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印方法、装置及印章管理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2702387发布日期:2022-12-27 23:04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印方法、装置及印章管理系统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印控仪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印方法、装置及印章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对风险把控管理的升级,相关行业越来越重视智能化管理印章的手段。
3.当前的印章管理系统,在提交的用印申请通过领导审批后,用印申请人需要找印章管理人员启动印控仪完成盖章。然而,这种实现方案中,用印申请领导审批完需找管理员启动印空仪盖章,无法完全做到人印分离,且用印流程仅包含简单的用印申请和审批流程,而实际使用过程中用印事项类型,以及用印材料类型存在多样化,无法进行统一高效的流程管控。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用印方法,包括:
6.获得用印申请信息,所述用印申请信息包括用印材料数量、用印类型和业务类型;
7.获得目标印章信息,所述目标印章信息指示用印申请人申请使用的目标印章;
8.在所述目标印章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用印类型和所述用印材料数量确定用印方式;
9.采用确定的用印方式完成用印。
10.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用印类型和所述用印材料数量确定用印方式,包括:
11.若基于所述用印类型和所述用印材料数量确定为常规用印类型,确定采用机控用印方式;
12.若基于所述用印类型或所述用印材料数量确定为特殊用印类型,确定采用机外用印方式。
13.可选地,其中,在所述用印类型为涉密用印、异形材料用印、离行用印中的任意一种,或者用印材料数量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确定为特殊用印类型。
14.可选地,在确定采用机控用印的情况下,所述采用确定的用印方式完成用印,包括:
15.确定与所述目标印章对应的审批流程是否已审批完成;
16.若审批完成,输出用章识别码;
17.接收所述用章识别码的触发信息,并控制用印。
18.可选地,所述接收所述用章识别码的触发信息,并控制用印,包括:
19.接收所述用章识别码的触发信息;
20.识别用印材料的待盖章位置;
21.控制在所述待盖章位置用印。
22.可选地,在确定采用机外用印的情况下,所述采用确定的用印方式完成用印,包括:
23.确定与所述目标印章对应的审批流程是否已审批完成;
24.若审批完成,生成用印单号并输出;
25.接收安全门开启申请,并返回可输入项,其中,所述安全门为印章的锁定结构;
26.在所述可输入项接收到正确的用印单号的情况下,控制开启所述安全门。
27.可选地,在所述采用确定的用印方式完成用印前,还包括:
28.控制对用印材料进行扫描识别,得到识别结果;
29.若所述识别结果包含设定标识,进入所述采用确定的用印方式完成用印的步骤。
30.可选地,还包括:
31.全程采集获得用印申请人面部图像和文件放置平台上的用印材料的图像并存档。
32.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用印装置,包括:
33.申请获得模块,用于获得用印申请信息,所述用印申请信息包括用印材料数量、用印类型和业务类型;
34.印章确定模块,用于获得目标印章信息,所述目标印章信息指示用印申请人申请使用的目标印章;
35.方式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目标印章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用印类型和所述用印材料数量确定用印方式;
36.用印控制模块,用于采用确定的用印方式完成用印。
37.进一步的,本省内请还公开了一种印章管理系统,包括行政印章应用、自主用印一体机和移动审批端,其中,所述行政印章应用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印装置;
38.其中,所述用印装置用于印章和所述自主用印一体机的管理,所述自主用印一体机用于进行实物印章封闭管理、材料鉴伪、自助打印盖章和用印过程监控,所述移动审批端用于辅助用印审批流程。
39.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印方法、装置及印章管理系统,方法包括:获得用印申请信息,所述用印申请信息包括用印材料数量、用印类型和业务类型;获得目标印章信息,所述目标印章信息指示用印申请人申请使用的目标印章;在所述目标印章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用印类型和所述用印材料数量确定用印方式;采用确定的用印方式完成用印。上述方案实现过程中在目标印章与用印申请信息中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情况下,才会进一步根据用印类型和用印材料数量确定对应的用印方式,实现过程能够基于不同的用印申请情况自动确定对应的用印流程,整个流程管控不仅安全性高,且统一高效。
