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廊巡检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54166发布日期:2018-06-08 22:45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廊巡检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廊巡检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简称管廊,其包括多个独立并行排列的舱室,每个舱室可用于不同的管线传输,如供水、燃气、电力等。通过上述管廊可以把原来分散部署的管线集中到一起管理和维护,从而提升城市市政管理水平,改善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抗灾容灾能力。

由于管廊内集中有大量管线及附属设施,因此,对于管廊内固有的照明、通风、排水等固有资产的巡检不仅能够起到固有资产普查的作用,更能够负固有设备的损坏进行及时维护更新,保证管廊安全高效运维。

由于管廊是全封闭密闭空间,内部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信号较差。因此,目前通常使用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巡检系统进行管廊巡检。具体的,将实体硬件RFID标签贴在管廊的墙壁上作为巡检点,同时标签内保存巡检点编号信息。巡检时,巡检人员手持专用巡检设备进入管廊,当抵达巡检点后,靠近RFID标签使之被激活,从而实现其与手持巡检设备的通信。然后,手持巡检设备检测到该标签上报的巡检点编号信息并记录下来,表示巡检人员的当前位置在此巡检点处,进而进行该巡检点内附属设施的检查。最后,巡检完成后,巡检人员可将该专用巡检设备内的巡检数据回传到管廊运维系统后台进行存储、查询和分析。

上述RFID巡检系统虽然可满足基本的巡检需求,但是其巡检点设置是采用硬件布点方式,无法实现巡检点位置的快速调整、巡检点数目的快速增补等工作。例如,当管廊内部环境发生变化,如某墙体出现裂缝,修补后需要对该位置进行重点监控,希望在此新增设置一个巡检点,需要进行采购和工程实施工作,是无法立刻实现的。又如,根据管廊历史大数据对一些相对稳定的区域做巡检点减少,而在一些问题多发区域加大巡检点密度,但由于所有标签都是固定粘贴,如果要调整位置则很难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廊巡检方法及系统,以解决巡检点实体硬件化的局限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管廊巡检系统,该系统包括后台服务器、终端和布设在管廊中的通信线缆,所述后台服务器包括巡检点设置单元,其中:

所述巡检点设置单元,用于基于管廊地理信息地图设定所述管廊的巡检点以及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

所述通信线缆,用于利用布设在其上的多个无线收发单元,对所述终端在所述管廊中的位置进行定位;

所述终端,用于从所述后台服务器获取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以及,根据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与所述通信线缆对所述终端的定位坐标,判断所述终端在是否到达所述巡检点。

可选地,所述巡检点设置单元,还用于:

根据巡检点的位置坐标和作用半径,计算出所述巡检点覆盖范围内的初始附属设施;

从所述初始附属设施中筛选出与所述巡检点的归属舱室相同的附属设施,作为所述巡检点对应的巡检对象。

可选地,所述巡检点设置单元,还用于:

分别将所述管廊中各舱室分区段用封闭多边形表示;

将各所述舱室分区段对应的封闭多边形的所有顶点坐标值中最大横坐标、最小横坐标、最大纵坐标和最小纵坐标的组合,分别作为各所述舱室分区段对应的包容矩形的四个顶点;

将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处于所述舱室分区段对应的包容矩形内的舱室分区段,作为所述巡检点的初始归属舱室分区段;

选择所述初始归属舱室分区段中距离所述巡检点最近的舱室分区段,作为所述巡检点的归属舱室分区段;

将所述归属舱室分区段的管廊本体、以及所述归属舱室分区段中的入廊管线,作为所述巡检点对应的巡检对象。

可选地,所述后台服务器还包括巡检路线配置单元,其中,所述巡检路线配置单元用于:

获取待巡检的舱室类型和舱室分区段;

利用属于所述舱室类型的舱室分区段所关联的巡检点,构建巡检路线。

可选地,所述后台服务器还包括巡检计划配置单元,其中,所述巡检计划配置单元用于:

获取巡检人员、巡检日期和待巡检路线;

根据所述巡检人员、巡检日期和待巡检路线组合,生成一个巡检任务。

可选地,所述后台服务器还包括巡检任务监控单元,其中,所述巡检任务监控单元用于:

