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记录方法以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55800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息记录方法以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物体光与参照光之间的干涉条纹来向全息记录介质记录信息的全息记录方法以及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JP特开2002-183975号公报中记载的全息记录方法中,通过将物体光以及参照光作为一组的记录光束来进行记录再现,此时,与旋转的记录介质同步,通过跟踪控制反射镜使记录光束向与全息记录介质相同的方向移动,即,进行查询伺服(Asking Servo)。
在上述JP特开2002-183975号公报中记载的全息记录方法以及装置中,虽然通过跟踪控制反射镜使记录光束与记录介质同步移动,但在该跟踪控制反射镜的复位的时间中无法进行通过激光束的记录或再现。
因此,存在该跟踪控制反射镜的复位时间、即查询伺服的复位所需的时间成为降低数据传送速度的原因的问题。
发明的公开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息记录方法以及装置,能够使查询伺服的复位时间实质上变为零,从而大幅度地加快数据传送速度。
该目的通过以下的发明来达成。
(1)一种全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激光束变成扩大了光束直径的平行光束之后,将该光束直径分束为物体光以及参照光,并对应于应记录的信息来对所分束的物体光进行调制,并且,通过在多面反射镜的反射面的后方具有焦点的聚光透镜,使这些物体光以及参照光以维持着平行光束形状且相互相邻着的状态入射到旋转的上述多面反射镜的反射面,并使由该反射面反射了的上述物体光与参照光向着基于该反射面的角度变化而形成的扫描方向移动,同时,向着与上述物体光和参照光相同的方向移动的全息记录介质,以相互不同的角度、且以在该全息记录介质内发生干涉的方式进行入射。
(2)一种全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驱动全息记录介质的同时,将在该全息记录介质上形成干涉条纹的物体光与参照光作为一组的多组记录光束中,使其中一组的第一记录光束,在其记录时间内与该全息记录介质大致同步而向相同方向移动的同时进行照射,并在接下来的复位时间内复位到原位置,并且,使上述多组的剩余中的至少一组的第二记录光束,在上述第一记录光束的复位时间内与上述该全息记录介质大致同步而向相同方向移动的同时,对上述全息记录介质进行照射。
(3)如(2)所述的全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多组记录光束在上述全息记录介质的驱动方向与和驱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依次错开而对上述全息记录介质进行照射。
(4)一种全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其驱动可记录入射的物体光与参照光的干涉条纹的全息记录介质;激光光源;光束扩展器,其使从该激光光源射出的激光束变成扩大了光束直径的平行光束;平行光束分束装置,其对由该光束扩大器扩大了的平行光束的光束直径进行分束;可自由旋转的多面反射镜;聚光透镜,其具有将入射的平行光束聚焦在上述多面反射镜的反射面的后方的焦点;物体光学系统以及参照光学系统,其将上述分束了的平行光的一方作为物体光,以及将另一方作为参照光,并分别作为向着上述聚光透镜的入射平行光束而进行引导;扫描光学系统,其以使由该多面反射镜的旋转而形成的扫描方向与上述全息记录介质的运动方向一致的方式,将由旋转的上述多面反射镜的反射面反射了的上述物体光以及参照光引导到该全息记录介质;空间光调制器,其配置在上述物体光学系统中,并对应于应记录的信息而对上述物体光进行调制,上述物体光学系统以及参照光学系统具有这样的结构,即,使上述物体光以及参照光分别维持平行光束的形状并互不重合地相邻而被集成,以与上述平行光束大致相同的光束形状入射到上述聚光透镜。
(5)如(4)所述的全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扫描光学系统是4f光学系统。
(6)如(4)所述的全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扫描光学系统包括有fθ透镜而构成,而且,该fθ透镜使由上述多面反射镜反射了的上述物体光以及参照光,在其光轴与fθ透镜中心光轴所成的角度为θ时,沿着与该fθ透镜中心光轴平行且从该fθ透镜中心光轴的距离与上述θ成正比的光轴折射。
