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保存单元评价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8159002发布日期:2021-12-24 17:59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油气保存单元评价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油气勘探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油气保存单元评价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油气资源评价指估算某个特定区域的某个圈闭、某个区带、某个盆地、某个国家或者整个世界的地下油气潜力(主要是待发现的油气资源)的过程,通常称为油气资源评价或油气资源预测。属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3.研究资源预测理论和方法的学科称为资源预测方法学。油气资源评价包括地质分析、工程评价和经济评价三方面内容。油气资源评价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运用多学科、多手段、多方面资料成果和信息,在系统工程分析条件下,以石油地质研究内容为主线,对油气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状况的综合研究。
4.近年来,尽管各油气(分)公司对于研究区海相层系油气资源评价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但评价标准、方法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现有盆地模拟软件中,生烃量计算基于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和生烃动力学;在我国多轮资源评价中,采用的成因法均以有机碳、氯仿沥青“a”、产烃率为主要参数。目前资源评价中,其资源量的计算,大都是在生烃量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生聚系数(排油系数*聚集系数)进行计算。今年来,带动了资源评价方法的更新与发展,特别是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排烃效率、聚集系数、烃源岩的精细刻画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5.现有技术中因不同地区油气地质条件复杂,油气成藏条件不同,现有的评价方法不能对不同地区的油气保存单元进行评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气保存单元评价方法及装置,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对不同地区的油气保存单元进行评价的问题。
7.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气保存单元评价方法,包括:
8.获取油气保存单元的构造-沉积演化模型;
9.基于所述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分析油气保存单元的类型,包括残留型或重建型。获取油气保存单元的盖层特征和烃源岩特征;
10.基于所述盖层特征得到盖层封盖性,基于所述烃源岩特征得到烃源岩评价结果,基于所述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得到关键构造期;
11.获取油气散失的资源量;
12.基于所述盖层封盖性、烃源岩评价结果、关键构造期和油气散失的资源量得到油气资源量和资源潜力;
13.基于所述油气资源量和资源潜力对所述油气保存单元进行评价。
14.可选的,所述获取油气保存单元的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包括:
15.基于所述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分析油气保存单元的类型;
16.所述油气保存单元的类型,包括残留型或重建型。
17.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盖层特征得到盖层封盖性,基于所述烃源岩特征得到烃源岩评价结果,包括:
18.基于盖层特征动态研究得到盖层关键构造期封盖性,基于烃源岩特征及tsm盆地模拟得到关键构造期烃源岩二次生烃量评价结果,基于扩散系数实验得到散失量结果;
