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4565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DVD这样的信息记录介质、诸如DVD记录器这样的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使计算机起该信息记录装置作用的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例如,在诸如像CD-ROM(只读光盘存储器)、CD-R(可写光盘存储器)、DVD-ROM等等之类的光盘这样的信息记录介质中,已发展成多个记录层层压在相同衬底上这样的多层型(即双层型光盘、复层型等等)。更具体地说,这种双层型光盘具有作为第一层的第一记录层(必要时在该申请中称为“L0层”),在信息记录装置记录信息的过程中从激光发射侧来看所述第一层位于前面(即较靠近光学拾取器的一侧),并且进一步具有位于其后面(即远离光学拾取器的一侧)的半透明反射涂层或反射膜。作为第二记录层,它具有通过诸如粘合层这样的中间层而位于半透明反射涂层后面的第二记录层(在该申请中称为“L1层”),并且进一步具有位于其后面的反射膜。在制备这种双层型信息记录介质的过程中,最后分别形成并粘贴L0层和L1层,从而以很低的成本制备两层型光盘。
在诸如CD记录器和DVD记录器这样的用于将信息记录到这种双层型光盘上的信息记录装置中,通过使用于记录的激光聚焦在L0层上,按照可重写方法或者诸如不可逆变记录加热这样的不可逆变记录方法将记录信息记录到L0层中,并且通过使激光束聚焦在L1层上,按照可重写方法或者诸如不可逆变记录加热这样的不可逆变记录方法将记录信息记录到L1层中。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未决公开NO.2002-352469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双层型光盘中,通常首先,将数据记录到L0层中。在将数据记录到整个L0层中之后,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因此,存在这样的状况,即将数据记录到整个L0层中,同时仅将数据记录到L1层的一部分中。如果在这种状况下执行最终化处理以可在现有CD-ROM播放器、现有DVD-ROM播放器等等上对光盘上的数据进行重放,那么必须将伪数据记录到未记录有数据的L1层中。因此,存在这样的技术问题,即与实际上记录的数据大小相比,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以执行最终化处理。
因此,可想到这样一种记录方法,该记录方法将记录信息交替地记录到L0层和L1层中(或者以便记录到每个层中的记录信息的数据大小基本上均一)。然而,采用这种记录方法,会造成必须在记录操作期间对记录对象或目标从L0层变为L1层或者从L1层变为L0层的点(即层跳跃点)进行存储。尤其是,如果仍未执行最终化,那么盘片驱动器或者通过使用盘片驱动器来记录数据的主计算机必须对层跳跃点进行存储。如果没有对层跳跃点进行存储,那么会引起很难或不可能读取记录在光盘上的数据这样的技术问题。
因此,例如,如果盘片驱动器对层跳跃点进行存储,那么每当对数据进行记录时,必须对用于对数据的记录进行管理的记录管理信息进行重写。然而,由于用于将记录管理信息记录在其中的记录区的大小的限制,因此在即就是光盘一个特定示例的DVD上仅对记录管理信息重写大约数百次。其结果是,存在这样的技术问题,即如果频繁地执行层跳跃,那么不可能继续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另一方面,如果主计算机对层跳跃点进行存储,那么它将层跳跃点通常存储在为主计算机所提供的存储器上。然而,如果弹出了光盘,那么还删除存储在存储器上的层跳跃点。其结果是,存在这样的技术问题,即不可能将数据记录到光盘上或者不可能对记录在光盘上的数据进行重放。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将记录信息更好地记录到例如具有多个记录层的信息记录介质上的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使计算机起信息记录装置作用的计算机程序。
解决该主题的方式(信息记录介质)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以是通过一种信息记录介质来实现的,该信息记录介质具有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记录信息可记录在该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以及多个第一块区域,每个第一块区域包括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以及位于与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并且每个第一块区域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单位,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至少一个具有将用于表示第一大小的第一大小信息记录在其中的大小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可将记录信息记录在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每一个中。例如,在衬底的一侧上形成了分层结构的多个记录层。
尤其是在本发明中,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块区域的每一个中,这第一块区域的每一个包括第一记录层一部分的具有第一大小的记录区以及第二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尤其是,第一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与第二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相对。术语″相对″在字面上表示第一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与第二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相对这样的情况。更具体地说,具有很宽的概念,其不但包括第一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与第二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严格相对的情况,即前者具有与后者相同位置关系的地址这样的情况,而且还包括前者具有与后者等同的地址这样的情况,并且进一步包括考虑到如随后所述的偏心等等的第一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与第二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之间的关系。此后,多个第一块区域包含在信息记录介质之中。换句话说,通过以第一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如果继一旦结束了记录操作之后进一步对记录信息进行附加记录,那么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新的第一块区域中。因为如上所述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每个第一块区域中,因此由于它不均匀地分布在第一记录层或第二记录层中而几乎不可能或者很难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因此,与在将记录信息记录在整个第一记录层中之后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信息记录介质相比,可降低区域的大小或者可消除在最终化处理过程中必须对伪数据进行记录的区域。
此外,可将第一大小作为第一大小信息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大小区域中。因此,即使随后所述的信息记录装置本身不存储作为记录目标的记录层改变的点,因此可相对容易地识别出多个第一块区域。也就是说,可更好地识别出第一块区域变化的单位以及作为记录目标的记录层改变的点。因为构成了每个第一块区域的第一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因此足以对第一大小信息进行一次记录。换句话说,不必在每当作为记录目标的记录层改变时都要对第一大小信息进行记录,这不会引起不存在可对第一大小信息进行记录的更多记录区这样的缺点。因此,可更好地继续记录操作。即使在最终化处理之前从信息记录装置弹出了信息记录介质,尤其是甚至在将记录信息交替地记录在各个记录层中的情况下,通过参考记录在大小区域中的第一大小信息,也可更好地识别出信息记录介质上的数据结构(特别是多个第一块区域的结构)。因此,根据所识别的结构,可更好地继续记录操作。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可降低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并且即使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每个记录层中,也可更好地识别出怎样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结构。因此,可更好地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个方面中,位于与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基本上具有第一大小。