(7)如(6)所述的全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扫描光学系统中的上述fθ透镜与上述多面反射镜之间配置有将由该多面反射镜反射了的上述物体光以及参照光聚焦到上述fθ透镜的焦点位置上的中继透镜。
(8)一种全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其驱动可记录入射的物体光与参照光的干涉条纹的全息记录介质;激光光源;与记录光束的组数相同数量的记录光束光学系统,其将从该激光光源射出的激光束分束而成、且各组由物体光与参照光构成的多组记录光束,分别独立地引导到上述全息记录介质;空间光调制器,其配置在引导各记录光束光学系统中的物体光的物体光学系统中,并对应于应记录的信息来对上述物体光进行调制;光闸,其分别配置在引导各记录光束光学系统中的参照光的参照光学系统中,并能够分别独立地遮挡参照光;控制装置,其控制上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上述各光闸、上述各空间光调制器,并在各记录光束光学系统中依次设置跟踪控制反射镜,其反射上述多个记录光束光学系统中的一个记录光束光学系统的记录光束,同时使其反射点进退;下一个跟踪控制反射镜,其将由上述多个记录光束光学系统中的下一个记录光束光学系统引导的下一个记录光束、以及由上述跟踪控制反射镜反射的上述一个记录光束,向上述全息记录介质方向反射的同时,使其反射点与上述跟踪控制反射镜的反射点的进退方向平行地进退,上述各记录光束光学系统以使各自的记录光束在上述全息记录介质的驱动方向以及与该驱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依次错开而入射到该全息记录介质的方式设定,上述控制装置能够控制上述各跟踪控制反射镜的同时,以依次进行通过各记录光束对上述全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并且,在记录中,使该记录光束向着该全息记录介质的驱动方向而与该全息记录介质同步而移动,同时使其他的记录光束向着与上述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控制上述各跟踪控制反射镜,同时通过不在记录中的记录光束的记录光束光学系统的上述光闸对该记录光束光学系统进行遮挡。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全息记录装置的光学系统图。
图2是放大表示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扫描光学系统的光学配置图。
图3是表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全息记录介质上的记录位置的移动范围和向多面反射镜的记录光束的入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线图。
图4是将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多面反射镜的旋转角和上述记录位置的位移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和向多面反射镜的记录光束的入射位置之间的关系来表示的线图。
图5是表示全息记录介质上的记录位置的变动量与透镜光阑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的线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光学配置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光学配置图。
图8是包括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全息记录装置的部分侧视图的光学系统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利用上述第四实施例中的记录光束的记录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放大表示上述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剖面简图。
图11是放大表示上述主要部分的剖面简图。
图1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第一以及第二记录光束的记录位置和跟踪控制反射镜的位置关系的线图。