19.对于重建型油气保存单元,基于烃源岩特征和tsm盆地模拟得到关键构造改造期前油气保存单元的烃源岩成熟度和滞留油量,再经tsm盆地模拟获得干酪根二次生烃量和关键构造改造后油气保存单元的滞留油二次生烃量;
20.基于所述烃源岩成熟度和滞留油得到修改后的tsm盆地模拟;
21.基于所述修改后的tsm盆地模拟中的参数得到烃源岩评价结果。
22.可选的,所述修改后的tsm盆地模拟中的参数,包括:
23.干酪根二次生气量、滞留油晚期裂解气量、运移趋势分析基础上估算的供烃量和晚期扩散散失量。
24.可选的,所述残留型油气保存单元为:
25.先期烃源岩在依次经埋藏、成熟、生烃、排烃和运聚过程生成运聚成藏的油气;
26.经过后期构造改造散失、扩散散失和水溶散失导致盖层的破坏的油气保存单元。
27.可选的,所述重建型油气保存单元为:
28.烃源岩在早期沉积埋藏的过程中依次经埋藏、成熟、生烃、排烃和运聚过程生成运聚成藏的油气;
29.经历后期地层的抬升生烃停止,再经历沉积埋深且超过埋藏的埋深深度的油气保存单元。
30.可选的,所述盖层特征,包括:
31.盖层埋藏史、盖层成岩史和孔隙演化史动态演化评价分析。
32.可选的,所述烃源岩特征,包括:
33.烃源埋藏史、烃源成熟史、烃源生烃史和油气运聚史。
34.可选的,所述油气散失的资源量为:
35.油气因构造、扩散或水溶因素散失的资源量。
36.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油气保存单元评价装置,包括:
37.模型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油气保存单元的构造-沉积演化模型;
38.特征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油气保存单元的盖层特征和烃源岩特征;
39.特征处理大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盖层特征得到盖层封盖性,基于所述烃源岩特征得到烃源岩评价结果,基于所述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得到关键构造期;
40.资源量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油气散失的资源量;
41.参数获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盖层封盖性、烃源岩评价结果、关键构造期和油气散失的资源量得到油气资源量和资源潜力;
42.评价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油气资源量和资源潜力对所述油气保存单元进行评价。
43.本发明通过盖层封盖性、烃源岩评价结果、关键构造期和油气散失的资源量得到油气资源量和资源潜力,基于油气资源量和资源潜力对油气保存单元进行评价。油气资源
评价中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油气保存单元特点,根据地区的勘探程度、资料基础、构造演化及对烃源岩生排运聚等差异性,制定不同的资源评价参数与方法。从而达到能够对于不同地区的油气保存单元进行评价的目的。
44.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45.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46.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油气保存单元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47.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残留型油气保存单元资源评价技术方法路线框图;
48.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重建型油气保存单元资源评价技术方法路线框图;
49.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江汉平原区二叠系烃源岩j3末ro 等值线示意图;
50.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江汉平原区二叠系烃源岩e末ro 等值线示意图;
51.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江汉平原区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演化史示意图;
52.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油气保存单元评价装置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3.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54.油气保存单元是一个盆地内部三度空间上封闭流体的含油气地质单元。
