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初始化装置、初始化方法与信息记录方法

文档序号:6753516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盘初始化装置、初始化方法与信息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变型光盘初始化装置与初始化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相变记录方式用于CD-RW、DVD-RAM、DVD±RWH和蓝光光盘等可改写型光盘,所谓相变记录是指在结晶状态的记录膜中形成非晶质标记的记录数据的方式。虽然利用溅射法在聚碳酸酯基板上形成薄膜来制作光盘,但利用溅射法制作的记录薄膜为非晶质状态。因此,光盘在出厂前必须将记录膜做成结晶状态,将这一过程称作初始化。
通常,利用激光照射实现相变型光盘初始化,图2(a)是初始化机的光学系统的框图。现在,未初始化的相变型光盘201在初始化机中转动;利用准直透镜203将从半导体激光器202射出的偏振激光变为平行光,入射到偏振光束分光器204。这时,偏振光束分光器204设置得让具有半导体激光器202射出的激光的偏振光面的光通过,而反射具有垂直于偏振光面方向的光。于是,激光通过λ/4板205后,经反射镜206、物镜207聚焦在光盘201的记录膜上。来自光盘201的反射光再次经过物镜207、反射镜206后,通过λ/4板205。由于激光两次通过λ/4板205,所以该光的偏振光面与从半导体激光器202刚射出后的偏振光面相差90°。因此,反射光在偏振光束分光器204中改变了其光路后入射到自动聚焦伺服系统208,光点跟踪光盘201的动作自动聚焦。
在光点照射记录膜时,光盘吸收该光产生的热使记录膜结晶。而且,光点聚焦在盘上,使光盘201旋转并且与其旋转同步,使光点沿盘的半径方向即沿光盘旋转的法线方向移动。这样,使整个盘面初始化。
图2(b)表示光盘201上光点的状态。通常,光盘驱动器的光点大体呈圆形,而如图所示,初始化机的光点209在光道210的垂直方向上呈长的光点。这里将这种横向长的光束称作片状光束,用射出横向长的半导体激光器202来制成这种片状光束,片状光束在光盘半径方向上的长度典型为数十微米到数百微米。由于光束在光盘半径方向上长,所以光盘转动1周初始化区域宽,从而可在短时间内将光盘初始化。
为了使光功率密度与光盘驱动器的圆形光束等同,初始化机采用数瓦至数十瓦的大功率激光器。
在日本公开专利特開2002-312946号中记载有将脉冲光的照射脉宽为10毫微秒到1微秒的激光照射相变膜来进行初始化的方法。而且,在日本公开专利特開平10-162363号、特開平9-251664号中也记载有将脉冲光照射光盘实现初始化的方法。此外,在日本公开专利特開平11-134723号中记载的初始化方法是经掩膜从氙灯将闪光照射到相变型光盘上,形成局部初始化区域,接着将掩膜仅移动闪光通过部分的宽度,进行闪光照射,从而使整个盘面初始化。
另一方面,当前,在光盘技术领域,可高速录放的追记型光盘或相变型光盘的开发取得进展。在数字多用途光盘(DVD)方面,将11Mbps的数据传输速度作为1倍速,例如可达到8倍速记录。而且,在2003We-PP-0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ptical Memory(光学存储器国际论坛)上报告了作为下一代技术、可进行16倍速记录的追记型光盘技术。即使在相变光盘领域,可高速记录的光盘开发方面也随之取得进展。例如,作为与兰色激光器对应的光盘的蓝光光盘(BD)将数据传输速度36Mbps作为1倍速,而在SPIE Vol.5069 Optical Data Storage 2003 pp.130-135中报道了6倍速的BD可改写型相变光盘技术。进行可高速记录的相变光盘(以下称高速相变光盘)的开发中,必须使记录膜的结晶速度高速化,光盘内必须高速散热。各自的意思是因为前者进行重写,所以非晶质必须高速结晶,而后者是在记录时必须防止记录标记间的热干涉。为了能以近似于x倍速重写,必须把散热速度和结晶速度提高x倍。
但是,正如专利文献日本公开专利特開2002-312946号、特開平10-162363号、特開平9-251664号所述,即使单纯地将激光脉冲化,特别是在高速记录光盘的情况下,以高功率电平进行结晶,而以低功率电平不能很好地散掉所积蓄起来的热。结果,难以优化初始化条件。
在公开本项发明申请的构成前,首先说明本项发明申请人的研究结果。
