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叠出钞机的叠钞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6807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整叠出钞机的叠钞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融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整叠出钞机,具体涉及一种整叠出钞机的叠钞模块。



背景技术:

在市场现有的纸币处理设备中,纸币处理模块已经形成重要功能部件模块化的制造和商业模式。在设备应用不断便利的基础上,循环类设备发展速度更加突出。同时,各制造商基于细分市场的个性化设备也异军突起。在上述设备中,作为某一类型客户的需求,简易的整叠出钞设备的市场也正在形成。国外的整叠出钞模块产品性能好,但其结构复杂、价格昂贵,而且不太适合本土化使用。

本案主要是要提供一种整叠出钞机的叠钞模块,其用于完成整叠出钞机的叠钞功能,本案所涉及的整叠出钞机具体技术方案记载于与本案同日提交的名为“一种整叠出钞机”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叠出钞机的叠钞模块,其用于完成整叠出钞机的叠钞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整叠出钞机的叠钞模块,包括,第一叠钞立板、第二叠钞立板,所述的第一叠钞立板、第二叠钞立板通过叠钞连板连接;

所述的第一叠钞立板、第二叠钞立板还与第七叠钞轴、第八叠钞轴、第九叠钞轴、第一叠钞轴、第二叠钞轴、第四叠钞轴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第一叠钞轴、第二叠钞轴、第四叠钞轴一端伸出第二叠钞立板且伸出部分上分别安装有第一叠钞齿轮、第二叠钞齿轮、第四叠钞齿轮,所述的第一叠钞齿轮与安装在第六叠钞轴上的第六叠钞齿轮啮合,所述的第六叠钞齿轮与第二叠钞齿轮啮合,所述的第二叠钞轴上还设有第一叠钞带轮,所述的第一叠钞带轮通过第一送钞皮带与验送钞模块上的第二叠钞带轮连接并形成带传动结构;

所述的第二叠钞带轮安装在第一送钞轴上,所述的第一送钞轴上还安装有第一送钞齿轮,所述的第一送钞齿轮与第五叠钞齿轮啮合,所述的第五叠钞齿轮与第三叠钞齿轮啮合,所述的第三叠钞齿轮与第四叠钞齿轮啮合;

所述的第三叠钞齿轮、第五叠钞齿轮分别安装在第三叠钞轴、第五叠钞轴上;

所述的第九叠钞轴还与第一叠钞板固定,所述的第一叠钞板下方设置有第七叠钞板,所述的第七叠钞板两侧与第一叠钞立板和第二叠钞立板连接固定;

所述的第一叠钞板远离第九叠钞轴一端与第十三叠钞轴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第一叠钞立板、第二叠钞立板还与叠钞板轴可转动装配,所述的叠钞板轴与第二叠钞板连接固定,所述的第二叠钞板下方设置有第四叠钞板和第八叠钞板;

所述的第四叠钞板通过第七叠钞轴与第八叠钞板可转动装配,且所述的第四叠钞板还通过第十一叠钞轴与叠钞支板一端可转动装配,所述的叠钞支板另一端与第二叠钞板上的第三叠钞板支块通过第十叠钞轴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第四叠钞板上还设有第六叠钞板,所述的第六叠钞板与第二叠钞轴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第八叠钞板两侧上设有第十四叠钞轴,所述的第十四叠钞轴分别与设置在第一叠钞立板或第二叠钞立板上的叠钞让位槽装配;所述的第八叠钞板远离第七叠钞轴一端与第五叠钞轴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第五叠钞轴、第四叠钞轴、第七叠钞轴、第二叠钞轴、第一叠钞轴、第九叠钞轴、第十三叠钞轴、第八叠钞轴上还分别固定有组一第一叠钞带轮、组二第一叠钞带轮、组一第二叠钞带轮、组一第三叠钞带轮、组三第一叠钞带轮、组二第二叠钞带轮、组二第三叠钞带轮、组三第二叠钞带轮;

所述的组一第一叠钞带轮、组一第二叠钞带轮、组一第三叠钞带轮之间通过第二叠钞皮带连接,并形成带传动结构;

