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03034发布日期:2021-07-23 21:20阅读:59来源:国知局
触控基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触控
技术领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触控基板及包括该触控基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amoled(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迅速发展,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屏和窄边框时代。为了给用户带来更优的使用体验,全面屏、窄边框、高分辨率、卷曲穿戴和/或折叠、主动笔应用等特征必将成为未来amoled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使得显示面板更轻更薄以适应以后的折叠及卷曲产品,fmloc(flexiblemultilayeroncell)技术被开发出来,为了满足人机更好的交互,主动笔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未来触控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目前的触控基板不能满足主动笔的性能。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
背景技术
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技术实现要素: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能满足主动笔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满足主动笔的触控基板及包括该触控基板的显示装置。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包括:第一主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主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多个第一支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主电极,且向所述第二主电极延伸,所述第一支电极中设置有第一开口;多个第二支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二主电极,且向所述第一主电极延伸,多个所述第二支电极与多个所述第一支电极交替排布,所述第二支电极中设置有第二开口;多个补充电极,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内。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电极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主电极对称设于所述第一主电极的两侧。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基板还包括:主导电桥,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主电极之间。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基板还包括:第二导电桥,连接于所述第一主电极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支电极之间。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基板还包括:第一导电桥,连接于所述第二主电极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支电极之间。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电极、所述第二主电极、所述第一支电极、所述第二支电极以及所述补充电极同层同材料设置,所述主导电桥、所述第二导电桥以及所述第一导电桥同层同材料设置。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与所述第二主电极相邻的所述第一支电极设置为矩形,其余的所述第一支电极包括第一横支和第一纵支,所述第一横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主电极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一纵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主电极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一纵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主电极,所述第一纵支的相对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支的一端形成“l”字形,所述第一横支向所述第二主电极一侧延伸;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支电极相对应的矩形或“l”字形。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电极包括第二横支和第二纵支,所述第二横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主电极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纵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主电极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横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主电极,所述第二横支的相对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纵支的一端形成“l”字形,所述第二纵支向所述第一主电极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为与所述第二支电极相对应“l”字形。