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77552发布日期:2023-01-25 12:03阅读:47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迅速发展,触控显示器因其具有让使用者直接通过碰触显示屏上的图符或文字就能实现对主机的操作,以摆脱了键盘和鼠标操作,使人机交互更为直截了当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大厅信息查询、办公、电子游戏、点歌点菜等场合。
3.现有技术中,触控显示器包括模组外框、触控信号灯、触控盖板、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其中,触控盖板、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依次堆叠设置,模组外框围设于触控盖板和背光模组的外周。触控信号灯设置于模组外框内。
4.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器中模组外框的抗扭性能差,进而导致触控信号容易被遮挡而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器抗扭性能差的问题。
6.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前壳体、显示模组和若干个连接架。其中,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装置提供背光源。前壳体设置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显示模组设置于背光模组与前壳体之间。连接架沿显示模组的边缘分布,且连接架分别与前壳体和显示模组相连。
7.上述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技术方案中,显示模组与前壳体通过连接架相连,使得前壳体可将受到的作用力转移至显示模组,以通过显示模组为前壳体提供支撑。因此,该方案有益于提高前壳体各侧边缘之间的稳固性,进而可以提高前壳体抗扭曲的能力。
8.在一些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中,连接架包括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其中,第一子部与前壳体可拆卸相连;第二子部连接于第一子部,且第二子部止抵于显示模组背离前壳体的一侧。
9.上述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技术方案中,连接架中的第二子部通过止抵于显示模组背离前壳体的一侧,进而无需在显示模组上开孔的情况下,实现显示模组与前壳体相连,以通过显示模组提高前壳体抗扭矩的能力。另外,第一子部与前壳体可拆卸相连,以便于拆装显示模组,进而有益于降低显示装置的维护难度。
10.在一些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子部和前壳体中,一者具有定位槽,另一者具有定位部,定位部的至少部分嵌于定位槽内。
11.示例性的,前壳体具有定位槽,第一子部具有定位部,定位部的至少部分嵌于定位槽内。或者,前壳体具有定位部,第一子部具有定位槽,定位部的至少部分嵌于定位槽内。
12.上述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子部和前壳体可以通过定位部至少部分嵌于定位槽内实现第一子部与前壳体定位配合,不仅有益于提高连接架与前壳体的装配精
度,还有益于降低连接架与前壳体装配难度。
13.在一些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前壳体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主体部位于显示模组背离背光模组的一侧。延伸部与主体部相连,且延伸部围绕显示模组设置。连接架可拆卸地连接于延伸部。
14.上述实施例中,延伸部围绕显示模组的外周设置,进而可以避免显示模组的外周壁外漏,有益于保护显示模组的外周边缘。
15.在一些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后壳体。后壳体位于背光模组背离前壳体的一侧,后壳体与背光模组相连,且后壳体的外周边缘超出背光模组的外周边缘。延伸部具有安装面,安装面位于延伸部背离主体部的一侧,安装面止抵于后壳体的外周边缘,且延伸部与后壳体相连。
16.上述实施例中,前壳体与后壳体相连有益于进一步提高前壳体的抗扭曲的能力。并且,后壳体位于背光模组背离前壳体的一侧,进而有益于防止背光模组外漏,以达到保护背光模组的目的。
17.在一些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安装面具有连接槽,第一子部位于连接槽内,且第一子部内陷于安装面。
18.上述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子部位于连接槽内,有益于提高前壳体与背光模组装配面的平整度,不仅可以提高背光模组与前壳体装配的紧凑性,还有益于防止第一子部凸出于安装面,进而避免背光模组因为局部应力集中而损坏。
19.在一些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定位槽位于连接槽的槽底。
20.上述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技术方案中,定位槽位于连接槽的槽底,一方面有益于降低安装架与前壳体装配难度,另一方面有益于第一子部内陷于连接槽内。
21.在一些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中,连接架为弹性件,连接架还包括第三子部,第三子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相连,且第三子部与第一子部相连处形成第一弯折部,第三子部与第二子部连接处形成第二弯折部。
22.上述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技术方案中,第三子部可以实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相连,另外,第三子部与第一子部相连处形成第一弯折部,第三子部与第二子部连接处形成第二弯折部,有益于提高连接架的弹性,使得连接架可以通过自身形变弥补前壳体和显示模组的制造误差,提高显示模组与前壳体装配的稳固性。
