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金循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34541发布日期:2018-11-07 07:42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现金循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atm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现金循环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的自动存取款机,客户存入的现金,不能马上用于其它客户的取出。必须有银行工作人员将现金带回银行检验过后,才能放入atm,以备取出。这经常导致atm因存款箱满,或取款箱空而停止服务,给用户造成意外不便的同时也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人力负担。现金循环机是一种先进的atm机,可以对现金进行自动化处理,集高效、可靠、安全等特点于一体。现金循环机具有先进的现金识别技术,可将所存现金自动进行防伪检查,即可以将用户存入的现金立即用于其它客户取出,大幅减少了银行工作人员工作的同时,也提高了atm的工作效率现金循环机不仅有atm机所有功能。大大释放了人力资源,实现了柜台业务的高效自动化。

为了减少银行柜台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银行大厅内会放置有现金循环机。由于该设备带有用于盛放大量现金的储款箱,自助人员可以进行大额度现金操作,而银行大厅内办业务人员众多,导致私密性不强,在操作时,为了自助人的资金安全,往往需要一名安保人员在设备旁进行安保。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现金循环设备,提高自助取存款人员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包括现金循环机,所述现金循环机外侧设有防护舱,所述防护舱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和安全门,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设置在现金循环机对应侧壁的外侧,所述安全门呈弧状与现金循环机前侧的取款操作界面位置相对应,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前部均呈弧状且与所述安全门形状相适应,所述安全门与所述左侧板前部或右侧板前部滑动连接,当安全门闭合时,所述安全门、左侧板和右侧板围合成一个弧状的取款操作区域。

所述现金循环机后侧靠近墙体,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均固定在现金循环机对应的侧壁上。

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均为拼接板,两者均由位于前部的弧状板和位于后部的平面板组成。

所述现金循环机下方设有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包括与现金循环机下底面固定连接的托板和带动托板前后移动的拖动组件,所述拖动组件与所述托板固定连接。

所述拖动组件位于托板下方,包括拉手、滑板和供滑板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滑道,所述滑道与所述托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道上设有与用于限制所述滑板位移的第一限位块。

所述拉手呈t型,包括握持横杆和连接纵杆,所述连接纵杆前端与所述握持横杆中部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滑板铰接(通过销轴铰接)。

所述滑道由两个子滑道组成,每个所述子滑道的横截面均呈l型,由横向部和竖向部组成,两个子滑道相对布置,所述横向部均位于所述竖向部内侧;所述拉手和滑板位于两个子滑道之间,所述滑板在所述横向部上表面滑动,所述竖向部上端面与所述托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块设置在横向部前端且位于所述握持横杆的后侧。

所述移动装置下方设有固定在地面上的底板,所述底板与托板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块和滑轨,所述滑轨沿纵向固定在所述底板上表面,所述滑块固定在所述托板下表面。

所述底板与托板之间还设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及设置在所述托板下表面的挡板,所述第二限位块固设在所述底板的前端,所述第三限位块固设在所述底板的后端,所述挡板与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位置相对应且位于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之间。

所述现金循环机包括取款区和加钞区,取款区和加钞区之间设有隔板;所述托板的下表面设有多个行走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一、本发明在现金循环机外侧设置防护舱,防护舱可以把现金循环机与银行大厅相对隔离,当自助人员进入取款操作区时,防护舱起到了一定的私密安保作用;

二、安全门呈弧状与现金循环机前侧的取款操作界面位置相对应,左侧板和右侧板前部均呈弧状且与所述安全门形状相适应,安全门与左侧板前部或右侧板前部滑动连接,这样设计便于安全门的开启与关闭,且安全门占用空间较小;当安全门闭合时,安全门、左侧板和右侧板围合成一个弧状的取款操作区域,弧状取款操作区域占用空间相对较小,节省了银行大厅的宝贵空间;

三、现金循环机下方设有移动装置,移动装置包括与现金循环机下底面固定连接的托板和带动托板前后移动的拖动组件,当循环机储款箱需要进行加钞时,移动装置可以使现金循环机向前移动,留出一定空间供加钞,加钞完毕后,移动装置可以使现金循环机向后移动到原始位置,现金循环机贴近墙壁,可以防止人为破坏储款箱;

