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用可升降护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34395发布日期:2021-03-02 17:23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用可升降护壳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公交报站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用可升降护壳。


背景技术:

[0002]
智能公交报站器是基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公交车到站自动计算核心技术以及tts技术,实现公交车自动报站的智能公交车载设备。gps报站器将公交线路每个站点坐标存储在报站器中,当公交车进入坐标范围就会计算是否到站,并利用tts语音自动预报该站的站名,当公交车驶出站点坐标预设的范围就会预报下一站的站名,为公交车内乘客提供语音换乘服务。
[0003]
传统的智能公交报站装置大多不具备可升降护壳的结构,从而,降低了对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的保护,在不使用时,容易导致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的表面附着灰尘,不便于使用者的使用。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用可升降护壳。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用可升降护壳,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传统的智能公交报站装置大多不具备可升降护壳的结构,从而,降低了对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的保护,在不使用时,容易导致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的表面附着灰尘,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用可升降护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壳体顶部的靠中心位置开设有凹槽,所述壳体的内部对应凹槽的两侧均开设有活动槽,所述壳体的内部对应活动槽的顶部开设有移动槽,所述壳体的内部对应活动槽的底部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活动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一侧贯穿至凹槽的内部,所述挡板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底部贯穿至第一滑槽的内部并与第一滑槽的内壁接触,所述挡板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顶部贯穿至移动槽的内部并与移动槽的内壁接触,所述壳体内的靠底部位置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底部的靠两侧位置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与壳体内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内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两个安装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两个安装板之间设置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两侧分别贯穿至两个第二滑槽的内部并与第二滑槽的内壁接触,所述壳体内底部的靠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机箱,所述机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通过其顶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顶部贯穿至隔板的外部并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与活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顶部的靠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阻尼垫,所述阻尼垫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顶部的靠中心位置卡接有智能公交报站装置本体,所述放置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防护板,两个防护板相对的一侧分别与智能公交报站装置本体的两侧接触。
[0006]
优选的,所述移动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的顶部贯穿至移动槽的外部。
[0007]
优选的,所述壳体底部的靠两侧位置均焊接有焊接板,所述焊接板的底部设置有防滑纹。
[0008]
优选的,所述隔板顶部的靠两侧位置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挤压垫。
[0009]
优选的,所述第二滑槽内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限位块。
[0010]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透气网,所述透气网位于壳体前表面的靠底部位置。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2]
该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用可升降护壳,通过壳体、气缸、活动板、第二滑槽、凹槽、活动槽和挡板的设计,能够使得智能公交报站装置具有可升降的功能,当使用者将挡板移动打开凹槽时,智能公交报站装置通过气缸的设计,就能够从凹槽处移动出,以便于使用者使用,在不使用时,使用者可以将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移动至壳体的内部,再关上凹槽,从而,能够对智能公交报站装置起到防尘保护的作用,阻尼垫、放置板和防护板的设计,能够对智能公交报站装置起到良好限位和减震的作用,便于了对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的保护。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5]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6]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图。
[0017]
图中:1、壳体;2、凹槽;3、活动槽;4、移动槽;5、第一滑槽;6、挡板;7、滑块;8、移动块;9、推板;10、焊接板;11、隔板;12、支撑杆;13、安装板;14、第二滑槽;15、活动板;16、机箱;17、气缸;18、活塞杆;19、连接杆;20、限位板;21、弹簧;22、挤压垫;23、阻尼垫;24、放置板;25、智能公交报站装置本体;26、防护板;27、透气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9]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用可升降护壳,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壳体1顶部的靠中心位置开设有凹槽2,壳体1的内部对应凹槽2的两侧均开设有活动槽3,壳体1的内部对应活动槽3的顶部开设有移动槽4,壳体1的内部对应活动槽3的底部开设有第一滑槽5,活动槽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挡板6,挡板6的一侧贯穿至凹槽2的内部,挡板6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7,滑块7的底部贯穿至第一滑槽5的内部并与第一滑槽5的内壁接触,挡板6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移动块8,移动块8的顶部贯穿至移动槽4的内部并与移动槽4的内壁接触,壳体1内的靠底部位置固定连接有隔
板11,隔板11底部的靠两侧位置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2,支撑杆12的底部与壳体1内的底部固定连接,壳体1内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3,两个安装板13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14,两个安装板13之间设置有活动板15,活动板15的两侧分别贯穿至两个第二滑槽14的内部并与第二滑槽14的内壁接触,壳体1内底部的靠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机箱16,机箱16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气缸17,气缸17采用的型号为mgj6-15,气缸17通过其顶部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杆18,活塞杆18的顶部贯穿至隔板11的外部并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9,连接杆19的顶部与活动板15的底部固定连接,活动板15顶部的靠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阻尼垫23,阻尼垫2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放置板24,放置板24顶部的靠中心位置卡接有智能公交报站装置本体25,放置板24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防护板26,两个防护板26相对的一侧分别与智能公交报站装置本体25的两侧接触。
[0020]
本实用新型中:移动块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推板9,推板9的顶部贯穿至移动槽4的外部;推板9的设计,能够便于使用者的对挡板6的移动。
[0021]
本实用新型中:壳体1底部的靠两侧位置均焊接有焊接板10,焊接板10的底部设置有防滑纹;焊接板10的设计,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
[0022]
本实用新型中:隔板11顶部的靠两侧位置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板20,限位板2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弹簧21,弹簧2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挤压垫22;挤压垫22、弹簧21和限位板20的设计,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
[0023]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滑槽14内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限位块;限位块的设计,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
[0024]
本实用新型中:壳体1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透气网27,透气网27位于壳体1前表面的靠底部位置;透气网27的设计,能够起到通风散热的效果。
[0025]
工作原理:使用时,使用者首先通过将两个推板9相背移动,使得移动块8带动挡板6在活动槽3中移动,从而打开凹槽2,此时,气缸17通过活塞杆18和连接杆19带动活动板15在第二滑槽14当中向上移动,使得智能公交报站装置本体25从凹槽2中移动至壳体1的外部。
[0026]
综上所述:该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用可升降护壳,通过壳体1、气缸17、活动板15、第二滑槽14、凹槽2、活动槽3和挡板6的设计,能够使得智能公交报站装置具有可升降的功能,当使用者将挡板6移动打开凹槽2时,智能公交报站装置通过气缸17的设计,就能够从凹槽2处移动出,以便于使用者使用,在不使用时,使用者可以将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移动至壳体1的内部,再关上凹槽2,从而,能够对智能公交报站装置起到防尘保护的作用,阻尼垫23、放置板24和防护板26的设计,能够对智能公交报站装置起到良好限位和减震的作用,便于了对智能公交报站装置的保护。
[0027]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0028]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制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制器可
为伺服电机、接触传感器、处理器、警报模块和驱动模块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本申请文件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进行连接,且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作出具体叙述。
[0029]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