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智能门锁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78380发布日期:2019-02-26 19:14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智能门锁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智能门锁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智能门锁控制系统及对应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门锁是指区别于传统机械锁的基础上改进的,在用户安全性、识别、管理性方面更加智能化简便化的锁具。

现有的智能门锁主要包括:密码锁、指纹锁、感应卡锁等。其中:

密码锁,密码容易被他人破解或盗取,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指纹锁,是一种以人体手指部位的指纹为识别载体和手段的智能锁具,一方面,需要通过指纹采集器进行预先采集所需的指纹信息,不仅操作繁琐,还不利于产品普及应用;另一方面,单纯依靠指纹信息进行解锁,一旦指纹信息被他人盗取,不仅泄流个人隐私,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感应卡锁,又称射频卡或非接触式ic卡,常用于酒店的门禁系统,一方面,感应卡容易折断、损坏甚至丢失,携带不便;另一方面,任何人只要有感应卡在手都可以开启门禁,非常的不安全,而且感应卡容易被复制,从而留下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智能门锁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通过关联社交账号对设计好友进行权限控制,门禁管理更方便灵活;并结合身份信息和位置信息对访问用户进行双重验证,极大的提高了智能门锁的安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智能门锁控制系统,其包括:

用户管理模块,用于在具有社交网络的智能门锁上设置一个及以上的管理账号,以社交账号作为管理账号,或者将所述管理账号关联匹配对应的社交账号,并可通过所述管理账号对所述社交账号中的一个及以上的社交好友进行权限控制;

身份信息收集模块,用于获取被授权的社交好友的身份信息;

身份信息验证模块,用于识别当前访问用户的身份信息,并将当前访问用户的身份信息与被授权的社交好友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得到身份信息验证结果;

位置信息验证模块,用于获取当前访问用户的位置信息,并将当前访问用户的位置信息与当前智能门锁的位置信息进行匹配,得到位置信息验证结果;

解锁模块,根据所述身份信息验证结果对当前智能门锁进行门禁开启的控制,或者,根据所述身份信息验证结果和所述位置信息验证结果对当前智能门锁进行门禁开启的控制。

优选的,所述的用户管理模块中,对所述社交好友进行权限控制,包括时间权限和/或次数权限;所述时间权限是指所述社交好友开启门禁的日期范围或时间段范围,所述次数权限是指所述社交好友在指定时间权限内进行开启门禁的次数范围;超出所述时间权限或次数权限则自动关闭权限,或者在所述时间权限范围内或次数权限范围内通过所述管理账号进行关闭权限。

优选的,所述的身份信息收集模块中,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指纹信息、人脸信息、二维码信息、验证码信息、指定物品或图象的识别信息。

优选的,所述的身份信息验证模块中,管理账号根据门禁安全级别对所述社交好友授权采用一种验证模式或者两种以上验证模式的组合,当选择两种以上验证模式的组合时,则需通过其对应的验证才可开启门禁;或者,每种验证模式对应不同的身份信息,当一种验证模式验证失败时,自动切换至另一种验证模式;或者,访问用户在没有指定验证模式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选择任一种验证模式进行验证身份信息。

优选的,所述的位置信息验证模块中,当前访问用户身份信息验证通过的同时进行获取当前访问用户的位置信息;并进一步计算当前访问用户的位置信息与当前智能门锁的位置信息之间的距离,若所述距离小于预设阈值,则开启门禁。

优选的,还包括警报模块,当所述身份信息验证结果或所述位置信息验证结果匹配错误时,或者匹配次数超过预设次数时,则向所述管理账号发出警报提醒。

优选的,还包括数据存储模块,用于记录所述智能门锁的访问用户、门禁开启次数、门禁开启时间。

优选的,还包括导航模块,用于将智能门锁的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社交好友,并自动将所述智能门锁的位置信息作为目的地对所述社交好友进行导航指引。

