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基站通讯的循环包装箱智能锁解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918823发布日期:2020-11-13 16:04阅读: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循环包装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基站通讯的循环包装箱智能锁解锁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快递物流行业的业务量快速增涨,包装箱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因此国家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循环使用物流包装箱应用,例如,在电商的物流中转、配送上已经开始使用可多次循环的塑料包装箱,以解决电商物流大量使用纸箱及过度包装的问题。传统包装箱无法循环使用,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高成本、低安全等。由于当前快递物流商品90%以上是普通纸质包装,在快递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打开,商家和客户无法对商品进行端到端的监控,客户无法确定在配送过程中商品是否被使用或调包等。因此,有包装箱生产企业推出了具有锁闭功能的循环包装箱。其不仅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能够确保产品运输安全,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

但是现有市场上的带锁循环包装箱其解锁智能化程度非常低,尤其是涉及大批量包装箱解锁时,往往通过解锁密码逐个对包装箱进行解锁,不仅解锁效率非常低,同时若出现密码泄露的情况,物品安全仍不能得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基站通讯的循环包装箱智能锁解锁方法,解决现有大批量包装箱解锁效率低、解锁安全性低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基站通讯的循环包装箱智能锁解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站服务器通过基站服务器安装的通讯模块与进入基站通讯范围内的智能锁的mcu芯片进行通讯匹配,匹配成功后进入步骤2;

(2)当电子围栏监测到智能锁进入电子围栏范围内,电子围栏向基站服务器反馈智能锁入栏信息,进入步骤3;

(3)通过手机端输入生物识别特征,手机端将生物识别特征传输至基站服务器,基站服务器将生物识别特征授权通过后,进入步骤4;

(4)基站服务器将解锁信号指令通过通讯模块向智能锁的mcu芯片发送,智能锁的mcu芯片若接收到解锁信号指令,进入步骤6,智能锁的mcu芯片若无法接收到解锁信号指令,进入步骤5;

(5)使用具有通讯模块的应急钥匙与智能锁的mcu芯片进行通讯匹配,应急钥匙将解锁信号指令通过通讯模块向智能锁的mcu芯片发送,进入步骤6;

(6)智能锁的mcu芯片发送通电信号给智能锁电池,智能锁电池向伺服电机供电,伺服电机转动将智能锁解锁并触发行程开关反馈信号给智能锁的mcu芯片,智能锁的mcu芯片发出断电信号给智能锁电池,将智能锁电池断电。

进一步地,所述基站服务器安装的通讯模块为网络模块或批量蓝牙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应急钥匙的通讯模块为网络模块或蓝牙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识别特征为指纹或人脸数据。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基站基于通讯模块与进入基站通讯范围内的智能锁之间进行远程通讯匹配,当智能锁进入电子围栏内,电子围栏反馈入栏信息给基站,通过手机端输入生物识别特征并传输给基站服务器验证授权,授权通过后,基站将解锁信号指令传输至智能锁的mcu芯片,mcu芯片接收到解锁信号指令将智能锁解锁。通过电子围栏对智能锁的解锁范围进行限定,同时依靠生物识别特征对智能锁的解锁权限进行限定,大大提升了解锁安全性,同时依靠基站实现循环包装箱在限定区域内进行批量化远程开锁,解锁效率也大大提升,当基站信号不佳时,还可通过具有通讯模块的应急钥匙与智能锁的mcu芯片通讯匹配并解锁,确保能够及时解锁,解决了现有大批量包装箱解锁效率低、解锁安全性低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基于基站通讯的循环包装箱智能锁解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站服务器通过基站服务器安装的通讯模块与进入基站通讯范围内的智能锁的mcu芯片进行通讯匹配,匹配成功后进入步骤2;

(2)当电子围栏监测到智能锁进入电子围栏范围内,电子围栏向基站服务器反馈智能锁入栏信息,进入步骤3;

(3)通过手机端输入生物识别特征,手机端将生物识别特征传输至基站服务器,基站服务器将生物识别特征授权通过后,进入步骤4;

(4)基站服务器将解锁信号指令通过通讯模块向智能锁的mcu芯片发送,智能锁的mcu芯片若接收到解锁信号指令,进入步骤6,智能锁的mcu芯片若无法接收到解锁信号指令,进入步骤5;

(5)使用具有通讯模块的应急钥匙与智能锁的mcu芯片进行通讯匹配,应急钥匙将解锁信号指令通过通讯模块向智能锁的mcu芯片发送,进入步骤6;

(6)智能锁的mcu芯片发送通电信号给智能锁电池,智能锁电池向伺服电机供电,伺服电机转动将智能锁解锁并触发行程开关反馈信号给智能锁的mcu芯片,智能锁的mcu芯片发出断电信号给智能锁电池,将智能锁电池断电。

进一步地,所述基站服务器安装的通讯模块为网络模块或批量蓝牙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应急钥匙的通讯模块为网络模块或蓝牙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识别特征为指纹或人脸数据。