根据这个方面,构成了第一块区域的第二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的大小与第一大小相同或基本相同。换句话说,构成了第一块区域的第一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和第二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因此,可使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的记录信息的大小与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信息的大小基本上均一。因此,可降低区域的大小或者可消除在最终化处理过程中必须记录伪数据的区域。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中,它包括多个第二块区域,每个第二块区域包括第一记录层上的与第一大小不同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以及位于与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并且每个第二块区域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单位。
根据这个方面,即使未将记录信息记录到遍及信息记录介质的均具有相同大小的第一块区域中,也可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块区域中,每个第二块区域具有其具有不同于下述第一大小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所述第一大小即就是构成了第一块区域的第一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的大小。因此,根据诸如要记录的记录信息的类型和大小这样的特征,可更灵活地执行记录操作。
此后,第二块区域具有与第一块区域相同的结构,因此可得到上述这种益处。
在如上所述的包括有第二块区域的信息记录介质的一方面中,位于与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基本上具有第二大小。
借助于这种结构,构成了第二块区域的第二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的大小与第二大小相同或基本上相同。换句话说,构成了第二块区域的第一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和第二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因此,可使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的记录信息的大小与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信息的大小基本上均一。因此,可降低区域的大小或者可消除在最终化处理过程中必须记录伪数据的区域。
在如上所述的包括有第二块区域的信息记录介质的一方面中,进一步将用于表示第二大小的第二大小信息记录到大小区域中。
借助于这种结构,与第一块区域的第一大小信息相同,甚至可将第二大小信息记录在第二块区域中。因此,通过参考第二大小信息,可相对容易且更好地识别出第二块区域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另一方面中,大小区域包含在将用于对记录信息的记录进行管理的记录管理信息记录在其中的记录管理区域之内。
借助于这种结构,将第一大小信息(并且进一步,第二大小信息)记录到下述大小区域中,该大小区域包含在将用于对记录信息的记录进行管理的记录管理信息记录在其中的记录管理区域之内。因此,甚至在记录操作当中,可更好地识别出信息记录介质的状态。其结果是,可更好地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是通过一种信息记录装置来实现的,该信息记录装置具有记录设备,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下述信息记录介质上,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具有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第一控制设备,用于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通过以下述第一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第一块区域包括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以及位于与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以及第二控制设备,用于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用于表示第一大小的第一大小信息作为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至少一个中。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借助于记录设备的操作,可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尤其是在本发明中,借助于第一控制设备的操作,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通过以下述第一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第一块区域包括具有第一记录层一部分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以及第二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因此,由于它不均匀地分布在第一记录层或第二记录层中而几乎不可能或者很难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因此,与在将记录信息记录在整个第一记录层中之后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信息记录介质相比,可降低区域的大小或者可消除在最终化处理过程中必须对伪数据进行记录的区域。通过此,可降低最终化所需的时间长度,这会引起可提高记录操作的效率这样的很大优点。
此外,因为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每个第一块区域中,因此即使重复对记录信息进行附加记录,由于它不均匀地分布在第一记录层或第二记录层中而几乎不可能或者很难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因此,即使对记录信息进行一次记录或者即使对记录信息进行附加记录,也可得到上述各种益处。
此外,借助于第二控制设备的操作,可将第一大小作为第一大小信息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大小区域中。因此,即使信息记录装置本身不存储作为记录目标的记录层改变的点,因此可相对容易地识别出多个第一块区域。也就是说,可更好地识别出第一块区域改变的单元以及作为记录目标的记录层改变的点。因为构成了每个第一块区域的第一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因此足以对第一大小信息进行一次记录。换句话说,不必在每当作为记录目标的记录层改变时都要对第一大小信息进行记录,这不会引起不存在可对第一大小信息进行记录的更多记录区这样的缺点。因此,可更好地继续记录操作。即使在最终化处理之前从信息记录装置弹出了信息记录介质,甚至在将记录信息交替地记录在各个记录层中的情况下,通过参考记录在大小区域中的第一大小信息,也可更好地识别出信息记录介质上的数据结构(特别是多个第一块区域的结构)。因此,根据所识别的结构,可更好地继续记录操作。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可降低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并且即使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每个记录层中,也可更好地识别出怎样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结构。因此,可更好地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顺便说一下,响应上述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各个方面,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可采用各个方面。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一个方面中,第一控制设备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通过以下述第一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在所述第一块区域中位于与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基本上具有第一大小。
