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排课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4559161发布日期:2021-04-06 12:09阅读:67来源:国知局
走班排课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申请属于教学应用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走班排课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智慧教育1.0的普遍实施和校园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成为当今教育现代化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当前教学应用中通过校园现有网络,整合各种多媒体资源和多种信息通知渠道进行排课、选课、课表查询、课程信息展示及上课和考勤管理,方便学生及时高效的获得走班排课的数据。然而,现有技术中走班排课系统大多基于一班一个的固定式电子班牌实现,需学生自行查看相关排课信息,且对学生上课的时间、地点及课程等信息没有对应监管,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从而导致学生的误课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走班排课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从而导致学生的误课率较高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走班排课方法,应用于云平台服务器,包括:

在获取到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生成与所述身份信息对应的课表信息;

将所述课表信息发送至本地服务端;

在接收到所述本地服务端基于所述课表信息发送的异常信息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异常信息生成第一提醒信号,所述异常信息为所述本地服务端在接收到近距签到感应端发送的签到数据与所述课表信息不匹配的情况下生成;

将所述第一提醒信号发送至移动智能终端,其中,所述第一提醒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移动智能终端发出误课提醒。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

所述将所述课表信息发送至本地服务端之后,还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本地服务端基于所述课表信息发送的签到信息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签到信息生成签到表;

将所述签到表发送至管理端;

接收所述管理端基于所述签到表生成的考勤信息并存储。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本申请第二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在获取到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生成与所述身份信息对应的课表信息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课表信息发送至移动智能终端;

在课前预设的时间内生成第二提醒信号;

将所述第二提醒信号发送至所述移动智能终端,其中,所述第二提醒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移动智能终端基于所述课表信息发出上课提醒。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走班排课方法,应用于本地服务端,包括:

接收云平台服务器发送的课表信息;

基于所述课表信息生成异常信息;

发送所述异常信息至所述云平台服务器,其中,所述异常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云平台服务器生成第一提醒信号,所述第一提醒信号用于指示移动智能终端发出误课提醒。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课表信息生成异常信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近距签到感应端发送的签到数据;

所述基于所述课表信息生成异常信息,包括:

在所述课表信息与所述签到数据不匹配的情况下,生成异常信息。

结合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本申请第二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接收近距签到感应端发送的签到数据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课表信息与所述签到数据相匹配的情况下,生成签到信息发送至点名系统进行展示;

上传至所述云平台服务器进行存储。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走班排课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在获取到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生成与所述身份信息对应的课表信息;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课表信息发送至本地服务端;

提醒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本地服务端基于所述课表信息发送的异常信息的情况下,根据所述异常信息生成第一提醒信号,所述异常信息为所述本地服务端在接收到近距签到感应端发送的签到数据与所述课表信息不匹配的情况下生成;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提醒信号发送至移动智能终端,其中,所述第一提醒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移动智能终端发出误课提醒。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走班排课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云平台服务器发送的课表信息;

比对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课表信息生成异常信息;

第三传输模块,用于发送所述异常信息至所述云平台服务器,其中,所述异常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云平台服务器生成第一提醒信号,所述第一提醒信号用于指示移动智能终端发出误课提醒。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在于:

云平台服务器在获取到学生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生成与该身份信息对应的课表信息,并将课表信息发送至本地服务端。学生上课时进行签到,本地服务端通过比对课表信息与该学生的签到数据,发现该学生签到数据与课表信息不匹配时,生成异常信息。云平台服务器接收到本地服务端反馈的异常信息后生成第一提醒信号,并将第一提醒信号发送至移动智能终端。随后移动智能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提醒信号发出误课提醒以提醒学生上课异常。该走班排课方法使得整个系统管理有序,能及时发现学生误课的情况并且发出提醒,有效降低学生的误课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走班排课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走班排课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走班排课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走班排课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走班排课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走班排课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走班排课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走班排课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走班排课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应当理解,当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

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为了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参见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走班排课系统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