23.在一些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显示装置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的第一端与前壳体可拆卸连接,连接件的第二端止抵于连接架背离前壳体的一侧。
24.上述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技术方案中,连接件的第一端与前壳体可拆卸相连,进而有益于显示模组的拆卸,以便于对显示模组进行检修。
25.在一些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垫片,垫片为弹性件,垫片位于第二子部与显示模组之间。
26.上述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技术方案中,垫片可以避免显示模组直接与第二子部接触,有益于防止第二子部刮损显示模组,并且,还可以利用垫片自身的弹性形变弥补前壳体、显示模组和/或连接架的制造误差,提高显示模组与前壳体装配的稳固性。
27.在一些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中,背光模组靠近显示模组的一侧的面为弧形凹面,且前壳体的边缘与背光模组相连,前壳体和显示模组沿弧形凹面弯曲。
28.上述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前壳体和显示模组沿弧形凹面弯曲,一方面有益于防止前壳体扭曲,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显示模组形成凸向背光模组的一侧。
29.在一些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红外触控面板,红外触控面板叠置于显示面板,红外触控面板叠置于显示模组背离背光模组的一侧,且红外触控面板位于前壳体与显示模组之间,以使红外触控面板可以止抵固定于前壳体,进而有益于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抗扭曲的能力。进一步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红外光源组件,红外光源组件设置于前壳体,且红外光源组件位于红外触控面板背离背光模组的一侧,以通红外光源组件和红外触控面板实现触控功能。
30.上述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通过红外触控面板提高显示装置整机抗扭曲的能力,以避免显示装置扭曲影响显示装置的触控性能。
附图说明
31.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32.图1为本技术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在第一视角的装配图;
33.图2为本技术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在第一视角的分解图;
34.图3为本技术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在第二视角的分解图;
35.图4为本技术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装置在第二视角的装配图;
36.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7.图6为本技术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模组与前壳体的分解图;
38.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39.图8为本技术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模组与前壳体的示意图;
40.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41.图10为本技术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装置的装配图;
42.图11为本技术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在图4中e-e所示位置的剖面图;
43.图12为图11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44.图13为本技术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在图4中f-f所示位置的剖面图;
45.图14为图13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46.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47.附图标记
48.说明:100-背光模组;200-前壳体;210-定位槽;220-连接槽;230-主体部;240-螺纹孔;250-延伸部;251-安装面;300-显示模组;310-显示面板;320-红外触控面板;400-连接架;410-第一子部;411-定位部;412-装配孔;420-第二子部;430-第三子部;500-连接件;600-垫片;700-红外光源组件;800-后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49.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
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50.相关技术中,触控显示器包括模组外框、触控盖板、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其中,触控盖板和显示模组堆叠设置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模组外框围绕背光模组的边缘设置。由于背光模组内为空心结构,并且背光模组仅与模组外框靠近背光模组的一侧相连。因此,模组外框容易出现扭曲。