根据这个方面,借助于第一控制设备的操作,通过以下述第一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第一块区域包括有具有第二记录层一部分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换句话说,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以便构成了第一块的第一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和第二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因此,可使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的记录信息的大小与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信息的大小基本上均一。因此,可降低区域的大小或者可消除在最终化处理过程中必须记录伪数据的区域。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进一步具有第三控制设备,该第三控制设备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通过以下述第二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第二块区域包括第一记录层上的与第一大小不同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以及位于与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
根据这个方面,不必将记录信息记录到遍及整个信息记录介质的均具有相同大小的第一块区域中。换句话说,借助于第三控制设备的操作,将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二块区域中,每个第二块区域具有其具有不同于下述第一大小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所述第一大小即就是构成了第一块区域的第一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的大小。因此,根据诸如要记录的记录信息的类型和大小这样的特征,可更灵活地执行记录操作。
此后,第二块区域具有与第一块区域相同的结构,因此可得到上述这种益处。
在如上所述的具有第三控制设备的信息记录装置的一方面中,第三控制设备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通过以下述第二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在所述第二块区域中位于与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基本上具有第二大小。
根据这个方面,借助于第三控制设备的操作,通过以下述第二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第二块区域包括有具有第二记录层一部分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换句话说,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以便构成了第二块区域的第一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和第二记录层一部分的记录区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因此,可使记录到第一记录层中的记录信息的大小与记录到第二记录层中的记录信息的大小基本上均一。因此,可降低区域的大小或者可消除在最终化处理过程中必须记录伪数据的区域。
在如上所述的具有第三控制设备的信息记录装置中,第二控制设备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对用于表示第二大小的第二大小信息作为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借助于这种结构,与第一块区域的第一大小信息相同,通过第二控制设备的操作,甚至可将第二大小信息记录在第二块区域中。因此,通过参考第二大小信息,可相对容易且更好地识别出第二块区域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第一控制设备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对于每个第一大小而言通过执行下述层跳跃来以第一块区域为单位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层跳跃是改变用于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记录层。
根据这个方面,可更好地对层跳跃的操作进行控制,并且可更好地以第一块区域(或第二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顺便说一下,通过执行层跳跃,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在其中的记录层从第一记录层变为第二记录层或者从第二记录层变为第一记录层。例如,记录信息的记录目标变为与下述第一记录层的记录区相对的第二记录层的记录区,所述第一记录层是在紧接在层跳跃之前的记录目标。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第二控制设备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第一大小信息记录到将用于对记录信息的记录进行管理的记录管理信息记录在其中的记录管理区中。
根据这个方面,将第一大小信息(或第二大小信息)记录到将用于对记录信息的记录进行管理的记录管理信息记录在其中的记录管理区中。因此,甚至在记录操作当中,可更好地识别出信息记录介质的状态。其结果是,可更好地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
在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另一方面中,进一步具有配备设备,该配备设备根据第一大小信息和第二大小信息的至少一个来配备控制信息(例如文件系统信息)以对记录信息的记录和重放的至少一个进行控制。
根据这个方面,可相对容易地识别出第一大小信息(或第二大小信息)所表示的第一块区域(或第二块区域)的数据结构(尤其是与作为记录目标的记录层改变的点有关的结构)。因此,可相对容易地配备控制信息。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是通过一种信息记录装置中的信息记录方法来实现的,该信息记录装置具有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下述信息记录介质上的记录设备,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具有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该信息记录方法具有第一控制处理,用于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通过以下述第一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第一块区域包括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以及位于与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以及第二控制处理,用于对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用于表示第一大小的第一大小信息作为记录信息记录到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至少一个中。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方法,可得到与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装置相同的各种益处。
顺便说一下,响应上述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各个方面,本发明的信息记录方法可采用各个方面。
(计算机程序)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是通过一种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的,该计算机程序用于记录控制以对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装置(包括其各个方面)中所提供的计算机进行控制以使计算机起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至少一部分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从诸如ROM、CD-ROM、DVD-ROM、以及硬盘等等这样的程序存储设备读取并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时,或者当它在通过通讯设备下载了程序之后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时,可相对容易地实现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装置。