云平台服务器101、本地服务端102、移动智能终端103、管理端104、近距签到感应端105、点名系统106和监控端107。其中云平台服务器101通讯连接本地服务端102、移动智能终端103、管理端104和监控端107;管理端104还与移动智能终端103和监控端107通讯连接;移动智能终端103还与监控端107和近距签到感应端105通讯连接;本地服务端102还通讯连接近距签到感应端105和点名系统106。

参见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走班排课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云平台服务器101,包括:

步骤s11,在获取到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生成与身份信息对应的课表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云平台服务器101与移动智能终端103和本地服务端102连接。系统管理人员将学生数据事先录入云平台服务器101并做好学校、班级等标签信息作为身份信息,移动智能终端103与身份信息做好唯一信息绑定。

云平台服务器101在获取到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根据每个学生所选科目、学习任务、学校教学资源及教室安排等信息进行科学排课,生成与每个身份信息对应的详细的课表信息,每个学生排课信息及上课教室信息均有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云平台服务器101可能是在获取到身份信息的情况下,自动生成与身份信息对应的课表信息。也有可能是在获取到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在接收到移动智能终端103或本地服务端102发出的指令后再生成与身份信息对应的课表信息。

步骤s12,将课表信息发送至本地服务端102;

本申请实施例中,云平台服务器101在生成课表信息后,将课表信息发送至本地服务端102。课表信息发送至本地服务端102可以是在生成课表信息后立即自动发送给本地服务端102,也可以是在接收到指令后发送给本地服务端102,还可以是在预设的时间内发送给本地服务端102。例如云平台服务器101每周将详细的课表信息发送到本地服务端102。

步骤s13,在接收到本地服务端102基于课表信息发送的异常信息的情况下,根据异常信息生成第一提醒信号,异常信息为本地服务端在接收到近距签到感应端发送的签到数据与课表信息不匹配的情况下生成;

本申请实施例中,本地服务端102接收到云平台服务器101发送的课表信息,课表信息包括课程名称、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信息。

在步骤s13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地服务端102还接收近距签到感应端105发送的签到数据,签到数据为近距签到感应端105读取移动智能终端103的信息获得。

本地服务端102通过将课表信息与签到数据进行比对,如发现有非本节课及本教室上课学生的身份信息,通过本地服务器比对分析后生成异常信息上传到云平台服务器101,云平台服务器101根据异常信息发起第一提醒信息到对应学生的移动智能终端103,移动智能终端103发起误课提醒,提醒走错教室或缺课学生迅速回归应到上课教室,有效降低学生的误课率。

另外,在步骤s13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地服务端102通过获取移动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将该定位信息与对应的课表信息进行比对,查看定位信息与课表信息是否匹配,其中对应的课表信息为移动智能终端绑定的身份信息的课表信息。本地服务端102基于定位信息与课表信息不匹配得情况生成异常信息,异常信息包括在学生所上课程名称不对,以及上课时间、上课教室不匹配等上课异常情况下生成。云平台服务器101在接收到异常信息的情况下,基于该异常信息生成第一提醒信号。

步骤s14,将第一提醒信号发送至移动智能终端103,其中,第一提醒信号用于指示移动智能终端103发出误课提醒。

本申请实施例中,云平台服务器101将第一提醒信息发送给对应的移动智能终端103,移动智能终端103接收到第一提醒信号后发出误课提醒。误课提醒包括但不限于将此第一提醒信息强制显示在对应的移动智能终端103显示界面,或可同时伴随震动提醒,或语音播报的形式提醒走错教室或缺课学生迅速回归应到上课教室上课,有效降低学生的误课率,一定程度上避免串课情况的发生。

在一个示例中,移动智能终端103包括无线通讯模块、近距通讯模块、一卡通模块、主控cpu、显示模块、学生信息展示模块,其中无线通讯模块、近距通讯模块和一卡通模块均支持绑定唯一学生身份信息,所绑定的身份信息在学生信息展示模块进行展示,展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姓名、班级信息,还可生成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可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

