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交通指挥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6947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交通指挥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交通工具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交通指挥棒。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马路上随处可见的便是形形色色的车辆,给道路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在交通拥堵或者是交通信号灯出现故障时,便需要交警指挥交通。然而,在夜晚、天气不佳或者大气能见度低时,交警的指挥手势往往很难被司机看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雾霾天气交警手势不容易识别、交通指挥棒智能化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交通指挥棒。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交通指挥棒,包括手柄和透明的棒体,棒体与手柄连接,所述棒体内设有陀螺仪、单片机、蓄电池、红灯和绿灯,陀螺仪、蓄电池均与单片机相连接,单片机与手势识别模块相连接,单片机通过继电器分别与红灯和绿灯相连接。

所述棒体的底部设有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均与单片机相连接。

所述棒体上设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通过充电线与蓄电池相连接。

所述手柄上设有防滑的凹槽,凹槽内设有防滑膜。

所述手柄上设有挂钩。

所述陀螺仪为六轴陀螺仪,陀螺仪内包括有三轴加速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陀螺仪采集交警向前和向上两种不同的晃动方式,通过手势识别模块进行识别,使其点亮不同颜色的指示灯,表达不同的交通信号,司机不用再烦恼看不到交通指挥手势,同时也为交警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指挥方式;通过向前和向上两种手势,就能完成对交通信号的控制,让交警指挥变得更加便捷,结构简单,体积小巧,成本低,适合大范围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智能交通指挥棒,包括手柄3和透明的棒体1,棒体1与手柄3连接,所述棒体1内设有陀螺仪5、单片机6、蓄电池8、红灯和绿灯,陀螺仪5、蓄电池8均与单片机6相连接,单片机6与手势识别模块相连接,单片机6通过继电器分别与红灯和绿灯相连接。交警在使用指挥棒时有向上和向前两种手势,棒体1内的陀螺仪可以采集交警棒体轨迹的角速度和加速度信息,单片机6将该信息传送至手势识别模块,手势识别模块对数据信息进行预处理,然后对手势特征进行提取,识别棒体1的轨迹,辨别出是向前或向上的运动轨迹,识别的结果传送至单片机6,单片机6利用识别结果通过继电器控制相应的红灯或绿灯亮。

优选地,棒体1的底部设有第一按键2和第二按键4,第一按键2和第二按键4均与单片机6相连接。第一按键2用于控制整个控制电路的开启,第二按键4用于手动切换红灯或绿灯闪亮的交替。

优选地,棒体1上设有充电接口7,充电接口7通过充电线与蓄电池8相连接。蓄电池8为大容量的电池,有着强大的续航能力,足够交警使用较长时间。红灯和绿灯均匀分布在棒体1的上下,使整个棒体1都发出相应颜色的灯光。

优选地,手柄3上设有防滑的凹槽,凹槽内设有防滑膜,方便交警实用。手柄3上设有挂钩,方便不使用时挂在衣服上,减少携带不便。

陀螺仪5为六轴陀螺仪,陀螺仪内包括有三轴加速度。陀螺仪采集交警手势的角速度和加速度信息,可以对动作进行精确的采集,能够较好的区别不同的动作。陀螺仪5采集数据速度快,对动作敏感性高,能准确地反映出每个动作所代表的数据。单片机为STM32处理系统芯片。指挥棒拿在交警的手上,棒体1内部的陀螺仪、单片机和继电器作为主控制系统和传感系统,陀螺仪采集棒体1的不同指挥动作的加速度数据信息,传送给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手势识别模块识别棒体1的运动轨迹,单片机将其转换成不同的控制信号,并用这种控制信号来控制继电器达到来回切换棒体1内红灯或绿灯闪亮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硬件体积小巧,可以搭配不同的载体;使用的芯片及单片机功耗低,可以使用锂电池供电,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在雾霾天气和夜晚,自动识别交警的指挥动作信号,通过棒体内的红灯或绿灯及时传递给驾驶者,驾驶员以及行人来说都比较容易观察,可以为人们提供较近和准确的红绿灯指示信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