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小路面损伤准则的车辆间距计算方法、装置和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1660848发布日期:2022-09-27 23:0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最小路面损伤准则的车辆间距计算方法,用于降低车辆对道路路面的损伤,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立道路路面材料的本构模型;计算道路路面温度场;根据所述车辆的载重、所述道路路面温度场以及道路路面的结构与材料特征,来计算车辆的尾端车轴对路面的力学响应,以便获取所述道路路面在所述尾端车轴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拉应力峰值与压应力峰值之间的距离,并将所述距离做为最小路面损伤间距;根据所述最小路面损伤间距确定车辆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最小路面损伤准则的车辆间距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本构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包括公式:其中δ
ij
为克罗内克符号,e(t)为松弛模量,ξ(t)为温度调整函数,∈
kk
为体应变张量,e
ij
为偏应变张量,v为泊松比;所述温度调整函数的公式为:其中a
t
为温度调整系数,其符合公式其中c1与c2为材料参数;所述松弛模量的公式为:其中e
i
为材料的粘弹性模量;ρ
i
为松弛时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最小路面损伤准则的车辆间距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道路路面温度场包括:根据道路路面的结构与材料特征、道路路面日照辐射功率、道路路面逆辐射功率、道路路表热对流功率以及路面内部热传导功率,来计算道路路面温度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最小路面损伤准则的车辆间距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道路路面的结构与材料特征、道路路面日照辐射功率、道路路面逆辐射功率、道路路表热对流功率以及路面内部热传导功率,来计算道路路面温度场包括:通过公式:q
abs
=y
abs
q
sol
计算道路路面日照辐射功率,其中q
abs
为道路路面的热吸收功率,q
sol
为日照辐射功率,y
abs
为道路路面材料的热辐射吸收率;通过公式:计算道路路面逆辐射功率,其中q
abs
为道路路面的逆辐射功率,∈为发射率或称黑体辐射系数,σ为stefan-boltzmann常数,t
road
为道路路面的绝对温度,t
atm
为大气的绝对温度;通过公式:q
conv
=γ
film
(t
atm-t
road
)计算道路路表热对流功率,其中q
conv
为道路路表热对流功率;y
film
为传热膜系数;通过公式:q
cond
=-λ
·
gradt计算路面内部热传导功率,其中q
cond
为路面内部热传导功率,λ是固体的热传导率,gradt为道路路面温度梯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最小路面损伤准则的车辆间距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车辆的载重、所述道路路面温度场以及所述道路路面的结构与材料特征来计算车辆的尾端车轴对路面的力学响应包括:根据有限元软件建立道路路面的有限元模型;将所述本构模型导入所述有限元模型;向所述有限元模型赋值车辆的载重;向所述有限元模型赋值道路路面温度场;对所述有限元模型进行网格单元划分,以计算道路路面各层的力学响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最小路面损伤准则的车辆间距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有限元软件建立道路路面的有限元模型包括:所述道路路面包括多层,根据道路路面各层的厚度,建立三维道路有限元模型。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最小路面损伤准则的车辆间距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最小路面损伤间距确定车辆间距包括:通过公式:l
track
=l
stress-(l
1+
l2)计算车辆间距,其中l
track
为车辆间距,l
stress
为最小路面损伤间距,l1为相邻的两车中前车的后轴至车尾的距离,l2为后车的前轴至车头的距离。8.一种基于最小路面损伤准则的车辆间距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建立模块,用于建立道路路面材料的本构模型;温度场计算模块,计算道路路面温度场;力学响应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车辆的载重、所述道路路面温度场以及所述道路路面的结构与材料特征来计算车辆的尾端车轴对路面的力学响应,以便获取所述道路路面在所述尾端车轴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拉应力峰值与压应力峰值之间的距离,并将所述距离做为最小路面损伤间距;车辆间距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最小路面损伤间距确定车辆间距。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最小路面损伤准则的车辆间距计算方法,用于降低车辆对道路路面的损伤,包括:建立道路路面材料的本构模型;计算道路路面温度场;根据车辆的载重、所述道路路面温度场以及道路路面的结构与材料特征来计算车辆的尾端车轴对路面的力学响应,以便获取所述道路路面在所述尾端车轴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拉应力峰值与压应力峰值之间的距离,并将所述距离做为最小路面损伤间距;根据所述最小路面损伤间距确定车辆间距。本申请具有减少车辆对道路的损害,从而延长道路结构的服役时间,进而增加基础设施的全寿命周期效益的效果。进而增加基础设施的全寿命周期效益的效果。进而增加基础设施的全寿命周期效益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马光伟 李广 李超男 宋锦停 王希民 段佳馨 朱峰峰 白伟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洛阳腾飞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08
技术公布日:2022/9/26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