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技术的变电站空间立体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4725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基于红外技术的变电站空间立体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红外技术的变电站空间立体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变电站安全防护的建设对维护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变电站安全防护系统经常遇到安全防护死区、盲点等问题。目前变电站通常采用红外对射,电子围栏等防护措施。现有的红外对射,存在报警漏洞,容易被入侵,误报警等弱点。电子围栏是一种主动入侵防越围栏,使入侵者产生心理压力而且触碰到电子围栏是有触电感觉,容易触电伤人等特点。并且红外对射、电子围栏存在死区、盲区无法全方位立体感应入侵者。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判断入侵位置,进而准确提醒人员防护的基于红外技术的变电站空间立体防护装置。

本申请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基于红外技术的变电站空间立体防护装置,包括分别设立于变电站四角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探测立柱,在第一探测立柱上下两端分别设立有探头B、E,在第二探测立柱上下两端分别设立有探头A、H,在第三探测立柱上下两端分别设立有探头D、G,在第四探测立柱上下两端分别设立有探头C、F,所述探头A、B、C、D、E、F、G、H后均连接有红外报警继电器,其中与探头A、B、C、D相连的红外报警继电器与第五逻辑门电路相连,与探头A、B、E、H相连的红外报警继电器与第一逻辑门电路相连,与探头B、C、E、F相连的红外报警继电器与第二逻辑门电路相连,与探头C、D、F、G相连的红外报警继电器与第三逻辑门电路相连,与探头A、H、G、D相连的红外报警继电器与第四逻辑门电路相连;第一至第五逻辑门电路并联后与报警电路输入端相连。

所述探头A、B、C、D、E、F、G、H采用红外探头,其中探头A、B、C、D之间的连线构成探测面ABCD,探头A、B、E、H之间的连线构成探测面ABEH,探头B、C、E、F之间的连线构成探测面BCEF,探头C、D、F、G之间的连线构成探测面CDFG,探头A、H、G、D之间的连线构成探测面AHGD。

探测面ABEH处的任意三个探头及其后所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一逻辑门电路;探测面ABEH处的探头A、B、H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B、E、H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A、B、E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A、H、E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一逻辑门电路。

探测面BCEF处的任意三个探头及其后所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二逻辑门电路;探测面BCEF处的探头E、B、C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B、F、C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B、E、F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B、C、F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二逻辑门电路。

探测面CDFG处的任意三个探头及其后所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三逻辑门电路;探测面CDFG处的探头D、C、F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F、D、G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C、F、G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C、D、G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三逻辑门电路。

探测面AHGD处的任意三个探头及其后所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四逻辑门电路;探测面AHGD处的探头H、A、D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A、D、G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H、G、D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A、H、G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四逻辑门电路。

探测面ABCD处的任意三个探头及其后所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五逻辑门电路;探测面ABCD处的探头A、B、C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B、C、D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C、D、A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D、A、B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五逻辑门电路。

所述第一至第五逻辑门电路后分别与报警电路的五个输入端一一对应相连。

本申请通过设立在变电站四角的红外探测柱将变电站完全包裹在内,并通过各红外探测柱形成前、后、左、右、上五个探测面,通过红外报警继电器的动作与逻辑门电路完成对入侵面的判断,最后由报警装置发出语音和声光警报。本申请结构简单,设立容易,入侵判断及时、准确,不留死角,为变电站防护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附图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是基于红外技术的变电站空间立体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红外报警继电器与红外探测柱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面ABEH逻辑原理图;

图4是面BCEF逻辑原理图;

图5是面CDFG逻辑原理图;

图6是面ADHG逻辑原理图;

图7是面ABCD逻辑原理图;

图8是语音报警示意图。

图例:1、第一探测立柱,2、第二探测立柱,3、第三探测立柱,4、第四探测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2所示,基于红外技术的变电站空间立体防护装置包括分别设立于变电站四角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探测立柱1、2、3、4,在第一探测立柱1上下两端分别设立有探头B、E,在第二探测立柱2上下两端分别设立有探头A、H,在第三探测立柱3上下两端分别设立有探头D、G,在第四探测立柱4上下两端分别设立有探头C、F,所述探头A、B、C、D、E、F、G、H后均连接有红外报警继电器,其中与探头A、B、C、D相连的红外报警继电器与第五逻辑门电路相连,与探头A、B、E、H相连的红外报警继电器与第一逻辑门电路相连,与探头B、C、E、F相连的红外报警继电器与第二逻辑门电路相连,与探头C、D、F、G相连的红外报警继电器与第三逻辑门电路相连,与探头A、H、G、D相连的红外报警继电器与第四逻辑门电路相连;第一至第五逻辑门电路并联后与报警电路输入端相连。

所述探头A、B、C、D、E、F、G、H采用红外探头,其中探头A、B、C、D之间的连线构成探测面ABCD,探头A、B、E、H之间的连线构成探测面ABEH,探头B、C、E、F之间的连线构成探测面BCEF,探头C、D、F、G之间的连线构成探测面CDFG,探头A、H、G、D之间的连线构成探测面AHGD。

如图3所示,所述探测面ABEH处的任意三个探头及其后所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一逻辑门电路。

所述探测面ABEH处的探头A、B、H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B、E、H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A、B、E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A、H、E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一逻辑门电路。

如图4所示,所述探测面BCEF处的任意三个探头及其后所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二逻辑门电路。

所述探测面BCEF处的探头E、B、C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B、F、C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B、E、F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B、C、F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二逻辑门电路。

如图5所示,所述探测面CDFG处的任意三个探头及其后所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三逻辑门电路。

所述探测面CDFG处的探头D、C、F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F、D、G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C、F、G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C、D、G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三逻辑门电路。

如图6所示,所述探测面AHGD处的任意三个探头及其后所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四逻辑门电路。

所述探测面AHGD处的探头H、A、D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A、D、G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H、G、D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A、H、G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四逻辑门电路。

如图7所示,所述探测面ABCD处的任意三个探头及其后所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五逻辑门电路。

所述探测面ABCD处的探头A、B、C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B、C、D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C、D、A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和探头D、A、B及后接的红外报警继电器,组成四组探测端并联后接入第五逻辑门电路。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至第五逻辑门电路后分别与报警电路的五个输入端一一对应相连。所述报警电路包括语音报警电路和声光报警电路,其均可采用已有技术,具体电路及工作原理非本申请发明点,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当任意一组探测端探测到有外物入侵时,该探测端所对应的探头发射出高电平节点到对应的第一或第二或第三或第四或第五逻辑门电路,由第一或第二或第三或第四或第五逻辑门电路感应出探测端所对应的探测面,再将具体探测面信号发送到红外报警装置向外发出警报。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申请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