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器的固定装置及其应用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07761发布日期:2020-11-04 04:14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器的固定装置及其应用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云计算时代里,对服务器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高性能的计算处理和图形处理功能,cpu芯片的功耗越来越高,intel发布的新平台cpu芯片的功耗将超过300w,当前传统常用的普通2u散热器已经无法满足如此大功率cpu芯片的散热,热量无法及时散出会导致cpu芯片自身过温,引发cpu芯片降频,甚至由于过热损坏。同样,在服务器中,cpu过热也会引发机箱主板的种种问题,一方面主板也有被过热烧坏的风险,一方面cpu芯片性能的下降也会导致配合的内存和硬盘出现性能故障,一方面机箱的风扇需要更强的转速来缓解cpu的热量问题,由此引发严重的噪音和功耗问题。

为了高效的对cpu芯片进行散热,一方面通过远端散热器将cpu芯片热量传送到散热装置中风量较为集中,空间相对宽裕的远端,另一方面对cpu芯片四周空间的充分利用,布设近端散热器进行辅助散热。

如图1所示,通常情况下,远端散热器110中的远端散热器基板的111两端需要安装固定,远端散热器基板的111的一端需要与装设在pcb板121上的cpu芯片120固定,另一端需要通过螺钉112等连接器件与包含机箱壁130的机箱等应用cpu芯片120和散热器的外部装置固定,使得远端散热器110不会上下浮动。但是通常这两个端的固定安装面之间有很大的公差,cpu芯片120处的弹簧螺丝固定好后,远端散热器处的固定面(即远端散热器基板111)与机箱壁上装设的机箱螺柱113不会很好地贴合在一起。

一种情况是如图2所示,远端散热器基板111与机箱螺柱113之间有间隙,即机箱螺柱113长度存在偏下公差,那么连接远端散热器基板111和机箱螺柱113的螺钉112会一直往下锁,将远端散热器基板111向下压,形成图2这种安装状态,使得近端散热器与cpu芯片120表面接触不好,出现散热问题。

另一种情况是如图3所示,如果机箱螺柱113长度存在偏上公差,机箱螺柱113会将远端散热器基板111顶起来,形成图3这种安装状态,也会使得近端散热器与cpu芯片120表面接触不好,出现散热问题。

可见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将远端散热器110锁固,cpu芯片120处的近端散热器基板会被顶起或者被压翘起,导致近端散热器基板与cpu芯片120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的固定装置及其应用的散热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远端散热器的安装螺柱长度公差带来的cpu芯片与近端散热器接触不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器的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端,装设于散热器基板上;第二固定端,固定于一外部装置上,位于所述散热器基板下方且与所述散热器基板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隔;连接器件,包括:第一连接端,与所述散热器基板上的所述第一固定端连接;第二连接端,下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散热器基板,与所述第二固定端连接。控制端,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一固定端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的连接。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端为中空的第一外螺纹柱;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于所述控制端的下表面边沿,且装设于所述第一固定端外,为与所述第一外螺纹柱匹配的中空的第一内螺纹柱。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端为中空的第二内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于所述控制端的下表面中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之间具有间隔,且装设于所述第二固定端内,为与所述第二内螺纹柱匹配的第二外螺纹柱。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端为第三外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于所述控制端的下表面中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之间具有间隔,且装设于所述第二固定端外,为与所述第三外螺纹柱匹配的中空的第三内螺纹柱。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端为中空的第四内螺纹柱;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于所述控制端的下表面中部,且装设于所述第一固定端内,为与所述第四内螺纹柱匹配的第四外螺纹柱。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端为中空的第五内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底部,且装设于所述第二固定端内,为与所述第五内螺纹柱匹配的第五外螺纹柱。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一体成型为一根外螺纹柱。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端为第六外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底部,且装设于所述第二固定端外,为与所述第六外螺纹柱匹配的中空的第六内螺纹柱。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一体成型为一根上部为外螺纹柱,下部为中空的内螺纹柱的螺纹体。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端为形成于所述散热器基板内且贯通所述散热器基板的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端为连接于所述控制端下表面并与所述散热器基板中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下表面的外螺纹柱或内螺纹柱。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近端散热器,装设于待散热器件周围;远端散热器,一端连接于所述待散热器件,另一端通过如上所述的散热器的固定装置与外部装置固定。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散热器的固定装置及其应用的散热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于远端散热器基板上装设一螺柱固定端,且减短外部装置上装设的螺柱固定端的长度,将连接器件(螺钉)的上部与远端散热器基板固定,连接器件(螺钉)的下部与外部装置上装设的螺柱固定端固定,实现远端散热器的固定,可以有效解决远端散热器和近端散热器的两个固定安装面之间由于远端散热器的安装螺柱长度公差带来的cpu芯片与近端散热器接触不良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现有技术中远端散热器的基板的固定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显示为现有技术中机箱螺柱长度存在偏下公差时远端散热器的基板的固定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显示为现有技术中机箱螺柱长度存在偏上公差时远端散热器的基板的固定方式的示意图。

