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记录再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10440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媒体记录再现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驱动力传动装置对夹持记录媒体的运送滚轮对进行驱动的双面驱动方式媒体记录再现装置。
对可记录再现磁信号的记录媒体(譬如磁卡)进行运送、并用磁头对该磁卡进行磁信号的记录再现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已在各个领域内广泛使用。这类媒体记录再现装置一般是采用单面驱动方式,即,把面对媒体运送路径而相对设置的运送滚轮中的一方作为驱动侧,把另一方作为从动侧,并用双方的滚轮对插入媒体运送路径的磁卡作夹持运送。又,在媒体记录再现装置中,为了提高磁卡的运送能力,也有的采用把运送滚轮对的双方都作为驱动滚轮的双面驱动方式。在这类双面驱动方式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中,相对的运送滚轮成为各自受驱动装置驱动的驱动滚轮。
采用上述双面驱动方式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的最大问题是,相对的运送滚轮的周向速度差容易造成明显的不协调。即,如果相对的运送滚轮之间的旋转速度存在差异,就等于是用周向速度不同的运送滚轮夹持磁卡,故磁卡受运送能力强的滚轮支配运送。然而,各个运送滚轮的周向速度是根据驱动力传递系统的损耗、滚轮的磨损度或滚轮制造上的个体差异造成的滚轮直径差异等而不同,故无法判定哪个运送滚轮快哪个滚轮慢。而如果在媒体运送路径上设置多个这种状态的运送滚轮对,则磁卡的运送速度在不同场所会发生波动,不能稳定地运送该磁卡,甚至不能进行磁卡的记录再现。为此,在双面驱动方式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上,是用旋转检测装置检测磁卡的速度,根据其结果再进行记录再现,而一旦设置了旋转检测装置,则零件数量增加,同时造成装置构造复杂。
磁卡中有信用卡等较厚的磁卡,也有预付卡等较薄的磁卡,可对应这类不同厚度的磁卡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即将登场。而这类媒体记录再现装置的技术课题是如何设定针对不同厚度磁卡的装填压力。譬如在用双面驱动方式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实现这一目的时,如果将相对的运送滚轮的硬度制成双方都容易挠曲的滚轮,并把滚轮之间的间隙设定得小于薄型磁卡的厚度,则可以对不同厚度的磁卡施加适当的装填压力进行运送。然而,如果运送滚轮的双方都是容易挠曲的滚轮,则在不同的温度等环境条件下滚轮直径容易发生变化,导致周向速度变化的因素增大,难以实现磁卡的稳定运送。另外,如果采用推压移动对相对设置的运送滚轮的一方进行支撑加力、使其可与另一方自由接触或脱离,从而可根据磁卡的厚度变化而变化滚轮之间的间隙,则也能给不同厚度的磁卡施加适当的装填压力,但这样一来,装置构造就会变得复杂,结果导致装置的大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媒体运送能力强、运送速度稳定的小型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同时提供一种可稳定运送不同厚度的媒体的小型磁卡记录再现装置。
以下是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的概略构造图。
图2是表示主驱动滚轮及其驱动力传动装置构造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副驱动滚轮及其驱动力传动装置、以及推压移动装置和驱动力缓冲装置概略构造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驱动力缓冲装置构造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推压移动装置构造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推压移动装置构造的局部切除主视图。