图13是表示在采用三束记录光束的情况下各记录光束进行记录时和向原位置进行复位的状态之间的关系的时间表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下方式来达成使查询伺服的复位时间几乎变为零的目的将激光束在其光束直径面内分束为物体光以及参照光,并使它们入射到多面反射镜而使其反射光与全息记录介质的驱动方向同步,并且,使这些物体光与参照光在该全息记录介质内发生干涉。
下面,针对图1所示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全息记录装置10进行详细说明。
该全息记录装置10通过记录介质驱动装置14来驱动可记录入射的物体光与参照光的干涉条纹的全息记录介质12,同时通过多面反射镜18来反射来自激光光源16的激光束,并使通过反射获得的扫描光束与上述全息记录介质12的驱动同步而照射上述全息记录介质12,从而在该全息记录介质12上记录干涉条纹。
上述全息记录装置10具有光束扩展器20,其使从上述激光光源16射出的激光束变成被扩大光束直径的平行光束;平行光束分束装置22,其将由该光束扩展器20扩大了的平行光束在该形状下进行分束;聚光透镜24,其具有使入射的平行光束聚焦在上述多面反射镜18的反射面的背后的焦点;将上述被分束的平行光束中的一束作为物体光、而将另一束作为参照光而分别作为向上述聚光透镜24入射的入射平行光束而引导的物体光学系统26以及参照光学系统28;扫描光学系统30,其以通过该多而反射镜18的旋转使扫描方向与上述全息记录介质12的运动方向一致的方式,将由旋转的上述多面反射镜18的反射面反射了的上述物体光以及参照光引导到该全息记录介质12;空间光调制器32,其配置在上述物体光学系统26中,并将上述物体光对应于应记录的信息而进行调制。
上述物体光学系统26以及参照光学系统28使上述物体光以及参照光分别维持平行光束的形状并互不重合地相邻而被集成,从而以与上述分束前的平行光束大致相同的光束形状入射到上述聚光透镜24。
上述平行光束分束装置22由直角反射通过光束扩展器20而扩大了光束直径的激光束的光束形状的一部分的反射镜构成,并且,上述物体光学系统26具有反射镜26A,其反射没有被平行光束分束装置22分束了的、剩下形状的激光束;空间光调制器32,其使由该反射镜26A反射了的激光束透过;反射镜26B,其将通过该空间光调制器32而被调制过的、作为物体光的激光束,向着上述聚光透镜24反射。
上述参照光学系统28是将由上述平行光束分束装置22反射了的激光束作为参照光而引导到聚光透镜24的光学系统,并且具有反射镜28A,该反射镜28A使由上述作为反射镜的平行光束分束装置22反射了的激光束,与上述物体光平行且相邻而互不重合地反射到上述聚光透镜24。
上述扫描光学系统30构成为所谓的4f光学系统。如图2放大所示,该作为4f光学系统的扫描光学系统30是以2f的间隔配置了具有相同焦距f的透镜30A、30B的光学系统,而且以这样的方式配置的,即,多面反射镜18侧的透镜30A,当上述多面反射镜18的反射面18A与聚光透镜24的中心光轴形成45°的角度时,与多面反射镜18的后侧的聚光透镜24的虚像24A具有共焦点。
在该实施例的全息记录装置10中,物体光以及参照光的光束形状是对通过上述光束扩展器20而被扩大了的激光束的光束直径进行分束而成的形状,并且,根据要记录的信息,将其中的物体光通过空间光调制器32进行调制之后,与参照光一起大致变成分束前的光束形状,并入射到聚光透镜24。
聚光透镜24由于如下这样配置,即,当多面反射镜18的反射面18A与聚光透镜24的中心光轴形成45°的角度时,该聚光透镜24的虚像24A与上述扫描光学系统30的透镜30A具有共焦点,所以当多面反射镜18的反射面18A分别相对聚光透镜24以及扫描光学系统30的中心光轴形成45°的角度时,来自聚光透镜24的物体光以及参照光由反射面18A反射,入射到透镜30A之后,通过该透镜30A而变成平行光束。
如上所述,由于扫描光学系统30是所谓的4f光学系统,所以以平行光束状态入射到透镜30B之后,入射到全息记录介质12的规定位置。此时,由于物体光以及参照光分别维持分束后的平行光束形状且以不同的角度入射到全息记录介质12,所以干涉条纹被记录到该全息记录介质12上。
接下来,针对上述多面反射镜18的反射面18A从相对于上述中心光轴而分别形成45°的角度的中立点倾斜时的上述物体光以及参照光的偏转,参照图2进行说明。