55.tsm盆地模拟是以3t(环境)-4s(作用)-4m(响应)盆地系统思想为指导, 设定在原型约束下进行的从盆地到圈闭的系统网络按埋藏、热、生烃和运聚等四史系统综合的确定性数值模拟。
56.一种油气保存单元评价方法,包括:
57.获取油气保存单元的构造-沉积演化模型;
58.获取油气保存单元的盖层特征和烃源岩特征;
59.基于所述盖层特征得到盖层封盖性,基于所述烃源岩特征得到烃源岩评价结果,基于所述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得到关键构造期;
60.获取油气散失的资源量;
61.基于所述盖层封盖性、烃源岩评价结果、关键构造期和油气散失的资源量得到油气资源量和资源潜力;
62.基于所述油气资源量和资源潜力对所述油气保存单元进行评价。
63.可选的,所述获取油气保存单元的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包括:
64.基于所述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分析油气保存单元的类型;
65.所述油气保存单元的类型,包括残留型或重建型。
66.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盖层特征得到盖层封盖性,基于所述烃源岩特征得到烃源岩评价结果,包括:
67.基于盖层特征动态研究得到盖层关键构造期封盖性,基于烃源岩特征及tsm盆地模拟得到关键构造期烃源岩二次生烃量评价结果,基于扩散系数实验得到散失量结果;
68.对于重建型油气保存单元,基于烃源岩特征和tsm盆地模拟得到关键构造改造期前油气保存单元的烃源岩成熟度和滞留油量,再经tsm盆地模拟获得干酪根二次生烃量和关键构造改造后油气保存单元的滞留油二次生烃量;
69.基于所述烃源岩成熟度和滞留油得到修改后的tsm盆地模拟;
70.基于所述修改后的tsm盆地模拟中的参数得到烃源岩评价结果。
71.可选的,所述修改后的tsm盆地模拟中的参数,包括:
72.干酪根二次生气量、滞留油晚期裂解气量、运移趋势分析基础上估算的供烃量和晚期扩散散失量。
73.可选的,所述残留型油气保存单元为:
74.先期烃源岩在依次经埋藏、成熟、生烃、排烃和运聚过程生成运聚成藏的油气;
75.经过后期构造改造散失、扩散散失和水溶散失导致盖层的破坏的油气保存单元。
76.可选的,所述重建型油气保存单元为:
77.烃源岩在早期沉积埋藏的过程中依次经埋藏、成熟、生烃、排烃和运聚过程生成运聚成藏的油气;
78.经历后期地层的抬升生烃停止,再经历沉积埋深且超过埋藏的埋深深度的油气保存单元。
79.可选的,所述盖层特征,包括:
80.盖层埋藏史、盖层成岩史和孔隙演化史动态演化评价分析。
81.可选的,所述烃源岩特征,包括:
82.烃源埋藏史、烃源成熟史、烃源生烃史和油气运聚史。
83.可选的,所述油气散失的资源量为:
84.油气因构造、扩散或水溶因素散失的资源量。
85.实施例一:
86.如图1所示,一种油气保存单元评价方法,包括:
87.步骤s101:获取油气保存单元的构造-沉积演化模型;
88.步骤s102:获取油气保存单元的盖层特征和烃源岩特征;
89.步骤s103:基于所述盖层特征得到盖层封盖性,基于所述烃源岩特征得到烃源岩评价结果,基于所述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得到关键构造期;
90.步骤s104:获取油气散失的资源量;
91.步骤s105:基于所述盖层封盖性、烃源岩评价结果、关键构造期和油气散失的资源量得到油气资源量和资源潜力;
92.步骤s106:基于所述油气资源量和资源潜力对所述油气保存单元进行评价。
93.资源评价从本质上讲就是评价一个地区烃源岩生成了多少资源、运移与聚集了多少资源,经后期构造改造,在不同地史时期至今还能保存多少油气资源。而不同油气保存单
元的烃源岩生排烃过程和盖层的封盖性能有很多差异。一般来讲,目前中国南方海相油气保存单元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残留型”油气保存单元,即先期烃源岩在埋藏-成熟-生烃-排烃-运聚等过程生成运聚成藏的油气,经过后期构造改造导致盖层的破坏,还能残留多少油气资源。这种类型的资源评价方法是,先根据常规资源评价方法计算出关键构造期油气生成资源量,重点计算后期盖层演化造成的构造散失、扩散散失及水溶散失的散失资源量,最后生成油气资源量扣除散失油气资源量得到这种类型的油气资源;第二种是“重建型”油气保存单元,即烃源岩在早期沉积埋藏的过程中经历埋藏-成熟-生烃-排烃-运聚等过程,后经历后期地层的抬升生烃停止,再经历沉积埋深且超过第一次的埋深深度,一方面造成烃源岩中的干酪根二次生烃,另一方面造成滞留油晚期裂解生气,这两次的生烃及裂解构成了总的资源量,一般这种情况后期的盖层破坏对油气的影响相对较小,资源评价过程应重点考虑一次生烃运聚成藏的资源量与二次生烃及滞留油裂解运聚成藏的资源量,这两者构成了该类型油气保存单元的资源量。