图7是表示主驱动滚轮与副驱动滚轮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记录媒体进入第1、第3驱动滚轮对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记录媒体从第1驱动滚轮对向第2驱动滚轮对移动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驱动力缓冲装置作用的放大图。
图11是应用于本发明的记录媒体俯视图。
以下结合


本发明一实施例。
图1中用符号1表示的记录媒体再现装置用第1驱动滚轮对6、第2驱动滚轮对7、第3驱动滚轮对8夹持运送插入媒体运送路径2的记录媒体、即磁卡C,用面对媒体运送路径2而设置的磁头4、5授受作为磁信息的记录再现信号。
如图2所示,在相对并排设置的框架1A、1B之间形成媒体运送路径2。在媒体运送路径2的插入口2a,磁卡检测装置9、10隔着媒体运送路径2而相对设置。磁卡检测装置9、10可根据有无插入的磁卡C的磁信号判断是否是磁卡C,在这里,其成为驱动马达11的起动或在媒体运送路径2内进退自如的、未图示的、众所周知的快门机构开闭动作的触发器之一。
如图2所示,第1、第2、第3各驱动滚轮对6、7、8分别由设置在媒体运送路径2下方的主驱动滚轮6A、7A、8A与设置在媒体运送路径2上方的副驱动滚轮6B、7B、8B构成。主驱动滚轮6A、7A、8A及副驱动滚轮6B、7B、8B是外周包有橡胶层的橡胶滚轮。第1运送滚轮对6和第3运送滚轮对8的周速度设定得比第2运送滚轮对7慢。这里的所谓周速度是指包括滚轮自身变形在内的外径上的滚轮表面速度或媒体运送速度。
主驱动滚轮6A、7A、8A分别固定在经过一对轴承18a、18b、18c而支撑于框架1A和框架1C上的驱动轴12、13、14上。驱动轴12、13、14上设有构成主驱动轴一侧的驱动力传动装置19的皮带轮191、192、193。皮带轮191、193分别经过轴承207A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驱动轴12、14上,皮带轮192则固定于驱动轴13上。皮带轮191、192、193上挂着带齿驱动皮带190。通过旋转自如地设置在皮带轮192两侧的张紧轮21a、21b及张紧轮22对带齿驱动皮带190施加张力,以防止驱动力传动装置19向主驱动轮6A、7A、8A传递驱动力时的传递损耗。
驱动轴12、14上固定着构成副驱动一侧的驱动力传动装置20的齿轮201、202。在齿轮201、202的套筒201a、202a上,向半径方向伸出的销钉201b、202b分别贯通驱动轴12、14。一旦皮带轮193旋转,设于该皮带轮193的在轴向伸出的凸部193a即与销钉202b卡合。
在驱动轴12的最外端固定着可用手动方式使驱动轴12旋转的旋钮39。在齿轮201和框架1A之间,经过轴承207B旋转自如地支撑着齿轮203。齿轮203如图4所示,形成供从皮带轮191凸出的凸起191a插入的开口203a和可与齿轮201的销钉201b卡合的凸部203b。
即,齿轮203可与皮带轮191一体旋转,而且在旋转后一旦凸部203b与销钉201b卡合,便使齿轮201一体旋转,对主驱动滚轮6A进行旋转驱动。又,当皮带轮193旋转且凸部193a与销钉202b卡合时,齿轮202便旋转,并对主驱动滚轮8A进行旋转驱动。该销钉201b、202b和凸部203b、193a分别构成使滚轮在一定范围空转的卡合装置200。
在驱动轴13上固定着大直径皮带轮194,在该大直径皮带轮194上,在与作为驱动源的马达11的输出轴11A上所固定的小直径皮带轮195之间卷绕着环状同步皮带196a。
副驱动滚轮6B、8B如图3所示,分别固定在经过一对轴承18d、18e而支撑于框架1A和框架1C上的驱动轴15、17上,副驱动滚轮7B固定于支撑在推压移动装置3上的驱动轴16上。
在驱动轴15、17上固定着与齿轮201、202啮合的齿轮204、205。在驱动轴15上,如图4所示,在齿轮204与框架1A之间经过轴承208A、208B而旋转自如地支撑着构成驱动力传动装置20和驱动力缓冲装置23双方之一部分、且具有齿轮206的齿轮皮带轮231。齿轮206与主驱动一侧的齿轮203啮合。