顺便说一下,响应上述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各个方面,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也可采用各个方面。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可以是通过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来实现的,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切实地体现为可由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装置(包括其各个方面)中所提供的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指令以使计算机起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至少一部分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产品,通过将计算机程序产品从诸如ROM(只读存储器)、CD-ROM(压缩盘片-只读存储器)、DVD-ROM(数字化视频光盘只读存储器)、硬盘等等这样的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产品的记录介质加载到计算机中,或者通过经由通讯设备将可以是载波的计算机程序产品下载到计算机中,可相对容易地体现本发明的上述信息记录装置。更具体地说,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会使计算机起上述信息记录装置作用的计算机可读代码(或可以包括用于使计算机起上述作用的计算机可读指令)。
从以下实施例中可更显而易见地得知本发明的这些效果及其他优点。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包括多个块区域,每个块区域包括具有第一大小的第一记录层的一部分以及第二记录层的一部分,并且具有用于将表示第一大小的大小信息记录在其中的大小区域。因此,可降低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并且即使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每个记录层中,也还可对记录信息进行更好地记录。
此外,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具有记录设备、第一控制设备、以及第二控制设备。本发明的信息记录方法具有第一控制处理和第二控制处理。因此,可降低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并且即使将记录信息记录到每个记录层中,也还可对记录信息进行更好地记录。


图1给出了本发明信息记录介质实施例中的具有多个记录区的光盘的基本结构的基本平面图(图1(a))以及光盘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和记录区结构在径向上的相应概念示意图(图1(b))。
图2从概念上给出了将数据记录到该实施例中的光盘上的方面的说明性示意图。
图3从概念上给出了包括有诸如层跳跃间隔这样的要记录到RMA中的数据的RMD(记录管理数据)的数据结构的数据结构视图。
图4从概念上给出了对数据进行记录以便一个边缘区中包括多个记录部分这样的记录方面的数据结构视图。
图5从概念上给出了对数据进行记录以便一个记录部分与一个边缘区相关这样的记录方面的数据结构视图。
图6给出了用户数据区上的具有多个R-Zone(R-分区)的光盘的数据结构视图。
图7从概念上给出了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装置的实施例的基本结构的方框图。
图8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记录操作的整个流程的流程图。
图9给出了记录操作的一个过程的数据结构视图。
图10给出了记录操作的另一过程的数据结构视图。
附图标记的描述100,100a光盘101,111文件系统102导入区103,113 PCA104,114 RMA105,115数据记录区106,116内边缘区107,117外边缘区118导出区109,119中间区121层跳跃间隔200信息记录/重放装置300盘片驱动器352光学拾取器354 CPU359 CPU400主计算机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依次对每个实施例中的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讨论。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首先,参考图1至图6,对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进行讨论。
首先,参考图1(a)和图1(b),对本发明记录介质实施例中的光盘的基本结构进行讨论。图1(a)给出了本发明信息记录介质实施例中的具有多个记录区的光盘的基本结构的基本平面图,并且图1(b)给出了光盘的示意性横断面视图和记录区结构在径向上的相应概念示意图。
如图1(a)和图1(b)所示,光盘100具有盘片主体上的直径大约为12cm的记录面,如DVD。在该记录面上,光盘100以中心孔101为中心具有导入区102和导出区118;用户数据区105和115;以及中间区109和119。此后,例如记录层等等层压在光盘100的透明衬底110上。在记录层的每个记录区中,诸如凹槽轨道和岸台轨道这样的轨道以中心孔101为中心而交替、呈螺线形、或者同心的排列。在该轨道上,以ECC块为单位来对数据进行划分与记录。ECC块是下述预格式地址的数据管理单元,所述预格式地址中的记录信息是误差可校正的。
顺便说一下,本发明尤其不局限于上述具有这三个区的光盘。例如,即使不存在导入区102、导出区118、或者中间区109(119),也可构造出下面所说明的数据结构。此外,如随后所描述的,可进一步对导入区102、导出区118、或者中间区109(119)进行分段。
尤其是,如图1(b)所示,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具有这样的结构,即构成了本发明“第一记录层”的一个示例的L0层和构成了本发明“第二记录层”的一个示例的L1层层压在透明衬底110上。在对这种两层型光盘100进行记录和重放时,根据哪一个记录层具有从图1(b)中的下侧照射到上侧的激光LB的焦点位置,执行L0层或L1层中的记录和重放。尤其是,从L0层的内侧至外侧记录数据,并且从L1层的外侧至内侧记录数据。换句话说,该实施例中的光盘与按照相反轨道路径方式的光盘相对应。然而,通过采用下面所讨论的结构,甚至按照并行轨道路径方式的光盘也可得到随后所述的各种益处。
此外,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在导入区102和导出区118的每一个的内侧上具有PCA(功率校准区)103和113;以及RMA(记录管理区)104和114。
PCA 103和113是用于执行下述OPC(最佳功率控制)处理的记录区,所述OPC处理即就是在将数据记录到光盘100上的过程中对激光LB的激光功率进行调节(即校准)。将OPC图案记录到PCA 103和113中,同时逐渐地改变激光功率,并且对所记录的OPC图案的重放质量(例如不对称度等等)进行测量,从而计算在对数据进行记录过程中的最佳激光功率。
RMA 104和114是用于将下述各种管理信息记录在其中的记录区,所述管理信息用于对将数据记录到光盘100上进行管理。
此外,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并不局限于即双层型这样的两层单侧型,而可以是即双层双侧型这样的两层双侧型。此外,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并不局限于上述具有两个记录层的光盘,而可以是具有三层或多层的多层型光盘。
接下来,参考图2,对将数据记录到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上这样的一方面进行更详细地讨论。图2从概念上给出了将数据记录到该实施例的光盘上这样的方面的说明性示意图。
如图2所示,光盘100具有两个记录层(即L0层和L1层)。L0层具有导入区102和中间区109。L1层具有导出区118和中间区119。此外,将文件系统信息101记录在用户数据区105与导入区102之间,并且将文件系统信息111记录在导出区118与用户数据区115之间。此后,在该实施例中,将记录了文件系统信息101和111的记录区分配为R_Zone(记录分区)#1。此外,将用户数据区105和115分配为R_Zone#2。
尤其是,在该实施例的光盘中,在L0层和L1层中的用户数据区105和115中分别存在多个记录部分(本发明的″第一块区域″和″第二块区域″的一个特定示例)。每个记录部分具有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105b、或105c以及构成了用户数据区105或115的一部分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15a、115b、或115c。例如,第一记录部分具有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以及与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相对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15a。第二记录部分具有部分用户数据区105b以及与部分用户数据区105b相对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15b。第三记录部分具有部分用户数据区105c以及与部分用户数据区105c相对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15c。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从激光LB的照射侧或发射侧来看,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和部分用户数据区115a具有相同位置关系。换句话说,因为光盘100按照相反轨道路径方式,因此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的地址值和部分用户数据区115a的地址值彼此具有补数关系。然而,即使从激光LB的照射侧来看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和相对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15a不具有严格的相同位置关系,它们也具有基本上与相同位置关系等同的位置关系。或者,如果它们具有不会影响记录操作和重放操作的位置关系,那么或多或少地允许一些偏差或错位。
