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安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607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安防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防监控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安防系统。



背景技术:

在网络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的交流已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随着传感器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和新一代网络技术(IPv6)的日趋成熟,使得物与物的信息交流得以实现。这便引出了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这一概念: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安防行业作为早期使用物联网的行业之一,国家物联网的发展战略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安防系统也称安全防范系统(SPS:security&protection system)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在不断发展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小区楼宇家庭安防也越来越重视,但传统的安防系统都具有很多局限性:

(1)传统的安防系统通过有线电缆连接各种安防设备,部署费时费力,在很多情况中需要快速的部署和调整安防系统,一旦部署完成,想再次调整更改更是繁琐;

(2)传统的安防系统没有和用户终端进行连接,因此不能第一时间通知相关用户,用户不能及时接收安防信息;

(3)传统的安防系统只具有被动地简单存储功能,安防技术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安防系统,能有效解决传统安防系统只有被动地简单存储功能,安防技术差,再次调整更改部署繁琐以及用户不能接收安防信息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安防系统,包括智能终端、云平台服务端、安装在小区各家的安防监测单元、安装在监控室的监控服务器和报警装置、以及安装在小区门口的门禁系统;所述监控服务器分别与所述安防监测单元和门禁系统无线连接;所述报警装置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监控服务器,所述监控服务器和智能终端均通过网络连接所述云平台服务端,所述安防监测单元包括微处理器以及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的信息采集器和无线通信模块,所述信息采集器包括红外入侵探测器、烟雾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和一氧化碳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基于物联网的基础,该无线安防系统解决了现有安防系统只具有被动地简单存储功能、部署费时费力和安防技术差的技术问题;通过门禁系统有效管理和监控小区进出人员,通过在监控服务器内预先设定安防监测单元处于各运行状态的数据,安防监测单元的实时运行状态将通过无线传输至监控服务器,监控服务器将通过网络将门禁系统和安防监测单元发送的数据信息实时上传至云平台服务端,有效防止因监控服务器故障而出现的数据丢失,扩展了安防系统的存储容量;云平台服务端将信息推送至智能终端,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终端接收到的信息远程了解家庭安防安全情况,本安防系统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增加了部署的灵活性,降低了部署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门禁系统包括无线通信模块、门禁控制模块、存储器、人脸识别模块、指纹采集器、摄像头和电控锁,所述指纹采集器的数据输出端、人脸识别模块的输出端和摄像头的输出端均与所述门禁控制模块的数据输入端连接,所述门禁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电控锁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存储器与所述门禁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门禁控制模块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指纹采集器和人脸识别模块对进出小区人员身份信息识别,通过摄像头对小区进出人员进行自动拍照记录,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外来陌生人的闯入,实现了有效管理进出小区人员,维护了小区的安全。

进一步,所述智能终端为PC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中的一种。

进一步,所述报警装置为声光报警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声音和发光进行预警,及时将报警信号传递给安保人员。

进一步,还包括对讲机,所述对讲机包括安装在门禁系统上与门禁控制模块连接的扬声器和连接在监控服务器上的麦克风。

进一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ZigBee通信模块、4G通信模块、GPRS通信模块或WIFI模块。

进一步,所述安防监测单元还包括报警器,所述报警器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安防检测单元检测到危险时,通过报警器提醒用户,以便采取措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防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防监测单元的原理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门禁系统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传统的安防系统存在的局限性:

(1)传统的安防系统通过有线电缆连接各种安防设备,部署费时费力,在很多情况中需要快速的部署和调整安防系统,一旦部署完成,想再次调整更改更是繁琐;

(2)传统的安防系统没有和用户终端进行连接,因此不能第一时间通知相关用户,用户不能及时接收安防信息;

