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速溶扫码咖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5973发布日期:2018-11-13 22:06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速溶扫码咖啡机。



背景技术:

咖啡机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家用电器,其包括自家使用的家用咖啡机和店铺使用的商用咖啡机,现有技术中,速溶咖啡机多用作办公室等商业用途,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这种咖啡机只能使用单一的咖啡,无法对咖啡进行选择,只能通过预设不同的咖啡品种才能对咖啡机中产出的咖啡进行更换,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全自动速溶扫码咖啡机,解决现有技术中速溶咖啡机更换咖啡品种不便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全自动速溶扫码咖啡机,包括:咖啡机壳体,在所述咖啡机壳体内设置有咖啡冲泡装置和控制器,所述咖啡冲泡装置和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咖啡冲泡装置包括咖啡选择装置、烧水装置和混合装置,所述咖啡选择装置和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器包括处理器、二维码生成模块、显示模块和咖啡条选择模块,所述处理器分别连接所述二维码生成模块、显示模块和咖啡条选择模块,所述咖啡条选择模块与所述咖啡选择装置连接。

其中,所述咖啡选择装置包括第一咖啡存储盒、第二咖啡存储盒和第三咖啡存储盒,在所述第一咖啡存储盒、所述第二咖啡存储盒和所述第三咖啡存储盒的底部均设置有一活动挡板,活动挡板的底部为下料管,在下料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咖啡条夹持装置和咖啡条开启装置,所述下料管连接所述混合装置。

具体的,所述咖啡条夹持装置包括两块金属片,在金属片上覆盖增加摩擦力的橡胶块。

具体的,所述咖啡条开启装置为不锈钢刀片。

其中,所述控制器还包括按键感应模块,所述按键感应模块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

其中,在所述咖啡机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透明盖板,所述透明盖板与所述咖啡机壳体活动连接。

具体的,所述透明盖板为倒凹字形,通过所述透明盖板能够观察咖啡条的剩余情况。

其中,在所述咖啡机壳体下方连接有一底座。

具体的,在所述底座内设置有余液收集舱。

具体的,所述余液收集舱和所述底座可拆卸活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设置有咖啡选择装置和咖啡选择模块,可以通过咖啡选择模块对控制咖啡选择装置选取想要冲泡的咖啡品类,并且只要通过支付验证,就能自动完成咖啡的选择和冲泡,十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全自动速溶扫码咖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全自动速溶扫码咖啡机的模块框图。

图中,1-咖啡机壳体,2-咖啡冲泡装置,21-透明盖板,3-控制器,31-处理器,32-二维码生成模块,33-显示模块,34-咖啡条选择模块,35-按键感应模块,4-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全自动速溶扫码咖啡机,如图1、2所示,包括:咖啡机壳体1,在咖啡机壳体1内设置有咖啡冲泡装置2和控制器3,咖啡冲泡装置2和控制器3电连接,咖啡冲泡装置2包括咖啡选择装置、烧水装置和混合装置,咖啡选择装置包括第一咖啡存储盒、第二咖啡存储盒和第三咖啡存储盒,在第一咖啡存储盒、第二咖啡存储盒和第三咖啡存储盒的底部均设置有一活动挡板,活动挡板的底部为下料管,在下料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咖啡条夹持装置和咖啡条开启装置,咖啡条夹持装置包括两块金属片,在金属片上覆盖增加摩擦力的橡胶块,使其能够夹持住咖啡条了;咖啡条开启装置为不锈钢刀片,不锈钢刀片的位置处于被夹持住的咖啡条的端头位置,下料管连接混合装置。

控制器3包括处理器31、二维码生成模块32、显示模块33、咖啡条选择模块34和按键感应模块35,处理器31分别连接二维码生成模块32、显示模块33、咖啡条选择模块34和按键感应模块35,咖啡条选择模块34与活动挡板连接,控制活动挡板的打开和关闭以实现咖啡条落入下料管中。

在咖啡机壳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覆盖在第一咖啡存储盒、第二咖啡存储盒和第三咖啡存储盒的透明盖板21,透明盖板21与咖啡机壳体1通过转轴活动连接,以实现咖啡条的更换和补充。透明盖板21为倒凹字形,通过透明盖板21能够观察咖啡条的剩余情况。

在咖啡机壳体1下方连接有一底座4,在底座4内设置有与底座4可拆卸活动连接的余液收集舱。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设置有咖啡选择装置和咖啡选择模块,可以通过咖啡选择模块对控制咖啡选择装置选取想要冲泡的咖啡品类,并且只要通过支付验证,就能自动完成咖啡的选择和冲泡,十分方便。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