在驱动轴16上固定着皮带轮233。在该皮带轮233与带齿皮带轮231上分别形成2条圆周槽231a、233a,各槽上架着2根圆皮带232。圆皮带232具有伸缩性,以一旦主驱动滚轮7A与副驱动滚轮7B之间发生旋转差时圆皮带232可相对皮带轮231、233而伸缩来设定其伸缩力。即,对驱动力传动装置20传递给副驱动滚轮7B的驱动力进行缓冲,在过负荷时相对主驱动滚轮7A而从动。
这里用的是圆皮带232,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譬如有伸缩性的平皮带。在这种场合,卷绕皮带的皮带轮可不设使用圆皮带232时所需的圆周槽。
下面说明推压移动装置3。推压移动装置3支撑副驱动滚轮7B并对其进行推压加力,使其可相对主驱动滚轮7A而自由移动,如图3、图5、图6所示,具有支撑驱动轴16的装填臂30和压缩螺旋弹簧32。装填臂30断面为字形,向磁卡运送方向(箭头A方向)伸出。装填臂30的基端301设置在磁卡插入口2A一侧,用轴31摆动自如地支撑在框架1A、1C上。在装填臂30的自由端302,驱动轴16经过轴承37、38而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其侧面30a、30b上。驱动轴16从大于该轴直径的、设于框架1A上的开口1E向媒体运送路径2外伸出,防止移动时与框架1A互相妨碍。
在位于驱动轴16上方的装填臂30上,臂导向轴33经过衬垫36而向上方贯通。在臂导向轴33的上端一侧,如图6所示,形成螺纹部33a,该螺纹部33a与把框架1A切起而成的装填框架1D螺纹结合,可移动地吊挂装填臂30的自由端302一侧。在螺纹部33a,从装填框架1D的上方一侧螺纹结合着止动用锁紧螺母35。
在装填框架1D的下面1Da与装填臂30的上面30c之间,设置着围绕在臂导向轴33周围的压缩螺旋弹簧32,形成把驱动轴16向下方加力的推压力。另外,在臂导向轴33的尖端形成槽33b,在该槽33b处,如图5所示,插入工具40并使其旋转,可调节主驱动滚轮7A与副驱动滚轮7B之间的间隔。
以下说明磁卡C和磁头4、5。本实施例中的磁卡C采用以图11(a)所示的在磁卡上面或下面设置磁条Cla的信用卡等为代表的厚型卡C1、以及以图11(b)所示的在磁卡下面设置磁条C2a的预付卡为代表的薄型卡C2。磁头4对应厚型卡C1,磁头5既对应厚型卡C1也对应薄型卡C2,分别通过与磁卡C1、C2的磁条C1a、C2a接触而进行磁记录信号的授受。磁头4通过图中未示的推压装置向磁头5加力。另外,磁头4、5在轴方向与第2驱动滚轮对7错开设置。第2驱动滚轮对7附近的媒体运送路径2A如图5所示,与磁卡厚度方向相对的宽度狭窄。该宽度仅比厚磁卡C1的厚度略大,为的是使磁卡C尽可能垂直地与磁头4、5部接触。
又,驱动轴12、15及驱动轴14、17按主驱动滚轮6A与副驱动滚轮6B、主驱动滚轮8A与副驱动滚轮8B的周面不变形地接触的状态固定轴间距离。
下面结合图7说明第1驱动滚轮对6、第2驱动滚轮对7、第3驱动滚轮对8的关系。主驱动滚轮6A、7A、8A和副驱动滚轮6B、7B、8B在磁卡运送前,各自的滚轮周面位于同一平面线O上。第1及第3驱动滚轮对6、8的各副驱动滚轮6B、8B比相对的主驱动滚轮6A、8A更容易挠曲,即,在施加相同推压力时其滚轮整体的变形量大。又,主驱动滚轮6A、7A、8A和副驱动滚轮7B比副驱动滚轮6B、8B难以变形,即,在施加相同推压力时其滚轮整体的变形量小。各滚轮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滚轮和变形量的关系
以下说明这种构造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1的动作。
一旦磁卡C插入磁卡插入口2a后用磁卡检测装置9或10检测磁信号,马达11即起动,这里是把磁卡C向磁卡运送方向A运送,在图1中是向顺时针方向作旋转驱动,同时图中未示的快门构件从媒体运送路径2退避。马达11的旋转经过同步皮带196传递给大直径皮带轮194,驱动轴13旋转,主驱动滚轮7A作旋转驱动。
驱动轴13的旋转经过带齿皮带190而传递给皮带轮191、193。一旦皮带轮191旋转,则如图4所示,经过一体旋转的齿轮203、齿轮206、圆皮带232而从图3所示的皮带轮233传递到驱动轴16,副驱动滚轮7B作旋转驱动。一旦齿轮203旋转后凸部203b与销钉201b卡合,齿轮201即旋转,且驱动轴12旋转,同时经过齿轮201、齿轮204而使驱动轴15旋转,主驱动齿轮6A和副驱动滚轮6B作旋转驱动。
