载托结构自动折叠。

可选的,所述驱动装置与一屏幕盖合感应单元电学连接或者通信连接,当所述屏幕盖合感应单元在感应到显示屏与所述承载托结构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预定时间后,所述驱动装置控制所述承载托结构自动打开。

可选的,所述基板上还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折叠后的承载托结构。

可选的,所述承载托结构包括:支撑台;以及指托结构,所述指托结构位于所述支撑台上方,所述指托结构为与手指形状相适应的结构单元。

可选的,所述支撑台与所述指托结构为一体化结构。

可选的,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左右触控区域,所述左右触控区域分别作为鼠标的左右键;其中,所述左右触控区域位于所述承载托结构所支撑的手指相邻的手指能够接触到的区域。

可选的,所述左右触控区域设置于所述基板表面;或者,所述左右触控区域设置于所述承载托结构上间隔开的两个位置处。

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笔记本电脑,该笔记本电脑包括本公开提及的任一种控制装置。

可选地,所述笔记本电脑还包括:触控面板,设置于笔记本电脑的基板表面,所述控制装置独立于所述触控面板。

可选地,在所述基板表面形成的平面上,所述控制装置位于所述触控面板的上方或者下方。

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杆,该控制杆包括本公开提及的任一种控制装置。

可选的,所述控制杆为游戏杆。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承载托结构,使得用户手指在进行控制操作的过程中,全程具有承载托结构作为支撑,并且该承载托结构同时也作为用户操作的区域,利用手指在承载托结构上施加不同方向和不同大小的压力,便能实现对于目标移动轨迹的控制效果,具有便于用户操作,减少用户操作劳累度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及其优势,现在将参考结合附图的以下描述,其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控制装置中承载托结构折叠后的状态;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与触控面板的布局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板;

2-承载托结构;

21-支撑台;22-指托结构;

3-左右触控区域;

31-左触控区域;32-右触控区域;

4-触控面板;5-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公开的概念。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公开。在此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等表明了所述特征、步骤、操作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或部件。

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除非另外定义。应注意,这里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本说明书的上下文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刻板的方式来解释。

在使用类似于“a、b和c等中至少一个”这样的表述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应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该表述的含义来予以解释(例如,“具有a、b和c中至少一个的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单独具有a、单独具有b、单独具有c、具有a和b、具有a和c、具有b和c、和/或具有a、b、c的系统等)。在使用类似于“a、b或c等中至少一个”这样的表述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应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该表述的含义来予以解释(例如,“具有a、b或c中至少一个的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单独具有a、单独具有b、单独具有c、具有a和b、具有a和c、具有b和c、和/或具有a、b、c的系统等)。

第一实施例

本公开的第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的控制装置,包括:承载托结构2,设置于一基板1表面,所述承载托结构2用于放置手指并根据手指压力的大小和方向来控制一目标的移动轨迹,所述承载托结构包括与手指形状相适应的结构单元。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所述承载托结构2包括:支撑台21;以及指托结构22,所述指托结构22位于所述支撑台21上方,所述指托结构22为与手指形状相适应的结构单元。

在一实例中,所述结构单元为封闭环形或非封闭环形,所述环形的形状可以是但不限于如下形状的一种或其组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以及四边以上的多边形。所述结构单元与手指接触部分呈直线段或弧线。例如,本实施例中,所述指托结构22为与手指形状相适应的结构单元,该指托结构22为上部开口的非封闭环形,可供用户的手指从上部的开口中放入至该指托结构22的环形内部,环形的形状例如为圆形或者其他与手指相适应的形状。该指托结构22为非封闭环形时,其弧长可以根据仿真或者实验进行设置,以满足用户手指放置的舒适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指托结构22可以是封闭环形,可供用户的手指垂直于该环形所在平面伸入至环形内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台21与所述指托结构22为一体化结构,这种一体化设置有助于加工的便利性。当然,支撑台21与指托结构22也可以独立加工的两个部件,二者通过机械、物理或者化学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通过设置承载托结构2,使得用户的手指在进行操作过程中,操作全程具有承载托结构2的支撑作用,并且该承载托结构2还同时作为用户操作的区域,通过手指在承载托结构的不同方向施加不同大小的压力,便能实现对于目标移动轨迹的控制效果,具有便于用户操作,减少用户操作劳累度的有益效果。

该承载托结构2相对于基板1表面的高度可以通过仿真或者实验进行设置,使得用户手指放置于该承载托结构2的结构单元时,手指与结构单元的形状相适应,感觉到操作的便利性以及舒适度,同时上述高度还能有效减缓用户操作的劳累程度。通过手指在承载托结构2上施加不同方向和不同大小的力,能够实现对于目标移动轨迹的控制。例如,在承载托结构2的指托结构22表面沿着不同的方向触摸或者滑动,例如,对应向左滑动/触摸对应使得目标向左移动,向右滑动/触摸使得目标向右移动,对应向上滑动/触摸对应使得目标向上移动,向下滑动/触摸对应使得目标向下移动,对应在指托结构22表面双击使得目标原地旋转或者其他设置其他功能,对应在指托结构22表面按压或接触预设时间对应目标恢复原状的功能等。当然,上述操作控制装置的手势或动作和对应功能仅作为示例,根据应用场景和实际需要可以灵活设置。

