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的景观设计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8915961发布日期:2022-02-16 10:4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BIM的景观设计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一种基于bim的景观设计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bim的景观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bim的景观设计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是全寿命期工程项目或其组成部分物理特征、功能特性及管理要素的共享数字化表达。随着bim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和应用,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bim数据和管理平台,并相应的建立自己的企业bim标准。bim数据是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的基本数据和共享单元,bim数据包括几何信息和业务信息,其中,几何信息表示建筑物或构件的空间位置及自身形状(如长、宽、高等)的一组参数,通常还包含构件之间空间相互约束关系,如相连、平行、垂直等关系;业务信息是建筑物及构件除几何信息以外的其它信息,如材料信息、价格信息及各种专业参数信息等。现有的景观设计通过传统的模型进行建模时设计的效率低,同时传统的模型数据繁多解析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bim的景观设计方法及系统。
4.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bim的景观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景观设计模型bim,将景观模型bim的运行步骤进行细分,在模型生成前需要将输入相应的信息,对这些与模型相对应的关键词进行定义;s2:模型bim分类,对定义好的关键词进行合理的分类,分类中对每个细小的类别中在进行细分;s3:数据对象化,将定义好的数据分类后进行bim数据对象化,并将相对于的数据对象添加相应的标识,通过标识可以通过外观直观的展示,同时建立相应的公式,输入相应的关键词后自动生成相应的景观实物;s4:将数据对象设置与之对应的参数和信息,同时将数据对象和对应的数据建立相应的联系,再将数据和数据对象进行整合形成数据库;s5:向数据库中添加大量的素材,通过关键词的输入生成不同的景观实物来丰富数据库,从而方便后期对景观实物的直接调用;s6:构建三维场景,数据库中的每个景观模型相互组合生成了一个三维的空间,通过在三维的空间内设置不同的景观模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最后将形成的景观模具进行存储保存,同时将不同的景观模型上传到bim景观模型的云服务器中形成相应的模型库,最后登录云服务器可以直接对模型进行下载直接使用。
5.优选地,所述模型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对景观的尺寸进行一定的设定,使模型和实物景观的规格接近1比1,进而使设计出的景观模型更加立体和形象。
6.优选地,所述数据对象化的过程中需要对定义的标识实物信息先进行收集,要对标识进行检查避免出现重复或相同标识的情况。
7.一种基于bim的景观设计的系统,包括模型定义模块、模型分类模块、数据对象化模块、整合模块、数据收集模块和场景构建模块,模型定义模块主要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定义,通过对数据进行定义便于对数据进行分类,通过模型分类模块将定义后的数据在进行依次分类,分类后可以避免数据出现混乱,进而便于对数据进行调取,数据对象化模块将数据赋予与之对应的唯一标识,从而方便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设计时直接对数据进行调用。
8.优选地,所述整合模块是将对象化的数据在添加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同时再将数据和标识建立联系,然后将数据进行汇总整合形成数据库。
9.优选地,所述数据收集模块是对数据库进行丰富,将各种不同的景观模型通过收集模块输入数据库中,方便设计人员随时直接调用,场景构建模块是根据设计人员选择不同的景观模型来组成不同的设计场景,可以更加直观的显示景观模型的位置以及各其它景观模型之间的搭配构建的新景观,通过多个模块之间的配合,提高了数据的转化效率。
10.本发明中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中通过多个模块之间的配合从而降低了模型生成的时间,同时通过将生成的模型上传云服务器进行备份,通过后期的关键词搜索可以直接进行使用,同时在bim模型中建立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直接进行调用,解决了传统模型需要新建的问题。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bim的景观设计方法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bim的景观设计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3.