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动车行进方法_3

文档序号:8544519阅读:来源:国知局
人员可以理解,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原理,上述主车和从车在基本停止的状态下,也可以实现上述联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根据本发明的原理以及上述详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实现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
[0052]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利用本发明方法的物理性联接后机动车行驶示意图。如图所示,各机动车之间利用活动式连接机构I而首尾物理性地、活动性联接在一起。如图所示,联接后至少部分机动车后的真空区大大变弱,甚至被消除,由此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另外,正面空气阻力也减少;并且,可以提高道路利用效率,减少了机动车间因速度和行驶方向不一致而碰撞导致的事故。
[0053]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物理性联接可以利用一体化控制系统来实施。本实施例的一体化控制系统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一体化控制系统基本相同,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一体化控制系统还包括连接机构I。该一体化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机动车的车速、车间距、运动方向以及加速度等参数,使得待联接的各机动车相互首尾物理性联接在一起,成为一体化同步行驶的整体。
[0054]在本发明中,联接机构I可以安装在机动车的前端和/后端,由此可以在机动车的前端和/后端来联接同样安装有该联接机构I的其它机动车。更具体地,联接机构I可以是类似于万向节的活动式联接机构,可以是电磁式活动联接机构。在联接之后,在后的机动车可以沿着上下左右的方向,在一定角度例如15度、30度、45度等的范围内进行扭转活动。这样,在后的机动车可以随着在前的机动车一起进行拐弯、上下坡等操作。
[0055]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联接机构可以是“杆-锥”式联接机构。其中,“杆-锥”式对接机构由“杆”组件和“锥”组件两部分构成,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杆”组件是主动部分,安装在在后机动车的前端上;“锥”组件是被动部分,安装在在前机动车的后端上。“杆”组件包括可伸缩的“杆”以及锥形或半球型的杆端部。“锥”组件包括锥面、锥顶、缓冲件以及锁定件。其中,当“杆”进入到“锥”面内时,锥面将杆端部导入锥顶,锥顶内的锁定件自动将锥形或半球型的杆端部锁定。然后,可伸缩的“杆”逐渐缩短至预定的距离例如0.1米、0.2米、0.5米、I米等,由此将两个机动车联接在一起。另外,杆端部在锥顶内的锁定是一种活动式联接,可以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扭转,类似于万向节的链接。缓冲件位于锥顶内,作为杆端部进入锥顶内时进行链接的缓冲以及在紧急制动时的缓冲。
[0056]下面更具体地说明在行驶状态下(动态下),利用本发明的一体化控制系统和“杆-锥”式联接机构进行物理性联接的示例性操作过程。
[0057]当主车行驶靠近也处于行驶状态下的从车时,两车均启动上述一体化控制系统,进入“物理性联接控制模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车在前面行驶,所述从车跟随在后行驶。当然,也可以是主车在后而从车在前。驾驶人员可以通过显示装置来设定各种初始化参数,例如自动行车速度设定为60公里/小时,车间距设定为可伸缩的“杆”能够触及的距离例如0.4米(也可以设定其他行车速度和车间距,例如80公里/小时、100公里/小时,
0.3米、0.5米、I米等),用导航系统来设定具体的行车路线,包括分离路线等。在设定好各种参数之后,启动上述一体化控制系统。
[0058]在“物理性联接控制模式”下,控制单元包括有多种控制模式,也即,“引导模式”、“跟随模式”和“分离模式”。在前行驶的主车开启“引导模式”,在后行驶的从车开启“跟随模式”。主车开启“引导模式”之后,在导航系统的引导下,沿着预定行车路线行驶,自动地将速度控制在60公里/小时。从车开启“跟随模式”之后,根据摄像单元、车速检测单元、位置传感单元、车间距测量单元以及导航系统等获取的信息,自动调整自身的行驶参数,例如方向、车速、车间距等,以将速度调整为60公里/小时,与在前主车的距离调整为上述设定的0.4米,并且保持与前主车基本相同的行驶轨迹。之后,联接机构I进行操作。从车的“杆”伸出并进入到主车的“锥”面内,锥面将杆端部导入锥顶,锥顶内的锁定件自动将锥形或半球型的杆端部锁定,由此将两个机动车联接在一起。根据需要,在联接之后,可伸缩的“杆”可以逐渐缩短或伸长至预定的长度例如0.1米、0.2米、0.5米、I米等,以改变车间距。