此后,通过以记录部分为单位对诸如电影数据和音频数据这样的内容数据以及其他各种数据进行记录。换句话说,例如将一些电影数据(或文件)记录到第一记录部分中。例如,将一些音频数据(或文件)记录到第二记录部分中。例如,将PC的一些数据(或文件)记录到第三记录部分中。尤其是,首先将数据记录到第一记录部分中,其次将数据记录到第二记录部分中,并且第三将数据记录到第三记录部分中。此后,因为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按照相反轨道路径方式,因此从各个记录部分的L0层中的内圆周侧至外圆周侧对数据进行记录。另一方面,从各个记录部分的L1层的外圆周侧至内圆周侧对数据进行记录。换句话说,按照图2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对数据进行记录。
此外,将一些单数据(文件)记录到多个记录部分上。换句话说,可将单数据的一部分记录到整个第一记录部分中,并且此后,将其余的单数据记录到第二记录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中。简而言之,顺次从第一记录部分起通过以记录部分为单位来对数据进行记录。
尤其是在该实施例中,多个记录部分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对此进行更详细地讨论,多个记录部分中的L0层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105b、以及105c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此外,多个记录部分中的L1层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15a、115b、以及115c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因为彼此相对的L0层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或105b或105c)以及L0层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15a(或115b或115c)构成了一个记录部分,因此彼此相对的L0层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或105b或105c)以及L0层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15a(或115b或115c)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换句话说,每隔一定间隔执行使用于记录数据的记录层从L0层变为L1层这样的层跳跃操作。
将L0层和L1层中的每个记录部分的大小(即每个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105b、105c、115a、115b、以及115c的大小,并且即是执行层跳跃操作的间隔)记录在RMA 104(或114)中以作为构成了本发明的″第一大小信息″和″第二大小信息″的一个特定示例的″层跳跃间隔″。参考图3,对″层跳跃间隔″进行更详细地讨论。图3从概念上给出了包括有诸如层跳跃间隔这样的要记录到RMA 104(或114)中的数据的RMD(记录管理数据)的数据结构的数据结构视图。
如图3所示,将层跳跃间隔121记录在RMA 104(或114)中。举例来说,对即就是光盘100的一个特定示例的DVD的格式进行讨论,以记录在RMA 104(或114)中的格式4将层跳跃间隔121记录在字节位置为RMD的字段3中的″14″至″15″的记录区中。也就是说,字节位置为″14″至″15″的记录区构成了本发明的″大小区域″的一个特定示例。
该层跳跃间隔121是大小为2字节的数据,并且表示各个记录部分中的每个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105b、105c、115a、115b、以及115c的大小(即执行层跳跃操作的间隔)。例如,如果层跳跃间隔121表示与1000个ECC块相对应的大小,那么各个记录部分中的每个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105b、105c、115a、115b、以及115c的大小是1000个ECC块。此后,每当对1000个ECC块的数据进行记录时执行层跳跃操作。
顺便说一下,除了层跳跃间隔121之外,RMD的字段3还记录了各种数据。例如,将用于表示不可见R_Zone编号的数据记录在字节位置为″0″至″1″的记录区中。将用于表示第一公开的R_Zone编号的数据记录在字节位置为″2″至″3″的记录区中。将用于表示第二公开的R_Zone编号的数据记录在字节位置为″4″至″5″的记录区中。将用于表示R_Zone#_1的起始扇区号的数据记录在字节位置为″16″至″19″的记录区中。将用于表示R_Zone#_1的层跳跃地址的数据记录在字节位置为″20″至″23″的记录区中。将用于表示R_Zone#_1的结束扇区号的数据记录在字节位置为″24″至″27″的记录区中。将用于表示R_Zone#_1的最后记录地址的数据记录在字节位置为″28″至″31″的记录区中。将用于表示R_Zone#_2的起始扇区号的数据记录在具有字节位置″32″至″35″的记录区中。此后,与R_Zone#_1一样,甚至对于R_Zone#_2而言对用于表示层跳跃地址、结束扇区号、最后记录地址等等的数据进行记录。此外,如果存在R_Zone#_3、#_4等等,那么甚至对于R_Zone#_3、#_4等等而言对相同数据进行记录。
此外,确保字节位置为″6″至″13″的记录区为用于在将来进行功能增强的保留区。
如上所述,在将数据记录到多个记录部分的每一个中这样的结构中,可顺序地从L0层和L1层每一个中的内圆周侧起对数据进行记录。因此,存在这样的优点,即在光盘的最终化处理过程中可相对降低该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尤其是,在将数据记录到整个L0层中之后将其记录到L1层中这样的方面的光盘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技术问题,即与记录到整个光盘上的数据量相比,它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进行最终化,因为将数据记录在整个L0层中并且很难将数据记录在L1层中。这是因为它需要时间长度以将伪数据记录到其中的L1层中未记录有数据的区域中。然而,根据该实施例,将各种数据记录在每个记录部分中,因此可基本上均一地将数据记录到L0层和L1层的每一个中。因此,如上所述,不必将伪数据记录到L1层中。换句话说,在中间区109和119的外圆周侧上,未记录状态(或镜像状态)是容许的。因此,可降低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因此可有助于降低记录操作时间并且可改善用户的舒适性等等。
因为每个记录部分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因此随后所述的盘片驱动器和主计算机等等未将作为记录目标的记录层改变的点(即层跳跃点)存储在其中,也可识别出每个记录部分。此外,因为每个记录部分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因此足以将层跳跃间隔121一次记录到RMA 104(或114)中。换句话说,不必在每当作为记录目标的记录层改变时都要对RMD进行记录,这不会引起在RMA 104(114)之外不存在更多可记录的记录区这样的缺点。因此,可继续记录操作。
此后,即使在最终化处理之前从盘片驱动器弹出了光盘100,那么甚至在将数据交替地记录在各个记录层中的情况下,通过参考记录在RMA 104(或114)中的层跳跃间隔121,也可识别出光盘100上的数据结构(特别是每个记录部分的结构)。也就是说,可从层跳跃间隔121获得每个记录部分的大小,因此通过执行预定操作或计算处理,可更好地且相对容易地识别出光盘100上的数据结构(特别是每个记录部分的结构)。
顺便说一下,参考图4和图5,对该实施例中的光盘100的更详细数据结构进行讨论。具体地说,对通过使用边缘区来对数据进行记录这样的方面进行讨论。图4从概念上给出了对数据进行记录以便一个边缘区中包括多个记录部分这样的记录方面的数据结构视图。图5从概念上给出了对数据进行记录以便一个记录部分与一个边缘区相关这样的记录方面的数据结构视图。
如图4所示,对数据进行记录以便一个边缘区中包括多个记录部分。例如,在图4中,第一边缘区包括第一记录部分和第二记录部分。第二边缘区包括第三记录部分和第四记录部分。