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电极和所述第二主电极的宽度大于或等于三个像素间距且小于或等于五个像素间距,所述第一支电极、所述第二支电极和所述补充电极的宽度大于或等于两个像素间距且小于或等于三个像素间距。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一支电极形成触控感应电极,所述第二主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支电极形成触控驱动电极。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与所述第二主电极相邻的所述第一支电极设置为三角形,其余的所述第一支电极设置为长条形;所述第二支电极设置为长条形。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本公开的触控基板,在第一主电极上连接有多个第一支电极,第一支电极向第二主电极延伸,在第二主电极上连接有多个第二支电极,第二支电极向第一主电极延伸,且多个第二支电极与多个第一支电极交替排布,使得第二支电极和第一支电极分布较为均匀,提升互容值,满足手指触控性能;而且主动笔不管是触控到那个区域,均能与第一主电极、第一支电极、第二主电极或第二支电极形成电容,从而满足主动笔与触控感应电极以及触控驱动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要求,且均一性好。另外,在第一支电极中设置有第一开口,在第一开口内设置有补充电极,在第二支电极中设置有第二开口,在第二开口内也设置有补充电极,补充电极能够减小产生lgm的指标参数。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相关技术中触控基板的一个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触控基板的一个触控单元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触控感应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的触控驱动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公开触控基板的剖视层状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的触控基板与第一仿真铜柱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2中的触控基板与第一仿真铜柱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的触控基板与第二仿真铜柱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2中的触控基板与第二仿真铜柱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4中的主导电桥与第二主电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第一导电桥、第二导电桥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公开触控基板的一个触控单元另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公开触控基板的一个触控单元再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2中的2×2个触控单元形成的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3中的2×2个触控单元形成的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公开显示装置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显示基板;101、衬底基板;2、散热膜;31、第一背膜;32、第二背膜;4、显示结构;5、封装层;6、触控基板;61、第一主电极;62、第二主电极;63、第一支电极;631、第一横支;632、第一纵支;633、第一开口;64、第二支电极;641、第二横支;642、第二纵支;643、第二开口;65、补充电极;66、主导电桥;67、第一导电桥;68、第二导电桥;610、触控驱动电极;620、触控感应电极;6a、基底层;6b、第一触控金属层;6c、第一绝缘层;6d、第二触控金属层;6e、第二绝缘层;7、彩膜基板;8、光学胶层;9、盖板;10、主控电路板;11、保护胶层;12、支撑板;131、第一仿真铜柱;132、第二仿真铜柱。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在相关技术中,参照图1所示,为了减小产生lgm(lowgroundmass,弱接地)的指标参数,lgm产生原因:使用手机的场景为躺在床上玩手机,此时的人体为弱接地状态,我们手机屏为电容屏,此时手指触控屏幕,由于弱接地,故手指从屏幕转移走的电荷量较少,触控ic侦测到的信号较弱,进而导致触控不灵敏甚至乱报点的现象。在触控基板中设计有大块的补充电极65(dummypattern),使得fmloc显示面板中的补充电极65一般大于或等于3.8mm且小于或等于4.2mm;正是因为这种大块补充电极65的存在,使得fmloc显示面板不能满足主动笔的性能。具体因为主动笔直径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1.5mm,当主动笔触控在补充电极65区域的时候,主动笔与触控感应电极620以及触控驱动电极610之间的耦合电容会很小,不能满足主动笔性能需求。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参照图2、图3以及图4所示,该触控基板可以包括第一主电极61、第二主电极62、多个第一支电极63、多个第二支电极64以及多个补充电极65;第一主电极6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主电极62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多个第一支电极63连接于第一主电极61,且向第二主电极62延伸,第一支电极63中设置有第一开口633;多个第二支电极64连接于第二主电极62,且向第一主电极61延伸,多个第二支电极64与多个第一支电极63交替排布,第二支电极64中设置有第二开口643;多个补充电极65设于第一开口633和第二开口643内。本公开的触控基板,在第一主电极61上连接有多个第一支电极63,第一支电极63向第二主电极62延伸,在第二主电极62上连接有多个第二支电极64,第二支电极64向第一主电极61延伸,且多个第二支电极64与多个第一支电极63交替排布,使得第二支电极64和第一支电极63分布较为均匀,提升互容值,满足手指触控性能;而且主动笔不管是触控到那个区域,均能与第一主电极61、第一支电极63、第二主电极62或第二支电极64形成电容,从而满足主动笔与触控感应电极620以及触控驱动电极610之间的耦合电容要求,且均一性好。