94.可选的,所述获取油气保存单元的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包括:
95.基于所述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分析油气保存单元的类型;
96.所述油气保存单元的类型,包括残留型或重建型。
97.可选的,所述盖层特征,包括:
98.盖层埋藏史、盖层成岩史和孔隙演化史动态演化评价分析。
99.可选的,所述烃源岩特征,包括:
100.烃源埋藏史、烃源成熟史、烃源生烃史和油气运聚史。
101.可选的,所述油气散失的资源量为:
102.油气因构造、扩散或水溶因素散失的资源量。
103.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盖层特征得到盖层封盖性,基于所述烃源岩特征得到烃源岩评价结果,基于所述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得到关键构造期,包括:
104.基于盖层特征动态研究得到盖层关键构造期封盖性,基于烃源岩特征及tsm盆地模拟得到关键构造期烃源岩二次生烃量评价结果,基于扩散系数实验得到散失量结果;
105.对于重建型油气保存单元,基于烃源岩特征和tsm盆地模拟得到关键构造改造期前油气保存单元的烃源岩成熟度和滞留油量,再经tsm盆地模拟获得干酪根二次生烃量和关键构造改造后油气保存单元的滞留油二次生烃量;
106.基于所述烃源岩成熟度和滞留油得到修改后的tsm盆地模拟;
107.基于所述修改后的tsm盆地模拟中的参数得到烃源岩评价结果。
108.可选的,所述修改后的tsm盆地模拟中的参数,包括:
109.干酪根二次生气量、滞留油晚期裂解气量、运移趋势分析基础上估算的供烃量和晚期扩散散失量。
110.可选的,所述残留型油气保存单元为:
111.先期烃源岩在依次经埋藏、成熟、生烃、排烃和运聚过程生成运聚成藏的油气;
112.经过后期构造改造散失、扩散散失和水溶散失导致盖层的破坏的油气保存单元。
113.如图2所示,是“残留型”油气保存单元资源评价技术方法路线图,在构造-沉积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第一步,先通过关键构造期烃源埋藏史、成熟史、生烃史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开展烃源岩评价,计算出没有散失前的地区期望资源量;第二步,通过盖层埋藏史、
成岩史、孔隙演化史等分析,研究盖层的封盖性,从而计算出在油气成藏后可能的油气因构造、扩散、水溶等因素散失的资源量;第三步,进而计算出最终的资源量,分析资源潜力,进行区带评价与优选。
114.可选的,所述重建型油气保存单元为:
115.烃源岩在早期沉积埋藏的过程中依次经埋藏、成熟、生烃、排烃和运聚过程生成运聚成藏的油气;
116.经历后期地层的抬升生烃停止,再经历沉积埋深且超过埋藏的埋深深度的油气保存单元。
117.如图3所示,是“重建型”油气保存单元资源评价技术方法路线图,在构造-沉积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第一步,先通过tsm盆地模拟,研究烃源埋藏史、成熟史、生烃史及运聚史等,研究关键时期前烃源岩成熟度,计算烃源岩这个成熟度所生的烃,以及排出运聚成藏的资源量及滞留在烃源岩内的滞留油;其次,计算出关键构造期后,由于地层抬升的再次沉降,促使烃源岩再次生烃和滞留在烃源岩的滞留油裂解成气,这两部分的资源构成了最终的期望资源量。如果上覆盖层破坏严重,计算出油气的散失量,进而得出最终的资源量,分析资源潜力,进行区带评价与优选。
118.实施例二:
[0119]“重建型”以江汉平原区为例:
[0120]
江汉平原区,中古生代盆地遭受强烈构造变形改造,油气保存条件遭不同程度破坏;晚期叠加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一方面造成早期烃源岩二次生烃,一方面滞留油裂解供气,同时油气保存系统得以重建。以江汉平原二叠系烃源岩为例。
[0121]
根据江汉盆地沉积构造演化,二叠系烃源岩在震旦系-侏罗系末为基本连续沉积,二叠系烃源岩为一次性连续生烃。j3-k1的中燕山运动使下伏地层遭受强烈隆升和剥蚀,一次连续生烃中断。k2-e的断陷作用沉积了数千米的砂泥岩使下伏地层再次深埋,烃源岩二次生烃启动。
[0122]
通过盆地模拟手段,预测k2-e深埋前的起始成熟度、起始古地温和e 末成熟度、古地温平面分布,结合二次生烃发生的条件,圈定平原区二叠系烃源岩二次生烃有利区范围。如图4和图5所示。
[0123]
建立在埋藏史与热成熟度史模拟基础的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运用 tsm盆地模拟手段,得到二叠系烃源岩在各个阶段生烃量,如图6所示,二叠系源岩主要生烃期在t2末-j2末、j末-e末两个阶段。