现在,对第一和第二边缘区进行更详细地讨论。第一边缘区具有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105b、115a、以及115b;以及外边缘区107a和117a。此外,第二边缘区具有内边缘区106a和116b;部分用户数据区105c、105d、115c、以及115d;以及外边缘区107b和117b。顺便说一下,第一边缘区不具有如第二边缘区的内边缘区;然而,包含在导入区102或导出区118之内的额外内边缘区(或额外边界区)具有与第一边缘区中的内边缘区相同的功能。通过形成这种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可在多边缘适应型信息重放装置(ROM播放器)等等上对记录在光盘100上的信息进行重放。
内边缘区106和116是将用于对记录在每个边缘区中的数据进行管理的各种管理信息记录在其中的记录区,并且在光盘100的径向上具有例如大约若干μm的大小。
具体地说,将最新或更新的物理格式信息记录在内边缘区106和116中。最新物理格式信息表示相应边缘区中的数据的分布信息(例如映射信息等等)。最新物理格式信息具有与5个ECC块相对应的大小;然而,它不局限于此。
外边缘区107和117是将下述各种控制信息记录在其中的区域,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控制在将数据记录到每个边缘区中的过程中的记录操作以及对记录数据进行重放过程中的重放操作,并且在光盘100的径向上具有例如大约100μm至500μm的大小。
具体地说,将RMD拷贝、停止块、下一边缘标记等等记录在外边缘区107和117中。
RMD拷贝是用于对数据的记录进行管理的信息并且包括与记录在RMA 104(或114)中的RMD相同的信息。RMD拷贝可将用于对记录在边缘区中的各种数据进行重放的信息(即RMD)提供给无法读取例如DVD-R的RMA 104(或114)中的RMD的信息重放装置(ROM播放器)。
停止块包括大小为2个ECC块的标志信息并且表示是否将数据记录到外边缘区107(或117)之后。也就是说,如果用于对记录在光盘100上的数据进行重放的信息重放装置通过该停止块判断出未对数据进行记录,那么它不读取随后的区域。
下一边缘标记是用于将数据记录到光盘上的信息记录装置所使用的信息。例如,通过对大小为2个ECC块的3个数据进行记录来表示下一边缘标记。具体地说,如果进一步将数据记录到外边缘区107(或117)之后,那么将预定数据(例如″00h″)记录为下一边缘标记。另一方面,如果未进一步将数据记录到外边缘区107(或117)之后,那么不对下一边缘标记进行记录并且外边缘区107(或117)一部分的记录区(具体地说,外边缘区107(或117)的后半部分的记录区)处于镜像状态(即未记录状态)。
此外,如图5所示,对数据进行记录以便一个边缘区中包括一个记录部分。例如,在图5中,第一边缘区包括第一记录部分,第二边缘区包括第二记录部分,并且第三边缘区包括第三记录部分。图5中的第一边缘区、第二边缘区、以及第三边缘区还可具有与图4所示的第一和第二边缘区相同的数据结构。换句话说,提供了内边缘区106和116以及外边缘区107和117。
顺便说一下,在用于将数据记录在其中的记录层从L0层变为L1层的点,外边缘区107和117分别排列在L0层和L1层中。通过在此点提供外边缘区107和117,可防止用于对光盘100上的预定记录位置进行搜索的光学拾取器透过(即越过)(或者从光学拾取器照射出的激光透过)。″透过″在这里表示这样的情况,即在光盘100仅仅提供有第一边缘区的情况下,当对用户数据区105a进行搜索时,搜索目的地跳跃到未记录有数据的记录区(例如镜像区域)之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之外。这类光学拾取器的透过会造成随后的记录操作和重放操作失控,这不是优选的。然而,根据该实施例,因为提供了外边缘区107和117,因此可适当地防止透过。此外,借助于外边缘区107和117,可防止在L0层与L1层之间执行即就是改变作为记录目标的记录层的改变操作这样的″层跳跃″过程中,由于粘贴过程中的偏差或两个记录层之间的偏心或者由于激光照射位置的偏差而造成在层跳跃之后激光进入未记录有数据的记录区。
此外,考虑到例如偏心等等,可构造成使L0层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的大小大于L1层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15a的大小。尤其是,更好地是使L0层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的大小大于L1层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15a的大小以便L1层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15a仅排列在与L0层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相对的位置上。通过此,如果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那么激光可总是照射过记录了数据的L0层,因此可改善记录特征。显而易见地,这对于其他部分用户数据区105b、105c、105d、115b、115c、115d等等同样如此。
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通过使用边缘区来对数据进行记录的方面中,包含在一个边缘区之内的部分用户数据区所属的R_Zone和包含在另一边缘区之内的部分用户数据区所属的R_Zone不同。换句话说,在图4中,包含在第一边缘区之内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和115a属于R_Zone#_2。包含在第二边缘区之内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b和115b属于R_Zone#_3。在图5中,包含在第一边缘区之内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和115a属于R_Zone#_2。包含在第二边缘区之内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b和115b属于R_Zone#_3。包含在第三边缘区之内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c和115c属于R_Zone#_4。用户数据区105和115上提供了更多的R_zones。显而易见地,它并不局限于通过使用边缘区来对数据进行记录的方面,而是通过使用更多R_Zone来对数据进行记录的方面是容许的。参考图6,对提供多个R_Zone的方面进行更详细地讨论。图6给出了用户数据区105和115上的具有多个R_Zone的光盘100a的数据结构视图。
如图6所示,在用户数据区105和115上,分配了两个R_Zone#_2和R_Zone#_3。在这种情况下,R_Zone#_2中的记录部分和R_Zone#_3中的记录部分不必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也就是说,R_Zone#_2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105b、105c、115a、115b、或115c)和R_Zone#3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d(105e、105f、115d、115e、或115f)不必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然而,R_Zone#_2中的第一记录部分和第二记录部分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R_Zone#_3中的第三记录部分和第四记录部分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也就是说,R_Zone#_2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105b、105c、115a、115b、以及115c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并且R_zone#_3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f、105e、105f、115d、115e、以及115f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
在这种情况下,将与R_Zone#2相对应的RMD以及与R_Zone#_3相对应的RMD记录到RMA 104(或114)中。换句话说,将与R_Zone#_2相对应的层跳跃间隔121以及与R_Zone#_3相对应的层跳跃间隔121记录到RMA 104(或114)中。
甚至在这种结构中,可得到上述各种益处,因为每个R_Zone具有与上述盘片100相同的结构。
顺便说一下,用户数据区105和115上的R_Zone的数目并不局限于上述两个或三个,而可以是更多。甚至在那种情况下,对于每个R_Zone而言通过采用与上述光盘100相同的结构也可得到上述各种益处。
(信息记录/重放装置)接下来,参考图7至图10,对即就是本发明信息记录装置实施例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的结构与操作进行说明。
(1)基本结构首先,参考图7,对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200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图7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200的基本结构的方框图。顺便说一下,信息记录/重放装置200具有用于将记录数据记录到光盘100上的功能以及用于读取记录在光盘100上的记录数据的功能。