图4和图5显示为本发明中散热器的固定装置中第一固定端与第一连接端、第二固定端与第二连接端的一种结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发明中散热器的固定装置中区别于图4和图5中第二固定端与第二连接端的结构连接关系的第二固定端与第二连接端的另一种结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发明中散热器的固定装置中第一固定端与第一连接端、第一固定端与第二连接端的另一种结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8显示为本发明中散热器的固定装置中区别于图7中第二固定端与第二连接端的结构连接关系的第二固定端与第二连接端的另一种结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9显示为本发明中散热器的固定装置中第一固定端为形成于基板内的内螺纹时的一种结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0显示为本发明中散热器的固定装置中第一固定端为形成于基板内的内螺纹时的另一种结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10远端散热器

111远端散热器基板

112螺钉

113机箱螺柱

120cpu芯片

121pcb板

130机箱壁

200散热器的固定装置

210第一固定端

220第二固定端

230连接器件

231第一连接端

232第二连接端

233控制端

300远端散热器

310散热器基板

400机箱壁

500待散热器件

510pcb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4至图10。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的固定装置及其应用的散热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远端散热器的安装螺柱长度公差带来的cpu芯片与近端散热器接触不良的问题。

以下将详细阐述本实施例的一种散热器的固定装置及其应用的散热装置原理及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创造性劳动即可理解本实施例的一种散热器的固定装置及其应用的散热装置。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器的固定装置200,所述散热器的固定装置200包括:第一固定端210,第二固定端220以及连接器件230。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端210装设于散热器基板310上,即于散热器基板310上装设一固定端。

如图4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固定端210装设于散热器基板310上表面,即所述第一固定端210装设于散热器基板310外部。

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端210装设于散热器基板310中用于与外部装置的固定端位置处。

其中,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基板310为远端散热器300的基板,通过控制远端散热器300的基板的固定安装方式解决远端散热器300和近端散热器的两个固定安装面之间由于外部装置上固定端长度公差带来的待散热器件500与近端散热器接触不良的问题。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端220固定于一外部装置上,位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下方且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隔,相当于减短了外部装置上固定端的长度。

其中,所述外部装置为但不限于机箱,例如,所述第二固定端220固定于机箱壁400上。如图4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二固定端220固定于机箱壁400上作为示例展示所述散热器的固定装置200。

在本实施例中,在将所述散热器基板310固定时,所述第二固定端220并不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直接接触,所述第二固定端220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之间具有一定间隔,所述第二固定端220并不需要支撑所述散热器基板310,所述第二固定端220主要是用于支撑和固定所述连接器件230的下部。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连接器件230包括:第一连接端231,第二连接端232以及控制端233。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上的所述第一固定端21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下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固定端210和所述散热器基板310与所述第二固定端220连接。

更进一步地,由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的另一端已预先被固定于待散热器件500处,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在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上的所述第一固定端210连接过程中,保持所述散热器基板310装设有第一固定端210与已预先被固定的端水平,这样,所述待散热器件500处的近端连接器的基板不会受远端散热器300的散热器基板310的影响而被顶起或者被压翘起。在所述第一连接端231的底部端面在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的上表面正面接触后,所述连接器件230整体无法继续向下移动,完成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上的所述第一固定端210的连接。此时,所述连接器件230的第二连接端232被所述第二固定端220固定,也无法上下移动,所述远端散热器300的散热器基板310与所述待散热器件500的固定端保持水平,解决了由于第二固定端220的长度公差带来的待散热器件500与近端散热器接触不良的问题。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端233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和所述第一固定端210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232和所述第二固定端220的连接。

具体地,所述控制端233为一带一字或十字凹槽的螺帽,通过控制所述螺帽旋转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端231逐渐与所述第一固定端210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232逐渐与所述第二固定端220配合连接。

此外,所述控制端233也并不限于螺帽,所述控制端233还可以为旋转把手等可控结构,例如通过所述旋转把手的转动带动所述第一连接端231、第二连接端232进行相应移动,实现所述第一连接端231逐渐与所述第一固定端210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232逐渐与所述第二固定端220配合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下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固定端210和所述散热器基板310,在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上的所述第一固定端210连接过程中,由于所述第一连接端231逐渐向下运动,此时,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也向下逐渐运动,实现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与所述第二固定端220的配合连接。当所述第一连接端231的底部端面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的上表面正面接触后,所述第一连接端231无法继续向下移动,完成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上的所述第一固定端210的连接,同时所述第二连接端232被所述第二固定端220固定,也无法上下移动,完成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与所述外部装置上的所述第二固定端220的连接。