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具有多种应用场景,对应控制的目标移动轨迹的场景可以是存在于实体世界的目标,比如智能玩具汽车、智能机器人或者无人机等等,也可以是存在于虚拟世界的目标,比如计算机界面中的鼠标、游戏界面中的鼠标或人物等。应用场景例如上述控制装置可以作为控制杆,该控制杆用于游戏,作为游戏杆。或者该控制装置用于其他场景的控制操作,比如该控制杆作为遥控器,用于控制无人机、智能玩具汽车或者变形机器人等智能运动设备。在一应用场景中,该控制装置可以设置于笔记本电脑中,作为独立于触控面板的控制装置,等效于笔记本电脑中“小红帽”的作用,用于操控笔记本电脑界面中鼠标的运动。

第二实施例

本公开的第二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本实施例相较于第一实施例而言,该控制装置还具有可折叠的性质。

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中承载托结构折叠后的状态。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所述承载托结构2为可折叠结构。图2示意的是折叠状态下的承载托结构2,以虚线示意该承载托结构2垂直于基板1的状态。

所述基板1上还设置有凹槽(图2中未示意),所述凹槽用于容纳折叠后的承载托结构2。承载托结构2在折叠之后,平行于所述基板1。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可以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中,如图5所示,该笔记本电脑包括:触控面板4,设置于笔记本电脑的基板1表面,所述控制装置独立于所述触控面板4。在显示屏5盖合后,控制装置中的承载托结构2处于折叠状态,平行于所述基板1;在显示屏5处于打开状态时,当显示屏5打开的程度满足:显示屏5与基板1之间可以容纳承载托结构2的条件下,承载托结构2处于打开状态。

图5中示意了上下左右的方位,这里描述的“上方”和“下方”均是基于附图中示意的方向。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承载托结构2独立于触控面板4设置,这里以承载托结构2位于触控面板4的右侧作为示例,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并进行优化。

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与触控面板的布局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6所示,在所述基板1表面形成的平面上,所述控制装置位于所述触控面板4的上方或者下方。

为了便于用户敲击键盘,在所述基板1表面形成的平面上,优选将承载托结构2设置于所述触控面板4的上方或者下方,使得承载托结构2与触控面板4位于同一基板1平面的同时还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能够为用户敲击键盘提供充分的操作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托结构2在非屏幕盖合状态下,垂直于所述基板1;所述承载托结构2在屏幕盖合状态下处于折叠状态,折叠后的承载托结构2平行于所述基板1。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托结构2与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基板1内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受到屏幕盖合状态的控制。

所述驱动装置与一屏幕盖合感应单元电学连接或者通信连接,当所述屏幕盖合感应单元在感应到显示屏与所述承载托结构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后,所述驱动装置控制所述承载托结构自动折叠。

当所述屏幕盖合感应单元在感应到显示屏与所述承载托结构的距离超过预设距离预定时间后,所述驱动装置控制所述承载托结构自动打开。

通过设置可折叠的控制装置,在满足了操作的便利性以及舒适度,有效减缓用户操作的劳累程度的基础上,在不用时可以通过将控制装置进行折叠,节省空间并且便于运输,在有控制操作的需要时打开即可。

第三实施例

本公开的第三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本实施例相较于第一实施例而言,该控制装置还具有左右触控区域,以实现鼠标左右键的功能。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所示,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左右触控区域3,所述左右触控区域3分别作为鼠标的左右键;其中,所述左右触控区域3位于所述承载托结构2所支撑的手指相邻的手指能够接触到的区域。其中,左右触控区域3包含间隔开的左触控区域31和右触控区域32。

通过设置左右触控区域3,作为鼠标左右键对应的操作区域,通过操作左触控区域31可以获取鼠标左键对应的功能,例如选中功能,通过操作右触控区域32可以获取鼠标右键对应的功能,例如为新建功能、查看功能、命名功能等,根据界面和所控制的目标不同,左触控区域31和右触控区域32对应的功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在一实例中,参照图3所示,所述左右触控区域3设置于所述基板1表面。该实施例中,左右触控区域3包括间隔开的左触控区域31和右触控区域32,左触控区域31和右触控区域32均设置于基板1表面,左触控区域31和右触控区域32在基板1表面的位置处于所述承载托结构2所支撑的手指相邻的手指能够接触到的区域,比如,将食指放置于承载托结构2的结构单元(指托结构22)的环形内,左触控区域31位于大拇指能够接触到的区域,右触控区域32位于中指能够接触到的区域,通过中指、食指和大拇指的单独操作或者配合操作,能够实现对于目标移动轨迹的控制和各种功能的选择。