其中无线通讯模块主要用于与其他端之间通讯进行数据传输。近距通讯模块主要用于与教室内的签到设备通讯,实现课堂签到。一卡通模块可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可供获取所绑定的身份信息及其相关数据。主控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主要用于根据课表信息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及近距通讯模块在规定时间内发起签到。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第一提醒信息,还可同时伴随震动、语音播报等形式发出误课提醒。

在一个示例中,云平台服务器101还与管理端104、监控端107通讯,其中管理端104支持教师匹配对应学生,显示并管理学生的移动智能终端103设备状态及信息,监控端107支持家长用户注册登陆及对应学生帐号绑定,包括学生学习、考勤、运动、消费等数据查询。监控端107在接收到家长在监控端107输入的登陆操作后,与对应学生的身份信息及移动智能终端103形成绑定关系并在云平台服务器101保存。云平台服务器101将对应学生的课表信息发送至管理端104、监控端107,以便教师和家长查看。

在一个示例中,监控端107对移动智能终端103进行远程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在校数据查询、电话白名单管理、微聊名单管理、远程关机管理、闹钟设置管理、定位轨迹设置,以及学习情况、作业中心的查询及管理。例如,移动智能终端103将学生的学习、作业及在校的活动动态进行存储,监控端107绑定移动智能终端103后可调取存储在移动智能终端103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查看。另外监控端107可设置对于移动智能终端103的管理权限,对其电话白名单、微聊名单、远程关机、闹钟设置等进行管理。

参见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走班排课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

步骤s21,在获取到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生成与身份信息对应的课表信息;

步骤s22,将课表信息发送至本地服务端102;

步骤s23,在接收到本地服务端102基于课表信息发送的异常信息的情况下,根据异常信息生成第一提醒信号;

步骤s24,将第一提醒信号发送至移动智能终端103,其中,第一提醒信号用于指示移动智能终端103发出误课提醒;

步骤s25,在接收到本地服务端102基于课表信息发送的签到信息的情况下,根据签到信息生成签到表;

步骤s26,将签到表发送至管理端104;

步骤s27,接收管理端104基于签到表生成的考勤信息并存储。其中步骤s21至步骤s24与步骤s11至步骤s14相同,在此不做赘述。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25至步骤s27,详述如下:

在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25中,本地服务端102接收到云平台服务器101发送的课表信息,上课时本地服务端102采集学生签到数据。当学生签到数据与课表信息一致,本地服务端102基于课表信息生成签到信息发送至云平台服务器101。云平台服务器101在接收到签到信息的情况下,基于该签到信息生成签到表。

其中,云平台服务器101生成签到表可以是在接收到签到信息后立即自动生成签到表,也可以是在接收到指令后生成签到表,还可以是在预设的时间内生成签到表。例如云平台服务器101每天根据学生的签到信息生成对应的签到表。

在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26中,云平台服务器101将签到表发送至对应的管理端104,教师可在管理端104查看签到表。管理端104在接收到教师在管理端104输入的确认操作之后,响应于该确认操作生成考勤信息发送至云平台服务器101。

在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27中,云平台服务器101接收到考勤信息后存储,便于后续调档查看。通过经过多次确认最终形成考勤信息的方式,保证管理有序,实现考勤的准确性。

在一个示例中,考勤信息除了发送至云平台服务器101外,还发送至移动智能终端103以及监控端107,以便学生及其家长查看考勤情况。

参见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走班排课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

步骤s31,在获取到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生成与身份信息对应的课表信息;

步骤s32,将课表信息发送至本地服务端102;

步骤s33,在接收到本地服务端102基于课表信息发送的异常信息的情况下,根据异常信息生成第一提醒信号;

步骤s34,将第一提醒信号发送至移动智能终端103,其中,第一提醒信号用于指示移动智能终端103发出误课提醒;

步骤s35,将课表信息发送至移动智能终端103;

步骤s36,在课前预设的时间内生成第二提醒信号;

