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基板、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53587发布日期:2020-07-10 17:4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触控基板、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触控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基板、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日益进步,近年来各种电子产品的操作界面逐渐人性化。举例而言,透过触控显示面板,使用者可直接以手指或触控笔在屏幕上操作、输入信息/文字/图样,省去使用键盘或按键等输入设备的麻烦。实际上,触控显示面板通常是由感应面板和设置于感应面板下方的显示模组组成。电子产品是根据用户在感应面板上所触碰的位置,以及当时显示器所呈现的画面,来判断该次触碰的意思,并执行相对应的操作结果。

电容式触控技术通常可分为自容式(self-capacitance)和互容式(mutual-capacitance)两种。相较于互容式触控显示面板,自容式触控显示面板由制程较单纯的单层电极结构实现,具有低成本的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电子产品中。在现有的电容式触控方案中,触控电极块位于显示区,触空信号线位于显示区外的周边区,这样会增加边框区域,不利于触控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基于该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技术问题是将触空信号线设计于显示区中,但是如图1所示,触控线位于触控电极旁侧,会占据一部分显示区域,造成显示区中可能会出现盲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窄边框,且不会出现盲区的触控基板。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触控基板,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与所述触控电极对应连接的触控线,所述触控基板包括:

设置在基底上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与所述触控电极对应的多条触控线;

所述触控线与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且所述触控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部分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重叠。

可选的,所述触控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介电层;所述介电层具有开口,所述触控电极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触控线搭接。

可选的,各所述触控电极与对应触控线的搭接面积相同。

可选的,所述触控基板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子触控区,每个子触控区中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触控电极;

所述触控线沿列方向延伸。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触控电极的结构包括网格状结构,所述网格的镂空区用于与像素单元对应。

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触控线在子触控区的正投影与落入同一所述子触控区的触控电极的正投影中。

可选的,所述触控电极的形状包括矩形、菱形或者异形图案。

可选的,各所述触控线的形状、尺寸相同。

可选的,所述触控基板包括自容式触控基板。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触控基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触控基板中菱形区域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的触控基板中圆形区域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触控基板的切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种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触控电极;11、网格;2、触控线;3、介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2-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基板,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和与触控电极1对应连接的触控线2,触控基板包括:设置在基底上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第二导电层包括与触控电极1对应的多条触控线2;触控线2与对应的触控电极1电连接;且触控线2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部分触控电极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重叠。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触控基板可包括触控区金额位于触控区周边的边框区。触控区包括多个子触控区,用于设置触控电极1。本触控电极1与触控线2连接,以将触控信号通过触控线2传输至处理器(例如芯片),以对触控信号进行处理。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将触控线2设置于触控区中,从而避免占用边框区域,有利于实现触控基板的窄边框化或者无边框化。并且,在触控基板的触控区中,本实施例中将触控电极1与触控线2分设在两层导电层,从而使触控线2与触控电极1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重叠,从而避免触控线2占用额外的区域,保证触控基板的有效触控区域面积,且在应用至触控显示面板中时,可以避免影响占用显示区域,避免触控显示面板出现盲区。

可选的,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包括自容式触控基板。

可选的,触控基板还可包括:位于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的介电层3;介电层3具有开口,触控电极1通过开口与触控线2搭接。其中,介电层3的材料可包括:聚酰亚胺等绝缘材料。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基底上可设置两层导电层,两层导电层之间通过介电层3隔开。其中一层导电层为触控电极层,另一层为触控线层,通过在介电层3中设置开口,即可使触控电极1与触控线2连接,从而实现触控电极1与对应触控线2的搭接,以进行触控信号的传输。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触控线2在基地上的投影优选落入在触控电极1在基底上的投影内,在此情况下,触控线2所在层与触控电极1所在层无需特意区分二者的上下位置关系,其中任意一者在上方或者下方均可,图6中的触控电极1与触控线2的上下位置关系仅为示意。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1的材料可包括金属,例如铜、银等导电金属。同时,触控线2的材料也可包括导电金属。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构图工艺形成触控电极1和触控线2的结构。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多个子触控区呈阵列排布,每个子触控区中对应设置有一个触控电极1,触控线2沿列方向延伸。如图3和4所示,触控基板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子触控区,每个子触控区中对应设置有一个触控电极1;触控线2沿列方向延伸。触控电极1需要通过触控线2将触控信号传输至芯片,触控线2需要由对应的触控电极1延伸至触控基板的ic端(图2和3中触控基板的下端),以与芯片连接。为了尽量缩短触控线2的长短,本实施例中优选触控线2沿列方向延伸,直接延伸至触控基板的ic端,以减小传输阻抗,保证触控效果。