图3表示相变光盘初始化与重写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图3表示初始化时的线速度与初始化功率以及重写后再现数据时的数据误差率之间的关系。这种初始化采用直流光,而不采用脉冲光。按驱动器录放光盘的速度将初始化时的线速度标准化,用最佳值将初始化功率标准化。数据误差率表示从初次记录到第100次重写期间误差率的最高值。从图3可知,初始化时的线速度与用驱动器进行光盘录放的速度最好大体一样。这种情况归因于初始化光点照射产生的热随时间变化。
在相变光盘中,显示在分别照射与扫描光盘驱动器的圆形光束与初始化装置的片状光束时光点中心通过的线上某一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两者光束的光强度都是连续光。圆形光束显示光源400nm、物镜的数值孔径0.85的情况。从图4可知,片状光束所引起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分为两部分,即峰值周边变化比较急剧的部分和其后变化缓慢部分。变化比较急剧部分相当于片状光束通过的时间。其后变化缓慢部分归因于片状光束一个方向长,向该方向的热传导受到抑制,散热速度慢。
利用上述结论来分析图3的结果。在向光盘提供的热能少的情况下,初始化不充分,或由于产生结晶粒径不均匀性等原因,速度偏差变大。在向光盘提供的热能多的情况下,由于上述温度缓慢变化,光盘的膜退化。具体地说,接触相变记录膜的保护膜元素向相变记录膜内扩散,高温使膜变形。在向光盘照射大功率圆形光束的情况下,膜也退化,但是由于温度缓慢变化,片状光束造成膜退化更显著,这就减小了初始化条件的余量。
另一方面,随着记录速度高速化,必须加快初始化时光盘的转速。但是,光盘最内周的旋转速度,例如按DVD的8倍速,约为12,000rpm,按DVD的16倍速,约为12,000rpm的2倍。通常考虑到防止光盘损坏和确保装置性能,所用光盘旋转速度最大为10,000rpm。因为驱动器采用旋转速度一定的CAV(恒定角速度)方式,所以可做到不超过10,000rpm,但是在采用初始化装置情况下,为了确保初始化状态均匀,最好采用控制旋转速度的CLV(恒定线性速度)方式来确保光盘面上光点的扫描速度相等。于是,如上所述,对应于DVD8倍速以上的记录速度的相变媒体初始化时光盘的转数达到10,000rpm以上,超过光盘损坏和装置性能的界限。于是,在高速记录光盘初始化时,必须以比这种光盘所希望的初始化线速度更低的线速度进行初始化。但是,因为以低线速度进行初始化时,光盘内产生的热扩散速度慢,如图3所示,初始化标记变小。
因此,本发明让初始化时所提供的激光成为脉冲状,来满足规定条件。图4的片状光束照射时散热速度慢,归因于从照射到所通过的光束的地方的热扩散。因为片状光束抑制了向较长方向的热扩散,所以与圆形光束相比通过后的光束所造成的热干扰更大。下面,将脉冲中的大功率用Phigh表示,小功率用Plow表示。若将激光作成脉冲状来满足规定条件,就可以在Phigh下将记录膜结晶,而在Plow期间散去所积蓄的热量,来解决这个课题。
下面,就上述“规定条件”进行说明。关于以驱动器记录时作为线速度最佳值5m/s的光盘,图5表示在对脉冲的片状光束进行扫描情况下,光盘上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该图表示Phigh和Plow的投射时间相等,均为100ns时的情况。在光束中心通过的线上,(a)是达到温度的最高部位,而(b)是达到温度的最低部位。从图5可知,将片状光束作成脉冲,温度就随时间急剧变化,所积蓄的热量扩散。但是,在图5中,可见在温度缓慢下降时各脉冲造成温度急剧变化。温度的这种缓慢变化是所积蓄的热。其量与图4相比变小,而其效果并不充分。
图6表示在条件与上述条件相同时,Phigh和Plow的投射时间分别为200ns情况下的温度变化。与上述情况一样,(a)也是达到温度的最高部位,而(b)也是达到温度的最低部位。在图6(a)中,由光束通过后下一个脉冲而升高的温度是达到的最高温度的0.5倍。因为初始化时达到的最高温度约为600℃,所以该温度约为300℃,其时间为数百ns。在这样大小的温度与时间,尤其是膜不会退化。于是,将脉冲长度变为200ns,就能够提高初始化余量。