所述的组二第一叠钞带轮、组二第二叠钞带轮、组二第三叠钞带轮之间通过第一叠钞皮带连接并形成带传动结构;

所述的组三第一叠钞带轮和组三第二叠钞带轮之间通过第三叠钞皮带连接并形成带传动结构;

所述的第四叠钞板下方设有叠钞凸轮,所述的叠钞凸轮安装在叠钞电机的输出轴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一叠钞立板、第二叠钞立板上还设有第十五叠钞轴,第一叠钞拉簧一端与第十五叠钞轴连接,所述的第一叠钞拉簧另一端与设置在第四叠钞板上的叠钞拉簧连接槽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一叠钞板在第九叠钞轴两端与第一叠钞立板或第二叠钞立板装配处设有叠钞扭簧,所述的叠钞扭簧用于产生使第一叠钞板向第七叠钞板压紧的扭力;所述的叠钞扭簧一端与第一叠钞板接触压紧,另一端与第一叠钞立板或第二叠钞立板连接装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七叠钞板两端设有第一导钞部分和第二导钞部分,且所述的第一导钞部分和第二导钞部分上分别设有第一导钞缺槽和第二导钞缺槽,所述的第三叠钞皮带两端穿过第一导钞缺槽和第二导钞缺槽,且所述的第三叠钞皮带分布在第七叠钞板上下两端面附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二叠钞板上设有叠钞挡板部分,所述的叠钞挡板部分上设有第二叠钞皮带通槽,所述的第二叠钞皮带通槽用于使第二叠钞皮带和第一叠钞皮带穿过;

所述的第一叠钞皮带分别分布于第一叠钞板、第三叠钞板两端面附近;所述的第二叠钞皮带分布于第四叠钞板和第八叠钞板两端面附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叠钞连板上设有第一叠钞传感器,所述的第一叠钞板上设有是第一叠钞传感器光线穿过的第一叠钞感应孔,所述的第七叠钞板上设有与第一叠钞传感器正对的第一副叠钞传感器,所述的第一叠钞传感器和第一副叠钞传感器用于检测纸钞是否通过并进行计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一叠钞皮带与第二叠钞皮带之间构成叠钞空间,验送钞模块的验送导出板部分进入第二叠钞板底部,且所述的验送导出板上还设有使第二叠钞皮带穿过的验送导出板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其结构简单,其通过叠钞凸轮控制送钞或叠钞,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整叠出钞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整叠出钞机结构示意图。

图3是整叠出钞机结构示意图。

图4是整叠出钞机结构示意图。

图5是整叠出钞机结构示意图。

图6是整叠出钞机的叠钞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7是整叠出钞机的叠钞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8是整叠出钞机的叠钞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9是整叠出钞机的叠钞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整叠出钞机的叠钞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整叠出钞机的叠钞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整叠出钞机的验送钞模块与叠钞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案中涉及的传感器全为光电传感器。

参见图1-图5,整叠出钞机,包括,叠钞模块A、验送钞模块B、钞箱模块C,所述的钞箱模块C用于存放纸钞,并且在使用时将纸钞输送到验送钞模块B;所述的验送钞模块B用于鉴别伪钞,并且将真钞输送至叠钞模块A;所述的叠钞模块A用于将从验送钞模块B输送来的纸钞进行堆叠,最后送出整叠出钞机。

参见图1-图12,所述的叠钞模块A,包括,第一叠钞立板A201、第二叠钞立板A202,所述的第一叠钞立板A201、第二叠钞立板A202通过叠钞连板A211连接;

所述的第一叠钞立板A201、第二叠钞立板A202还与第七叠钞轴A117、第八叠钞轴A118、第九叠钞轴A119、第一叠钞轴A110、第二叠钞轴A112、第四叠钞轴A114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第一叠钞轴A110、第二叠钞轴A112、第四叠钞轴A114一端伸出第二叠钞立板A202且伸出部分上分别安装有第一叠钞齿轮A101、第二叠钞齿轮A102、第四叠钞齿轮A104,所述的第一叠钞齿轮A101与安装在第六叠钞轴A116上的第六叠钞齿轮A106啮合,所述的第六叠钞齿轮A106与第二叠钞齿轮A102啮合,所述的第二叠钞轴A112上还设有第一叠钞带轮D101,所述的第一叠钞带轮D101通过第一送钞皮带D110与验送钞模块B上的第二叠钞带轮D102连接并形成带传动结构;