参考图7,信息记录/重放装置200具有盘片驱动器300,光盘100实际加载在该盘片驱动器300上;以及诸如个人计算机这样的主计算机400,用于控制就盘片驱动器300而言的数据的记录和重放。
盘片驱动器300具有光盘100;主轴电机351;光学拾取器352;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CPU(驱动控制设备)354;存储器355;数据输入/输出设备306;以及总线357。此外,主计算机400具有CPU 359;存储器360;操作/显示控制设备307;操作按钮310;显示面板311;以及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8。
主轴电机351用于使光盘100旋转及停止,并且在对光盘进行存取时进行操作。更具体地说,将主轴电机351构造成在来自未说明的伺服单元等等的主轴伺服之下使光盘100以预定速度旋转并停止。
光学拾取器352是本发明的“记录设备”的一个特定示例。光学拾取器352执行对光盘100的记录/重放,并且具有半导体激光设备、透镜等等。更具体地说,光学拾取器352使诸如激光束这样的光束照射光盘100以作为重放时具有第一功率的读取光,并且作为记录时具有第二功率的写入光,同时对其进行调制。
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对主轴电机351和光学拾取器352进行控制,从而执行对光盘100的记录/重放。更具体的说,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例如具有激光二极管(LD)驱动器、前置放大器等等。LD驱动器对位于光学拾取器352中的未说明的半导体激光设备进行驱动。前置放大器对光学拾取器352的输出信号进行放大,也就是说对光束的反射光进行放大,并且输出放大的信号。更具体的说,在OPC处理时,在CPU 354的控制之下,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与未说明的时间产生器等等一起对位于光学拾取器352中的未说明的半导体激光进行驱动以便通过对OPC图案的记录处理和重放处理来确定最佳激光功率。
存储器355用在盘片驱动器300上的整个数据处理以及OPC处理等等中,该存储器包括有用于记录/重放数据的缓冲区、当将数据转换成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上可使用的数据时用作中间缓冲器的区域等等。此外,存储器355具有只读存储器(ROM)区,该ROM区中存储有作为记录设备的用于执行操作的程序,也就是说存储有固件程序;缓冲器,该缓冲器用于临时存储记录重放数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区,该RAM区中存储有固件程序等等进行操作所需的参数;等等。
CPU(驱动控制设备)354通过总线357与信号记录/重放设备353以及存储器355相连,并且通过向各个构件发出指令来对整个盘片驱动器300进行控制。通常,将用于使CPU 354进行操作的软件或固件存储在存储器355中。
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对相对于盘片驱动器300而言来自外部的数据的输入/输出进行控制,从而执行将其存储到存储器355上的数据缓冲器中并且使其从该数据缓冲器输出。将通过诸如SCSI(小计算机系统接口)和ATAPI(AT attachment packet interface)这样的接口与盘片驱动器300相连的外部主计算机400所发出的驱动控制命令通过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传送到CPU 354。此外,按照相同的方式还通过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与主计算机400交换记录/重放数据。
操作/显示控制设备307接收操作指令且对主计算机400执行显示,并且通过操作按钮310将诸如用于记录或重放的指令这样的指令传送到CPU 359。CPU 359根据来自操作/显示控制设备307的指令信息而通过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8将控制命令传送到盘片驱动器300,并且对整个盘片驱动器300进行控制。按照相同的方式,相对于盘片驱动器300而言,CPU 359传送命令以请求主机以传送操作状态。通过此,可知道诸如记录期间以及重放期间这样的盘片驱动器300的操作状态,以便CPU 359通过操作/显示控制设备307将盘片驱动器300的操作状态输出到诸如荧光管这样的显示板311。
存储器360是主计算机400所使用的内部存储装置。该存储器300具有ROM区,该ROM区内存储有诸如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这样的固件程序;RAM区,该RAM区内存储有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的操作等等所需的参数;等等。此外,存储器360通过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8与诸如未说明的硬盘这样的外部存储装置相连。
如上所说明的,通过将盘片驱动器300与主计算机400组合在一起所使用的一个特定示例是诸如用于对视频图像进行记录和重放的记录器设备这样的家庭设备。该记录器设备将来自广播接收调谐器和外部连接终端的视频信号记录到盘片上,并且将从盘片中所重放的视频信号输出到诸如电视这样的外部显示设备。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60上的程序来执行作为记录器设备的操作。此外,在另一特定示例中,盘片驱动器300是盘片驱动(必要时以下简称为″驱动器″),并且主计算机400是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诸如个人计算机这样的主计算机以及驱动器通过诸如SCSI和ATAPI这样的数据输入/输出控制设备306和308相连,并且诸如写软件这样的安装在主计算机400中的应用程序对盘片驱动器进行控制。
(2)操作原理接下来,参考图8至图10,对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200的记录操作进行讨论。图8从概念上给出了该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重放装置200的记录操作的整个流程的流程图。图9和图10的每一个给出了记录操作的过程的数据结构视图。
如图8所示,首先,将光盘100加载到盘片驱动器300上(步骤S101)。此时,可将其构造成通过利用PCA 103(或113)执行OPC处理来计算用于数据记录的最佳激光功率。或者,可将其构造成读取要对数据进行记录所必需的各种控制数据。
此后,在构成了本发明的″第一控制设备″的一个特定示例的CPU359的控制之下,主计算机400将记录模式设置为层跳跃记录模式(可替代的记录模式)(步骤S102)。通过将记录模式设置为层跳跃记录模式,如上所述,可将数据记录到每个记录部分中。
此后,主计算机400对公开的R_Zone#_1进行设置以就光盘100上的记录区而言对文件系统信息101(或111)进行记录(步骤S103)。
此外,在CPU 359的控制之下,就接下来设置为公开的RJZone#_1的不可见R_Zone#_2而言,主计算机400对层跳跃间隔121进行设置(步骤S104)。例如,通过将1000个ECC块设置为层跳跃间隔121,通过以1000个ECC块为单位来对数据进行记录以执行层跳跃。换句话说,每当将数据记录在1000个ECC块的部分用户数据区中时执行层跳跃。
此后,主计算机400向盘片驱动器300输出指令以实际上将数据记录到光盘100上(步骤S105)。
在即就是本发明的″第二控制设备″的一个特定示例的CPU 354的控制之下,用于接收该指令的盘片驱动器300将用于表示在步骤S103中所设置的公开R_Zone#_1和不可见R_Zone#_2等等的结构的信息、在步骤S104中所设置的层跳跃间隔121等等记录到RMA 104(或114)中以作为RMD(步骤S106)。
此后,对数据进行实际记录(步骤S107)。换句话说,通过以记录部分为单位来对数据进行记录。
例如,如图9所示,首先,在图9中的箭头的方向上将数据记录到第一记录部分中。也就是说,将数据(UD 10)记录到第一记录部分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中,并且此后,将数据(UD11)记录到第一记录部分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15a中。此后,在图9中的箭头的方向上将数据记录到第二记录部分中。也就是说,将将数据(UD 20)记录到第二记录部分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b中,并且此后,将数据(UD21)记录到第二记录部分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15b中。此外,在图9中的箭头的方向上将数据记录到第三记录部分中。也就是说,将数据(UD 30)记录到第三记录部分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05c中,并且此后,将数据(UD 31)记录到第三记录部分中的部分用户数据区115c中。此时,每个记录部分的大小(即各个记录部分中的每个部分用户数据区105a、105b、105c、115a、115b、以及115c的大小)是在图8中的步骤S104所设置的层跳跃间隔121所表示的大小。换句话说,通过对在图8中的步骤S104所设置的每个层跳跃间隔121执行层跳跃,通过以图9所示的记录部分为单位来对数据进行记录。
再次在图8中,在对数据进行记录之后,主计算机400根据层跳跃间隔121等等来配备文件系统信息101(或111)(步骤S108)。文件系统信息101(或111)包括用于表示光盘100上的数据结构(特别是每个记录部分的结构等等)的信息等等。将所配备的文件系统信息101(或111)记录到在步骤S102中所设置的公开R_Zone#_1中。