作为特殊情况,而考虑f3=f4=d/2的情况。这种情况相当于所谓的4f光学系统,并且具有以下特征传送的像的横向放大倍数为常数,而且,即使在光轴上的物体以及像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它们的和(图2的si+so)也保持不变且等于2f等(si+so=2f=常数)。现若多面反射镜18以从透镜30A远离f+Δ的位于透镜30A的光轴上的点为中心逆时针旋转θ,则物体光·参照光同时偏转2θ。若将从被偏转的物体光·参照光横穿光轴的点到透镜30A的主点的距离分别设为si、si’,则能够由几何学的考察来求出这些si、si’与φ(φ是被偏转前的光束与光轴所成的角度)、Δ、f等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如下。
si=f-(tanφ-tanψ)/{tanψ(1+tanφ)}Δψ≡φ-2θψ≡φ+2θsi’=f+(tanψ’-tanφ)/{tanψ’(1-tanφ)}Δ若假设透镜的F值(数值孔径)较大而应用薄透镜以及近轴近似理论,则物体光·参照光在透镜30B的后侧再次横穿光轴的点的位置(从透镜30B的主点起的距离)可由下式给出。
so=f-(tanφ-tanψ)/{tanψ(1+tanφ)}Δso’=f-(tanψ’-tanφ)/{tanψ’(1-tanφ)}Δ再次根据几何学的考察,物体光与参照光在透镜30B的后侧交叉的点(xc,yc)可由下式给出。
xc=(sotanψ+so’tanψ’)/(tanψ+tanψ’)yc=(so’-so)tanψtanψ’将相对多面反射镜的旋转角θ的上述(xc,yc)的变化表示在图3、图4。
图3是假设光轴与多面反射镜18的镜面呈45°的状态时为θ=0,并图示将镜面顺着逆时针方向在θ=0~10°的范围内旋转了时点(xc,yc)移动的范围的图。其中,透镜30A以及30B的焦距f=100mm、φ=30°、Δ=0.1mm、1mm、10mm。从图3可知,通过改变Δ、即多面反射镜18的设置位置,可以大致线形地改变在记录介质内物体光与参照光交叉的记录位置,例如可以利用于相对记录介质的移动的跟踪控制和轨迹方向的位置控制。
图4是相对多面反射镜的旋转角θ而图示出记录位置的累计移动量的图。所谓的累计移动量是根据沿着图3的各曲线的移动量来定义的。当决定了相对于记录介质内的记录位置的所期望的移动模式时,根据图3以及图4来决定多面反射镜的旋转模式,进而以可实现该旋转模式的方式决定多面反射镜的镜面数、大小、旋转速度即可。
根据图3,虽能够通过改变△来控制记录或再现光束照射位置的移动范围,但移动方向不会改变。因此,表示了改变透镜的光阑、即数值孔径时的移动范围的就是图5。当从φ=15°开始逐渐增加φ时,可看到光束移动方向向远离光轴(x轴)的方向变化的情况。由此可知,不仅是焦距和Δ,还能够通过改变透镜的外径来控制光束照射位置,因此多面反射镜的设计自由度很高。
接下来,针对关于上述全息记录装置10中的扫描光学系统30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该第二实施例的扫描光学系统34是设有fθ透镜36以及开口38的光学系统。
当由上述多面反射镜18反射了的上述物体光以及参照光的光轴与fθ透镜光轴36A所成的角度为θ时,该fθ透镜36使上述物体光以及参照光沿着与该fθ透镜光轴36A平行且从该fθ透镜光轴36A的距离与上述θ成正比的光轴折射。
因此,随着多面反射镜18的旋转而物体光以及参照光的反射角度变化,但入射到fθ透镜36的光束总是垂直入射到全息记录介质,并且其入射位置与多面反射镜18的反射面18A的旋转角度相对应。
上述开口38用于遮挡在多面反射镜18的反射面18A被反射的物体光以及参照光中偏离fθ透镜36的光束。
在这里,根据全息记录介质12的驱动速度来设定通过上述fθ透镜并入射到全息记录介质12的光束的入射位置的、从上述fθ透镜中心光轴36A的移动范围R。
如图7所示的第三实施例,若要缩小上述移动范围R,则可以设置对应小的移动范围R的小的fθ透镜40、以及位于该fθ透镜40与上述多面反射镜18之间的中继透镜42来构成扫描光学系统44。
此时,若假设中继透镜42的焦距为f’,则以使从多面反射镜18的距离L’大于中继透镜42的焦距f’的方式进行配置。通过中继透镜42的光束聚焦在满足式子1/L’+1/s’=1/F’的距离s’处。当将上述fθ透镜40的焦距设为f(<f’)时,如果从中继透镜42的距离为s’+f的位置上配置fθ透镜40,则与图6的情况同样能够进行向全息记录介质12的光束照射位置控制,并且能够更加缩小移动范围。
接下来,针对图8所示的本发明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
该第四实施例的全息记录装置50驱动全息记录介质12,同时,将在该全息记录介质12上形成干涉条纹的物体光与参照光作为一组,而使在两组记录光束中的第一记录光束,在其记录时间内与全息记录介质12大致同步地向同一方向移动的同时进行照射,并在接下来的复位时间内复位到原位置,还有,使其他组的第二记录光束,在上述第一记录光束的复位时间内与上述全息记录介质12大致同步地向同一方向移动的同时进行照射,并在上述第一记录光束的记录时间内复位到原位置。