所述的第二叠钞带轮D102安装在第一送钞轴B111上,所述的第一送钞轴B111上还安装有第一送钞齿轮B101,所述的第一送钞齿轮B101与第五叠钞齿轮A105啮合,所述的第五叠钞齿轮A105与第三叠钞齿轮A103啮合,所述的第三叠钞齿轮A103与第四叠钞齿轮A104啮合;

所述的第三叠钞齿轮A103、第五叠钞齿轮A105分别安装在第三叠钞轴A113、第五叠钞轴A115上;使用时,通过第一送钞齿轮B101驱动第三叠钞齿轮A103、第五叠钞齿轮A105、第四叠钞齿轮A104转动;通过第一送钞皮带D110驱动第二叠钞齿轮转动,所述的第二叠钞齿轮再通过第六叠钞齿轮A106驱动第一叠钞齿轮A101转动。

所述的第九叠钞轴A119还与第一叠钞板A212固定,所述的第一叠钞板A212下方设置有第七叠钞板A217,所述的第七叠钞板A217两侧与第一叠钞立板A201和第二叠钞立板A202连接固定;

所述的第一叠钞板A212远离第九叠钞轴A119一端与第十三叠钞轴A123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第一叠钞立板A201、第二叠钞立板A202还与叠钞板轴A215可转动装配,所述的叠钞板轴A215与第二叠钞板A213连接固定,所述的第二叠钞板A213下方设置有第四叠钞板A214和第八叠钞板A218;

所述的第四叠钞板A214通过第七叠钞轴A117与第八叠钞板A218可转动装配(铰接),且所述的第四叠钞板A214还通过第十一叠钞轴A121与叠钞支板A312一端可转动装配,所述的叠钞支板A312另一端与第二叠钞板A213上的第三叠钞板支块A2132通过第十叠钞轴A120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第四叠钞板A214上还设有第六叠钞板A216,所述的第六叠钞板A216与第二叠钞轴A116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第八叠钞板A218两侧上设有第十四叠钞轴A124,所述的第十四叠钞轴分别与设置在第一叠钞立板A201或第二叠钞立板A202上的叠钞让位槽A2013装配,所述的叠钞让位槽A2013在用于使第八叠钞板A218与第一叠钞立板A201和第二叠钞立板A202的安装位置可以适当调整以增加装配精度。

所述的第八叠钞板A218远离第七叠钞轴A117一端与第五叠钞轴A115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第五叠钞轴A115、第四叠钞轴A114、第七叠钞轴A117、第二叠钞轴A112、第一叠钞轴A110、第九叠钞轴A119、第十三叠钞轴A123、第八叠钞轴A118上还分别固定有组一第一叠钞带轮A401、组二第一叠钞带轮A411、组一第二叠钞带轮A402、组一第三叠钞带轮A403、组三第一叠钞带轮A421、组二第二叠钞带轮A412、组二第三叠钞带轮A413、组三第二叠钞带轮A422;

所述的组一第一叠钞带轮A401、组一第二叠钞带轮A402、组一第三叠钞带轮A403之间通过第二叠钞皮带D320连接,并形成带传动结构;

所述的组二第一叠钞带轮A411、组二第二叠钞带轮A412、组二第三叠钞带轮A413之间通过第一叠钞皮带D310连接并形成带传动结构;

所述的组三第一叠钞带轮A421和组三第二叠钞带轮A422之间通过第三叠钞皮带D330连接并形成带传动结构;