一旦皮带轮193旋转且凸部193a与销钉202b卡合,齿轮202即旋转,且驱动轴12旋转,同时经过该齿轮202、齿轮205使驱动轴17旋转,主驱动滚轮8A和副驱动滚轮8B作旋转驱动,第1、第2、第3驱动滚轮对6、7、8分别为驱动状态。
插入的磁卡C依次被第1、第2、第3驱动滚轮对6、7、8夹持,在媒体运送路径2内运送,途中根据磁卡的种类(C1、C2)用磁头4、5中的一方进行磁记录信号的授受。副驱动滚轮6B、8B比副驱动滚轮7B及主驱动滚轮6A、7A、8A更容易挠曲,且驱动轴12和15、驱动轴14和17在框架1A上形成固定轴间距离,故无论磁卡种类如何,如图8所示,比相对的主驱动滚轮6A、8A变形大。
从而,第1、第3驱动滚轮对6、8在副驱动滚轮6B、8B与主驱动滚轮6A、8A之间产生周向速度差时,由于副驱动滚轮滚轮6B、8B的变形吸收了其周向速度差,故即使不象过去那样用旋转检测装置进行记录再现的控制,也能保持磁卡C的运送速度稳定。
又,即使不象过去那样把一方的运送滚轮(这里是副驱动滚轮6B、8B)向主驱动滚轮6A、8A加力,也能对磁卡C施加装填压力,故可避免增加部件数量和使装置复杂化,可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当磁卡C从第1驱动滚轮对6运送至第2驱动滚轮对7时,如图5所示,装填臂30克服压缩螺旋弹簧32的加力而以轴31为中心向箭头B方向摆动,副驱动滚轮7B则如双点划线所示被向上提。由于主驱动滚轮7A和副驱动滚轮7B硬度相同,且副驱动滚轮7B向上方变位,故即使在运送不同厚度的磁卡C1、C2时,主驱动滚轮7A和副驱动滚轮7B相对于各磁卡的周向速度也是相同的,使磁卡通过磁头4、5部时的运送速度稳定。
从而,在双面驱动方式的运送不同厚度磁卡C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1上可稳定地进行磁卡C的记录再现。
另外,如果运送的磁卡C对副运送滚轮7B施加的负荷大于主驱动滚轮7A,例如,副驱动滚轮7B的周向速度比主驱动滚轮7A的周向速度快,则如图10所示,向副运送滚轮7B传递驱动力的圆皮带232即相对皮带轮231、233而伸缩,减少对副运送滚轮7B施加的驱动力并吸收周向速度差。另一方面,由于是用带齿皮带190把驱动力传递给主驱动滚轮7A的,故较之圆皮带232更不易打滑。换言之,对主驱动滚轮7A的驱动力大于对副驱动滚轮7B的驱动力。
从而,被第2驱动滚轮对7夹持的磁卡C是受驱动力大的主驱动滚轮7A的支配而运送的,即使在主驱动滚轮7A和副驱动滚轮7B间发生周向速度差时,也可稳定地运送磁卡C,并可稳定地进行磁卡的记录再现。
在周向速度设定得比第2运送滚轮对7还要慢的第1运送滚轮对6和第3运送滚轮对8上设有卡合装置200、200,故当磁卡C从第1运送滚轮对6或第3运送滚轮对8向第2运送滚轮对7运送并插入第2运送滚轮时,该磁卡C被进行驱动的主驱动滚轮7A和副驱动滚轮7B从上下方向施加驱动力。这样一来,第1运送滚轮对的主和副驱动滚轮6A、6B与第3运送滚轮对的主和副驱动滚轮8A、8B旋转得比第1驱动轴12、第2驱动轴15和驱动轴14、17还要快,凸部203b与销钉201b及凸部193a与销钉202b的卡合在瞬间被解除。即,第1运送滚轮对6和第3运送滚轮对8相对驱动装置19和驱动力传动装置20而形成空转。
从而,第1运送滚轮对6或第3运送滚轮对8从动于第2运送滚轮对7,只有第2运送滚轮对7的驱动力传递给磁卡C。故当磁卡C在磁头4、5附近运送时,可不受第1运送滚轮对6及第3运送滚轮对8的运送力干扰,而以与第2滚轮对7的周向速度相应的运送速度运送,故减轻了磁卡运送速度的变动,稳定了运送速度,从而减少了记录再现不良的发生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在主驱动滚轮6A、7A、8A和副驱动滚轮6B、7B、8B的变形量上设置差别,但也可如表2那样,预先对各驱动滚轮对的直径设置差别。而关于各驱动滚轮的变形量(有效硬度),是按照表1所示的条件。
表2滚轮和直径的关系