步骤s37,将第二提醒信号发送至移动智能终端103,其中,第二提醒信号用于指示移动智能终端103基于课表信息发出上课提醒。

其中步骤s31至步骤s34与步骤s11至步骤s14相同,在此不做赘述。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35至步骤s37,详述如下:

在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35中,云平台服务器101生成课表信息后发送给移动智能终端103,学生可在移动智能终端103查看自己的课表信息,包括课程名称、上课时间及上课教室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36中,云平台服务器101根据课表信息在上课前的预设时间内生成第二提醒信号。例如,云平台服务器101在每节课前五至十分钟生成第二提醒信息,移动智能终端103接收到第二提醒信息,会根据学生个人对应课表信息发起课前提醒,提醒内容包括下节课科目,下节课上课教室、上课时间等内容。

在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37中,并将第二提醒信号发送至移动智能终端103,移动智能终端103接收到第二提醒信号后,根据课表信息在其显示模块发出上课提醒。

参见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走班排课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方法应用于本地服务端102,包括:

步骤s41,接收云平台服务器101发送的课表信息;

步骤s42,基于课表信息生成异常信息;

步骤s43,发送异常信息至云平台服务器101,其中,异常信息用于指示云平台服务器101生成第一提醒信号,第一提醒信号用于指示移动智能终端103发出误课提醒。

本申请实施例中,应用于本地服务端102的方法与应用于云平台服务器101的方法相互对应。

在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41中,本地服务端102接收云平台服务器101发送的课表信息,课表信息包括课程名称、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42中,本地服务端102上课时采集在本教室上课的学生的签到数据,基于课表信息与签到数据做比对生成异常信息,异常信息包括在学生所上课程名称不对,以及上课时间、上课教室不匹配等上课异常情况下生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43中,将异常信息发送至云平台服务器101,而后云平台服务器101基于该异常信息生成第一提醒信号。第一提醒信号用于指示移动智能终端103发出误课提醒,误课提醒包括但不限于将此第一提醒信息强制显示在对应的移动智能终端103显示界面,或可同时伴随震动提醒,或语音播报的形式提醒走错教室或缺课学生迅速回归应到上课教室上课,有效降低学生的误课率,一定程度上避免串课情况的发生。

其中,本地服务端102可以用办公电脑、智能一体机及能支持近距签到感应端105工作的智能设备设置。

参见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走班排课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

步骤s51,接收云平台服务器101发送的课表信息;

步骤s52,接收近距签到感应端105发送的签到数据;

步骤s53,在课表信息与签到数据不匹配的情况下,生成异常信息;

步骤s54,发送异常信息至云平台服务器101,其中,异常信息用于指示云平台服务器101生成第一提醒信号,第一提醒信号用于指示移动智能终端103发出误课提醒。

其中步骤s51与步骤s41相同,步骤s54与步骤s43相同,在此不做赘述。与实施例四的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52、步骤s53,详述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52、步骤s53中,本地服务端102还接收近距签到感应端105发送的签到数据,通过将课表信息与签到数据进行比对,如发现有非本节课及本教室上课学生的身份信息,通过本地服务器比对分析后生成异常信息上传到云平台服务器101,云平台服务器101根据异常信息发起第一提醒信息到对应学生的移动智能终端103,移动智能终端103发起误课提醒,提醒走错教室或缺课学生迅速回归应到上课教室,有效降低学生的误课率。

在一个示例中,近距签到感应端105作为信息采集工具,在设置时间段内主动采集进入教室内学生情况,或接收移动智能终端103所发出附带身份信息的辅助信息完成签到,并生成签到数据上传至本地服务端102。近距签到感应端105通过与移动智能终端103的近距通讯模块交互完成签到。

在一个示例中,近距感应端设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像采集及对比分析、无线信号采集及对比分析等个体特征采集手段,以保障学生签到信息的准确性。

参见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走班排课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

步骤s61,接收云平台服务器101发送的课表信息;

步骤s62,接收近距签到感应端105发送的签到数据;