附图说明
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印章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印章管理系统的功能示意图;
4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用印闭环管理示意图;
4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印方法的流程图;
4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用印方式划分方法流程示意图;
4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印控仪安全门开启申请流程示意图;
4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8.为了引用和清楚起见,下文中使用的技术名词的说明、简写或缩写总结如下:
49.印章生命周期:指印章从刻制,注册,启用到停用,废止,销毁和归档的整个生命周期。
5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1.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实现,首先对本技术所述用印方法的应用场景进行相关介绍。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用印方法可理解为行政印章应用,其可应用于自助用印一体机。具体的,行政印章应用可依托于企业综合办公平台,可使用办公平台账户直接登陆,无需再次注册。具有网络审批、用印操作、远程监测、数据统计及印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所述用印一体机依托行政印章应用对实物印章进行封闭管理,可自行打印文件用印;所述移动审批端保证了系统的“全时在线、实时审批”。
52.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印章管理系统可以包括行政印章应用、自助用印一体机和移动审批端,如图1所示。所述行政印章应用,主要用于印章、一体机管理,用印申请、线上审批、用印操作、远程监测、数据统计等功能;所述自助用印一体机,用于进行实物印章封闭管理印章管控,材料鉴伪,自助打印盖章,实时监控,拍照留痕的智能办公设备;所述移动审批端,主要用于辅助行政印章应用系统进行用印审批等实时操作。
53.行政印章应用为印章管理系统主体,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印章管理,印控仪管理,用印管理,统计中心,监控中心等功能,相对于其他印章管理软件,本实施例所述印章管理系统各部分均针对风险防控进行了相应优化与设计。图2为印章管理系统的功能示意图,可结合图2理解其实现。
54.本实施例中,在印章管理系统的权限管理上,通过不同角色给予权限分级,将用户分为普通用户、印章管理员、印控仪管理员、用印审查人、业务管理员及系统管理员六大类,确保责任清晰,提升组织信息安全级别和风险管控能力。
55.1)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底层数据维护、角色建立和电子印章预设图形制作等。
56.2)业务管理员:负责与印章和业务相关的数据配置,包括辖内各机构允许配备的印章种类、各印章允许使用的业务范围(白名单),并根据需要设置用印事后审查的规则等。业务管理员对下辖机构的印章具有条线管理职能,如统计印章数据等。
57.3)印章管理员:负责名下印章的具体使用,以及印章从申请刻制到申请销毁的生
命周期管理。
58.4)印控仪管理员:负责名下印控仪的日常管理,对下辖机构的印控仪具有条线管理职能,包括设置和维护下辖机构的印控仪信息、启用和停用下辖机构的印控仪等。
59.5)用印审查人:负责下级单位/部门指定用印业务的事后审查,并按要求填写审查意见;
60.6)普通用户:根据工作需要发起用印申请、并按照管理需要完成用印审批、印章生命周期管理、印控仪安全门开启等审批流程中的相关工作。
61.以上更为丰富的系统角色划分,通过职责的明确与细分实现风险管控。
62.在用印管理方面,印章管理系统包含实体印章和电子印章管理,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印章从刻制,注册到废止销毁等整个生命流程进行审批管控,其中电子印章无刻制,可在系统中完成制作,包括有实体印章图形的印模提取,及无实体印章图形的预设图形制作。将使用中的印章配置白名单,绑定唯一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放入自主用印一体机即可线上申请用印,管理人员通过印章管理应用或移动端进行审批,或异地授权审批,审批通过,用印申请人可持手机扫码一体机自助打印用印完成盖章,一体机对盖章拍照,上传至平台完成归档,示意图如图3所示。