所述的第四叠钞板A214下方设有叠钞凸轮A301,所述的叠钞凸轮A301安装在叠钞电机A200的输出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叠钞立板A201、第二叠钞立板A202上还设有第十五叠钞轴A125,第一叠钞拉簧A311一端与第十五叠钞轴A125连接,所述的第一叠钞拉簧A311另一端与设置在第四叠钞板A214上的叠钞拉簧连接槽A2141连接。这种结构能够使得叠钞凸轮A301将第四叠钞板A214顶起后,在叠钞凸轮A301恢复原始状态时所述的第四叠钞板A214在第一叠钞拉簧A311的作用下恢复原位。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叠钞板A212在第九叠钞轴A119两端与第一叠钞立板A201或第二叠钞立板A202装配处设有叠钞扭簧A312,所述的叠钞扭簧用于产生使第一叠钞板A212向第七叠钞板A217压紧的扭力。所述的叠钞扭簧一端与第一叠钞板A212接触压紧,另一端与第一叠钞立板A201或第二叠钞立板A202连接装配。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七叠钞板A217两端设有第一导钞部分A2171和第二导钞部分A2172,且所述的第一导钞部分A2171和第二导钞部分A2172上分别设有第一导钞缺槽A21711和第二导钞缺槽A21721,所述的第三叠钞皮带D330两端穿过第一导钞缺槽A21711和第二导钞缺槽A21721,且所述的第三叠钞皮带D330分布在第七叠钞板A217上下两端面附近。这种结构使得第三叠钞皮带D330能够直接与纸钞接触,以将纸钞进行输送。

进一步地,第二叠钞板A213上设有叠钞挡板部分A2133,所述的叠钞挡板部分A2133上设有第二叠钞皮带通槽A2131,所述的第二叠钞皮带通槽A2131用于使第二叠钞皮带和第一叠钞皮带穿过。所述的叠钞挡板部分A2133用于在叠钞时挡住钞票。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叠钞皮带D310分别分布于第一叠钞板A212、第三叠钞板A213两端面附近;所述的第二叠钞皮带D320分布于第四叠钞板A214和第八叠钞板A218两端面附近。这种设计能够使第一叠钞皮带D310、第二叠钞皮带D320、第三叠钞皮带D330均能够与纸钞接触,以对纸钞产生有效输送。

进一步地,所述的叠钞连板A211上设有第一叠钞传感器A801,所述的第一叠钞板A212上设有是第一叠钞传感器A801光线穿过的第一叠钞感应孔A2122,所述的第七叠钞板A217上设有与第一叠钞传感器A801正对的第一副叠钞传感器A811。所述的第一叠钞传感器A801和第一副叠钞传感器A811用于检测纸钞是否通过并进行计数。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叠钞皮带与第二叠钞皮带D320之间构成叠钞空间A01,验送钞模块B的验送导出板B296部分进入第二叠钞板A213底部,且所述的验送导出板B296上还设有使第二叠钞皮带D320穿过的验送导出板槽B2961。

叠钞时,叠钞电机A200带动叠钞凸轮A301转动以将第四叠钞板A214向上顶起,使得第四叠钞板A214与第二叠钞皮带D320底部贴紧。

所述的第四叠钞板A214通过叠钞支板A312将第二叠钞板A213顶起使得第一叠钞皮带D310底面与第二叠钞皮带D320之间构成叠钞空间A01;

此时,第八叠钞板A218会向第一叠钞轴A110方向移动,使得第五叠钞齿轮A105与第一送钞齿轮B101不再啮合,第六叠钞齿轮A106不再与第二叠钞齿轮A102啮合,即所述的第二叠钞皮带、第一叠钞皮带、第三叠钞皮带停止转动,使得纸钞能够在叠钞空间A01成叠。

叠钞完成后,叠钞电机A200转动,使叠钞凸轮恢复原始状态,此时,所述的第五叠钞齿轮A105与第一送钞齿轮B101啮合转动、第六叠钞齿轮A106与第二叠钞齿轮A102啮合转动,所述的第二叠钞皮带、第一叠钞皮带转动,直到将成叠的纸钞输送至第一叠钞皮带与第三叠钞皮带之间,最后通过第一叠钞皮带和第三叠钞皮带送出机体。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