51.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相似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前壳体、显示模组和连接架。显示模组和前壳体均设置于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显示模组位于背光模组与前壳体之间。并且显示模组通过连接架与前壳体相连,以使前壳体可以将受到的部分作用力转移显示模组,以通过显示模组支撑前壳体,进而提高前壳体的抗扭曲的能力,从而解决前壳体容易扭曲的技术问题。
52.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14,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53.参照图1至图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技术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0、前壳体200和显示模组300。其中,前壳体200为基础性结构件,可以为显示模组300提供安装基础。
5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模组300的其中一个目的是用于显示图像。
5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模组300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显示区域一侧的电路板,通过电路板实现对整个显示模组300的驱动显示。示例性的,显示模组300可以为液晶显示模组。
5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的其中一个目的是用于为显示装置提供亮度以及分布均匀的背光源,进而使得显示装置能够正常显示画面。
5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可以包括光源、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等部件。具体的,背光模组100的具体结构以及各个部件的原理和作用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做赘述。
58.参照图1至图3,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前壳体200设置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一侧。显示模组300设置于背光模组100与前壳体200之间,且显示模组300与前壳体200相连。
59.上述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可以为显示模组300提供亮度以及分布均匀的背光源。显示模组300与前壳体200相连,进而在前壳体200受力的情况下,前壳体200可以将部分作用力转移至显示模组300。因此,上述实施例有益于提高前壳体200的稳固性,进而有益于提高前壳体200的抗扭曲能力。
6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模组300与前壳体200紧固相连,进而有益于前壳体200与显示模组300之间相互支撑。
61.参照图3、图4和图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前壳体200为沿显示模组300边缘设置的框状结构。即前壳体200各边围合形成有显示窗,以使显示模组300的显示区域外漏,以
便外部观看显示模组300显示区域显示的图像画面。
62.示例性的,显示模组300的形状为矩形,前壳体200为矩形框状结构,且前壳体200的至少部分叠置于显示模组300背离背光模组100的一侧。进一步可选的,显示模组300的外周各侧的边缘均与前壳体200紧固相连,以进一步提高前壳体200抗扭曲的能力。
6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前壳体200靠近背光模组100的一侧具有安装槽,显示模组300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槽内。进一步可选的,显示模组300紧固于安装槽的槽底。该实施例有益于通过前壳体200保护显示模组300的边缘部分。
6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8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若干个连接架400。可选的,连接架400沿显示模组300的边缘分布,且连接架400分别与前壳体200和显示模组300相连。示例性的,连接架400沿显示模组300外周的各侧的边缘均匀分布。
65.上述实施例中,多个连接架400有益于提高显示模组300与前壳体200连接的稳固性,进而有益于显示模组300为前壳体200提供支撑,进而提高显示模组300和前壳体200整体的抗扭曲能力。
6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模组300包括红外触控面板320,红外触控面板320位于背离背光模组100的一侧,且红外触控面板320位于所述前壳体200与显示模组300之间。显示装置还包括红外光源组件700,红外光源组件700设置于前壳体200,且红外光源组件700位于红外触控面板320背离背光模组100的一侧。
67.示例性的,前壳体200位于红外触控面板320背离背光模组100一侧的部分具有安装腔和透光窗,红外光源组件700设置于安装腔内,且红外光源组件700发出的红外光可穿过透光窗进入或射出安装腔。
6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红外光源组件700包括若干个沿红外触控面板320边缘设置的红外发生单元和若干个沿红外触控面板320边缘设置的红外接收单元,一个红外发射单元对应一个红外接收单元,每个红外发射单元和对应的红外接收单元分别位于红外触控面板320相对的两侧,且每个红外接收单元可接收对应的红外发射单元发出的红外信号。