更加详细地说,上述全息记录装置50具有记录介质驱动装置52,其驱动能够形成入射的物体光与参照光的干涉条纹的全息记录介质12;激光光源54;第一以及第二记录光束光学系统56、58,其对从该激光光源54射出的激光束进行分束,并分别将一组由物体光与参照光组成的两组记录光束,分别独立地作为记录光束而导入到上述全息记录介质12;第一以及第二空间光调制器60、62,其配置在这些第一以及第二记录光束光学系统56、58中的物体光学系统56A、58A中,并根据记录装置的信息对物体光进行调制;第一以及第二光闸64、66,其分别配置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记录光束光学系统56、58中的参照光学系统56B、58B中,并可分别独立地遮挡参照光;控制装置68,其对上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52、上述第一、第二光闸64、66、上述第一、第二空间光调制器60、62进行控制。
还有,在上述第一记录光束光学系统56中,设有反射记录光束的同时使该反射点进退的第一跟踪控制反射镜70。
在上述第二记录光束光学系统58中设有第二跟踪控制反射镜72,该第二跟踪控制反射镜72将由上述第一跟踪控制反射镜70反射了的第一记录光束向上述全息记录介质12的方向反射,同时使该反射点与上述第一跟踪控制反射镜70上的反射点的进退方向平行地进退。
进而,如图9中的(A)所示,上述第一以及第二记录光束光学系统56、58以这样的方式设定,即,使各个记录光束57、59在与上述全息记录介质12的驱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交替错开(交错状)并入射到该全息记录介质12。
上述控制装置68能够控制上述第一、第二跟踪控制反射镜70、72的进退。更加详细地说,上述控制装置68对上述第一以及第二跟踪控制反射镜70、72进行控制,以使通过上述第一以及第二记录光束进行的向上述全息记录介质12的记录依次进行,并且在记录中使该第一、第二记录光束向着全息记录介质12的移动方向而与其同步移动,同时使不在记录中的其他记录光束向上述驱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同时,上述控制装置68使不在记录中的记录光束的记录光束光学系统中的上述第一或第二光闸64、66的一方进行遮挡。
图8中的附图标记74、76、78分别表示光束分离器。光束分离器74将从激光光源54射出的激光束的一部分作为第一记录光束光学系统56中的物体光而进行反射。
还有,光束分离器76对透过了光束分离器74的激光束的一部分进行反射,并将其作为第一记录光束光学系统56中的参照光。
进而,上述光束分离器78对透过了光束分离器76的激光束的一部分进行反射,并将其作为第二记录光束光学系统58中的参照光。
透过了上述光束分离器78的激光束变成第二记录光束光学系统58中的物体光。
此外,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跟踪控制反射镜70、72配置成其反射面分别相对分别在第一以及第二记录光束中的参照光与物体光的二等分线成45°角。
图中的附图标记80表示反射镜,82表示分别设置在上述物体光学系统56A、58A以及参照光学系统56B、58B中的傅立叶透镜。此外,附图标记70A、72A分别表示用于分别驱动上述第一跟踪控制反射镜70以及第二跟踪控制反射镜72的电动机,52A表示构成记录介质驱动装置52的一部分的主轴电动机。
接下来,参照图10以及图11更加详细地说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跟踪控制反射镜70、72的作用。
首先考虑从第一以及第二跟踪控制反射镜70、72处于图中的实线位置(作为标准位置)的状态开始,只将第一跟踪控制反射镜70在图10中向右方向上移动X1的情况。
由于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跟踪控制反射镜70、72配置成其反射面分别相对分别在第一以及第二记录光束中的参照光与物体光的二等分线成45°角,所以,在第一跟踪控制反射镜70在图10中向右方向的移动量X1与全息记录介质12上的第一记录光束的参照光(表示为参照光1)以及物体光(表示为参照光1)相交的交点的移动量Y1之间,成立Y1=2X1]]>的关系。
考虑将上述图10所示的第一跟踪控制反射镜70在图中向右方向移动X1的同时,如图11所示,将第一跟踪控制反射镜70向图中的方向移动X2的情况。