综上所述,关于驱动器线速度是5m/s的光盘,脉冲的Plow时间(以下用tcool表示)必须超过200ns。散热速度与驱动器线速度大体成比例,例如关于驱动器线速度为2.5m/s的光盘,因为光盘的散热速度为5m/s光盘的散热速度的一半,所以tcool需要400ns,超过上述一倍。即驱动器线速度与片状光线的tcool成反比,其积必须为1×10-6以上。即驱动器线速度Vdrive(m/s)与tcool(秒)必须存在(1)式所示的关系。
Vdrive×tcool≥10-6……(1)这里,Phigh和Plow的最佳值取决于光盘的热性质,而为了散热,Plow必须是0,或低到对自动聚焦伺服机构没有影响的程度的低功率。但是,因为若tcool长,可以充分冷却,所以与tcool值有关。如上所述,对于脉冲入射所造成的最高到达温度约为600℃,而如果其后冷却温度约为300℃,因为光盘根本不可能损坏,所以在tcool很长的情况下,Plow只要不到Phigh功率的一半就可以。但是在tcool期间,光盘并未充分冷却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决定Plow。
这里,对Plow的理想值作简单估计。由于激光照射而在光盘内产生热,但是若停止激光照射,则所产生的热扩散,温度以指数函数下降。在热向n维方向各向同性扩散的情况下,温度对时间t取决于exp(-nαt)。这里,α是取决于光盘热扩散率的常数。在由驱动器之类的圆形光束提供热的情况下,n=3,但在很多初始化装置中,如图2(b)所示,因为采用一个方向上长的光点,所以抑制向较长方向的热传导,设n=2是合适的。为了减少记录时在标记之间的热干扰,通常,光盘设计都采用适当的热扩散。若用Tw表示用驱动器的标记检测窗口宽度,则光盘设计通常是在5Tw大小时温度为约1/e2。即因为exp(-3α×5Tw)为1/e2,所以α约为2/15Tw。即在初始化装置中,由于激光照射在光盘上产生热之后,在停止激光照射的情况下,温度取决于exp(4t/15Tw)而下降。现在,照射功率为Phigh的脉冲,随后若很长时间照射功率Plow的激光,则初始温度与Phigh成正比,随后渐近于与Plow成正比的温度。即用下述(2)式给出时间t后的温度T(t)T(t)∝Phighexp(-4t/15Tw)+Plow……(2)因为T(tcool)可以是Phigh照射所造成的最高到达温度的1/2左右,所以下述(4)式成立。
Phighexp(-4tcool/15Tw)+Plow≤1/2Phigh……(4)即Plow≤(1/2-exp(-4tcool/15Tw))Phigh……(5)而且,片状光束也可以不是脉冲,而是例如正弦波。只要在正弦波最高功率附近使记录膜结晶,而在最低功率附近扩散所产生的热就行。尤其是,利用脉冲发生器和激光的质量,若加大脉冲频率,则脉冲波形变弱,成为接近正弦波的形状。若将其广义化,如果调制光功率,就可解决上述课题。在上述脉冲情况下,例如tcool为200ns情况下的脉冲相当于2.5兆赫的频率。由此,若用fpower(Hz)来表示片状光束的光调制频率,就可以将式(1)广义化,表示如下Vdrive/fpower≥2×10-6……(6)在脉冲占空系数为50%的情况下,因为tcool为1/2fpower,所以Plow值必须满足将式(3)的tcool置换为1/2fpower的公式。
而且,日本公开专利特開2002-312946号谈到了线速度为1.44m/s、脉冲光照射脉宽为10ns~1μs和初始化速度,但没有谈到Vdrive,这是与本申请不同之处。另外,图3谈到了初始化线速度Vinit和Vdrive相等或Vinit大于Vdrive的情况,但其结果是直流初始化,而不是脉冲光照射的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被照射的功率在Phigh处与在Plow处的初始化状态不同,即有可能产生初始化不均匀。在图6的(b)中,到达温度约为最高到达温度的0.5倍,初始化变得不充分。只要进行多次同一处的初始化,在第一次初始化不充分的部位照射第二次脉冲,使温度充分上升,就能够避免这种情况。虽然将光盘多次初始化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光盘初始化需要时间,这成为光盘生产成本提高的原因。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作成多个片状光束就可以,下面用图7对此予以说明。
前行片状光束702及其后的后行片状光束703扫描光盘的多条光道701。前行光束702和后行光束703具有如图7(a)下方所示的激光投射图形。即在光盘上,后行光束703照射前行光束702未照射过激光的部位。如图7(a)所示,照射前行光束702使光盘局部结晶,留下非晶质部分。但是,后行光束703照射该非晶质部分,从而使该区域结晶,最终,如图7(b)所示,使整个区域结晶。