根据所述通信线缆对所述终端的定位坐标,在所述管廊地理信息地图上显示所述终端的当前位置;

获取所述终端对所述巡检点启动巡检的信息;

根据所述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判断所述终端对所述巡检点的启动巡检动作是否符合预设要求;

如果符合预设要求,则对所述巡检点设置正在巡检的标识,以及获取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巡检点对应的巡检对象的巡检数据;

如果所述巡检数据中存在异常数据,则对所述巡检点设置异常标识、对所述异常数据对应的巡检对象添加异常标识和巡检数据;其中,如果异常巡检对象为管廊本体或入廊管线时,则添加的巡检数据中包括所述管廊本体或入廊管线的坐标位置。

可选地,所述终端还用于:

采集所述巡检点对应的异常巡检对象的巡检数据;

如果所述异常巡检对象为管廊本体或入廊管线,则将所述终端采集所述管廊本体或入廊管线的巡检数据时,所述通信线缆对所述终端的定位坐标作为所述管廊本体或入廊管线的坐标位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另一种管廊巡检系统,该系统包括后台服务器、终端和布设在管廊中的通信线缆,所述后台服务器包括巡检点设置单元和巡检点确认单元,其中:

所述通信线缆,用于利用布设在其上的多个无线收发单元,对所述终端在所述管廊中的位置进行定位;

所述巡检点设置单元,用于基于管廊地理信息地图设定所述管廊的巡检点以及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

所述巡检点确认单元,用于从所述通信线缆或终端获取所述通信线缆对所述终端的定位坐标,以及,根据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与所述通信线缆对所述终端的定位坐标,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到达所述巡检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管廊巡检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用户在管廊地理信息地图中选定的点作为管廊的巡检点;

根据所述巡检点在所述管廊地理信息地图中的位置,将所述巡检点用位置坐标表示;

将所述巡检点和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发送至对应的终端,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管廊中的通信线缆对其定位坐标和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对比结果,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到达所述巡检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另一种管廊巡检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用户在管廊地理信息地图中选定的点作为管廊的巡检点;

根据所述巡检点在所述管廊地理信息地图中的位置,将所述巡检点用位置坐标表示;

将所述管廊中的通信线缆对巡检终端的定位坐标与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进行对比,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到达所述巡检点。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廊巡检方法及系统,采用软件定义巡检点方式,在管廊地理信息地图上直接设置虚拟的巡检点,同时,管廊中的巡检终端可以与布设在管廊各舱室中的通信线缆通信,以实现通信线缆对其在管廊中的位置进行定位。在对管廊巡检时,巡检人员便可以持该终端进入管廊内部,并结合通信线缆对终端的定位数据与巡检点位置数据进行比对,确定是否抵达该巡检点,如果用户抵达巡检点后便可以执行巡检。由于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软件来定义和使用巡检点,进而可以灵活设置和调整巡检点位置,解决巡检点实体硬件化的局限性问题。同时,采用巡检终端应用,解决现有巡检终端需要专门配置的局限性,进而可以有效降低巡检点的维护、调整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廊巡检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巡检点的舱室分区段归属以及关联巡检对象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务监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廊巡检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管廊巡检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针对现有的基于RFID技术的巡检系统中,巡检点是采用硬件布点、固定粘贴方式,存在无法方便快速的移动,并且如果巡检点需要增加,则需要采购更多RFID硬件标签,并再次入廊进行施工,实施进度慢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廊巡检方法及系统,其基本实现原理为:采用终端与管廊中的通信线缆通信获取廊内定位,并通过软件来定义和使用虚拟巡检点,可灵活设置和调整巡检点位置,解决巡检点实体硬件化的局限性。

基于上述原理,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与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廊巡检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包括后台服务器10、终端30和布设在管廊各舱室中的通信线缆20。

其中,该后台服务器10包括巡检点设置单元101,利用该巡检点设置单元101可以基于管廊地理信息地图设定所述管廊的巡检点以及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

具体的,可以在管廊地理信息地图(如管廊的GIS地图)上显示管廊各个舱室的几何图层,并标注出关键附属设施(如廊内的摄像头、风机、水泵、照明等)位置,用户可根据地图上提供的信息,查看管廊本体以及附属设施的地理分布,确定虚拟巡检点位置,并选定该地图上的某一点,巡检点设置单元101根据用户选定的点生成虚拟的巡检点,同时根据该点在地图上的位置生成该巡检点的位置坐标。