例如,与图7所示的主驱动滚轮7A的直径Y2相比,把主驱动滚轮6A、8A的直径X2、Z2设定得较小,并把副驱动滚轮7B的直径Y1设定得与主驱动滚轮7A的直径Y2相同。这样一来,主驱动滚轮6A、8A的周向速度即比主驱动滚轮7A的周向速度慢,当运送的磁卡C从第1、第3驱动滚轮对6、8向第2驱动滚轮对7转送时,是受主驱动滚轮7A的周向速度支配而运送,并相对磁头4、5而以一定的运送速度运送。从而,即使因第1驱动滚轮对6或第3驱动滚轮对8而使磁卡C的运送速度变动,也可稳定地进行磁卡C的记录再现。
在上述滚轮直径的条件下,把副驱动滚轮6B、8B的直径X1、Z1设定得比主驱动滚轮6A、8A的直径X2、Z2略大,且当磁卡C插入滚轮之间且滚轮变形时,形成与主驱动滚轮6A、8A的直径X2、Z2相同的直径。
这样设定后,当主驱动滚轮6A、7A、8A和副驱动滚轮6B、7B、8B受驱动,且磁卡C如图8所示被第1及第3驱动滚轮对6夹持时,副驱动滚轮6B即发生变形,主驱动滚轮6A和副驱动滚轮6B间的周向速度差被吸收,磁卡C以一定速度向第2驱动滚轮对7运送。
一旦磁卡C被第3驱动滚轮对8夹持,副驱动滚轮8B发生变形,与第1驱动滚轮对6同样,主驱动滚轮8A和副驱动滚轮8B间的周向速度差被吸收。从而,在磁卡C从第3驱动滚轮对8一侧插入的场合或将磁卡C往返运送的场合,磁卡C以一定速度运送至第2驱动滚轮对7。
当磁卡C从第1驱动滚轮对6运送至第2驱动滚轮对7并被夹持时,第2驱动滚轮对7一方因滚轮直径的关系周向速度设定得较快,故该磁卡C以从第1驱动滚轮对6向第2驱动滚轮对7拉的状态转送,并受第2驱动滚轮对7的周向速度支配而运送。如上所述,通过设定滚轮直径而使媒体运送路径2上的磁卡运送速度稳定,故可稳定地进行磁卡C的记录再现。
另外,主驱动滚轮7A和副驱动滚轮7B设定为有效硬度相同和直径相同,故在施加装填压力时,也发生同样变形。又,主驱动滚轮6A、8A与主驱动滚轮7A和副驱动滚轮7B为相同有效硬度,副驱动滚轮6B和副驱动滚轮8B比主驱动滚轮6A、8A的有效硬度低(容易变形)。从而,即使在温度等环境发生变化时,第1及第3驱动滚轮对6、8和第2驱动滚轮对7间的滚轮变形量之差也是同样地变动,可在长时间内稳定地运送磁卡C,减少记录再现不良的发生。这一点关系到提高媒体记录再现装置1的耐久性。
磁卡C例如图8所示,由于磁卡的变形(弯曲)等,以被运送滚轮对6夹持的状态塞在媒体运送路径2内,这时旋转图2所示的旋钮39。这样一来,固定于第1驱动轴12的第1传动齿轮201立即旋转,处于与第1传动齿轮201啮合状态的图3所示的第2传动齿轮204旋转,固定该第2传动齿轮204的第2驱动轴15旋转。第1齿轮203和第2齿轮206处于啮合状态,但因其旋转自如地支撑于第1驱动轴12及第2驱动轴15上,故在设于第1驱动轴12上的销钉201b与设于第1齿轮203上的凸部203b卡合之前,虽然主驱动滚轮6A和副驱动滚轮6B旋转,但该旋转并不传递给皮带轮191及带齿皮带轮231。从而,旋钮39的旋转不传递给构成驱动装置19的皮带轮191或带齿皮带190,故第1运送滚轮6和驱动装置19间的驱动力连接成为解除状态,可以轻松地转动旋钮39,方便地取出塞住的磁卡C。
在传统的媒体运送装置上,在大皮带轮194和皮带轮192上设有卡合装置200,故若像本实施例那样转动旋钮39,则从第1到第3各运送滚轮对6、7、8全都旋转,就要用大力转动旋钮39,而本实施例则无此不便。
在本实施例中,主驱动滚轮6A、7A、8A是置于媒体运送路径2的上方,副驱动滚轮6B、7B、8B是置于媒体运送路径2的下方,但并不限于此种方法,也可把主副驱动滚轮上下倒置。只要是从两面夹持磁卡C并施加驱动力的双面驱动方式的驱动滚轮对则都能适用。
又,本实施例中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1为单侧运送方式,但也适用于那种用可正反旋转的马达作驱动源、并在媒体运送路径2上往返运送磁卡C的方式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记录媒体,在实施例中是举例说明了磁卡C,但并不仅限于磁卡,也可以是在磁卡上设置IC芯片的磁性IC卡或是可记录再现光学信息的板状记录媒体。关于本发明的信息记录再现磁头,实施例中所用的是磁头4、5,当然也可以是对应上述卡片、可对光或光磁信号进行记录再现的磁头或IC接点等的磁头。