前行光束和后行光束分别照射的区域必须补充完整,但实际上难以做到这一点。因此,最好有3束光束以上。如果有3束以上光束,即使因光盘转速波动或光盘不稳或偏心等原因致使出现前行光束和后行光束都照射不到的区域,如果第三光束照射埋置前行光束和后行光束之间的区域,光盘上整个区域至少也可被激光照射一次。
图1中表示出可实施上述方法的初始化装置的光学系统框图,来看一下实现光盘101初始化的情况。功率调制激光驱动电路103驱动激光器102。准直透镜104将激光器102射出的激光光束成为平行光。衍射光栅105将这种平行光分为3束光束。三束光束通过偏振光束分光镜106、λ/4板107和反射镜108后,物镜109将其聚焦在光盘101的记录膜面上。这时,调整衍射光栅105的位置,使3束光束在光盘101上的同一半径上聚焦。来自光盘101的反射光再通过物镜109和反射镜108,利用λ/4板107得到与在从激光器102射出时的偏振光面成90度的不同方向的偏振光面,偏振光束分光镜106变更光路,使光束入射到自动聚焦伺服系统110。只要对三束光束中的一束光束进行自动聚焦伺服就可以。
这里,照射到光盘上的激光不限于进行过功率调制的激光,也可以是调制后的功率与均匀功率(直流光)的组合。
图1表示三束光束的情况,但这种光束的数量不限于3束,也可以是多束。
多束光束的功率比可选择适合光盘特性的值,可由衍射光栅的形状控制功率比。
采用上述衍射光栅的光束分束法已经是人们熟悉的方法,在光盘领域也用于作为跟踪方法之一的差动推挽方式等,例如Japanese Journal ofApplied Physics(日本应用物理杂志)第38卷第1761页至第1767页(1999年)报道了采用这种方法的驱动器。本专利的技术也可采用与其完全相同的方法。

发明内容
在使记录膜结晶而初始化之后,通过用记录驱动器在相变膜上照射能量光束形成标记来进行记录用户数据的平常的信息记录。
按照本发明,可以提高相变光盘初始化时的速度、扩大照射激光功率的余量,并可实现确保了初始化状态均匀性的初始化。


图1是本发明中的初始化装置的光学系统的说明图。
图2是现有的初始化装置的说明图。(a)是光学系统,(b)是从光盘上面看的情况下光道与初始化光点的关系。
图3是在现有的初始化装置中,初始化时的线速度、激光功率与数据误差率的关系,线速度和激光功率按最佳值标准化。
图4是在光盘上照射激光光束时光盘内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表示驱动器的圆形光点与初始化装置的片状光束的情况。
图5是在初始化装置中照射脉冲激光光束时光盘内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脉冲功率的Phigh和Plow的照射时间都是100ns。(a)为最高到达温度最高的部位,(b)为最高到达温度最低的部位。
图6是在初始化装置中照射脉冲激光光束时光盘内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脉冲功率的Phigh和Plow的照射时间都是200ns。(a)为最高到达温度最高的部位,(b)为最高到达温度最低的部位。
图7是将脉冲初始化装置的激光光束作成多个的情况的说明图。(a)是照射前行光束后光盘的记录膜的状态和前行光束和后行光束的激光射出图形,(b)是后行光束照射后光盘的记录膜的状态。
图8是在三种不同光盘中,Vdrive/fpower和速度偏差的关系。光盘的Vdrive速度为5m/s、10m/s和20m/s。
图9是在本发明装置中光盘初始化时线速度、激光功率和数据误差率的关系。按最佳值对线速度和激光功率进行标准化。
图10是在本发明装置的光盘初始化时的脉冲低功率部分Plow与光盘记录时速度偏差的关系。
图11是将3束初始化光束作成脉冲状进行过初始化的光盘的重写速度偏差。
图12是3束光束在光盘上的照射部分的关系说明图。
图13是将初始化光束作成3束脉冲与1束直流光照射的装置的说明图。
图14是在图11的光学系统中初始化了的光盘重写的速度偏差。
图15是在图1的光学系统中,将激光的光调制为正弦波进行过初始化的光盘重写的速度偏差。