其中,其位置坐标可以包含(X、Y、Z、)三个坐标来定义,X、Y代表巡检点在所述管廊中的平面坐标值、Z代表巡检点在管廊中的层数值,比如在地下一层就是-1,地下2层就是-2,以此类推;另外,巡检点在所述管廊中的平面坐标值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地理信息系统GPS经纬度坐标表示,当然还可以采用其自定义的坐标。

需要说明的是,巡检点设置单元101在进行巡检点的设置时,不仅可以根据用户在地图上选定的点,还可以根据用户基于管廊地理信息地图输入的数据进行设定,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由于在综合管廊中,存在多个管状舱室以用于不同的管线收纳(如电力舱、燃气舱分别收纳电力电缆和燃气管道),并且各舱室之间有实体墙壁阻隔,彼此不互通,因此,本实施例将通信线缆20沿每个舱室都进行部署,以实现整个管廊的信号全面覆盖。

同时,上述通信线缆20上布设有多个无线收发单元,其中,无线收发单元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管廊内部实际状况、信号强度以及定位精度等需求自由设置。终端30可以与上述多个无线收发单元之间的双向无线通信实现对其定位。具体的,终端30可以按照预设频率与其附近的多个无线收发单元发送信号,相应的无线收发单元可以随时接收该信号,形成多个信号向量,并对接收信号的强度、以及结合各个无线收发单元的位置进行综合分析,判定出终端30所在位置,并将位置数据通过无线通信协议实时下发给终端30,进而实现对终端30在管廊中的位置进行定位。

具体的,具基于窄带物联网通信具有带宽窄、可并发接入设备量大、功耗低的特点,本实施例中,上述无线收发单元设计为窄带物联网无线收发单元,多个窄带物联网无线收发单元在通信线缆周围形成窄带无线通信物联网络,以实现对终端30的定位。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巡检过程中,巡检人员之间的电话、短信等通信沟通,通信线缆20中还设有与上述窄带物联网无线收发单元通信连接的传输信息总线,各终端30之间通过上述窄带物联网无线收发单元和信息传输总线通信连接。例如,在终端30间通信过程中,一个窄带物联网无线收发单元够接收到来自一个终端的无线数据后,会将接收到的无线数据调制到信息传输总线上,并在信息传输总线上转发该无线数据,然后,将从信息传输总线上转发来的无线数据通过另一个窄带物联网无线收发单元发送至相应的终端。

另外,上述终端30还与后台服务器10通信连接。其中,结合wifi通信具有带宽高、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本实施例中还在管廊中布设wifi通信装置,并且后台服务器10通过该wifi通信装置与终端30通信连接,以实现终端30与后台服务器10数据通信,传送巡检任务、照片、视频等数据.当然,还可以通过蓝牙等通信装置连接,本实施例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的,上述终端30还用于从后台服务器10获取巡检点设置单元101所设置的巡检点的位置坐标,以及,根据该巡检点的位置坐标与通信线缆对其自身定位坐标,判断其在是否到达该巡检点。具体的,终端30可以自动比对通信线缆对其自身定位坐标与附近巡检点的位置坐标,当靠近巡检点时则可以提示用户可以对该巡检点所关联的巡检对象进行巡检,否则提示尚未抵达预设巡检点。

利用上述方案,通过软件来定义和使用巡检点,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和调整巡检点位置,进而解决巡检点实体硬件化的局限性问题。另外,采用巡检终端应用,解决现有巡检终端需要专门配置的局限性,进而可以有效降低巡检点的维护、调整的成本。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设置巡检点所关联的巡检对象的方法,针对管廊中的点状附属设施,上述巡检点设置单元101被配置为:

首先,根据巡检点的位置坐标和作用半径,计算出所述巡检点覆盖范围内的初始附属设施。

管廊内部的附属设施主要包括供配电、排水、通风、照明、消防、通风、环境监测等设备,例如配电柜、照明灯具、摄像头、风机、水泵、灭火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巡检时需要对这些设备的外观、运行情况进行现场检视,例如摄像头镜头是否有污垢供配电柜指示灯是否正常,风机运行声音是否正常,温湿度传感器刻度显示是否正常,照明灯是否不亮、发暗或闪烁,各设备是否有锈蚀等。