本发明在实施过程中,基站基于通讯模块与进入基站通讯范围内的智能锁之间进行远程通讯匹配,当智能锁进入电子围栏内,电子围栏反馈入栏信息给基站,通过手机端输入生物识别特征并传输给基站服务器验证授权,授权通过后,基站将解锁信号指令传输至智能锁的mcu芯片,mcu芯片接收到解锁信号指令将智能锁解锁。通过电子围栏对智能锁的解锁范围进行限定,同时依靠生物识别特征对智能锁的解锁权限进行限定,大大提升了解锁安全性,同时依靠基站实现循环包装箱在限定区域内进行批量化远程开锁,解锁效率也大大提升,当基站信号不佳时,还可通过具有通讯模块的应急钥匙与智能锁的mcu芯片通讯匹配并解锁,确保能够及时解锁,解决了现有大批量包装箱解锁效率低、解锁安全性低的问题。

实施例1

一种基于基站通讯的循环包装箱智能锁解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站服务器通过基站服务器安装的网络模块与进入基站通讯范围内的智能锁的mcu芯片进行通讯匹配,匹配成功后进入步骤2;

(2)当电子围栏监测到智能锁进入电子围栏范围内,电子围栏向基站服务器反馈智能锁入栏信息,进入步骤3;

(3)通过手机端输入人脸数据,手机端将人脸数据传输至基站服务器,基站服务器将人脸数据授权通过后,进入步骤4;

(4)基站服务器将解锁信号指令通过网络模块向智能锁的mcu芯片发送,智能锁的mcu芯片若接收到解锁信号指令,进入步骤6,智能锁的mcu芯片若无法接收到解锁信号指令,进入步骤5;

(5)使用具有网络模块的应急钥匙与智能锁的mcu芯片进行通讯匹配,应急钥匙将解锁信号指令通过网络模块向智能锁的mcu芯片发送,进入步骤6;

(6)智能锁的mcu芯片发送通电信号给智能锁电池,智能锁电池向伺服电机供电,伺服电机转动将智能锁解锁并触发行程开关反馈信号给智能锁的mcu芯片,智能锁的mcu芯片发出断电信号给智能锁电池,将智能锁电池断电。

本实施例中,基站基于网络模块与进入基站通讯范围内的智能锁之间进行远程通讯匹配,当智能锁进入电子围栏内,电子围栏反馈入栏信息给基站,通过手机端输入人脸数据并传输给基站服务器验证授权,授权通过后,基站将解锁信号指令传输至智能锁的mcu芯片,mcu芯片接收到解锁信号指令将智能锁解锁。通过电子围栏对智能锁的解锁范围进行限定,同时依靠人脸数据对智能锁的解锁权限进行限定,大大提升了解锁安全性,同时依靠基站实现循环包装箱在限定区域内进行批量化远程开锁,解锁效率也大大提升,当基站信号不佳时,还可通过具有网络模块的应急钥匙与智能锁的mcu芯片通讯匹配并解锁,确保能够及时解锁,解决了现有大批量包装箱解锁效率低、解锁安全性低的问题。

实施例2

一种基于基站通讯的循环包装箱智能锁解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站服务器通过基站服务器安装的批量蓝牙模块与进入基站通讯范围内的智能锁的mcu芯片进行通讯匹配,匹配成功后进入步骤2;

(2)当电子围栏监测到智能锁进入电子围栏范围内,电子围栏向基站服务器反馈智能锁入栏信息,进入步骤3;

(3)通过手机端输入指纹,手机端将指纹传输至基站服务器,基站服务器将指纹授权通过后,进入步骤4;

(4)基站服务器将解锁信号指令通过批量蓝牙模块向智能锁的mcu芯片发送,智能锁的mcu芯片若接收到解锁信号指令,进入步骤6,智能锁的mcu芯片若无法接收到解锁信号指令,进入步骤5;

(5)使用具有蓝牙模块的应急钥匙与智能锁的mcu芯片进行通讯匹配,应急钥匙将解锁信号指令通过蓝牙模块向智能锁的mcu芯片发送,进入步骤6;

(6)智能锁的mcu芯片发送通电信号给智能锁电池,智能锁电池向伺服电机供电,伺服电机转动将智能锁解锁并触发行程开关反馈信号给智能锁的mcu芯片,智能锁的mcu芯片发出断电信号给智能锁电池,将智能锁电池断电。

本实施例中,基站基于批量蓝牙模块与进入基站通讯范围内的智能锁之间进行远程通讯匹配,当智能锁进入电子围栏内,电子围栏反馈入栏信息给基站,通过手机端输入指纹并传输给基站服务器验证授权,授权通过后,基站将解锁信号指令传输至智能锁的mcu芯片,mcu芯片接收到解锁信号指令将智能锁解锁。通过电子围栏对智能锁的解锁范围进行限定,同时依靠指纹对智能锁的解锁权限进行限定,大大提升了解锁安全性,同时依靠基站实现循环包装箱在限定区域内进行批量化远程开锁,解锁效率也大大提升,当基站信号不佳时,还可通过具有蓝牙模块的应急钥匙与智能锁的mcu芯片通讯匹配并解锁,确保能够及时解锁,解决了现有大批量包装箱解锁效率低、解锁安全性低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