由上可见,本实施例的散热器的固定装置200通过于远端散热器300基板上装设第一固定端210,且减短外部装置上装设的第二固定端220的长度,将连接器件230的上部作为第一连接端231与远端散热器300基板固定,连接器件230的下部作为第二连接端232与外部装置上装设的第二固定端220固定,实现了远端散热器300的水平固定,可以有效解决远端散热器300和近端散热器的两个固定安装面之间由于远端散热器300的安装螺柱长度公差带来的cpu芯片与近端散热器接触不良的问题。

上述对本实施例中散热器的固定装置200的结构原理做了详细说明,以下对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端210、所述第二固定端220、所述连接器件230的具体结构和彼此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和所述第一固定端210的结构配合连接的第一种方式如下:

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固定端210为中空的第一外螺纹柱;所述第一连接端231连接于所述控制端233的下表面边沿,且装设于所述第一固定端210外,为与所述第一外螺纹柱匹配的中空的第一内螺纹柱。

即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可以为一个内螺纹柱,相对应地,所述第一固定端210为一个外螺纹柱,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在向下移动过程中,通过第一连接端231的内螺纹柱和所述第一固定端210的外螺纹柱的配合连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与所述第一固定端210的配合连接。

在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为一个内螺纹柱,所述第一固定端210为一个外螺纹柱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连接端232和所述第二固定端220有以下两种结构配合连接方式:

1)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固定端220为中空的第二内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232连接于所述控制端233的下表面中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之间具有间隔,且装设于所述第二固定端220内,为与所述第二内螺纹柱匹配的第二外螺纹柱。

此时,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32是通过所述控制端233进行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两者之间并无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为一内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为一个外螺纹柱。

此时,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为一个外螺纹柱,所述外部装置上装设的第二固定端220为一个内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232在向下移动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232的外螺纹柱和所述第二固定端220的内螺纹柱的配合连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与所述第二固定端220的配合连接。

2)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固定端220为第三外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232连接于所述控制端233的下表面中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之间具有间隔,且装设于所述第二固定端220外,为与所述第三外螺纹柱匹配的中空的第三内螺纹柱。

此时,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为一个内螺纹柱,所述外部装置上装设的第二固定端220为一个外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232在向下移动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232的内螺纹柱和所述第二固定端220的外螺纹柱的配合连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与所述第二固定端220的配合连接。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和所述第一固定端210的结构配合连接的第二种方式如下: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固定端210为中空的第四内螺纹柱;所述第一连接端231连接于所述控制端233的下表面中部,且装设于所述第一固定端210内,为与所述第四内螺纹柱匹配的第四外螺纹柱。

即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也可以为一个外螺纹柱,相对应地,所述第一固定端210为一个内螺纹柱,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在向下移动过程中,通过第一连接端231的外螺纹柱和所述第一固定端210的内螺纹柱的配合连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与所述第一固定端210的配合连接。

在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为一个外螺纹柱,所述第一固定端210为一个内螺纹柱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连接端232和所述第二固定端220有以下两种结构配合连接方式:

1)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固定端220为中空的第五内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232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底部,且装设于所述第二固定端220内,为与所述第五内螺纹柱匹配的第五外螺纹柱。

此时,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32是直接连接的,所述控制端233仅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31连接,通过控制第一连接端231转动连接,间接控制第二连接端23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两者之间上下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为一外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也为一个外螺纹柱。

其中,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与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优选但不限于为一体成型的一根外螺纹柱。

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为一个外螺纹柱,所述外部装置上装设的第二固定端220为一个内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232在向下移动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232的外螺纹柱和所述第二固定端220的内螺纹柱的配合连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与所述第二固定端220的配合连接。

2)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固定端220为第六外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232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底部,且装设于所述第二固定端220外,为与所述第六外螺纹柱匹配的中空的第六内螺纹柱。

此时,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32是直接连接的,所述控制端233仅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31连接,通过控制第一连接端231转动连接,间接控制第二连接端23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两者之间上下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为一外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为一个内螺纹柱。

其中,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与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优选但不限于为一体成型的一根上部为外螺纹柱,下部为中空的内螺纹柱的螺纹体。

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为一个内螺纹柱,所述外部装置上装设的第二固定端220为一个外螺纹柱,所述第二连接端232在向下移动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232的内螺纹柱和所述第二固定端220的外螺纹柱的配合连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与所述第二固定端220的配合连接。

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固定端210位于散热器基板310的内部,所述第一固定端210为形成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内且贯通所述散热器基板310的内螺纹。

此时,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为连接于所述控制端下表面并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中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柱。

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和所述第一固定端210的结构配合连接的方式如下:

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固定端210为形成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内部的内螺纹,即图4至图8中供所述第二连接端232穿过的所述散热器基板310的连接孔部分配置内螺纹,形成所述第一固定端210。

所述第一连接端231连接于所述控制端233的下表面中部,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为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中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柱。在所述第二连接端232穿过所述散热器基板310之后,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在向下移动过程中,第一连接端231的外螺纹与所述第一固定端210的内螺纹配合连接,当所述控制端233的下表面贴近所述散热器基板310的上表面时,完成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与所述第一固定端210的配合连接。

当所述第一固定端210为形成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内且贯通所述散热器基板310的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为与所述散热器基板310中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柱时,所述第二连接端232有以下两种结构:

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231下表面的外螺纹柱或内螺纹柱。此时,所述第二固定端220相对应地位内螺纹柱或外螺纹柱。

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和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优选为一体成型,所述控制端233仅与所述第一连接端231连接,通过控制第一连接端231转动连接,间接控制第二连接端232转动连接。

此时,所述第二连接端232与所述第二固定端220的连接关系与上述图7和图8中描述的所述第二连接端232和第二固定端220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近端散热器和远端散热器300;所述近端散热器装设于待散热器件500周围,所述远端散热器300一端连接于所述待散热器件500,另一端通过如上所述的散热器的固定装置200与外部装置固定。上述已经对散热器的固定装置200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远端散热器300利用待散热器件500远端空间进行散热,所述近端散热器利用待散热器件500的近端空间进行散热。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待散热器件500200为散热装置中的大功耗器件,例如所述待散热器件500500为cpu芯片,如图4所示,cpu芯片装设于pcb板510上。

所述远端散热器300为但不限于热管热交换器。所述热管热交换器可以远距离传输待散热器件500的热量,将吸收的待散热器件500的热量传输到风量较为集中,空间相对宽裕的远端,利用远端空间散热。

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热管热交换器为但不限于热虹吸管热交换器。

具体地,所述热管热交换器包括:蒸发器,冷凝器,蒸汽管路以及回流管路。

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蒸汽管路的入口连接,所述蒸汽管路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回流管路的入口连接,所述回流管路的液体输送到所述蒸发器的入口。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装设于待散热器件500上,优选将所述蒸发器安装于待散热器件500(cpu芯片)正上方,所述蒸发器吸收所述待散热器件500的热量后将内端的液体蒸发为气体;所述冷凝器通过蒸汽管路接收所述蒸发器中的气体,对接收的所述气体进行冷凝形成液体,并通过回流管路将所述液体输送到所述蒸发器中。

在待散热器件500温度很高时,通过蒸发器与待散热器件500表面的连接,将待散热器件500的热量传递至蒸发器,蒸发器开始内端的工质循环,然后通过蒸汽管路将热量传输至远端的冷凝器,热量自冷凝器排出,通过回流管理以液态方式回流至蒸发器,从而降低待散热器件500的温度。

本实施例中,于待散热器件500的近端空间布设近端散热器,充分利用近端空间进行辅助散热,提升整体散热能力。

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包括但不限于:导热组件和散热鳍片。

所述导热组件装设于所述蒸发器上表面,传导所述蒸发器上表面的热量;所述散热鳍片装设于所述导热组件上,对所述导热组件传导的热量进行散热。

通过所述导入组件将所述蒸发器的表面热量迅速传导到散热鳍片,通过散热鳍片进一步进行散热。

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组件为热管(heatpipe)或均温板(vc,vaporchamber)。

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一方面通过热管热交换器将待散热器件500的热量带到远端,利用了远端空间进行散热,一方面利用待散热器件500周围的散热空间进行局端散热,显著提升了大功率器件的散热能力。

本实施例中散热装置采用的远端散热器300通过上述散热器的固定装置200与外部装置固定,由于远端散热器300的散热器基板310的另一端已预先被固定于待散热器件500处,所述第一连接端231在与远端散热器300的所述散热器基板310上的所述第一固定端210连接过程中,保持所述散热器基板310装设有第一固定端210与已预先被固定的端水平,这样,所述远端散热器300的散热器基板310与所述待散热器件500的固定端保持水平,所述待散热器件500处的近端连接器的基板不会受远端散热器300的散热器基板310的影响而被顶起或者被压翘起,解决了由于第二固定端220的长度公差带来的待散热器件500与近端散热器接触不良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于远端散热器基板上装设一螺柱固定端,且减短外部装置上装设的螺柱固定端的长度,将连接器件(螺钉)的上部与远端散热器基板固定,连接器件(螺钉)的下部与外部装置上装设的螺柱固定端固定,实现远端散热器的固定,可以有效解决远端散热器和近端散热器的两个固定安装面之间由于远端散热器的安装螺柱长度公差带来的cpu芯片与近端散热器接触不良的问题。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有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