上述附属设施的位置数据在本实施例中的巡检系统中静态导入,根据该巡检点作用半径,以该巡检点的位置坐标为中心画圆,计算出落入该圆之内的附属设施,其中,该作用半径的具体值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如5m、10m。

其次,从所述初始附属设施中筛选出与所述巡检点的归属舱室相同的附属设施,作为所述巡检点对应的巡检对象。

由于管廊中不同舱室之间物理分隔,巡检人员无法跨舱室巡检,因此需要过滤掉该巡检点作用半径内属于其它舱室的附属设施。

通过上述方法,系统自动将各个巡检点与其附近的附属设施进行关联,从而可以让巡检人员明确在每个巡检点需要检视哪些附属设施。

由于上述巡检点的覆盖范围是以其作用半径为原则,但如果两个巡检点的距离比它们各自的半径之和短,则其覆盖范围会产生重叠区域,会出现一个设备处于两个巡检点的作用范围内;或者,对一些特殊地段,两个巡检点的作用范围之间存在空隙,存在一个设备不在任何巡检点范围内。

因此,本实施例除了提供上述系统自动关联附属的方法外,还允许用户根据特殊情况手工调整附属设施关联哪个巡检点。通过提供允许用户直接手动指定该设备归属关联于一个巡检点的方式,可以避免重新精细调整作用半径去纠正上述描述情况。

进一步的,除了需要对管廊中的附属设施巡检外,巡检工作通常还要对管廊土建本体(如墙面)以及入廊管线(如电力电缆、通信电缆、供水管道、热力管道、燃气管道等)进行巡检,如墙面是否有变形、沉降、裂缝、渗水等,管道是否有裂缝、渗漏,电缆线是否有移位、外壳剥损等。而这些巡检对象是线状对象,不同于附属设施的点状分布,针对此类巡检对象,上述巡检点设置单元101还被配置为:

首先,根据该巡检点的位置坐标与管廊本体的空间位置关系,自动计算巡检点的管廊舱室分区段归属。然后,关联该巡检点所归属电力舱分区段的管廊本体,以及该分区段的入廊管线。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了利用空间几何算法计算巡检点的舱室分区段归属以及关联巡检对象,如图2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分别将所述管廊中各舱室分区段用封闭多边形表示。

管廊的舱室通常很长,由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为避免火灾蔓延,通常按200米为单位分成若干个防火舱室分区段,每个舱室分区段之间有防火门分隔。

本实施例将每个舱室分区段在系统中都描述为一个封闭区域多边形,同时采用数组方式记录该多边形的所有顶点的坐标,并将每条边的数据保存为数组,如设边为L,L=f{(x1,y1),(x2,y2)},其中,(x1,y1)、(x2,y2)为L边的两个顶点。

步骤S102:将各所述舱室分区段对应的封闭多边形的所有顶点坐标值中最大横坐标、最小横坐标、最大纵坐标和最小纵坐标的组合,分别作为各所述舱室分区段对应的包容矩形的四个顶点。

根据步骤S101得到的多边形顶点数组,计算构建最大包容矩形作为分别作为各防火分区段多边形的包容矩形。其中,如果在上述顶点坐标采用地理经纬度坐标表示,则最大横坐标、最小横坐标、最大纵坐标和最小纵坐标分别对应为最大和最小经度、最大和最小纬度。

步骤S103:将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处于所述舱室分区段对应的包容矩形内的舱室分区段,作为所述巡检点的初始归属舱室分区段。

即包容矩形的最小横坐标<巡检点横坐标<包容矩形最大横坐标、且包容矩形最小纵坐标<巡检点纵坐标<包容矩形最大纵坐标。通过这一步,可将范围缩小到几个防火分区段。

步骤S104:选择所述初始归属舱室分区段中距离所述巡检点最近的舱室分区段,作为所述巡检点的归属舱室分区段。

具体可以采用如下计算方法:首先,以巡检点为中心,生成一条水平横线H;然后,对初始归属舱室分区段的每条边L,计算其与直线H的相交点,并计算该交点到巡检点的距离,其中,如果H与L平行,则忽略,同样,如果H与L不相交,则忽略;最后,从初始归属舱室分区段中筛选出的交点到巡检点的距离最小的作为该巡检点的归属舱室分区段。