现有的触控显示基板中,为保证触控效果,触控电极1所在层通常位于显示器件背离基底的一侧(也即显示器件的出光侧;显示侧),为了避免触控电极1对触控显示基板的正常显示功能造成影响,同时保证触控效果,可选的,如图4和5所示,触控电极1的结构为网格11状结构,网格11的镂空区域用于与像素单元对应,以使像素单元的显示器件发出的光能够穿过像素电极而进行显示。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1的形状包括矩形、菱形或者异形图案。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1的形状指触控电极1的整体轮廓,与其的结构为正面结构或者是镂空结构并不冲突。如图3和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触控电极1的形状可为菱形,其具体可为菱形形状的金属网格11结构。或者,如图7所示,本实施中的触控电极1的形状也可为异形。触控电极1的形状只要能满足触控需求即可,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

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5所示,触控线2可直接由对应的触控电极1延伸至触控基板的ic端。其中,触控线2与对应触控电极1在基底上的投影具有一定重叠面积,以保证直接在介电层3中开口即可实现触控线2与触控电极1的搭接,简化触控基板的结构及制备工艺。

进一步可选的,触控线2在子触控区的正投影与落入同一子触控区的触控电极1的正投影中。如图4和5所示,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1为镂空图案,其极均匀排布在触控基板的触控区,触控线2也排布在触控区中,触控电极1为镂空图案。为了尽量避免触控线2的设置遮挡触控电极1的镂空区域,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触控线2在基底上的投影与触控电极1在触控基板上的投影重叠。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触控电极1分布在各字触控区中,触控电极1之间具有一定间隙,而触控线2则至少由对应触控电极1的位置延伸至触控基板的ic端,以与芯片连接。由此,大部分触控线2需要由自身对应的触控电极1做在的子触控区,穿过一个或者多个子触控区到达ic端。可选的,本实施例中,触控线2在穿过任意一个子触控区时,触控线2在该子触控区的正投影与位于该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1的正投影重叠,或者被位于该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1的正投影覆盖,从而在应用至显示基板时,尽量避免对像素单元的出光造成影响。

具体的,如图2和3所示,触控线2可直接仅以一个方向延伸,或者,触控线2也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超多个方向延伸,只要在其在子触控区的投影落入该触控区中触控电极1的投影中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可为触控显示基板,当其为触控显示基板时,触控线2应尽可能地细,以避免影响显示图像穿过触控层进入人眼的视觉效果。而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线2设置在触控区中,同时也即设置在对应显示区,当触控线2与触控电极1层叠设置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触控电极1图案的可视程度,可能会对显示效果造成影响。

为了使触控显示基板的整体显示效果更为均匀,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优选的,各触控线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触控线2的形状、尺寸相同,从而避免触控线2长短不一,或者粗细不易等造成的触控显示基板不同区域显示不均一的问题。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中,各触控线2可均由触控基板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例如由远离触控基板ic端的一端延伸至ic端。其中可以理解的是,虽然触控线2延伸较长,且对应了较多的触控区(也即与较多触控电极1图案重叠),但是由于触控线2整体排布均匀,在进行显示时,只要调整整体显示亮度即可保证显示效果,而不会出现由于部分区域触控线2与触控电极1重叠较密集而导致用户明显感觉出不同区域亮暗不一的不良情况。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触控线2在基底上的投影优选与触控电极1在基底上的投影重叠。由于触控电极1的结构优选为如图4和5所述的网状结构,本实施例中,触控线2沿列方向延伸或者沿任意方向延伸,是指触控线2的整体延伸方向沿列方向延伸或者沿任意方向延伸(如图2和3所示),而在放大图中,触控线2实际可为如图4和图5与触控电极1的网状结构对应的弯折线条图案,而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直线。

可选的,各触控电极1与对应触控线2的搭接面积相同。在触控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传输阻抗与触控电极1和触控线2的搭接面积相关,本实施例中,为了使触控基板各触控区的传输阻抗保持一致,优选各触控电极1与对应触控线2的搭接面积相同。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触控信号传输阻抗还与触控线2的长度、材料、粗细等因素相关,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触控电极1与触控线2的搭接面积大小,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实施例1提供的任意一种触控基板。

可选的,触控基板上还包括像素单元,像素单元包括显示器件、驱动晶体管等器件。其中,显示器件位于触控电极靠近基底的一侧,也即触控电极位于显示器件的出光侧,显示器件发出的光线穿过触控电极进行显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可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其采用实施例1提供的触控基板,将触控线设置在触控区中,与触控电极相重叠,从而避免触控线占用边框区域,有利于实现触控基板的窄边框化或者无边框化。并且,在触控基板的触控区中,本实施例中将触控电极与触控线分设在两层导电层,从而使触控线与触控电极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可重叠,从而避免触控线占用额外的区域,保证触控基板的有效触控区域面积,同时可以避免影响占用显示区域,不会影响显示器件的出光,能够有效避免触控显示面板出现盲区。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