69.在点击红外触控面板320情况下,点击物遮挡经过点击位置的红外信号,进而可以根据红外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红外信号的强弱判断点击位置。
70.相关技术中,模组外框容易出现扭曲,导致设置在模组外框上的部分红外发生单元与对应的红外接收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进而容易导致部分红外接收单元无法接收到对应的红外发生单元发出的红外信号,进而影响显示装置的触控性能。
71.本技术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前壳体200与显示模组300通过连接架400连接,提高了前壳体200的抗扭曲的能力,可有效减小前壳体200扭曲形变,进而有益于防止红外接收单元因为前壳体200扭曲形变无法接收到对应的红外发生单元发出的红外信号。可选的,红外发生单元可以为红外光led灯。
7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前壳体200和显示模组300中至少一者与连接架400可拆卸相连,以便于显示装置的检修。可选的,连接架400可以与前壳体200可拆卸相连。示例性的,连接架400和前壳体200可以通过但不限于通过螺钉、卡扣和/或插接方式可拆卸相连。可选的,连接架400可以与显示模组300可拆卸相连。示例性的,连接架400与显示模组300扣接。可选的,连接架400扣接于显示模组300的边缘部位。
73.参照图5、图7和图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架400包括第一子部410和第二
子部420。第一子部410和第二子部420相连。可选的,第一子部410与前壳体200可拆卸相连。第二子部420连接于第一子部410,且第二子部420止抵于显示模组300背离前壳体200的一侧。
7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前壳体200的至少部分超出显示模组300的边缘。可选的,如图4所示,前壳体200为矩形方框结构,显示模组300的形状为矩形。前壳体200在第一方向的两侧边缘超过显示模组300在第一方向上两侧的边缘。前壳体200在第二方向的两侧边缘超过显示模组300在第一方向上两侧的边缘。可选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示例性的,第一方向可以为图4中x轴所示的方向。第二方向为图4中y轴所示的方向。
75.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利用前壳体200中超出显示模组300的部分有益于防止显示模组300的边缘与外部直接发生碰触,进而有益于保护显示模组300的边缘。
76.在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子部410连接于前壳体200中超出显示模组300的部分。第二子部420止抵于显示模组300的边缘部分。该实施例可以避免在显示模组300上开孔,进而有益于保护显示模组300的完整性,并且,有益于降低连接架400的拆装难度。
7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子部410和前壳体200中,一者具有定位槽210,另一者具有定位部411,定位部411的至少部分嵌于定位槽210内。可选的,定位部411可以为凸起结构。
78.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前壳体200设置有定位槽210。第一子部410设置有定位部411。进一步可选的,定位部411可以为设置于第一子部410的定位凸起。
79.另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子部410设置有定位槽210。前壳体200设置有定位部411。进一步可选的,定位部411可以为设置于前壳体200的定位凸起。
80.上述实施中,定位部411的至少部分嵌于定位槽210内,可以提高连接架400与前壳体200组装精度,进而有益于提高连接架400与前壳体200装配的稳固性。
8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子部410具有至少两个定位部411,且一个定位部411与一个定位槽210对应。或者,每个第一子部410具有至少两个定位槽210,且一个定位槽210与一个定位部411对应。
82.上述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子部410与前壳体200之间通过至少两个定位槽210和定位部411定位配合,进而可以避免第一子部410相对前壳体200转动,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连接架400与前壳体200装配的稳固性。
83.当然,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定位槽210可以设置为方向槽,定位部411可以设置方形凸起结构,以通过方形凸起结构嵌入方向槽内限制第一子部410相对前壳体200转动。
84.在一些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定位部411为沿第三方向设置的凸起结构。示例性的,第三方向可以为图12和图13中z轴所示的方向。
85.上述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定位部411的至少部分嵌入定位槽210限制第二子部420沿显示模组300中背离前壳体200的一面滑动,进而有益于确保第二子部420可止抵扣接于显示模组300,提高显示模组300与前壳体200装配的稳固性。
8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前壳体200靠近第一子部410的一侧具有连接槽220,第一子部410位于连接槽220内。
87.示例性的,连接槽220在第三方向上的深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子部410在第三方向上的厚度,进而有益于提高前壳体200靠近背光模组100一侧的平整度,进而有益于提高前壳
体200与背光模组100装配的稳固性和紧凑性。