步骤S105:将所述归属舱室分区段的管廊本体、以及所述归属舱室分区段中的入廊管线,作为所述巡检点对应的巡检对象。

进一步的,由于管廊通常很长,动辄几十公里,而且有很多独立的舱室,因此,如果巡检点较多时,一次巡检不能全部完成,所以需要设定不同的巡检路线,每个路线覆盖一定的区域范围,其中,每个巡检路线是指一名巡检人员一次巡检工作的地理范围。因此,本实施例后台服务器10还包括巡检路线配置单元102,以供用户在完成巡检点定义配置后,可在巡检路线配置界面上,进一步配置巡检路线。

具体的,该巡检路线配置单元102被配置为:

首先,获取待巡检的舱室类型和舱室分区段。

用户可通过系统界面设置需要巡检的舱室类型,如电力舱、燃气舱等,以及舱室编号,如从第一个舱室分区段一直到第10个舱室分区段。

然后,利用属于所述舱室类型的舱室分区段所关联的巡检点,构建巡检路线。

系统自动将归属于该舱室类型的相关编号序列的舱室分区段所关联的巡检点纳入到该巡检路线中,进而实现了巡检路线的批量化处理。

另外,除了自动设置巡检路线外,巡检路线配置单元102还可以支持手动修改配置巡检路线,例如,可以检查是否所有巡检点都纳入到巡检路线,如果有,可以找出相关孤立的巡检点,并将其加入到附近的任一条巡检路线中;当然,还可以从设置好的巡检路线中删减巡检点。

为方便用户对巡检计划管理,本实施例中的后台服务器10还包括巡检计划配置单元103,其中,该巡检计划配置单元103被配置为:

首先,获取巡检人员、巡检日期和待巡检路线。

然后,根据所述巡检人员、巡检日期和待巡检路线组合,生成一个巡检任务。

通过上述配置,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巡检人员、巡检日期,并从巡检路线列表中选择一条巡检路线,从而生成一个巡检任务,进而形成指定巡检人员在指定日期内对指定的巡检路线进行巡检的任务。然后,将上述生成的巡检任务下发到指定巡检人员的终端上,巡检人员便可以在指定日期进入管廊内部执行巡检。

为实现地面值班人员可以实时跟踪巡检执行情况以及约束巡检人按规定程序完成巡检内容,本实施例中的后台服务器10还包括巡检任务监控单元104,如图3所示,该巡检任务监控单元104被配置为按照如下步骤进行任务监控:

步骤S201:根据所述通信线缆对所述终端的定位坐标,在所述管廊地理信息地图上显示所述终端的当前位置;

具体的,可以在管廊地理信息地图,显示管廊本体以及附属设施,显示当前巡检路线的每个巡检点,其中,巡检点显示分为待巡检点、当前巡检点、已完成巡检点,同时系统分3种图标颜色予以区分。当巡检人员携带终端(如商用手机+OTG卡)进入管廊后,会自动取得通信线缆对该终端的定位信息,并自动在管廊地理信息地图上显示其位置,且跟随该终端移动而移动,进而实现对巡检人员运动轨迹的监控。

步骤S202:获取所述终端对所述巡检点启动巡检的信息。

具体的,后台服务器10可以将巡检任务下发到终端30,终端30与通信线缆20通信,自动获得终端30的当前位置,同时将定位结果发送给终端30,终端30自动与巡检路线的各个巡检点进行距离匹配,如已抵达某巡检点附近且该巡检点尚未巡检,则提示用户可以开始巡检。然后,巡检人员可以在终端上输入对该巡检点启动巡检的信息,如点击启动对某个巡检点的巡检后,终端便会将当前巡检点信息上报给后台服务器。

步骤S203:根据所述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判断所述终端对所述巡检点的启动巡检动作是否符合预设要求。