在另一实例中,参照图4所示,所述左右触控区域3设置于所述承载托结构2上间隔开的两个位置处。该实施例中,左右触控区域3包括间隔开的左触控区域31和右触控区域32,左触控区域31和右触控区域32均设置于承载托结构2上,可以是在承载托结构2上设置的两个按钮,也可以是位于承载托结构2上间隔开的两个触控板,或者其他形式的触控结构。左触控区域31和右触控区域32在承载托结构2上的位置处于所述承载托结构2所支撑的手指相邻的手指能够接触到的区域,比如,将食指放置于承载托结构2的结构单元(指托结构22)的环形内,左触控区域31位于大拇指能够接触到的区域,右触控区域32位于中指能够接触到的区域,通过中指、食指和大拇指的单独操作或者配合操作,能够实现对于目标移动轨迹的控制和各种功能的选择。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可以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中,如图5所示,该笔记本电脑包括:触控面板4,设置于笔记本电脑的基板1表面,所述控制装置独立于所述触控面板4,控制装置中包括:承载托结构2,设置于一基板1表面,所述承载托结构2用于放置手指并根据手指压力的大小和方向来控制一目标的移动轨迹,所述承载托结构包括与手指形状相适应的结构单元;以及左右触控区域3,所述左右触控区域3分别作为鼠标的左右键;其中,所述左右触控区域3位于所述承载托结构2所支撑的手指相邻的手指能够接触到的区域。本实施例中,以左右触控区域3设置于所述基板1表面作为示例。对应左右触控区域3和承载托结构2整体能够实现现有的实体鼠标在笔记本电脑界面上的操作功能,承载托结构2和左右触控区域3能够实现对于目标移动轨迹的控制和各种鼠标左右键功能的选择和操控。

第四实施例

本公开的第四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笔记本电脑,该笔记本电脑包括本公开提及的任一种控制装置。

本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包括第一实施例所示的控制装置、第二实施例所示的控制装置、第三实施例所示的控制装置或者上述各个实施例的特征组合之后的控制装置。

可选地,所述笔记本电脑包括:触控面板,设置于笔记本电脑的基板表面,所述控制装置独立于所述触控面板。

第五实施例

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杆,该控制杆包括本公开提及的控制装置。

该控制杆对应控制的目标移动轨迹的场景可以是存在于实体世界的目标,比如智能玩具汽车、智能机器人或者无人机等等,也可以是存在于虚拟世界的目标,比如计算机界面中的鼠标、游戏界面中的鼠标或人物等。可选的,所述控制杆为游戏杆。

在一实施例中,该控制杆中,承载托结构2为可折叠结构。承载托结构2的折叠状态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手动折叠或者通过添加功能键进行自动折叠。

在一实施例中,该控制杆中,控制装置包括:承载托结构2和左右触控区域3。左右触控区域3和承载托结构2的位置关系以及设置布局方式在第三实施例已经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对应控制杆作为游戏杆的场景,比如,左右触控区域3设置于承载托结构2上间隔开的两个位置处,左触控区域31和右触控区域32均设置于承载托结构2上,可以是在承载托结构2上设置的两个按钮,也可以是位于承载托结构2上间隔开的两个触控板,或者其他形式的触控结构。左触控区域31和右触控区域32在承载托结构2上的位置处于所述承载托结构2所支撑的手指相邻的手指能够接触到的区域,比如,将食指放置于承载托结构2的结构单元(指托结构22)的环形内,左触控区域31位于大拇指能够接触到的区域,右触控区域32位于中指能够接触到的区域,通过中指、食指和大拇指的单独操作或者配合操作,能够实现对于游戏目标移动轨迹的控制和各种功能的选择。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笔记本电脑及控制杆,通过设置承载托结构,使得用户手指在进行控制操作的过程中,全程具有承载托结构作为支撑,并且该承载托结构同时也作为用户操作的区域,利用手指在承载托结构上施加不同方向和不同大小的压力,便能实现对于目标移动轨迹的控制效果,具有便于用户操作,减少用户操作劳累度的有益效果。本公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具有多种应用场景,对应控制的目标移动轨迹的场景可以是存在于实体世界的目标,比如智能玩具汽车、智能机器人或者无人机等等,也可以是存在于虚拟世界的目标,比如计算机界面中的鼠标、游戏界面中的鼠标或人物等。应用场景例如上述控制装置可以作为控制杆,该控制杆用于游戏,作为游戏杆。或者该控制装置用于其他场景的控制操作,比如该控制杆作为遥控器,用于控制无人机、智能玩具汽车或者变形机器人等智能运动设备。在一应用场景中,该控制装置可以设置于笔记本电脑中,作为独立于触控面板的控制装置,等效于笔记本电脑中“小红帽”的作用,用于操控笔记本电脑界面中鼠标的运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特征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和/或结合,即使这样的组合或结合没有明确记载于本公开中。特别地,在不脱离本公开精神和教导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特征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和/或结合。所有这些组合和/或结合均落入本公开的范围。

尽管已经参照本公开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多种改变。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应该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应该不仅由所附权利要求来进行确定,还由所附权利要求的等同物来进行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