根据本发明,是在分别支撑相对设置的运送滚轮的驱动轴进行同一旋转的双驱动方式媒体记录再现装置上,使第1及第驱动滚轮对的副驱动滚轮一侧比同一驱动滚轮对的主驱动滚轮更容易挠曲,故当在主驱动滚轮与副驱动滚轮之间产生周向速度差时,通过副驱动滚轮变形而吸收主驱动滚轮与副驱动滚轮间的周向速度差。又,由于使第1及第3驱动滚轮对的副驱动滚轮直径略大于上述第1及第3驱动滚轮对的主驱动滚轮直径,故可使媒体运送时各副驱动滚轮变形时的直径与主驱动滚轮的直径大致相同。从而,可以缩小主驱动滚轮与副驱动滚轮间的周向速度差,可以稳定地运送记录媒体。从而即使不像过去那样设置旋转检测装置、除了记录再现外还要取得同步,也极少发生记录媒体运送中的记录再现不良,且避免了因设置上述旋转检测装置而造成装置构造复杂化,可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当在主驱动滚轮与副驱动滚轮之间产生周向速度差时,对于副驱动滚轮的驱动力被伸缩性皮带释放,吸收了主驱动滚轮与副驱动滚轮间的周向速度差,可以稳定地运送被两个滚轮夹持运送的记录媒体。
又,在如用第1运送滚轮对和第2运送滚轮对、或第2运送滚轮对和第3运送滚轮对那样,用2个运送滚轮对夹持记录媒体并进行跨滚轮对运送时,周向速度慢的第1运送滚轮对和第3运送滚轮对通过卡合装置而相对驱动力传动装置自由旋转并将驱动力切断。从而,运送的记录媒体只用第2运送滚轮对的驱动力运送,即使在跨越周向速度不同的2个运送滚轮对运送记录媒体时,也可实现稳定的记录媒体的运送。
另外,一旦旋转自如地支撑于第1驱动轴的第1旋转装置上所设的可动片和设于第1驱动轴上的待机片没有卡合,则运送滚轮对相对驱动装置而形成自由状态,故即使是双面驱动方式的媒体运送装置,也可以轻松可靠地把记录媒体插入和拉出媒体运送路径。还有,一旦可动片与待机片卡合,来自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即经过固定于第1驱动轴上的第1传动装置而传递给固定于第2驱动轴上的第2传动装置,固定于各驱动轴上的主驱动滚轮和副驱动滚轮被同步驱动。从而,通过设置第1和第2传动装置这种简单的构造,可以容易地实现运送滚轮的同步。
权利要求
1.一种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用具有驱动力传动装置的主驱动滚轮和副驱动滚轮夹持运送记录媒体的驱动滚轮对,至少具有第1驱动滚轮对、第2驱动滚轮对和第3驱动滚轮对3组,所述第2驱动滚轮对设于面对媒体运送路径而设的磁头附近,所述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沿媒体运送方向设于第2驱动滚轮对的两侧,所述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各副驱动滚轮比该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主驱动滚轮更容易挠曲,且该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副驱动滚轮的直径略大于所述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主驱动滚轮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各主驱动滚轮和副驱动滚轮分别支撑于设定为一定的固定轴间距离的驱动轴上,且具备可使所述第2驱动滚轮对的副驱动滚轮向同一驱动滚轮对的主驱动滚轮移动、并向记录媒体施加比所述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向所述媒体施加的推压力更大的推压力的推压移动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驱动滚轮对的主和副驱动滚轮在受到与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主驱动滚轮大致相同的推压力时变形量相同,且该第2驱动滚轮对的主和副驱动滚轮的直径相同。
4.一种媒体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与驱动装置一体地受该驱动装置驱动的主驱动滚轮、及经过设在所述驱动装置之间的伸缩性皮带而连接的副驱动滚轮,构成夹持运送记录媒体的至少一组驱动滚轮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媒体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可使所述副驱动滚轮相对所述主驱动滚轮而移动、且通过所述副驱动滚轮的移动而向所述记录媒体施加推压力的推压移动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媒体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驱动滚轮及副驱动滚轮的直径大致相同,且在受到相同推压力时变形量相同。