图16是在图2所示光学系统中,将激光的光调制为脉冲来进行初始化的光盘的Vdrive/fpower与速度偏差的关系。取光盘的Vdrive为30m/s,初始化时光盘的线速度为10m/s、20m/s和30m/s。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用图1所示光学系统对相变光盘进行初始化。光束数为3束,其功率比完全相同,将激光的光调制成脉冲状。激光器102的激光波长为830nm,物镜109的数值孔径为0.5。取片状光束较长方向的长度为50μm。光盘准备了最佳驱动器线速度Vdrive为5m/s、10m/s和20m/s的三种盘。对这些光盘以各自的线速度Vdrive进行初始化。脉冲的占空比为50%,改变脉冲频率fpower进行初始化,在进行过初始化的区域记录随机数据,测定速度偏差。在脉冲的功率中,取Plow为自动聚焦所必须的最低限度功率即100mW。对各光盘来说,1个光点的Phigh的最佳结果,Vdrive速度为5m/s、10m/s和20m/s的光盘分别是700mW、1000mW和1400mW。各自录放的检测窗口宽度Tw,在Vdrive为5m/s、10m/s和20m/s时分别为15ns、7.5ns、和3.75ns、。
图8表示出将速度偏差测量结果作为Vdrive/fpower与第10次重写后的速度偏差值的关系。从这项结果可知,在Vdrive/fpower≥2×10-6区域可得到良好的记录特性。
其次,用上述光盘中Vdrive为5m/s的光盘,改变初始化时的线速度和脉冲功率Phigh来进行初始化,然后与上述情况一样,记录随机数据,测量数据误差率,其结果示于图9。这里,设定fpower为Vdrive×2×10-6,即上述等式成立。从图9的数据可知,与图3所示结果相比,初始化余量在扩大。
然后,用上述Vdrive为5m/s的光盘,将Phigh固定在700mW,测定改变Plow情况下的速度偏差,其结果示于图10。将值代入式(3)可知,对该光盘来说,Plow必须为232mW以下。在图10的结果中,在Plow=200mW附近,速度偏差值达到8%以上,因此Plow最好为200mW以下。由此可知,式(3)可充分估计Plow的范围。
图11表示在该光盘以线速度2.5m/s,即以1/2Vdrive的速度初始化后,重写随机数据情况下的重写次数和速度偏差的实际测量值。通常,在相变光盘中,对初次记录的速度偏差来说,重写1次后速度偏差劣化,随后通过10次到数十次重写,得到该光盘的最佳速度偏差值。但是,在图11中,初次记录的速度偏差比重写1次后的速度偏差也大。据认为,这种情况归因于脉冲初始化后或多或少留下初始化不稳。在实施例2中说明这种情况。
本实施例对所用3束光束照射的定时进行说明。从光盘的1点来看,将最初被照射的光束称作第一光束,将第二次、第三次被照射的光束称作第二光束、第三光束。关注光盘上某固定区域,图12示出照射这些光束的部分。使第二光束的照射部分1204与第一光束的照射部分1202有大约1/3长度的重叠;使第二光束的照射部分1204与第三光束的照射部分1206也有大约1/3长度的重叠。于是,整个光束的照射部分有1/3重叠,光束至少照射光盘上整个区域1次。而且,即使由于光束照射定时的波动等原因使各光束彼此照射部分重叠未准确地达到1/3,由于重叠部分大小足够大,所以光盘上整个初始化区域必定也能被激光照射1次。
为了实现上述重叠,考虑采用以下三种方法A.控制脉冲定时、B.控制光束间距离、C.控制初始化时的光盘线速度。这里,A.仅可用于能对三束光束独立控制的情况,而这里是将从一个半导体激光器射出的激光分割开,所以A.不适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初始化时的光盘线速度来控制光束照射的定时。以光束间距为30μm,脉冲频率fpower为2MHz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若取初始化线速度为Vinit(m/s),则在1周期脉冲期间,光盘相对于光束移动0.5Vinit(μm)。即在N周期脉冲期间,光盘仅移动0.5N Vinit(μm)。为了实现图12所示的光束照射,可以选择0.5×(N+1/3)Vinit等于光束间距30μm的N与Vinit的组。例如,在将Vinit设定为2.5m/s的情况下,取N=24,使Vinit约为2.47m/s就行。采用这种方法,初始化线速度并没有准确地与目标值一致,而与这里的目标值的偏移为大约百分之几或该值以下,这种程度的差异完全没有问题。
这里,因为N是正整数,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所能设定的Vinit不连续。若将光束间距离固定,则Vinit变得越大,Vinit能设定的值的差越大。要在大的设定值中对Vinit进行微调的情况下,只要加大光束间距就可以。于是,即使Vinit是大值,也可按小的分度进行设定。