63.关于自助用印一体机,其可以由多点触控屏、打印机、扫描仪、封闭式印控仪等组成。自主用印一体机可以用于实现印章保管、文件自动打印盖章、文件鉴伪、自动识别定位盖章、拍照留存等功能。
64.自主用印一体机的配置可以但不限于包括:内置高清凭证摄像头,外置双立柱摄像头,包括监控摄像头和环境摄像头,含多点触控屏幕及多格式二维码扫描器。打印机可支持单双面打印,可根据设置打印水印、二维码、骑缝章、无边距彩色电子骑缝章;打印后,文件生成水印及二维码唯一性印记,且水印形式及二维码内容可自行配置。一台设备可放置多枚印章,每枚印章绑定唯一rfid芯片,精准管控;印章可360度随机调整角度,盖章位置可预设或自行选择。扫描仪可扫描识别企业预设的二维码文件防伪标记。
6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印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4所示,用印方法可以包括:
66.步骤401:获得用印申请信息,所述用印申请信息包括用印材料数量、用印类型和业务类型。
67.所述用印申请信息可以由用印人通过自助用印一体机的交互界面输入,其中的用印材料数量和用印类型用于确定后续采用哪一种用印方式,所述业务类型用于作为匹配目标印章的参考。
68.步骤402:获得目标印章信息,所述目标印章信息指示用印申请人申请使用的目标印章。
69.除了用印申请信息外,用印人还需要通过自助用印一体机的交互界面输入目标印章信息,也即告知系统想要用哪个印章。
70.步骤403:在所述目标印章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用印类型和所述用印材料数量确定用印方式。
71.目标印章与业务类型对应,也即目标印章属于所述业务类型的“白名单”。业务类型的“白名单”可以预先配置在系统中。主要过程可以包括将申请事由划分为各个业务类
型,业务管理员在用印配置界面,为每个单独的业务类型配置可申请印章。由此进行业务隔离,从而达到防止申请人随意申请,错误申请的目的,提升系统使用效率。
72.用印方式的划分,可以根据所述用印类型和所述用印材料数量确定。本实施例中,用印方式可以分为机控用印方式和机外用印方式。具体的,所述基于所述用印类型和所述用印材料数量确定用印方式,可以包括:若基于所述用印类型和所述用印材料数量确定为常规用印类型,确定采用机控用印方式;若基于所述用印类型或所述用印材料数量确定为特殊用印类型,确定采用机外用印方式。
73.其中,在所述用印类型为涉密用印、异形材料用印、离行用印中的任意一种,或者用印材料数量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确定为特殊用印类型。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用印方式划分方法流程示意图。结合图5所示,当用户选择涉密用印,或异形材料用印,或离行用印时,该笔申请最后被判定为机外用印,当用户输入用印材料盖章数大于系统管理员设置阈值范围时,也判定为机外用印,这几种情况下均需申请用户打印审批单联系印控仪管理员进行开门取章使用。其余为普通用印类型,审批完成后,可扫码一体机自助打印盖章即可。如上述三部分功能协作配合,可对印章管理模块进行全流程管理和全过程风控。
74.步骤404:采用确定的用印方式完成用印。
75.本实施例所述用印方法在目标印章与用印申请信息中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情况下,才会进一步根据用印类型和用印材料数量确定对应的用印方式,实现过程能够基于不同的用印申请情况自动确定对应的用印流程,整个流程管控不仅安全性高,且统一高效。
76.结合前文内容,在确定采用机控用印的情况下,所述采用确定的用印方式完成用印,可以包括:确定与所述目标印章对应的审批流程是否已审批完成;若审批完成,输出用章识别码;接收所述用章识别码的触发信息,并控制用印。其中,所述接收所述用章识别码的触发信息,并控制用印,可以包括:接收所述用章识别码的触发信息;识别用印材料的待盖章位置;控制在所述待盖章位置用印。
77.在确定采用机外用印的情况下,所述采用确定的用印方式完成用印,可以包括:确定与所述目标印章对应的审批流程是否已审批完成;若审批完成,生成用印单号并输出;接收安全门开启申请,并返回可输入项,其中,所述安全门为印章的锁定结构;在所述可输入项接收到正确的用印单号的情况下,控制开启所述安全门。
78.本技术中,行政印章应用主要是对封闭式印空仪进行管理,可对印控仪进行新建,编辑,在维护详情界面可进行印章绑定和解绑,可实现电脑与印控仪的绑定与解绑。用户可进行安全门开启申请,分为机外用印,安装印章,卸载印章,设备维护和备板取章五部分。其中安装印章,卸载印章和设备维护三类型主要应用于印控仪安装使用或维护。备板取章功能用于紧急状况下开启安全门和印控仪备板,此时所有印章可直接取出,因此加入上级印控仪管理员授权功能进行管控,在授权后方可进行申请。
79.机外用印申请类型与印章管理模块密不可分,上述判定为机外用印类型的用于审批单将生成唯一的用印单号,申请人获得用印单号后联系印控仪管理员进行安全门开启申请,申请页面上显示部分用印单号,印控仪管理员输入申请人所给单号进行校验,成功校验后自动回填所选印章和用印事由,不可随意篡改,以此形成闭环管理流程。此时申请人,审批人和印控仪管理员均参与到此笔用印任务当中,形成互相监督效果。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印控仪安全门开启申请流程示意图,可结合图6理解前述内容。