优选的,还包括视频监控模块,所述的智能门锁设有摄像头,所述的管理帐号通过所述视频监控模块对所述摄像头发起视频连接;或者,所述访问用户在进行身份信息验证时自动启动摄像头拍摄,且摄像内容对所述管理帐号进行直播。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前述智能门锁控制系统相对应的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在具有社交网络的智能门锁上设置一个及以上的管理账号,以社交账号作为管理账号,或者将所述管理账号关联匹配对应的社交账号,并可通过所述管理账号对所述社交账号中的一个及以上的社交好友进行权限控制;

b.获取被授权的社交好友的身份信息;

c.识别当前访问用户的身份信息,并将当前访问用户的身份信息与被授权的社交好友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得到身份信息验证结果;

d.获取当前访问用户的位置信息,并将当前访问用户的位置信息与当前智能门锁的位置信息进行匹配,得到位置信息验证结果;

e.根据所述身份信息验证结果对当前智能门锁进行门禁开启的控制,或者,根据所述身份信息验证结果和所述位置信息验证结果对当前智能门锁进行门禁开启的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智能门锁与社交产品融于一体,直接利用社交产品采集社交好友的身份信息,故给智能门锁减少了采集信息的繁锁步骤,通过共享授权智能门锁直接采集进行识别,提升了智能门锁的应用面。

(2)、本发明采用身份信息与位置信息的多重验证,确保是被授权人本人开启门禁,避免身份信息被他人利用,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智能门锁的安全性能。

(3)、本发明的主帐号自由的对其社交好友发起门禁开启授权或关闭授权,比传统门禁更加方便与灵活,不仅可以应用于家庭门禁系统、酒店宾馆门禁系统、公司门禁系统、电梯门禁系统、汽车门禁系统,还可以应用于柜子、箱子的门禁系统。

(4)、本发明还启到导航引路的作用,省去发位置信息的麻烦,达到一步到位的作用,无论是对于访问用户还是管理者都带来极大的便利。

(5)、本发明通过视频监控模块达到直播的作用,方便管理帐号用户时时想看就看,掌控门前安全情况。

(6)、本发明将原属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提升到具有物联网属性的社交平台;让本发明的智能门锁普及化,再也不用为一个串门朋友,给他配一把锁匙带来的烦恼;管理帐号用户对门禁系统权限想开就开,想关就关,方便快捷,不留隐患。

(7)、本发明还可以用于进、出区域管理,用户获得管理帐号用户的授权,通过身份识别进入,该用户在该区域内违反区域规章,通过提示反馈给管理帐号用户,管理帐号用户有权关闭权限,限制其出门或由系统识别自行关闭权限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智能门锁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智能门锁控制方法的流程简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智能门锁控制方法的导航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社交网络的智能门锁控制系统,其包括:

用户管理模块,用于在具有社交网络的智能门锁上设置一个及以上的管理账号,以社交账号作为管理账号,或者将所述管理账号关联匹配对应的社交账号,并可通过所述管理账号对所述社交账号中的一个及以上的社交好友进行权限控制;所述管理账号可设置多个,并对管理账号赋予管理员权限,管理账号通过验证身份信息和登陆密码进行登陆智能门锁的管理系统,对各个管理账号各自对应的社交账号中的社交好友进行权限管理;并且,所述社交好友可接受来自两个以上管理账号的授权许可;

身份信息收集模块,用于获取被授权的社交好友的身份信息;若社交好友已在社交系统中进行过实名认证,则直接获取实名认证的身份信息;若未进行实名认证,则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采集身份信息,无需通过智能门锁或其他信息采集终端进行采集,操作更方便;现有的社交系统如微信、支付宝等均有实名认证,甚至指纹认证或脸谱认证等,只要同步或开放该个人身份认证信息进行信息共享,就会减少了个人信息认证的繁锁事项,使用更方便;

身份信息验证模块,用于识别当前访问用户的身份信息,并将当前访问用户的身份信息与被授权的社交好友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得到身份信息验证结果;

位置信息验证模块,用于获取当前访问用户的位置信息,并将当前访问用户的位置信息与当前智能门锁的位置信息进行匹配,得到位置信息验证结果;

解锁模块,根据所述身份信息验证结果对当前智能门锁进行门禁开启的控制,或者,根据所述身份信息验证结果和所述位置信息验证结果对当前智能门锁进行门禁开启的控制;

警报模块,当所述身份信息验证结果或所述位置信息验证结果匹配错误时,或者匹配次数超过预设次数时,则向所述管理账号发出警报提醒。

数据存储模块,用于记录所述智能门锁的访问用户、门禁开启次数、门禁开启时间;可根据不同的次数权限或时间权限进行收取使用费,管理更方便;