这里,如图12所示,对光束照射部分重叠1/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而这种方法可用于光束的任意重叠尺寸。在要将光束重叠大小作成用1束光束照射的大小的1/2的情况下,可将上式的N+1/3变为N+1/2。于是,例如即使光束数再多的情况下,也可适用于。
也可通过调整光束间距来进行光束照射的定时。以初始化线速度为2.5m/s、脉冲频率fpower为2MHz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在1周期脉冲期间,光盘相对于光束移动1.25μm。即在N周期期间移动1.25N(μm)。在图12中,因为第一光束照射部分1202和第二光束照射部分1204与脉冲照射定时偏移相位的1/3,所以若第一光束与第二光束的距离离开1.25×(N+1/3)(μm),就能实现图12。同样,也可使第二光束和第三光束的距离与上述间隔一样。这里,取N=8,则间距约为10.42μm。该距离由在衍射光栅中的0次光和1次光的射出方向、物镜数值孔径以及衍射光栅、物镜、光盘的配置决定。
实施例2这里,对脉冲初始化和直流光初始化组合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3表示这里所用的光学系统。与图1光学系统的区别是设置2个激光器,其中一个激光器射出脉冲光,另一个射出直流光。脉冲投射的光束被衍射光栅1305分割为3束光束,直流投射的光束不被分割,而是1束。在三束脉冲光束后,直流投射光束照射在光盘上。光盘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Vdrive采用5m/s的光盘,脉冲条件、脉冲功率和光束距离与第一实施例一样。直流光功率为500mW,让直流光功率也低于Phigh功率是为了防止直流光照射造成的膜劣化。
图14表示在该光盘上重写时的速度偏差,从该结果可知,直流光照射降低了初次记录后的速度偏差。
关于三束脉冲光束,与实施例1一样。
实施例3这里,描述在图1的光学系统中将光调制为正弦波的情况。正弦波频率fpower与实施例1一样取为Vdrive/(2×10-6)。光学系统、光盘、初始化线速度和功率与第二实施例的这些对应项一样。图13表示这种情况下重写所造成的速度偏差,从该结果可知,即使用正弦波进行光调制也行。
实施例4这里说明在图2所示的1束光束的初始化装置中,用脉冲光束进行初始化的情况。图16表示在采用Vdrive为30m/s的光盘情况下的Vdrive/fpower与速度偏差实际测量值的关系。这里列出改变初始化线速度Vinit进行初始化的数据,从图16可知,在Vdrive/fpower为2×10-6部分得到很好的速度偏差值。在图16的数据中,在Vinit为10m/s情况下得到最佳速度偏差值,据推测其原因是在这种情况下初始化不匀最少。在固定fpower的状态下,Vinit小的一方脉冲照射部分彼此间隙小。从被脉冲照射部分传导过来的热使没有被脉冲照射的部分的结晶,其距离越小,形成越均匀的初始化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在具有相变型的记录膜的光盘上照射激光光束使所述记录膜结晶的光盘初始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调制所述激光光束的光强度,而且在用驱动器记录所述光盘时设线速度为Vdrive(m/s)、所述光强度的调制频率为fpower(Hz)时,进行控制使Vdrive/fpower≥2×10-6。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盘初始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强度被调制为脉冲状。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盘初始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强度被调制为正弦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盘初始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把照射在所述光盘上的激光光束分割为多束光束的衍射光栅。