此时,上述移动量X1以及X2、和物体光1与参照光1以及第二记录光束的参照光(表示为参照光2)与物体光(表示为物体光2)分别相交的交点的移动量Y1以及Y2的关系满足Y1=2(X2-X1),Y2=2X2.]]>通过将第一跟踪控制反射镜70以及第二跟踪控制反射镜72在图中同时向右方向驱动,而使第一记录光束与第二记录光束中的物体光以及参照光分别相交的交点的移动量,成为从图11中用0表示的中立点起互为反方向,并且其移动量Y1以及Y2的关系满足Y1=2(X2-X1),Y2=2X2.]]>即,象在图12中以实线X1以及点划线X2所示那样,若使上述跟踪控制反射镜70以及72同步而分别往复移动X1以及X2,则如双点划线Y1以及Y2所示那样,此时的第一以及第二记录光束中的参照光与物体光分别在全息记录介质12上的交点位置相互向反方向同步变化。
由此,在由第一记录光束进行记录期间,第二记录光束正处于复位到原位置的过程,与此相反,在由第二记录光束进行记录期间,第一记录光束正处于复位到原位置的过程,故消除了查询伺服的复位过程中的空闲时间,从而能够使数据传送速度加快到以往用一个光点进行记录再现时的二倍。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9中的(A)所示那样,使第一以及第二记录光束各自的参照光与物体光分别交叉于在全息记录介质12上相对驱动方向呈交错状的位置,但本发明并非仅限于此,也可以如图9中的(B)所示那样,设定成使移动线根据第一以及第二记录光束而平行地分离,也可以如图9中的(C)所示那样,在同一移动线上第一以及第二记录光束57、59交替地入射到全息记录介质12上。
还有,在上述实施例中,记录光束为两束,并与此对应而设置有第一以及第二跟踪控制反射镜70、72,但本发明并非仅限于此,也可以将记录光束设定成三束以上。例如,当记录光束为三束时这样进行设定,即,第一跟踪控制反射镜只反射第一记录光束,第二跟踪控制反射镜反射由第一跟踪控制反射镜反射过的第一记录光束与第二记录光束,第三跟踪控制反射镜分别反射由第二跟踪控制反射镜反射过的第一记录光束、由第二跟踪控制反射镜反射过的第二记录光束、以及第三记录光束。
另外,此时的第一~第三记录光束在全息记录介质12上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3所示。在图13中,朝向右斜上方的直线表示进行记录时,朝向右斜下方的直线表示进行复位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通过记录光束在全息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时,能够节省查询伺服的复位所需的时间,从而加快数据传送速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全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激光束变成扩大了光束直径的平行光束之后,将该光束直径分束为物体光以及参照光,并对应于应记录的信息来对所分束的物体光进行调制,并且,通过在多面反射镜的反射面的后方具有焦点的聚光透镜,使这些物体光以及参照光以维持着平行光束形状且相互相邻着的状态入射到旋转的上述多面反射镜的反射面,并使由该反射面反射了的上述物体光与参照光向着基于该反射面的角度变化而形成的扫描方向移动,同时,向着与上述物体光和参照光相同的方向移动的全息记录介质,以相互不同的角度、且以在该全息记录介质内发生干涉的方式进行入射。
2.一种全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驱动全息记录介质的同时,将在该全息记录介质上形成干涉条纹的物体光与参照光作为一组的多组记录光束中,使其中一组的第一记录光束,在其记录时间内与该全息记录介质大致同步而向相同方向移动的同时进行照射,并在接下来的复位时间内复位到原位置,并且,使上述多组的剩余中的至少一组的第二记录光束,在上述第一记录光束的复位时间内与上述该全息记录介质大致同步而向相同方向移动的同时,对上述全息记录介质进行照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息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多组记录光束在上述全息记录介质的驱动方向与和驱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依次错开而对上述全息记录介质进行照射。