导航模块,如图3所示,用于将智能门锁的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社交好友,并自动将所述智能门锁的位置信息作为目的地对所述社交好友进行导航指引。并且,方便管理账号对多个智能门锁进行管理,可方便的查看各个智能门锁的位置信息,并可将该位置信息共享至被授权的社交好友,以便社交好友直接根据该位置信息导航至目的地。并且,导航模块是根据访问用户的需求自由选择开启与否,不影响门禁系统的开启与关闭。

视频监控模块,所述的智能门锁设有摄像头,所述的管理帐号通过所述视频监控模块对所述摄像头发起视频连接;或者,所述访问用户在进行身份信息验证时自动启动摄像头拍摄,且摄像内容对所述管理帐号进行直播。本发明通过所述视频监控模块进行辅助管理帐号对智能门锁所在场景进行时时抓拍或录制或直播,以及抓拍或录制进出记录;当访问用户在智能门锁验证身份信息时向管理帐号用户发出直播信息,供管理帐号用户查看详情;管理帐号用户可以自由向智能门锁发起视频连接,供管理帐号用户随时查看门前的详情,并可以根据现场详情做出一些紧急措施,比如:关闭门禁授权等。

所述的用户管理模块中,对所述社交好友进行权限控制,包括时间权限和/或次数权限;所述时间权限是指所述社交好友开启门禁的日期范围或时间段范围,所述次数权限是指所述社交好友在指定时间权限内进行开启门禁的次数范围;超出所述时间权限或次数权限则自动关闭权限,或者在所述时间权限范围内或次数权限范围内通过所述管理账号进行关闭权限。例如,可直接授权开启门禁的次数权限,或者,可授权在一段或多段时间范围内享有开启门禁的权限,或者,可授权在指定时间范围内开启门禁的次数权限,等等。

所述的身份信息收集模块中,所述身份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指纹信息、人脸信息、二维码信息、验证码信息、指定物品或图象的识别信息。

所述的身份信息验证模块中,管理账号根据门禁安全级别对所述社交好友授权采用一种验证模式或者两种以上验证模式的组合,当选择两种以上验证模式的组合时,则需通过其对应的验证才可开启门禁;或者,每种验证模式对应不同的身份信息,当一种验证模式验证失败时,自动切换至另一种验证模式;或者,访问用户在没有指定验证模式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选择任一种验证模式进行验证身份信息。当社交好友无法开启门禁时,管理账号还可以通过对智能门锁进行远程遥控进行开启门禁。

所述的位置信息验证模块中,当前访问用户身份信息验证通过的同时进行获取当前访问用户的位置信息;并进一步计算当前访问用户的位置信息与当前智能门锁的位置信息之间的距离,若所述距离小于预设阈值,则开启门禁。

如图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前述智能门锁控制系统相对应的控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在具有社交网络的智能门锁上设置一个及以上的管理账号,以社交账号作为管理账号,或者将所述管理账号关联匹配对应的社交账号,并可通过所述管理账号对所述社交账号中的一个及以上的社交好友进行权限控制;

b.获取被授权的社交好友的身份信息;

c.识别当前访问用户的身份信息,并将当前访问用户的身份信息与被授权的社交好友的身份信息进行匹配,得到身份信息验证结果;

d.获取当前访问用户的位置信息,并将当前访问用户的位置信息与当前智能门锁的位置信息进行匹配,得到位置信息验证结果;

e.根据所述身份信息验证结果对当前智能门锁进行门禁开启的控制,或者,根据所述身份信息验证结果和所述位置信息验证结果对当前智能门锁进行门禁开启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方法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系统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系统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发明的智能门锁不仅可以应用于家庭门禁系统、公司门禁系统、电梯门禁系统、汽车门禁系统,还可以应用于柜子、箱子的门禁系统。例如,应用于汽车门禁系统,通过身份信息和位置信息的双重验证进行开启门禁,同时授权一键启动权限,从而无需将车钥匙提供给借车人,可避免车钥匙被复制或借走不还,并可以远程终止授权。特别是,当终止授权,在其停车后或停车达到指定时间后将无法再次启动车辆,从而避免在行驶过程中停车导致交通事故,故如在停留十分钟或以上的指定时间,可视为已安全停车于停放地点,终止授权即时生效。

需要说明的是,当被授权的社交好友较多时,管理帐号用户还可对授权用户进行分组管理,达到一目了然授权用户数量及相关出入数据。并且,一个管理帐号控制一把至多把智能门锁,一个授权实现一把至多把智能门锁的门禁开启权限;所述的智能门锁设有一个至多个身份信息验证模块。

并且,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另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