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盘初始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把直流功率投射在所述光盘上的光源。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盘初始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光强度调制成脉冲状,设所述脉冲状高的一方的功率为Phigh,低的一方的功率为Plow,录放光盘的驱动器中的检测窗宽度为Tw,如下公式成立Plow[1/2-exp(-2/15Tw·fpower)]Phigh……(3)
7.一种在具有相变型的记录膜的光盘上照射激光光束使所述记录膜结晶的光盘初始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调制所述激光光束的光强度,而且在用驱动器记录所述光盘时设线速度为Vdrive(m/s)、所述光强度的调制频率为fpower(Hz)时,进行控制使Vdrive/fpower≥2×10-6。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光盘初始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光强度调制成脉冲状。
9.根据权利要求7的光盘初始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强度被调制为正弦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7的光盘初始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光强度调制成脉冲状,设所述脉冲状高的一方的功率为Phigh,低的一方的功率为Plow,录放光盘的驱动器中的检测窗宽度为Tw,如下公式成立Plow[1/2-exp(-2/15Tw·fpower)]Phigh……(3)
11.根据权利要求7的光盘初始化方法,其特征在于照射在所述光盘上的激光光束是光强度被强弱调制过的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在照射所述第一光束后,用所述第二光束的强的光强度照射被所述第一光束的弱的光强度所照射过的所述光盘的第一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光盘初始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调制为脉冲状。
13.根据权利要求7的光盘初始化方法,其特征在于照射在所述光盘上的激光光束是光强度被强弱调制过的第一光束、第二光束和第三光束;在照射所述第一光束后,用所述第二光束的强的光强度照射被所述第一光束的弱的光强度照射过的所述光盘的第一区域;再用所述第二光束的弱的光强度照射被所述第一光束的强的光强度照射过的所述光盘的第二区域;然后用强度强的所述第三光束照射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境界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7的光盘初始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将直流功率的光束照射在所述光盘上。
15.一种信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把调制过的激光光束照射在具有相变型记录膜的光盘上,使之满足Vdrive/fpower≥2×10-6,其中Vdrive(m/s)是用驱动器记录所述光盘时的线速度,fpower(Hz)是所述光强度的调制频率;再在使所述记录膜结晶而初始化的光盘上记录信息。
全文摘要
在现有的相变光盘初始化装置中,随着记录速度高速化,难以使初始化条件最佳化。将初始化光束脉冲化,使驱动器线速度V
文档编号G11B7/135GK1681009SQ20041007404
公开日2005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6日
发明者新谷俊通, 峰邑浩行, 佐保田英司, 荻野义明, 石川范幸 申请人:日立电脑机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