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坦克仓内环境的灭火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63408发布日期:2022-10-28 23:52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模拟坦克仓内环境的灭火测试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拟坦克舱内灭火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拟坦克仓内环境的灭火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2.坦克是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具有直射火力、越野能力和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陆地武器中其的重要性唯一高于轮式装甲车的存在,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陆上力量。众所周知坦克拥有厚重的金属材质装甲,当坦克舱在封闭状态时,舱内发生起火,在舱外不能及时发现。当发现火灾时再实行灭火措施,大概率贻误最佳的灭火时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研发一款灭火报警装置,能够实时监测坦克舱内的环境,当坦克舱内起火时,可以快速灭火,且能快速向工作人员报警,在研发灭火报警装置的过程需要做大量的模拟实验,有效的模拟试验设备是研制灭火报警装置的基础。
3.因此,基于以上情况,提供一款模拟坦克仓内环境的灭火测试设备,可以快速有效的模拟坦克舱内的起火、报警、监控和灭火的环境,为研制灭火报警装置提供重要和可靠的数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拟坦克仓内环境的灭火测试设备,可以快速有效的模拟坦克舱内的起火、报警、监控和灭火的环境,为研制灭火报警装置提供重要和可靠的数据。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拟坦克仓内环境的灭火测试设备,包括:舱壳体,内部具有一定的容纳空间,包括上盖和侧壁,所述侧壁连接所述上盖;控制部件,设置于所述侧壁外表面;感测部件,安装于所述上盖,与所述控制部件电连接,感测端位于所述舱壳体的内部空间;灭火器,设置于所述舱壳体的内部空间,具有多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上盖的周侧;监控部件,设置于所述舱壳体的内部空间,安装于所述上盖,与所述控制部件电连接;警报部件,设置于所述上盖的外表面,与所述控制部件电连接。
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侧壁沿自身的周向依次包括左侧壁、后壁、右侧壁以及推拉门组件,所述推拉门组件分别与所述左侧壁以及右侧壁转动连接。
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推拉门组件包括第一推拉门和第二推拉门,所述第一推拉门与所述左侧壁转动连接,所第二推拉门与所述右侧壁转动连接。
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转动部件,所述第一推拉门与所述左侧壁通过所述转动部件连接,所述第二推拉门与所述右侧壁通过所述转动部件连接。
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件为铰链。
1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件包括胶囊壳体和转轴,所述胶囊壳体具有一定的容纳空间,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胶囊壳体的内部,所述转轴和所述胶囊壳体中的一
灭火器;5-监控部件;6-警报部件;7-转动部件;71-胶囊壳体;72-转轴;8-卡箍。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拟坦克仓内环境的灭火测试设备包括舱壳体 1、控制部件2、感测部件3、灭火器4、监控部件5和警报部件6。舱壳体1包括上盖11和侧壁12,侧壁12连接上盖11,舱壳体1远离于上盖11的一端与地面连接,舱壳体1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密封的结构,舱壳体1内部具有一定的容纳空间,用于模拟坦克的封闭空间。控制部件2设置于侧壁12外表面,控制部件2用于控制感测部件3、灭火器4、监控部件5和警报部件6,可选的,控制部件2分别通过电缆线与感测部件3、灭火器4、监控部件5和警报部件6连接,以实现对感测部件3、灭火器4、监控部件5和警报部件6的控制。感测部件3安装于上盖11,与控制部件2电连接,感测端位于舱壳体1的内部空间,用于感知舱壳体1的内部是否有起火的现象。灭火器4设置于舱壳体1的内部空间,具有多个,分别设置于上盖11 的周侧,当舱壳体1的内部起火以后,灭火器4就会启动,实施灭火。监控部件5设置于舱壳体1的内部空间,安装于上盖11,与控制部件2电连接,监控部件5用于拍摄舱壳体1内部的情况,并将拍摄的影响传递至控制部件2,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控制部件5观察舱壳体 1的内部情况。警报部件6设置于上盖11的外表面,与控制部件2电连接,当舱壳体内部起火时,警报部件6就会发生警报,提醒工作人员舱内起火了。因此,模拟坦克仓内环境的灭火测试设备高度模拟了坦克内部起火、报警、监控和灭火的环境,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模拟坦克仓内环境的灭火测试设备实施大量的试验,为研制坦克的灭火报警装置提供重要和可靠的数据。该装置采用自动化的方式,操作简便,便捷迅速,安全可靠,解放了人力。