四、拖动组件包括拉手、滑板和供滑板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滑道,拉手便于手动移动现金循环机;拉手呈t型,包括握持横杆和连接纵杆,连接纵杆后端通过销轴铰接与滑板铰接,连接纵杆可以相对滑板发生转动,便于多角度拉动拉手;

五、底板与托板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滑动组件,滑动组件包括滑块和滑轨,滑动组件利于现金循环机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是图1去掉安全门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1加钞时的俯视图;

图5是图1中现金循环机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主视图;

图7是图6中移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图7的右视图;

图10是本发明中拖动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10所示,一种现金循环设备,包括现金循环机1,所述现金循环机1外侧设有防护舱2。所述防护舱2包括左侧板3、右侧板4和安全门5,所述左侧板3和右侧板4分别设置在现金循环机1对应侧壁的外侧。所述安全门5呈弧状与现金循环机1前侧的取款操作界面位置相对应,所述左侧板3和右侧板4前部均呈弧状且与所述安全门5形状相适应,所述安全门5与所述左侧板3前部或右侧板4前部滑动连接。当安全门5闭合时,所述安全门5、左侧板3和右侧板4围合成一个弧状的取款操作区域。

所述现金循环机1后侧靠近墙体,所述左侧板3和右侧板4均固定在现金循环机1对应的侧壁上。

所述左侧板3和右侧板4均为拼接板,两者均由位于前部的弧状板6和位于后部的平面板7组成。

所述现金循环机1下方设有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包括与现金循环机1下底面固定连接的托板8和带动托板8前后移动的拖动组件,所述拖动组件与所述托板8固定连接。

所述拖动组件位于托板8下方,包括拉手9、滑板10和供滑板10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滑道,所述滑道与所述托板8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道上设有与用于限制所述滑板10位移的第一限位块12。

所述拉手9呈t型,包括握持横杆13和连接纵杆14,所述连接纵杆14前端与所述握持横杆13中部固定连接,后端通过销轴15铰接与所述滑板10铰接。

所述滑道由两个子滑道11组成,每个所述子滑道11为横截面均呈l型的角钢,由横向部16和竖向部17组成,两个子滑道11相对布置,所述横向部16均位于所述竖向部17内侧。所述拉手9和滑板10位于两个子滑道11之间,所述滑板10在所述横向部16上表面滑动,所述竖向部17上端面与所述托板8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块12设置在横向部16前端且位于所述握持横杆13的后侧。

所述移动装置下方设有固定在地面上的底板18,所述底板18与托板8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块19和滑轨20,所述滑轨20沿纵向固定在所述底板18上表面,所述滑块19固定在所述托板8下表面。

所述底板18与托板8之间还设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块21、第三限位块22及设置在所述托板8下表面的挡板23,所述第二限位块21固设在所述底板18的前端,所述第三限位块22固设在所述底板18的后端,所述挡板23与第二限位块21和第三限位块22位置相对应且位于第二限位块21和第三限位块22之间。

所述现金循环机1包括取款区和储款箱区,取款区和储款箱区之间设有隔板24;所述托板8的下表面设有行走轮25。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正常状态下,现金循环机1的后侧与墙贴合,人员无法接触现金循环机1的储款箱区,避免了非法人员无故破坏储款箱的情况。客户通过安全门5进入取款操作区域进行业务办理,办理业务时可以人工关闭安全门5,保证了操作私密性。

当需要加钞时,操作人员先半蹲着,用手握着拉手9的握持横杆13向前水平移动,同时,连接纵杆14带着滑板10沿着滑道向前移动,当滑板10与第一限位块12时,向上抬起握持横杆13,连接纵杆14后端相对滑板10发生转动,操作人员可以站立着用手握拉手9的握持横杆13,便于施力。这时,滑板10通过第一限位块12带动滑道向前移动,进而带动托板8向前移动,从而使现金循环机1向前移动,当挡板23碰到第二限位块21时,托板8不在向前移动,现金循环机1后侧远离墙,这时现金循环机1后侧与墙之间形成了可用于加钞的操作区域,便于工作人员对现金循环机1进行加钞操作。加完钞后,通过握持横杆13向后倾斜移连接纵杆14,使连接纵杆14对托板8施加向后的作用力,托板8带动现金循环机1向后移动,当挡板23碰到第三限位块22时,托板8不再向后移动,现金循环机1回到原始位置,接着向前倾斜连接纵杆14,直至连接纵杆14处于水平位置,推动握持横杆13,带动连接纵杆14回缩到托板8下方。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