80.上述方案能够实现实体印章全封闭式管理和使用,且结合移动审批端,保证了印章安全和用印效率及完整的可追溯性。落实了监管要求,强化了风险控制,规范了管理行为,丰富了管理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
81.其他实现中,在所述采用确定的用印方式完成用印前,还可以包括:控制对用印材料进行扫描识别,得到识别结果;若所述识别结果包含设定标识,再进行采用确定的用印方式完成用印的步骤。
82.其他实现中,用印方法还可以包括:全程采集获得用印申请人面部图像和文件放置平台上的用印材料的图像并存档。
83.本技术方案实现了实体印章与电子印章全生命周期管理,线上申请,远程审批等流程,借助自助用印一体机管理印章,并进行材料鉴伪,自动打印盖章,留痕等操作,形成“人印分离、授权管理、用印监控、全息备案”的印章管理模式。
84.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85.上述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中详细描述了方法,对于本发明的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装置实现,因此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装置,下面给出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86.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所示,用印装置70可以包括:
87.申请获得模块701,用于获得用印申请信息,所述用印申请信息包括用印材料数量、用印类型和业务类型。
88.印章确定模块702,用于获得目标印章信息,所述目标印章信息指示用印申请人申请使用的目标印章。
89.方式确定模块703,用于在所述目标印章与所述业务类型对应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用印类型和所述用印材料数量确定用印方式。
90.用印控制模块704,用于采用确定的用印方式完成用印。
91.以上用印装置各个模块的具体实现以及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可参见方法实施例中相应部分的内容介绍,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92.上述方案实现过程中在目标印章与用印申请信息中的业务类型对应的情况下,才会进一步根据用印类型和用印材料数量确定对应的用印方式,实现过程能够基于不同的用印申请情况自动确定对应的用印流程,整个流程管控不仅安全性高,且统一高效。
93.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印章管理系统,包括行政印章应用、自主用印一体机和移动审批端,其中,所述行政印章应用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印装置。其中,所述用印装置用于印章和所述自主用印一体机的管理,所述自主用印一体机用于进行实物印章封闭管理、材料鉴伪、自助打印盖章和用印过程监控,所述移动审批端用于辅助用印审批流程。
94.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的任意一种用印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上述实施例中的申请获得模块、印章确定模块、方式确定模块、用印控制模块等均作为程序模块存储在存储器中,由处理器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上述程序模块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95.处理器中包含内核,由内核去存储器中调取相应的程序模块。内核可以设置一个
或多个,通过调整内核参数来实现回访数据的处理。
96.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包括至少一个存储芯片。
97.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直接加载到计算机的内部存储器,其中含有软件代码,该计算机程序经由计算机载入并执行后能够实现上述用印方法任一实施例所示步骤。
98.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可直接加载到计算机的内部存储器,其中含有软件代码,该计算机程序经由计算机载入并执行后能够实现上述所述的用印方法任一实施例所示步骤。
99.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100.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01.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10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