步骤s63,在课表信息与签到数据不匹配的情况下,生成异常信息;

步骤s64,发送异常信息至云平台服务器101,其中,异常信息用于指示云平台服务器101生成第一提醒信号,第一提醒信号用于指示移动智能终端103发出误课提醒;

步骤s65,在课表信息与签到数据相匹配的情况下,生成签到信息发送至点名系统106进行展示;

步骤s66,上传至云平台服务器101进行存储。

其中步骤s61至步骤s64与步骤s51至步骤s54相同,在此不做赘述。与实施例五的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65、步骤s66,详述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65中,当课表信息与近距签到感应端105发送的签到数据相匹配时,则说明学生上课正常,并未发生误课情况。本地服务端102在此情况下生成签到信息,并将该签到信息发送至点名系统106进行展示。

其中本地服务端102在课表信息与签到数据相匹配的情况下生成签到信息,可以是在比对发现课表信息与签到数据相匹配后立即自动生成,也可以是在接收到指令后生成,还可以是在预设的时间内生成。

其中点名系统106可包括应到学生人数、头像展示及实到学生人数、头像展示,可通过电脑或一体机相关设备运行相关系统程序并显示相关结果,方便教师及学生核对相关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步骤s66中,本地服务端102将该签到信息上传至云平台服务器101进行存储。

在一个示例中,云平台服务器101接收到签到信息后,将签到信息提供给移动智能终端103、管理端104和监控端107等,供学生、教师以及家长进行查询。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对应于上文实施例一的方法,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走班排课装置的结构框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参照图8,走班排课装置7包括:

获取模块71,用于在获取到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生成与身份信息对应的课表信息;

第一传输模块72,用于将课表信息发送至本地服务端102;

提醒模块73,用于在接收到本地服务端102基于课表信息发送的异常信息的情况下,根据异常信息生成第一提醒信号;

第二传输模块74,用于将第一提醒信号发送至移动智能终端103,其中,第一提醒信号用于指示移动智能终端103发出误课提醒。

对应于上文实施例四的方法,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走班排课装置的结构框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参照图9,走班排课装置8包括:

接收模块81,用于接收云平台服务器101发送的课表信息;

比对模块82,用于基于课表信息生成异常信息;

第三传输模块83,用于发送异常信息至云平台服务器101,其中,异常信息用于指示云平台服务器101生成第一提醒信号,第一提醒信号用于指示移动智能终端103发出误课提醒。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功能及带来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方法实施例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1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9,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90、存储器91以及存储在存储器91中并可在至少一个处理器9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92,例如第一目标边界或第二目标边界的确定程序、结束变换程序等。处理器90执行计算机程序92时实现上述任意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2所示的s11、s12和s13。

示例性的,计算机程序92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存储器91中,并由处理器90执行,以完成本申请。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计算机程序92在终端设备9中的执行过程。例如,计算机程序92可以被分割成获取模块71、第一传输模块72、提醒模块73、第二传输模块74(虚拟装置中的模块),各模块具体功能如下:

获取模块71,用于在获取到身份信息的情况下,生成与身份信息对应的课表信息;

第一传输模块72,用于将课表信息发送至本地服务端102;

提醒模块73,用于在接收到本地服务端102基于课表信息发送的异常信息的情况下,根据异常信息生成第一提醒信号;

第二传输模块74,用于将第一提醒信号发送至移动智能终端103,其中,第一提醒信号用于指示移动智能终端103发出误课提醒。

其中,处理器90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processor,ap)、基带处理器等处理器中的一种或多种。处理器90可以是无线路由器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处理器90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存储器9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9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91的指令,从而执行网络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9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比如存储待播放的声音信号的数据等。例如,该存储器91可以是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ddr或闪存flash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92被处理器90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92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的计算机程序92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92在被处理器90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计算机程序92包括计算机程序92代码,计算机程序92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计算机可读介质至少可以包括:能够将计算机程序92代码携带到拍照装置/终端设备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例如u盘、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可以是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