具体的,可以根据终端的当前位置以及巡检点的位置坐标,判断巡检人员是否到达该巡检点处、以及是否有权限对该巡检点巡检的要求,如果符合要求,则执行步骤S204。

步骤S204:如果符合预设要求,则对所述巡检点设置正在巡检的标识,以及获取所述终端发送的所述巡检点对应的巡检对象的巡检数据。

具体的,可以在管廊地理信息地图上对当前巡检点做高亮显示,以表示该巡检点处于正在巡检状态。同时,获取终端发送的该巡检点对应的巡检对象的巡检数据,作为该巡检点的巡检记录。其中,巡检数据可以包括对每个附属设施的外观、运行状态的记录,包括拍照、视频、声音、以及文字等,以及巡检人员给出的该附属设施是否运转正常的结论;巡检人员在巡检附属设施的同时,也要对该巡检点所关联的每处入廊管线、管廊本体进行巡检,当发现某处存在异常时,巡检人员则在异常位置进行取证记录,如拍照或录制小视频,并辅助以文字记录或录音。

步骤S205:如果所述巡检数据中存在异常数据,则对所述巡检点设置异常标识、对所述异常数据对应的巡检对象添加异常标识和巡检数据;其中,如果异常巡检对象为管廊本体或入廊管线时,则添加的巡检数据中包括所述管廊本体或入廊管线的坐标位置。

具体的,如果附属设施巡检有异常,则将巡检点设置为异常状态,以及附属设施图标的状态变为异常状态,同时添加巡检数据,这样用户可点击查看该附属设施具体的巡检问题记录。

如果管廊本体、入廊管线出现巡检结果异常,除了上述将巡检点显示为异常状态外,还会获取该异常巡检对象的位置坐标,这样,巡检任务监控单元104可以自动将该异常结果的坐标点显示出来,显示一个小的问题点图标,用户可点击该问题点图标查看问题详情数据(如照片、视频、文字以及录音)

本实施例中,在管廊本体、入廊管线出现巡检结果异常,获取的是终端采集管廊本体或入廊管线的数据的通信线缆对终端的定位坐标,作为管廊本体、管线等的坐标位置,而不是以巡检点坐标位置作为其的坐标点。这样便可更加精准的定位到问题点,方便后续维护人员到现场后迅速找到问题点,提升后续维修工作效率。例如,一个巡检点的作用范围为40m,其作用范围内某处墙面出现一个小裂缝并带有轻微渗水,裂缝长度8厘米,如果不告知具体位置,由于管廊内部布置都一样,在40米范围内找起来并不容易,而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方式,将问题点的取证数据和精确坐标包含在当前巡检点的管廊本体对象巡检结果记录中,维护人员便可以到现场后迅速找到该问题点。

进一步的,该巡检任务监控单元104还用于:

当获取终端对下一个巡检点启动巡检的信息时,则将下一个巡检点切换为正在巡检的标识,并且将当前的巡检点标识为已完成巡检点状态。

进一步的,为方便用户对管廊中各巡检任务的管理,本实施例中的后台服务器10还包括巡检任务管理单元105,具体的,该单元可以将巡检计划配置单元103指定的巡检任务以列表状态显示,并可以提供具体的巡检任务查询功能,如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字,从巡检任务列表中自动匹配符合条件的巡检任务。

为实现对各个巡检点的结果查询、统计和问题分析,本实施例中的后台服务器10还包括巡检结果分析单元105,其中,该单元被具体配置为可实现如下功能:

1)提供巡检任务报表,供用户查询历史巡检任务结果;

同时,支持用户按照巡检任务名称、巡检日期、巡检路线、巡检人员等多个维度进行筛选查询。

2)显示指定查询范围的历史巡检任务列表,并显示此次任务执行具体时间、历时、巡检点总数量、正常巡检点数量、异常巡检点数量、附属设施总数量、正常附属设施总数量、异常附属设施总数量。

3)支持用户可点击统计数量,弹出详情表显示具体每一个巡检结果,可查看每个巡检点下的每个附属设施的巡检结果数据,如查看文字、播放图片、声音、录像视频等。

本实施例除了通过对后台服务器10的配置使其实现巡检点、巡检路线以及巡检任务的设置以及管理以外,为了方便巡检人员在管廊内的巡检操作,还对终端30除了可以实现与通信线缆20通信,获取通信线缆20提供的巡检人员当前在管廊内部的定位数据外,还被配置为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巡检任务的展示