8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子部410的侧壁止抵于连接槽220的内侧壁,以防止第一子部410相对前壳体200在平行与显示模组300的平面内转动,提高连接架400与前壳体200装配的稳固性。
8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定位槽210位于连接槽220的槽底。该实施例有益于确保定位部411嵌入定位槽210的方向与第一子部410装入连接槽220的方向一致,进而有益于降低连接架400与前壳体200的装配难度。
9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前壳体200包括主体部230和延伸部250。示例性的,主体部230位于显示模组300背离背光模组100的一侧。延伸部250与主体部230相连,且延伸部250围绕显示模组300设置。示例性的,延伸部250可以沿主体部230边缘设置,且延伸部250相对主体部230凸向主体部230靠近背光模组100的一侧。进一步可选的,连接架400可拆卸地连接于延伸部250。
91.上述实施例中,延伸部250有益于增加前壳体200的强度,进而有益于增加前壳体200扭曲的能力。另外,延伸部250围绕显示模组300设置,进而有益于保护显示模组300的边缘。
92.参照图11至图1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后壳体800。可选的,后壳体800位于背光模组100背离前壳体200的一侧。进一步可选的,后壳体800可以为背光模组100提供安装基础。示例性的,后壳体800与背光模组100相连,且后壳体800的外周边缘超出背光模组100的外周边缘,进而有益于防止背光模组100与直接碰撞摩擦,达到保护背光模组100的目的。
93.参照图9、图12和图1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延伸部250具有安装面251,安装面251位于延伸部250背离主体部230的一侧,安装面251止抵于后壳体800的外周边缘,且延伸部250与后壳体800相连。
94.上述实施例中,安装面251止抵于后壳体800的外周边缘,进而有益于前壳体200和/或后壳体800受到垂直与显示面的方向的压力的情况下相互支撑,以保护前壳体200和后壳体800之间的背光模组100和显示模组300。
9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安装面251具有连接槽220,第一子部410位于连接槽220内,且第一子部410内陷于安装面251。
96.上述实施例有益于防止第一子部410凸出于安装面251,进而有益于背光模组100与安装面251更好的贴合,提高前壳体200与后壳体800装配的紧凑性和稳固性。另外,还可以避免背光模组100局部应力集中,达到保护背光模组100的目的。
97.参照图5、图7和图1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架400为弹性件。进一步可选的,连接架400还包括第三子部430,第三子部4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部410和第二子部420相连,且第三子部430与第一子部410相连处形成第一弯折部,第三子部430与第二子部420连接处形成第二弯折部。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子部410和第二子部420均于显示模组300平行。进一步可选的,第一子部410和第二子部420均于第三子部430垂直。示例性的,第一子部410和第二子部420分别凸向第三子部430的相背的两侧。
98.上述实施例中,第三子部430与第一子部410连接处形成第一弯折部,第三子部430与第二子部420连接处形成第二弯折部,进而在连接架400安装的过程中,可以调节第三子
部430与第一子部410之间夹角的大小,和/或,调节第三子部430与第二子部420的之间夹角的大小,以使第二子部420止抵于显示模组300。另外,还可以利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提升连接架400的弹性,进而可以利用连接架400自身的弹性弥补连接架400和前壳体200的制造误差。因此,该实施例所述的方案不仅有益于提高连接架400、前壳体200和显示模组300装配的稳固性,并且,还可以通过降低连接架400和前壳体200的制造精度,进而有益于降低连接架400和前壳体200的制造难度。
9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架400可以通过冲压成型。具体的,连接架400可以通过金属块冲压成型。可选的,连接架400的材质包括铝、铁、铜中的至少一者。
10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连接件500,连接件500的第一端与前壳体200可拆卸连接,连接件500的第二端止抵于连接架400背离前壳体200的一侧。可选的,连接件500的第一端可以与前壳体200通过但不限于螺纹连接或扣接。
101.示例性的,连接件500为螺钉。进一步可选的,第一子部410上设置有装配孔412,前壳体200设置有螺纹孔240。螺纹孔240与装配孔412相对。连接件500的第一端穿过装配孔412并与螺纹孔240螺纹配合,以实现连接件500与前壳体200可拆卸相连。示例性的,螺钉穿过装配孔412与前壳体200螺纹连接。
10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中,定位部411嵌设于定位槽210,连接件500穿过装配孔412与螺纹孔240螺纹配合,进而不仅可以限定第一子部410相对前壳体200转动,还可以通过连接件500紧固连接第一子部410和前壳体200。并且,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避免连接件500相对前壳体200转动而带动连接架400相对前壳体200转动。因此,有益于提高连接架400与前壳体200的装配精度,降低连接架400与前壳体200的装配难度。
10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子部410背离前壳体200的一侧具有沉头孔,连接件500的第二端位于沉头孔内,且连接件500的第二端止抵于沉头孔的孔壁。示例性的,沉头孔可以为锥形孔和/或台阶孔。
