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硬币鉴别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4321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硬币鉴别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硬币鉴别设备,尤其是一种便携式的用于鉴别现行流通硬币及部分普通纪念币的鉴别设备,属于硬币管理统计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硬币,作为小面额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广泛。在给人们的带来方便的同时,由于其体积小,重量大的缺点,加上社会上为谋取利益而出现假币等问题,导致了硬币流通不流畅,大量硬币急待清点。因此,出现了硬币鉴别设备,用于鉴别现行流通硬币及部分普通纪念币。虽然该设备的鉴别技术已经存在,但是之前的硬币鉴别设备通常外型较大,需要外接220V电源,使用携带不方便。之前的硬币鉴别设备用于鉴别流通硬币,对于纪念币的检测比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实用性强、能够方便携带的便携式硬币鉴别设备。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硬币鉴别设备, 包括由前罩壳、中罩壳及后罩壳组成的箱体,所述前罩壳、中罩壳及后罩壳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中罩壳的内部设有主币道,所述主币道的前侧通过连接件固定有辅币道,所述辅币道的前侧安装有与辅币道同方向的前传感器,所述主币道的后侧于所述前传感器相同位置上安装有后传感器;所述辅币道的前侧设有显示装置,所述主币道的后侧连接有电路板,所述主币道与辅币道的下部设有电源装置。

进一步的,前述的便携式硬币鉴别设备,箱体的顶端设有投币口,箱体的侧部设有出币口,箱体的前部下方设有电源按键。

进一步的,前述的便携式硬币鉴别设备,主币道呈L型,所述L型的折弯处安装有缓冲板,且L型的横向通道具有向下倾斜的角度,所述角度为25°~35°;缓冲板呈直角梯形,所述直角梯形的斜边与主币道折弯处的形状相吻合。该种结构使硬币在设备中滚动更加稳定,方便硬币进出。

进一步的,前述的便携式硬币鉴别设备,中罩壳与前罩壳上均设有与显示装置相对应的开口,开口的外侧覆盖有钢化板。该种结构可以方便读取显示装置的数据,清晰美观,同时钢化板可以保护显示装置的外屏。

进一步的,前述的便携式硬币鉴别设备,后罩壳上设有扬声器开口,电路板上设有语音提示芯片。该结构可以通过语音提示检测结果,方便使用。

进一步的,前述的便携式硬币鉴别设备,电源装置为5V恒压输出的锂电池。该结构使整体设备更加紧凑,体积更加小巧,同时锂电池的稳定性较好,安全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硬币鉴别设备,摒弃了原有的220V输入5V输出的开关电源而改用锂电池,不仅减轻了整个设备的重量减小了体积,同时也便于随身携带,方便使用。使用彩色液晶模块显示数据,更加清楚美观;同时,在电路板中增加语音芯片,可以用于提示检测结果,更加便。在倾斜轨道的下方安装垂直拐弯带缓冲板的结构,使硬币在设备中滚动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前罩壳3、中罩壳6及后罩壳8组成的箱体。其中,中罩壳与前罩壳上均设有与显示装置相对应的开口,而在开口的外侧则覆盖有用以保护显示装置的钢化板2。同时,在中罩壳与前罩壳的开口下方还设有圆形通孔,该通孔内安装有电源按键4。而在后罩壳上则设有扬声器开口,同时在扬声器开口的下方还设有用于安装充电口7的开孔。

在箱体的上方则设有投币口1,而在箱体的侧边设有出币口5。

在中罩壳的内部设有主币道14。其中,主币道呈L型,该L型的折弯处安装有缓冲板9,且L型的横向通道具有向下倾斜的角度,角度为25°~35°。该缓冲板呈直角梯形,且直角梯形的斜边与主币道折弯处的形状相吻合。同时,倾斜轨道的一端设置于投币口处,另一端与出币口相连接。

在主币道的前侧通过连接件固定有辅币道12,在辅币道的前侧安装有与辅币道同方向的前传感器11,同时在主币道的后侧,在前传感器相同位置上还安装有后传感器15。

而在辅币道的前侧则设有显示装置10,本实施例中选用的为320×240的彩色液晶模块以显示数据。在主币道的后侧还连接有电路板16,其中电路板上安装有语音芯片。在主币道与辅币道的下部还设有电源装置13。本实施例中为一组5V恒压输出的锂电池构成的电池盒。

操作人员将单枚硬币从投币口1投入设备中,硬币沿着主币道14和辅币道12中间的硬币轨道,依次经过缓冲板9,使硬币保持稳定,然后传感器11和15的中间穿过,最后从出币口5离开设备,检测电路板16根据传感器采集的硬币检测参数判断硬币的真伪及种类,将检测结果通过液晶显示屏10显示出来,同时进行语音提示。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