具体的,可以从后台服务器10下载巡检任务并显示,获取根据通信线缆20对其定位的当前位置,并与巡检路线的各个巡检点进行距离匹配,如已抵达某巡检点,则提示用户可以开始巡检,进而巡检人员可点击确认进行该巡检点的巡检;如用户位置未靠近巡检点,则提示无法自行启动巡检。这样可避免巡检人员为节省体力和时间,而采取不走到具体指定位置就直接开始巡检的策略。

2)巡检结果的记录

首先,终端自动调取当前巡检点关联的附属设施列表,并提供巡检结果记录界面,由巡检人员手动在终端上记录巡检结果,其中,巡检结果包括对每个附属设施的外观、运行状态的记录,包括拍照、视频、声音、以及文字等;巡检人员并最终给出该设备是否运转正常的结论。

其中,在进行异常巡检数据的记录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a、采集所述巡检点对应的异常巡检对象的巡检数据;

b、如果所述异常巡检对象为管廊本体或入廊管线,则将所述终端采集所述管廊本体或入廊管线的巡检数据时,所述通信线缆对所述终端的定位坐标作为所述管廊本体或入廊管线的坐标位置。

进而,后台服务器20对异常巡检对象的数据记录,可更加精准的定位,方便后续维护人员到现场后迅速找到问题点。

其次,当一个巡检点完成巡检后,终端会自动将结果上传到后台服务器10,作为该巡检点的巡检数据;

最后,判断当前巡检路线的所有巡检点是否完成巡检。如果所有巡检点都完成巡检,则提示用户此次巡检任务结束,进而巡检人员可回到地面。

除了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巡检系统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管廊巡检系统,该系统同样也包括后台服务器、终端和布设在管廊中的通信线缆,进一步的,该后台服务器除了包括巡检点设置单元还包括巡检点确认单元,其中:

通信线缆用于利用布设在其上的多个无线收发单元,对所述终端在所述管廊中的位置进行定位,通信线缆还可以将对终端的定位数据发送给终端。巡检点设置单元用于基于管廊地理信息地图设定所述管廊的巡检点以及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巡检点确认单元,用于从所述通信线缆或终端获取所述通信线缆对所述终端的定位坐标,以及,根据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与所述通信线缆对所述终端的定位坐标,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到达所述巡检点。

本实施例提供的管廊巡检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上述实施例利用终端检测其是否到达预设巡检点,而本实施例利用后台服务器的数据处理判断终端是否到达预设巡检点。

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巡检系统,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管廊巡检方法,应用于后台服务器。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廊巡检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10:将用户在管廊地理信息地图中选定的点作为管廊的巡检点。

步骤S120:根据所述巡检点在所述管廊地理信息地图中的位置,将所述巡检点用位置坐标表示。

其中,所述位置坐标可以包括所述巡检点在所述管廊中的平面坐标和层数,例如,用(X、Y、Z)三个坐标来定义,其中X、Y来定义巡检点所在管廊中的平面坐标位置,如用经纬度表示,同时,由于管廊的地下多层结构,在同一X、Y位置会有多个重复巡检点,这时通过Z坐标来定义巡检所在的地下层数,比如在地下一层就是-1,地下2层就是-2,以此类推。

步骤S130:将所述巡检点和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发送至对应的终端,以使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管廊中的通信线缆对其定位坐标和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对比结果,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到达所述巡检点。

基于上述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巡检系统,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管廊巡检方法,应用于后台服务器。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管廊巡检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210:将用户在管廊地理信息地图中选定的点作为管廊的巡检点。

步骤S210:根据所述巡检点在所述管廊地理信息地图中的位置,将所述巡检点用位置坐标表示。

其中,所述位置坐标可以包括所述巡检点在所述管廊中的平面坐标和层数。

步骤S230:将所述管廊中的通信线缆对巡检终端的定位坐标与所述巡检点的位置坐标进行对比,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到达所述巡检点。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巡检方法,通过软件来定义和使用巡检点,进而可以灵活设置和调整巡检点位置,解决巡检点实体硬件化的局限性问题。同时,采用巡检终端应用,解决现有巡检终端需要专门配置的局限性,进而可以有效降低巡检点的维护、调整的成本。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方法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系统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系统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硬件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