104.上述实施例有益于确保第一子部410背离前壳体200一侧的平整度,避免第一子部410背离前壳体200的一侧形成凸起结构,进而防止连接件500的第二端止抵于背光模组100靠近前壳体200的一侧。因此,该实施例有益于防止背光模组100的局部应力集中,达到保护背光模组100的目的。
105.参照图9和图1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垫片600。示例性的,垫片600位于第二子部420与显示模组300之间。可选的,垫片600可以为弹性材料制成,即垫片600的材质为弹性材料。例如,垫片600的材质可以为但不限于橡胶。进一步可选的,垫片600可以粘接于第二子部420或显示模组300,以便于组装。
106.上述实施例中,垫片600可以避免第二子部420刮损显示模组300。另外,垫片600的材质为弹性材料,进而可以利用垫片600的弹性形变弥补前壳体200和连接架400的装配误差和制造误差。
10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靠近显示模组300的一侧为弧形凹面,且前壳体200的边缘与背光模组100相连,前壳体200和显示模组300沿弧形凹面弯曲。示例性的,前壳体200的边缘与背光模组100的边缘可拆卸相连。可选的,前壳体200的边缘与背光模组100的边缘可以通过但不限于通过螺钉、卡扣相连。
108.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在装配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背光模组100和前壳体200
之间连接的作用力,使得前壳体200和显示模组300沿弧形凹面弯曲。由于背光模组100靠近显示模组300的一侧为弧形凹面,因此,该实施例可以避免显示模组300形成凸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的凸起部。并且,该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前壳体200、显示模组300与背光模组100装配后,可以增加前壳体200和背光模组100的内应力,进而有益于进一步提高前壳体200抗弯曲的能力。
109.参照图12和图14,在一些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模组300包括显示面板310和红外触控面板320;红外触控面板320叠置于显示面板310,且红外触控面板320位于背离背光模组100的一侧,且红外触控面板320位于前壳体200与显示面板310之间。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红外触控面板320粘贴于显示面板310背离背光模组100的一侧。进一步可选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红外光源组件700。可选的,红外光源组件700设置于前壳体200,且红外光源组件700位于红外触控面板320背离背光模组100的一侧。
110.上述实施例中,红外触控面板320可以位于显示面板310的显示侧,从而红外触控面板320一方面可以对显示面板310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红外触控面板320的触控面为背离显示面板310一侧的表面,显示面板310的显示图像的光线可以穿过红外触控面板320进行显示,显示面板310所显示的图像上的位置对应红外触控面板320上触控面上相应的坐标,而用户可以根据显示面板310所显示的图像,在红外触控面板320的触控面上进行触控操作。
111.进一步可选的,前壳体200包括主体部230和延伸部250。示例性的,主体部230位于红外触控面板320背离背光模组100的一侧。延伸部250与主体部230相连,且延伸部250围绕显示面板310和/或红外触控面板320的外周设置,以通过延伸部250保护显示面板310和/或红外触控面板320的边缘。进一步可选的,延伸部250与背光模组100的边缘在第三方向上叠置,且延伸部250与背光模组100密封相连,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密封性能,改善显示装置的防水防尘的性能。
11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红外光源组件700设置于主体部230,以通过红外光源组件700形成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的红外线矩阵来检测并定位触点位置。可选的,红外光源组件700包括若干个红外光源和与红外光源一一对应的红外光接收端。红外光源与红外接收端相对设置,以使红外光源发出的红外光可以被对应的红外接收端接收。在触摸触控面板的过程中,手指会遮挡部分红外光源发出的红外光,进而导致部分位置的红外接收端接收到的红外信号减弱,进而可以根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红外光接收端接收到的红外信号的强弱确定触点位置。
113.本技术所述的显示装置中,可以提高前壳体200抗扭曲的能力,进而有益于防止前壳体200扭曲造成部分红外接收端接收到的红外信号减弱。因此,本技术所述的方案有益于改善显示装置触控性能。
114.另外,本技术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靠近显示模组300的一侧为弧形凹面,且前壳体200的边缘与背光模组100相连,前壳体200和显示模组300沿弧形凹面弯曲,进而可以避免显示模组300和/或红外触控面板320形成的凸起部阻挡红外光源发出的红外光,进而有益于改善显示装置触控性能。
11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红外触控面板320的显示面的一侧的底部与红外触控面板320的显示面的边缘位置在背光模组100的出光方向上的高度差为l1。可选
的,l1的范围为0mm至3mm。示例性的,背光模组100的出光方向为图10中z轴所示的方向。
116.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117.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