(3)传统的安防系统只具有被动地简单存储功能,安防技术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安防系统,包括云平台服务端、安装在小区各家的安防监测单元、安装在监控室的监控服务器和报警装置、以及安装在小区门口的门禁系统;所述监控服务器分别与所述安防监测单元和门禁系统无线连接;所述报警装置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监控服务器,所述监控服务器通过网络连接所述云平台服务端。在安防系统中监控服务器承担的角色是安防系统的中央控制枢纽,主要完成的功能有接受安防监测单元和门禁系统送来的信息进行辨识,并做出相应的功能动作,如果遇到危险情况则通过报警装置进行预警,所述报警装置为声光报警器。通过声音和发光进行预警,及时将报警信号传递给安保人员;监控服务器同时通过网络端口连接到局域网络或是因特网,实现网络通信或是远程控制;显示当前安防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对整体安防系统的功能控制。

如图2所示,所述安防监测单元包括微处理器以及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的信息采集器、报警器和无线通信模块。信息采集器主要完成模拟信号的采集、处理和传输。在安防系统中,信息采集器包括红外入侵探测器、烟雾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和一氧化碳传感器,其中,红外入侵探测器一般设置在室内入户口附近,具有无线、远程、易安装的好处,当有人进入红外探测范围,将侵入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传输给监控服务器,实现实时远程监测。信息采集器就像是一个个安全卫士一样可以看到、听到甚至嗅到来犯之敌。可以提早发现预防不安全的事件产生,也可以实施一些自动的安防措施,比如通过报警器发出声音提示警告。作为安防系统中最基础的硬件设备因其部署量大、要求网络架构灵活且它的应用环境复杂等要求决定了它必须具有低廉的价格、高稳定性和高性能的优势。本实用新型的信息采集器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三方面因素结合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入了无线通信模块设计而成,无线通信的应用使得信息采集器的部署更加的灵活方便,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ZigBee通信模块、4G通信模块、GPRS通信模块或WIFI模块。

因此,为了精简设备、简化设备部署、降低成本,将ADC和DAC电路加入到了信息采集器当中,通过挂载不同的传感器,实现不同的功能,以方便一机多用,提高利用率。

如图3所示,所述门禁系统包括无线通信模块、门禁控制模块、存储器、人脸识别模块、指纹采集器、摄像头和电控锁,所述指纹采集器的数据输出端、人脸识别模块的输出端和摄像头的输出端均与所述门禁控制模块的数据输入端连接,所述门禁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电控锁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存储器与所述门禁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门禁控制模块连接。其中,存储器中事先存储小区人员指纹信息和人脸信息,小区人员进门时,通过指纹采集器或人脸识别模块来采集指纹信息或人脸信息,并传输给门禁控制模块,门禁控制模块读取存储器中的指纹信息或人脸信息,并与采集的指纹信息或人脸信息进行信息匹配,如果信息匹配成功,则门禁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输出有效信息并自动打开电控锁,如果信息匹配不成功,则门禁控制模块会自动识别为陌生人,同时启动摄像头自动记录陌生人视频信息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上传至监控服务器。该系统通过指纹采集器和人脸识别模块对进出小区人员身份信息识别,通过摄像头对小区进出人员进行自动拍照记录,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外来陌生人的闯入,实现了有效管理进出小区人员,维护了小区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智能终端,智能终端为PC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中的一种,智能终端与所述云平台服务端网络连接。监控服务器将信息输送至云平台服务端,通过云平台服务端将信息推送至智能终端,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终端接收到的信息远程了解家庭安防安全情况。

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对讲机,所述对讲机包括安装在门禁系统上与门禁控制模块连接的扬声器和连接在监控服务器上的麦克风。

为了实现无间断监控,该系统采用主电源和备用电源为装置运行提供电能,系统通常运行时由并网的主电源提供电能,在断电的情况下启用备用电源以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基于物联网的基础,该无线安防系统解决了现有安防系统只具有被动地简单存储功能、部署费时费力和安防技术差的技术问题;通过门禁系统有效管理和监控小区进出人员,通过在监控服务器内预先设定安防监测单元处于各运行状态的数据,安防监测单元的实时运行状态将通过无线传输至监控服务器,监控服务器将通过网络将门禁系统和安防监测单元发送的数据信息实时上传至云平台服务端,有效防止因监控服务器故障而出现的数据丢失,同时,扩展了系统的存储容量;本系统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增加了部署的灵活性,降低了部署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