[0124]
此时,资源量计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一次排出烃源岩层聚集成藏,另一部分与固体沥青一起滞留在烃源岩层内,在二次埋深后裂解成气,晚期供烃。
[0125]
通过不同岩性烃源岩生排烃模式确定研究区二叠系烃源岩ro=0.8,滞留油达80%,ro=1.0时达65%,ro=1.3时达40%,ro=2.0时达8%。由此,可以通过盆地模拟二叠系烃源岩至侏罗末的累计滞留油总量达8.377百万吨。这部分滞留油在晚期叠合盆地下二次深埋可裂解成气,根据合理的转化率可以得到滞留油裂解成气的资源量为670万吨。最后在根据e末ro 的二次演化生烃,通过盆地模拟得到二次生烃转化油气量。由此可以最总得到江汉平原区的资源量。
[0126]
实施例三:
[0127]
如图7所示,一种油气保存单元评价装置,包括:
[0128]
模型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油气保存单元的构造-沉积演化模型;
[0129]
特征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油气保存单元的盖层特征和烃源岩特征;
[0130]
特征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盖层特征得到盖层封盖性,基于所述烃源岩特征得到烃源岩评价结果,基于所述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得到关键构造期;
[0131]
资源量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油气散失的资源量;
[0132]
参数获取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盖层封盖性、烃源岩评价结果、关键构造期和油气散失的资源量得到油气资源量和资源潜力;
[0133]
评价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油气资源量和资源潜力对所述油气保存单元进行评价。
[0134]
可选的,所述获取油气保存单元的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包括:
[0135]
基于所述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分析油气保存单元的类型;
[0136]
所述油气保存单元的类型,包括残留型或重建型。
[0137]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盖层特征得到盖层封盖性,基于所述烃源岩特征得到烃源岩评价结果,基于所述构造-沉积演化模型得到关键构造期,包括:
[0138]
基于盖层特征动态研究得到盖层关键构造期封盖性,基于烃源岩特征及tsm盆地模拟得到关键构造期烃源岩二次生烃量评价结果,基于扩散系数实验得到散失量结果;
[0139]
对于重建型油气保存单元,基于烃源岩特征和tsm盆地模拟得到关键构造改造期前油气保存单元的烃源岩成熟度和滞留油量,再经tsm盆地模拟获得干酪根二次生烃量和关键构造改造后油气保存单元的滞留油二次生烃量;
[0140]
基于所述烃源岩成熟度和滞留油得到修改后的tsm盆地模拟;
[0141]
基于所述修改后的tsm盆地模拟中的参数得到烃源岩评价结果。
[0142]
可选的,所述修改后的tsm盆地模拟中的参数,包括:
[0143]
干酪根二次生气量、滞留油晚期裂解气和运移趋势。
[0144]
可选的,所述残留型油气保存单元为:
[0145]
先期烃源岩在依次经埋藏、成熟、生烃、排烃和运聚过程生成运聚成藏的油气;
[0146]
经过后期构造改造散失、扩散散失和水溶散失导致盖层的破坏的油气保存单元。
[0147]
可选的,所述重建型油气保存单元为:
[0148]
烃源岩在早期沉积埋藏的过程中依次经埋藏、成熟、生烃、排烃和运聚过程生成运聚成藏的油气;
[0149]
经历后期地层的抬升生烃停止,再经历沉积埋深且超过埋藏的埋深深度的油气保存单元。
[0150]
可选的,所述盖层特征,包括:
[0151]
盖层埋藏史、盖层成岩史和孔隙演化史动态演化评价分析。
[0152]
可选的,所述烃源岩特征,包括:
[0153]
烃源埋藏史、烃源成熟史、烃源生烃史和油气运聚史。
[0154]
可选的,所述油气散失的资源量为:
[0155]
油气因构造、扩散或水溶因素散失的资源量。
[0156]
本实施例主要包含“重建型”、“残留型”油气保存单元资源评价。前一种类型着重考虑烃源岩二次生烃及滞留油裂解供气两部分资源;后一种类型着重考虑油气散失的几种
可能及散失量。这种从不同成因导致的不同类型的保存单元资源评价方法更加接近实际地质情况,更加真实。
[0157]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