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应对高动态范围红外图像的数字细节增强实现方法

文档序号:8260116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应对高动态范围红外图像的数字细节增强实现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光电成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应对高动态范围红外图像的数字 细节增强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红外探测器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成像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诸多领域。红 外图像表征场景的红外辐射分布,主要取决于景物的发射率和温度分布,其灰度波动来源 于场景辐射中各部分的辐射变化。
[0003] 通常红外探测器输出的模拟信号通常采样为14bit精度的数字信号,理论上可表 征16384个灰度等级。在普通场景下,由于场景中景物的红外辐射相差不大和探测器灵敏 度的限制,一般探测器响应输出的灰度范围只占据16384个灰度等级中的很小的一段,这 种场景下,应用传统的线性拉伸方法就能得到很好的图像效果。
[0004] 但是现实中经常还会遇到另一种场景:高动态范围场景。比如海天、天地场景、海 面亮带,或者在普通场景中加入高温或低温物体等。这些场景的共同的特点是灰阶分布范 围广,在其灰阶分布范围内有大量无效灰阶存在。具有这种特点的场景称之为高动态范围 场景。传统的线性处理方法处理这类场景下的红外图像会丢失大量细节,甚至有可能处理 后的图像对比度过于剧烈,不适合人眼观察,难以满足使用需求,因此需要一种可应对高动 态范围场景的红外图像处理技术。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现有技术中的数字细节增强方法存在过冲、伪细 节和细节增强不明显的缺陷,不能满足高动态范围红外图像数字细节增强的技术要求。
[000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0007] -种可应对高动态范围红外图像的数字细节增强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 1.利用向导滤波器对红外图像进行基频和细节的分离;步骤2.采用自适应平台直方图均 衡化对基频图像进行对比度调整;步骤3.合成最终输出图像。
[0008] 作为优选方案:
[0009] 步骤1中,采用下式进行向导滤波:
【主权项】
1. 一种可应对高动态范围红外图像的数字细节增强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 步骤: 步骤1.利用向导滤波器对红外图像进行基频和细节的分离; 步骤2.采用自适应平台直方图均衡化对基频图像进行对比度调整; 步骤3.合成最终输出图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应对高动态范围红外图像的数字细节增强实现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采用下式进行向导滤波:
式中, Pi为向导图像中点i的像素值; 1为输出图像中点i的像素值;wk为一个窗口; w|为窗口wk内像素的个数; k为wk窗口中每个像素点; i为wk窗口中正在处理的像素点; W为向导图像在窗口wk内的方差; 冗为向导图像在窗口wk内的均值;e为平滑系数; 采用下式分离细节图像:
^为细节图像中点i的像素值。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应对高动态范围红外图像的数字细节增强实现方法, 其特征在于: 设输入图像为Q,分辨率为WXH,步骤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 1.统计整幅图像的灰度直方图; 步骤2. 2.分析直方图,根据下式确定平台阈值T:
式中,Nvalid为整个灰度直方图中的有效灰阶数量; 步骤2. 3.根据下式生成目标直方图QT(k):
式中,Q(k)为原图像的直方图,T为平台阈值,0彡k彡255 ; 步骤2. 4.根据下式生成映射表DT :
式中,0彡k彡255,floor( ?)表示向下取整; 步骤2. 5.通过查映射表DT得到对比度调整后的图像B。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应对高动态范围红外图像的数字细节增强实现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3中,根据下式合成最终输出图像: Qdde=B+a*I; 式中, Qdde是最终输出图像; B为基频图像; I为细节图像;a为调节系数矩阵。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应对高动态范围红外图像的数字细节增强实现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3中,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应对高动态范围红外图像的数字细节增强实现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1中,窗口wk大小为5*5,平滑系数e=3000 ; 步骤2中,平台阈值T=103 ; 步骤 3 中,1\=4,T2=20。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光电成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应对高动态范围红外图像的数字细节增强实现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利用向导滤波器对红外图像进行基频和细节的分离;步骤2.采用自适应平台直方图均衡化对基频图像进行对比度调整;步骤3.合成最终输出图像。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过冲、伪细节和细节增强不明显的技术问题;能够增强场景中目标的细微结构,有效提高对小目标的探测识别能力,增强对图像内容和关键信息的理解。
【IPC分类】G06T5-40, G06T5-50
【公开号】CN104574330
【申请号】CN201310488375
【发明人】金炎胜, 杨贺, 程达, 霍晓江
【申请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八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3年10月1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