4.一种全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其驱动可记录入射的物体光与参照光的干涉条纹的全息记录介质;激光光源;光束扩展器,其使从该激光光源射出的激光束变成扩大了光束直径的平行光束;平行光束分束装置,其对由该光束扩大器扩大了的平行光束的光束直径进行分束;可自由旋转的多面反射镜;聚光透镜,其具有将入射的平行光束聚焦在上述多面反射镜的反射面的后方的焦点;物体光学系统以及参照光学系统,其将上述分束了的平行光的一方作为物体光,以及将另一方作为参照光,并分别作为向着上述聚光透镜的入射平行光束而进行引导;扫描光学系统,其以使由该多面反射镜的旋转而形成的扫描方向与上述全息记录介质的运动方向一致的方式,将由旋转的上述多面反射镜的反射面反射了的上述物体光以及参照光引导到该全息记录介质;空间光调制器,其配置在上述物体光学系统中,并对应于应记录的信息而对上述物体光进行调制,上述物体光学系统以及参照光学系统具有这样的结构,即,使上述物体光以及参照光分别维持平行光束的形状并互不重合地相邻而被集成,以与上述平行光束大致相同的光束形状入射到上述聚光透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扫描光学系统是4f光学系统。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扫描光学系统包括有fθ透镜而构成,而且,该fθ透镜使由上述多面反射镜反射了的上述物体光以及参照光,在其光轴与fθ透镜中心光轴所成的角度为θ时,沿着与该fθ透镜中心光轴平行且从该fθ透镜中心光轴的距离与上述θ成正比的光轴折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扫描光学系统中的上述fθ透镜与上述多面反射镜之间配置有将由该多面反射镜反射了的上述物体光以及参照光聚焦到上述fθ透镜的焦点位置上的中继透镜。
8.一种全息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记录介质驱动装置,其驱动可记录入射的物体光与参照光的干涉条纹的全息记录介质;激光光源;与记录光束的组数相同数量的记录光束光学系统,其将从该激光光源射出的激光束分束而成、且各组由物体光与参照光构成的多组记录光束,分别独立地引导到上述全息记录介质;空间光调制器,其配置在引导各记录光束光学系统中的物体光的物体光学系统中,并对应于应记录的信息来对上述物体光进行调制;光闸,其分别配置在引导各记录光束光学系统中的参照光的参照光学系统中,并能够分别独立地遮挡参照光;控制装置,其控制上述记录介质驱动装置、上述各光闸、上述各空间光调制器,并在各记录光束光学系统中依次设置跟踪控制反射镜,其反射上述多个记录光束光学系统中的一个记录光束光学系统的记录光束,同时使其反射点进退;下一个跟踪控制反射镜,其将由上述多个记录光束光学系统中的下一个记录光束光学系统引导的下一个记录光束、以及由上述跟踪控制反射镜反射的上述一个记录光束,向上述全息记录介质方向反射的同时,使其反射点与上述跟踪控制反射镜的反射点的进退方向平行地进退,上述各记录光束光学系统以使各自的记录光束在上述全息记录介质的驱动方向以及与该驱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依次错开而入射到该全息记录介质的方式设定,上述控制装置能够控制上述各跟踪控制反射镜的同时,以依次进行通过各记录光束对上述全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并且,在记录中,使该记录光束向着该全息记录介质的驱动方向而与该全息记录介质同步而移动,同时使其他的记录光束向着与上述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控制上述各跟踪控制反射镜,同时通过不在记录中的记录光束的记录光束光学系统的上述光闸对该记录光束光学系统进行遮挡。
全文摘要
通过记录光束在全息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时,节省查询伺服的复位所需的时间而加快数据传送速度。在全息记录装置10中,使从激光光源16射出的激光束变成扩大了的光束直径的平行光束之后,将该光束直径分束为物体光以及参照光,并对应于应记录的信息来对分束了的物体光进行调制,并且,通过在多而反射镜18的反射面的后侧具有焦点的聚光透镜24,使这些物体光以及参照光以维持平行光束形状且相互相邻的状态入射到旋转的上述多而反射镜18的反射面,并使上述物体光与参照光,向着与其扫描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的全息记录介质12,以相互不同的角度、且以在该全息记录介质12内发生干涉的方式进行入射。
文档编号G11B7/0065GK1842851SQ200480024658
公开日2006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28日
发明者塚越拓哉, 吉成次郎, 三浦荣明, 水岛哲郎 申请人:Tdk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