7.一种媒体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是设在面对媒体运送路径的信息记录再现磁头附近或其前后的多个运送滚轮对受驱动力传动装置驱动而夹持运送记录媒体的双面驱动方式媒体运送装置,且设置于所述信息记录再现磁头前后的第1运送滚轮对和第3运送滚轮对的周向速度慢于设置于所述信息记录再现磁头附近的第2运送滚轮对的周向速度,在所述第1运送滚轮对和所述驱动力传动装置之间及所述第3运送滚轮对和所述驱动力传动装置之间,设有可使第1运送滚轮对和第3运送滚轮对相对该驱动力传动装置而分别仅在规定范围内自由旋转的卡合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媒体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装置由与所述驱动力传动装置一体旋转的可动片、及可与所述第1和第3运送滚轮对连动旋转且设置在所述可动片转动范围内的待机片构成。
9.一种媒体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分别固定在第1和第2驱动轴、面对媒体运送路径而相对设置的主驱动滚轮和副驱动滚轮构成的运送滚轮对;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所述第1驱动轴上的第1旋转装置;与所述第1旋转装置连接的驱动机构;由设于所述第1旋转装置的可动片与设于所述第1驱动轴且设在所述可动片的可动范围内的待机片构成的卡合装置;固定于所述第1驱动轴的第1传动装置;固定于所述第2驱动轴、与所述第1传动装置旋转结合的第2传动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媒体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旋转装置由第1齿轮构成,把所述第1传动装置作为第1传动齿轮,用与所述第1传动齿轮啮合的第2传动齿轮构成所述第2传动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媒体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由第2主驱动滚轮和第2副驱动滚轮构成、与所述运送滚轮对分开设置的第2运送滚轮对,在所述第2副驱动滚轮和所述副驱动滚轮之间装有旋转自如地支撑且与同所述第1齿轮啮合的第2齿轮一体旋转的第1皮带轮、可与所述第2副驱动滚轮一体旋转的第2皮带轮、由卷绕在该第1皮带轮和第2皮带轮上的伸缩性皮带构成的速度差吸收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媒体记录再现装置,具有第1、第2、第3驱动滚轮对,第2驱动滚轮对设于面对媒体运送路径而设的磁头附近,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沿媒体运送方向设于第2驱动滚轮对的两侧,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各个副驱动滚轮比该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主驱动滚轮容易挠曲,且该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副驱动滚轮的直径略大于第1和第3驱动滚轮对的主驱动滚轮。本发明可提高媒体运送能力,运送速度稳定,装置小型化,可适应不同厚度的媒体。
文档编号G06K7/00GK1151055SQ9611152
公开日1997年6月4日 申请日期1996年8月6日 优先权日1995年8月10日
发明者渡部望, 平泽贤司 申请人: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