另外,在第一支电极63中设置有第一开口633,在第一开口633内设置有补充电极65,在第二支电极64中设置有第二开口643,在第二开口643内也设置有补充电极65,补充电极65能够减小产生lgm的指标参数。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触控基板可以包括基底层6a,基底层6a的材质可以为有机材料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有机材料pet能够起到绝缘以及支撑触控基板的作用。基底层6a的材质还可以pi(聚酰亚胺)。当然,基底层6a的材质还可以是其他无色透明绝缘材料,例如,无机材料氮化硅、氧化硅等等。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所示,在基底层6a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触控金属层6b,在第一触控金属层6b的远离基底层6a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绝缘层6c,在第一绝缘层6c远离基底层6a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触控金属层6d,在第二触控金属层6d的远离基底层6a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绝缘层6e。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触控基板用于显示装置时,也可以不设置基底层6a,而是将第一触控金属层6b直接形成在封装层5上如图16所示。第一触控金属层6b可以包括第一主电极61、第一支电极63、第二主电极62以及第二支电极64,即第一主电极61、第二主电极62、第一支电极63、第二支电极64以及补充电极65同层同材料设置。第二触控金属层6d可以包括主导电桥66、第一导电桥67、第二导电桥68,即主导电桥66、第二导电桥68以及第一导电桥67同层同材料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同层同材料设置就是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触控基板还可以包括触控感应引线、触控感应接地引线、触控驱动引线以及触控驱动接地引线(图中均未示出),触控感应引线可以与第一主电极61连接,触控驱动引线可以与第二主电极62连接;触控感应引线、触控感应接地引线、触控驱动引线以及触控驱动接地引线可以设置在第一触控金属层6b,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触控金属层6d。当然,触控感应引线可以与第二主电极62连接,触控驱动引线可以与第一主电极61连接,这种情况下,第二主电极62与第二支电极64形成触控感应电极620,第一主电极61与第一支电极63形成触控驱动电极610。请继续参照图2-图4所示,下面对第一触控金属层6b中的各个电极进行详细说明。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主电极61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主电极61设置为长条状。第二主电极62可以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二主电极62也设置为长条状。第二主电极62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二主电极62对称设于第一主电极61的两侧,且两个第二主电极62位于第一主电极61的中心线上,第一主电极61位于第二主电极62两侧的两部分基本相同。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二主电极62可以设置为三个、四个或更多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第二主电极62可以均匀排布于第一主电极61的两侧。第一主电极61和第二主电极62的宽度均是大于或等于三个像素间距且小于或等于五个像素间距。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可以是图中所示的x方向,也就是横向;第二方向可以是图中所示的y方向,也就是纵向。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支电极63连接于第一主电极61,且向第二主电极62延伸。多个第一支电极63可以是两两对称地设置在第一主电极61的两侧。多个第一支电极63相对于第二主电极62也可以是两两对称的。具体地,与第二主电极62相邻的四个第一支电极63由于设置在拐角处,因此设置为矩形;其余的第一支电极63可以包括第一横支631和第一纵支632,第一横支631和第一纵支632均设置为长条状,第一横支63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主电极61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纵支63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主电极62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纵支63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主电极61,第一纵支632的相对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横支631的一端形成“l”字形,第一横支631向第二主电极62一侧延伸。第一横支631的长度和第一纵支632的长度随着与第一主电极61和第二主电极62交叉位置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使得第一支电极63的整体长度随着与第一主电极61和第二主电极62交叉位置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在第一支电极63中设置有第一开口633。具体地,设置在矩形的第一支电极63中的第一开口633也为矩形;设置在“l”字形的第一支电极63中的第一开口633也为l”字形。在第一开口633内设置有补充电极65,补充电极65的形状与第一开口633的形状相同,即设置在矩形的第一开口633中补充电极65也为矩形,设置在“l”字形的第一开口633中补充电极65也为“l”字形。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支电极64连接于第二主电极62,且向第一主电极61延伸。