[0059]在实现上述行驶参数之后,从车通过上述通讯模块将行驶参数发送给主车。主车的通讯模块接收了行车参数之后,传输给中央处理单元确定是否符合要求。符合要求之后,主车通过通讯模块将自身的行车参数或信息例如行车速度,行车的方向、刹车等传递或共享给从车。之后,在“跟随模式”下,从车将自动根据主车的行车参数或信息来控制机动车进行各种操作,例如对离合、制动、油门、方向盘、换挡机构、信号灯、喇叭等的操作。由此,主车的控制系统能够同时控制多辆机动车,使得各机动车的行驶参数基本一致或者相互协调配合,车间物理联接保持稳定,由此,成为一个一体化同步行驶的整体。
[0060]在到达分离路线之后,主车通过通信模块将指令发送给从车。从车接到指令之后,转换到“分离模式”,然后启动分离控制单元,在自动控制或者人工控制下使从车与主车分离。应该理解的是,重复上述操作可以将更多的机动车例如3辆、4辆等联接在一起,成为一个一体化同步行驶的整体。其中任意的一辆车可以根据指令与整体分离。另外,在多辆机动车形成的一个整体中,当在最前的机动车分离时,其后的机动车可启动“引导模式”,作为引导车。
[0061]另外,在“跟随模式”下,当机动车之间的物理连接机构I的缓冲件上承受的压力大于预设定值时,从车的制动控制模块将启动,以防止车辆的紧急碰撞。
[006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原理,上述主车和从车在基本停止的状态下,也可以实现上述联接;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实现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
[0063]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的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公开内容的原则的精神和范围之内作出大量其他修改和替换,这种修改和替换也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机动车行进的方法,包括将离散行驶的机动车联接成一体化同步行驶的整体,由此至少部分减少机动车行驶时的间距和/或至少部分减少机动车行驶时的空气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联接是在行驶状态下或者基本停止状态下进行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机动车联接后消除了在前机动车的外形阻力以及在后机动车的正面阻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联接是非物理性联接,该非物理性联接利用一体化控制系统来实施,所述一体化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各机动车的行驶参数,使得待联接的各机动车的行驶参数相一致,由此保持基本恒定的车间距并形成一体化同步行驶的整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一体化控制系统包括信息传感单元、中央处理单元以及控制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联接是物理性联接,该物理性联接利用一体化控制系统来实施,所述一体化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机动车的行驶参数,使得待联接的各机动车相互首尾物理性联接在一起并形成一体化同步行驶的整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一体化控制系统包括信息传感单元、中央处理单元、控制单元以及联接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利用寻呼系统来搜寻装备有该寻呼系统的其他机动车,与其他机动车进行通讯,由此获取其他机动车的相关信息,并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待联接的机动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寻呼系统为基于无线互联网的系统,包括中心服务器和用户终端设备,各用户终端设备之间通过无线互联网相互联接,且均与中心服务器联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使得联接的机动车分离的步骤。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动车行进的方法,包括将离散行驶的机动车联接成一体化同步行驶的整体,其利用一体化控制系统来实施,通过控制各机动车的车速、车间距、行驶方向等参数,使得待联接的各机动车的行驶参数相一致,由此保持基本恒定的车间距并形成一体化同步行驶的整体,或者使得待联接的各机动车相互首尾物理性联接在一起。本发明的方法可降低行驶中机动车的风阻与间距,实现降低机动车能耗,降低燃油污染,提高单位公路的机动车行驶承载量,减少车祸等。
【IPC分类】G08G1-00
【公开号】CN104867325
【申请号】CN201510330066
【发明人】颜士兵
【申请人】颜士兵
【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6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