实施例一参照图1-2,一种基于bim的景观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景观设计模型bim,将景观模型bim的运行步骤进行细分,在模型生成前需要将输入相应的信息,对这些与模型相对应的关键词进行定义;s2:模型bim分类,对定义好的关键词进行合理的分类,分类中对每个细小的类别中在进行细分;s3:数据对象化,将定义好的数据分类后进行bim数据对象化,并将相对于的数据对象添加相应的标识,通过标识可以通过外观直观的展示,同时建立相应的公式,输入相应的关键词后自动生成相应的景观实物;s4:将数据对象设置与之对应的参数和信息,同时将数据对象和对应的数据建立相应的联系,再将数据和数据对象进行整合形成数据库;s5:向数据库中添加大量的素材,通过关键词的输入生成不同的景观实物来丰富数据库,从而方便后期对景观实物的直接调用;s6:构建三维场景,数据库中的每个景观模型相互组合生成了一个三维的空间,通
过在三维的空间内设置不同的景观模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最后将形成的景观模具进行存储保存,同时将不同的景观模型上传到bim景观模型的云服务器中形成相应的模型库,最后登录云服务器可以直接对模型进行下载直接使用。
14.本发明中,模型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对景观的尺寸进行一定的设定,使模型和实物景观的规格接近1比1,进而使设计出的景观模型更加立体和形象,数据对象化的过程中需要对定义的标识实物信息先进行收集,要对标识进行检查避免出现重复或相同标识的情况。
15.一种基于bim的景观设计的系统,包括模型定义模块、模型分类模块、数据对象化模块、整合模块、数据收集模块和场景构建模块,模型定义模块主要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定义,通过对数据进行定义便于对数据进行分类,通过模型分类模块将定义后的数据在进行依次分类,分类后可以避免数据出现混乱,进而便于对数据进行调取,数据对象化模块将数据赋予与之对应的唯一标识,从而方便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设计时直接对数据进行调用,整合模块是将对象化的数据在添加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同时再将数据和标识建立联系,然后将数据进行汇总整合形成数据库,数据收集模块是对数据库进行丰富,将各种不同的景观模型通过收集模块输入数据库中,方便设计人员随时直接调用,场景构建模块是根据设计人员选择不同的景观模型来组成不同的设计场景,可以更加直观的显示景观模型的位置以及各其它景观模型之间的搭配构建的新景观,通过多个模块之间的配合,提高了数据的转化效率。
16.实施例二参照图1-2,一种基于bim的景观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景观设计模型bim,将景观模型bim的运行步骤进行细分,在模型生成前需要将输入相应的信息,对这些与模型相对应的关键词进行定义;s2:模型bim分类,对定义好的关键词进行合理的分类,分类中对每个细小的类别中在进行细分;s3:数据对象化,将定义好的数据分类后进行bim数据对象化,并将相对于的数据对象添加相应的标识,通过标识可以通过外观直观的展示,同时建立相应的公式,输入相应的关键词后自动生成相应的景观实物;s4:将数据对象设置与之对应的参数和信息,同时将数据对象和对应的数据建立相应的联系,再将数据和数据对象进行整合形成数据库;s5:向数据库中添加大量的素材,通过关键词的输入生成不同的景观实物来丰富数据库,从而方便后期对景观实物的直接调用;s6:构建三维场景,数据库中的每个景观模型相互组合生成了一个三维的空间,通过在三维的空间内设置不同的景观模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最后将形成的景观模具进行存储保存,同时将不同的景观模型上传到bim景观模型的云服务器中形成相应的模型库,最后登录云服务器可以直接对模型进行下载直接使用。
17.本发明中,模型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对景观的尺寸进行一定的设定,使模型和实物景观的规格接近1比1,进而使设计出的景观模型更加立体和形象,数据对象化的过程中需要对定义的标识实物信息先进行收集,要对标识进行检查避免出现重复或相同标识的情况。
18.一种基于bim的景观设计的系统,包括模型定义模块、模型分类模块、数据对象化模块、整合模块、数据收集模块、搜索模块和场景构建模块,模型定义模块主要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定义,通过对数据进行定义便于对数据进行分类,通过模型分类模块将定义后的数据在进行依次分类,分类后可以避免数据出现混乱,进而便于对数据进行调取,数据对象化模块将数据赋予与之对应的唯一标识,从而方便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设计时直接对数据进行调用,整合模块是将对象化的数据在添加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同时再将数据和标识建立联系,然后将数据进行汇总整合形成数据库,数据收集模块是对数据库进行丰富,将各种不同的景观模型通过收集模块输入数据库中,方便设计人员随时直接调用,场景构建模块是根据设计人员选择不同的景观模型来组成不同的设计场景,可以更加直观的显示景观模型的位置以及各其它景观模型之间的搭配构建的新景观,通过多个模块之间的配合,提高了数据的转化效率,通过设置搜索模块可以更加快速的搜索关键词,进而进一提高设计的效率,同时搜索模块伴随的扩展联想的功能,在搜索关键词时可以将周边与之相关的景观模型一同展示,以便设计人员随时调用。
1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