多个第二支电极64可以是两两对称地设置在第二主电极62的两侧。多个第二支电极64相对于第一主电极61也可以是两两对称的。具体来说,由于在四个拐角处已经设置了第一支电极63,因此,第二支电极64均设置为“l”字形;第二支电极64可以包括第二横支641和第二纵支642,第二横支641和第二纵支642均设置为长条状,第二横支64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主电极61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纵支64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主电极62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横支64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主电极62,第二横支641的相对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纵支632的一端形成“l”字形,第一纵支632向第一主电极61一侧延伸。第二横支641的长度和第二纵支642的长度随着与第一主电极61和第二主电极62交叉位置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使得第二支电极64的整体长度随着与第一主电极61和第二主电极62交叉位置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在第二支电极64中设置有第二开口643。具体地,设置在“l”字形的第二支电极64中的第二开口643也为l”字形。在第二开口643内设置有补充电极65,补充电极65的形状与第二开口643的形状相同,即设置在“l”字形的第二开口643中补充电极65也为“l”字形。多个第二支电极64与多个第一支电极63交替排布。具体为:相邻两个第一支电极63为间隔排布,即相邻两个第一支电极63之间设置有间隔空间。第二支电极64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支电极63之间的间隔空间内,使得多个第二支电极64与多个第一支电极63交替排布。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支电极63、第二支电极64和补充电极65的宽度大于或等于两个像素间距且小于或等于三个像素间距。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电极63的宽度和第二支电极64的宽度并不包括中间的补充电极65的宽度,而是补充电极65一侧的第一支电极63和第二支电极64的宽度。如此设置,主动笔无论与那里接触,主动笔与触控感应电极620(第一主电极61和多个第一支电极63)或触控驱动电极610(第二主电极62和多个第二支电极64)之间均能形成电容,且耦合电容不会很小,能够满足主动笔性能需求。参照图6所示的图1中的触控基板与第一仿真铜柱131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参照图7所示的图2中的触控基板与第一仿真铜柱131的位置结构示意图。第一仿真铜柱131的直径大约是1.5mm。如表一所示的图1中的触控基板和图2中的触控基板分别与主动笔(第一仿真铜柱131)仿真数据对比表。第一仿真铜柱131与触控驱动电极610的电容为cftx,第一仿真铜柱131与触控感应电极620的电容为cfrx。评价主动笔性能好坏的重要参数为主动笔与触控基板的电极的耦合电容(即cftx与cfrx)越大越好,如图6和表一所示,在中心区域(就是触控单元几何上的中心区域)主动笔与触控基板的电极之间耦合电容较大,而在大片补充电极区域笔主动与触控基板的电极之间耦合电容较小(称为worst点)。表一从表一中可以得到:使用图2中的触控基板时,主动笔(第一仿真铜柱131)在任何位置,产生的耦合电容相差不大,而且电容值较大,能够满足主动笔性能需求,不会产生worst点。参照图8所示的图1中的触控基板与第二仿真铜柱132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参照图9所示的图2中的触控基板与第二仿真铜柱132的位置结构示意图。第二仿真铜柱132的直径大约是4mm。如表二所示的图1中的触控基板和图2中的触控基板分别与主动笔(第二仿真铜柱132直径4mm)仿真数据对比表。表中:cm(nofinger)是没有手指触控时触控驱动电极tx与触控感应电极rx之间产生的耦合电容,又叫做tx/rx的互电容,cm’(withfinger)是有手指触控时触控驱动电极tx与触控感应电极rx之间的互电容,deltacm是cm(nofinger)-cm’(withfinger)的值,deltacm/cm是互电容变化率,cp_tx(nofinger)是触控驱动电极tx相对于阴极的耦合电容,cp_rx(nofinger)是触控感应电极rx相对于阴极的耦合电容。表二图1中的触控基板图2中的触控基板cm(nofinger)(pf)1.071.15cm’(withfinger)(pf)0.9521.023deltacm(pf)0.1180.127deltacm/cm11.03%11.04%cftx(pf)0.560.56cfrx(pf)0.5670.55cp_tx(nofinger)(pf)8.3658.936cp_rx(nofinger)(pf)8.6068.853rtx(单位:ω)32.9234.26rrx(单位:ω)34.6333.47从表二中可以得到:图2中的触控基板在主动笔性能提升的同时,手指触控性能较图1中的触控基板触控性能差不多。第一主电极61、第二主电极62、第一支电极63、第二支电极64以及补充电极65均设置为金属网状结构,即第一触控金属层6b在触控区设置为金属网状结构,在第一主电极61、第二主电极62、第一支电极63、第二支电极64以及补充电极65的相邻处将金属网状结构断开形成上述不同的电极。下面对第二触控金属层6d中的各个导电桥进行详细说明。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在两个第二主电极62之间连接有主导电桥66;在第一主电极61两侧的两个第二支电极64之间连接有第二导电桥68;在第二主电极62两侧的两个第一支电极63之间连接有第一导电桥67。具体地,参照图4以及图10所示,在第二绝缘层6e上设置有四个第一过孔,其中两个第一过孔一一对应地连通至两个第二主电极62的相互靠近的两个端部,另外两个第一过孔也是一一对应地连通至两个第二主电极62的相互靠近的两个端部;即一个第二主电极62的端部设置有两个过孔。主导电桥66通过第一过孔与两个第二主电极62连接。在第二绝缘层6e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过孔,两个第二过孔形成一对,一对第二过孔一一对应地连通至相对于第一主电极61对称的两个第二支电极64,第二导电桥68通过第二过孔与两个第二支电极64连接。