29.具体地,舱壳体1的上盖11可以呈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圆形等,侧壁12的一端连接上盖11,侧壁12远离于上盖11的一端连接地面,舱壳体1与地面之间形成封闭的空间,该封闭的空间高度模仿了坦克的封闭空间。例如,舱壳体1的上盖11为长方形,侧壁12包括左侧壁121、后壁、右侧壁122以及推拉门组件123,左侧壁121、后壁、右侧壁122以及推拉门组件123依次连接,推拉门组件123分别与左侧壁121以及右侧壁122转动连接,推动推拉门组件123,推拉门组件123相对于与左侧壁121以及右侧壁122发生转动,工作人员可以推开推拉门组件123就会进入舱壳体1的内部空间。
3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侧壁12沿自身的周向依次包括左侧壁 121、后壁、右侧壁122以及推拉门组件123,推拉门组件123分别与左侧壁121以及右侧壁122转动连接。
31.具体地,推拉门组件123包括第一推拉门124和第二推拉门 125,第一推拉门124与左侧壁121转动连接,第二推拉门125与右侧壁122转动连接。第一推拉门124和第二推拉门125设置有门把手 126。
3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转动部件7,第一推拉门124与左侧壁121通过转动部件7连接,第二推拉门125与右侧壁122通过转动部件7连接。
33.具体地,转动部件7可以为铰链,第一推拉门124与左侧壁121 通过铰链连接,第二
推拉门125与右侧壁122通过铰链连接。
34.进一步地,转动部件7可以包括胶囊壳体71和转轴72,胶囊壳体71具有一定的容纳空间,转轴72设置于胶囊壳体71的内部,转轴72和胶囊壳体71中的一者能够相对于另一者转动。胶囊壳体71 连接第一推拉门124,转轴72连接左侧壁121;胶囊壳体71连接第二推拉门125,转轴72连接右侧壁122。
35.可选的,胶囊壳体71连接第一推拉门124,转轴72连接左侧壁 121。转轴72的一端固定安装一个胶囊壳体71,转轴72通过胶囊壳体71安装在左侧壁121,转轴72的另一端与设置在第一推拉门124 的胶囊壳体71转动连接,推动第一推拉门124可以实现第一推拉门 124和左侧壁121的相对转动。
36.可选的,胶囊壳体71连接第二推拉门125,转轴72连接右侧壁 122。转轴72的一端固定安装一个胶囊壳体71,转轴72通过胶囊壳体71安装在右侧壁122,转轴72的另一端与设置在第二推拉门125 的胶囊壳体71转动连接,推动第二推拉门125可以实现第二推拉门 125和右侧壁122的相对转动。
3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感测部件3为烟雾传感器,烟雾传感器能够快速检测舱壳体1的内部起火的情况,并将该信息传递到控制部件2,控制部件2将该信息传递给灭火器4,灭火器4启动,将舱壳体1内部的火势熄灭。灭火器4和烟雾传感器采用耐高温的材质。
38.进一步地,烟雾传感器设置在上盖11中心的位置,上盖11各个角的位置均安装一个灭火器4,一旦方舱内起火,控制部件2发生警笛声的同时会自动触发灭火器进行灭火。灭火器4通过卡箍8固定在左侧壁121或者右侧壁122的内表面。
3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监控部件5为摄像头,并将该信息传递到控制部件2,控制部件2为控制面板,控制面板设置有屏幕,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屏幕观察舱壳体1内部的环境。摄像头也采用耐高温的材质。上盖11各个角的位置均安装一个摄像头,在灭火器4喷射完毕后,监控部件5可以观察舱内部情况。
4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盖11的周侧设置有通孔,可选的,在上盖11对角的位置设置有圆孔,圆孔扣合盖板111,当舱内的灭火器4灭火无效以后,可以在该通孔的位置输入喷射管路,可在舱外使用新的灭火器连接喷射管路,喷射管路通过圆孔进入到舱内,从而进行二次喷射。
4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警报部件6包括警报灯和警报铃,警报灯和警报铃设置于上盖11的外表面,分别与控制部件2电连接,当舱壳体1的内部起火后,感测部件3将该信息传递到控制部件2,控制部件2向警报部件6传递信息,警报部件6接收到舱内起火信息以后,警报灯闪烁,警报铃响起,分别提醒工作人员舱内起火的情况。
42.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3.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 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
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