参照图3以及图11所示,在第二绝缘层6e上设置有多个第三过孔,两个第三过孔形成一对,一对第三过孔一一对应地连通至相对于第二主电极62对称的两个第一支电极63,第一导电桥67通过第三过孔与两个第一支电极63连接。第一主电极61和多个第一支电极63形成触控感应电极620,第二主电极62和多个第二支电极64形成触控驱动电极610。当然,也可以是第一主电极61和多个第一支电极63形成触控驱动电极610,第二主电极62和多个第二支电极64形成触控感应电极620。触控感应电极620的电流是通过第一主电极61输入,并流至第一主电极61两侧的第一支电极63,通过第一导电桥67将第二主电极62两侧的两个第一支电极63导通连接后,使得触控感应电极620形成并联电阻结构,从而降低触控感应电极620的电阻,提升充电频率。触控驱动电极610的电流是通过第二主电极62输入,并流至第二主电极62两侧的第二支电极64,通过主导电桥66将第二主电极62连接保证电路的通畅,通过第二导电桥68将第一主电极61两侧的两个第二支电极64导通连接后,使得触控驱动电极610形成并联电阻结构,从而降低触控驱动电极610的电阻,提升充电频率。如表三所示的第一支电极63和第二支电极64未连接时的普通结构和第一支电极63和第二支电极64连接后的桥接结构触控感应电极620的电阻rrx和触控驱动电极610rtx的电阻对比表。表三普通结构桥接结构rtx(单位:ω)32.9216.8rrx(单位:ω)34.6318.6从表三中可以得到,桥接结构的电阻是普通结构的电阻的大约二分之一。另外,第一触控金属层6b中各个电极的结构不限于上述说明,参照图12所示,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触控基板中的一个触控单元可以仅包括上述示例实施方式中触控单元的四分之一,即第一主电极61的一端和第二主电极62的一端相邻设置。当然,触控基板中的一个触控单元也可以仅包括上述示例实施方式中触控单元的二分之一。还有,参照图13所示,第一主电极61和第二主电极62的结构与图2-图3中的第一主电极61和第二主电极62的结构相同。而第一支电极63和第二支电极64均可以设置为直线形,例如,第一支电极63大约倾斜45度向第二主电极62延伸,第二支电极64也是大约倾斜45度向第一主电极61延伸。需要说明的是,靠近第二主电极62的第一支电极63由于设置在拐角处,第一支电极63设置为三角形。当然,在将部分第二支电极64设置在拐角处时,第二支电极64也可以设置为三角形。上述是触控基板中一个触控单元的具体结构,触控基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单元,参照图14所示2×2个触控单元形成的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一方向上两个触控单元形成一行,两行触控单元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即形成2×2的排列结构。位于同一行的触控单元的第一主电极61通过第一连接部依次连接,多个触控单元的第一主电极61可以直接设置为连接为一体的结构,即第一连接部和第一主电极61均设置在第一触控金属层6b;位于同一列(第二方向)的触控单元的第二主电极62通过第二连接部依次连接,第二连接部和第二主电极62均设置在第一触控金属层6b,第一主电极61和第二主电极62形成网状结构。参照图15所示,2×2个触控单元也可以对角连接,同样也是位于同一行的触控单元的第一主电极61通过第一连接部依次连接,多个触控单元的第一主电极61可以直接设置为连接为一体的结构,即第一连接部和第一主电极61均设置在第一触控金属层6b;位于同一列(第二方向)的触控单元的第二主电极62通过第二连接部依次连接,第二连接部可以设置为桥接结构,即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触控金属层同层设置。进一步的,本公开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参照图16所示的,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6。触控基板6的具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该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显示基板1,设置在显示基板1一侧的封装层5,设置在封装层5的远离显示基板1一侧的触控基板6,设置在触控基板6的远离显示基板1一侧的彩膜基板7,设置在彩膜基板7的远离显示基板1一侧的光学胶层8,设置在光学胶层8的远离显示基板1一侧的盖板9。在显示基板1的远离封装层5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背膜31,设置在第一背膜31的远离显示基板1一侧的散热膜2。其中,显示基板1包括显示结构4和衬底基板101,衬底基板101与第一背膜31相贴合,显示结构4设置在衬底基板101的远离第一背膜31的一侧。显示基板1的一端与主控电路板10绑定连接,连接主控电路板10的端部被弯折到显示基板1的非显示侧以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在显示基板1的连接主控电路板10的端部朝向散热膜2的一侧有第二背膜32,该第二背膜32和散热膜2之间设有支撑板12,用于支撑形成弯折空间。在显示基板1弯折处的弯折区外侧设置有保护胶层11,即保护胶层11设于显示结构4的远离衬底基板101的一侧。触控基板6通过设置在显示基板1上的通孔与显示基板1上的信号引出线相连接,触控基板6的信号通过显示基板1连接至主控电路板10。显示基板1和封装层5、触控基板6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类型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常用的显示装置类型均可,具体例如手机等移动装置、手表等可穿戴设备、vr装置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用途进行相应地选择,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还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以显示器为例,具体例如外壳、电路板、电源线,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示例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示例实施方式提供的触控基板6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
技术领域
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