此后,主计算机400执行最终化处理(步骤S109)。最终化处理是可通过诸如DVD-ROM播放器这样的信息重放装置来对通过诸如DVD-R/RW记录器这样的信息记录装置而记录在光盘上的信息进行重放这样的处理。
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将各种必需的管理信息等等记录到导入区(L1)102和导出区(L0)118中。此后,在记录了数据的区域的最外圆周侧上配备中间区109和119。例如将″00h″数据记录到中间109和119中。此外,因为不将数据记录在第三记录部分中的整个部分用户数据区115c中(即部分用户数据区115c中存在未记录有数据的记录区),因此将填充数据(PD)记录到未记录有数据的记录区中。顺便说一下,填充数据例如是″00h″数据。然而,如果形成了一些记录凹坑,那么填充数据并不局限于此。这对于记录到上述中间区109(或119)中的″00h″数据同样如此。
在这里,如果在将数据记录到整个L0层中之后将数据记录到L1层中,那么必需将伪数据记录到未记录有数据的区域中。这是要保持与诸如DVD-ROM这样的仅重放型光盘相兼容所必需的处理。因此,假定将5GB数据记录到L0层和L1层的每一个具有4GB的记录容量这样的光盘上,那么将4GB的数据记录到L0层中并且将1GB的数据记录到L1层中。在这种情况下,必需将伪数据记录到L1层中的具有3GB的剩余空白区中。这会造成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增加。
然而,在该实施例中,可基本上均一地将数据记录到L0层和L1层的每一个中。换句话说,对数据进行记录以直至L0层和L1层每一个中的基本相同的径向位置。例如,假定将5GB数据记录到L0层和L1层的每一个具有4GB记录容量的光盘上,那么将2.5GB的数据记录到L0层和L1层的每一个中。因此,不必将伪数据记录到未记录区中,并且如上所述,足以在记录了数据的最外圆周区中配备中间区。因此,存在可降低最终化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度这样的极大益处。
因为每个记录部分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那么即使盘片驱动器300和主计算机400不将作为记录目标的记录层改变的点(即层跳跃点)存储在其中,也可识别出每个记录部分。此外,因为每个记录部分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大小,因此足以一次将层跳跃间隔121记录到RMA 104(或114)中。换句话说,不必在每当作为记录目标的记录层改变时都要对RMD进行记录,这不会引起在RMA 104(或114)之外不存在更多可记录的记录区这样的缺点。因此,可继续记录操作。
此后,即使在最终化处理之前从盘片驱动器300弹出了光盘100,那么甚至在将数据交替地记录在各个记录层中的情况下,通过参考记录在RMA 104(或114)中的层跳跃间隔121,也可更好地识别出光盘100上的数据结构(特别是每个记录部分的结构)。也就是说,可从层跳跃间隔121获得每个记录部分的大小,因此通过对主计算机400(或盘片驱动器300)执行预定操作或计算处理,可更好地且相对容易地识别出光盘100上的数据结构(特别是每个记录部分的结构)。
此外,对如上所述的将数据记录到相同或基本相同记录部分(即固定长度大小)中的方法进行简要地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判断将在记录操作中要记录的数据大小是否大于记录部分的大小。
作为该判断的结果,如果判断出该记录部分的大小较大,那么将要记录的数据记录到记录部分的一部分中。
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出要记录的数据较大,那么将要记录的数据的一部分记录到整个一个记录部分中。此后,将仍未记录的要记录的剩余数据记录到另一记录部分的一部分中。更具体地说,如果每个记录部分的大小是10MB并且要记录的数据的大小是15MB,那么将10MB的数据记录到一个记录部分中,并且将5MB数据记录到另一记录部分中。显而易见地,如果对比两个记录部分的总大小要大的数据进行记录,那么将数据的一部分记录到所有一个记录部分与别的部分中,并且此外,将剩余数据记录到另一记录部分中。
此外,如在图4和图5中所讨论的,如果将数据记录为边缘区,那么每当将数据记录到每个边缘区中结束时执行边缘关闭处理。换句话说,形成了内边缘区106和116以及外边缘区107和117。如果将各种管理信息等等记录在内边缘区106和116以及外边缘区107和117中,那么可在可识别光盘的多边缘结构的DVD-ROM播放器上执行重放。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光盘100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一个示例进行了说明,并且将与该光盘100有关的记录器作为信息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光盘以及其记录器,并且可应用于其他各种高密度记录或高传送率的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其记录器。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如果希望的话在不脱离从权利要求和整个说明书中所推演出的本发明的本质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其做出各种变化。均涉及这种变化的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用于记录控制的计算机程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
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的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例如可应用于诸如DVD这样的高密度光盘,并且进一步可应用于诸如DVD记录器这样的信息记录装置。此外,它们可应用于例如安装在用于消费或商业用途的各种计算机装置上的或与各种计算机装置相连的记录装置等等上。
权利要求
1.一种信息记录介质,包括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记录信息可记录在该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以及多个第一块区域,每个第一块区域包括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以及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并且每个第一块区域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单位,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至少一个包括将用于表示第一大小的第一大小信息记录在其中的大小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介质,其中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基本上具有第一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介质,包括多个第二块区域,每个第二块区域包括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与第一大小不同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以及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并且每个第二块区域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单位。
4.根据权利要求3的信息记录介质,其中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基本上具有第二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3的信息记录介质,其中进一步将用于表示第二大小的第二大小信息记录到大小区域中。
6.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介质,其中大小区域包含在将用于对记录信息的记录进行管理的记录管理信息记录在其中的记录管理区域之内。
7.一种信息记录装置,包括记录设备,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下述信息记录介质上,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包括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第一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通过以下述第一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第一块区域包括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以及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以及第二控制设备,用于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用于表示第一大小的第一大小信息作为记录信息记录到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至少一个中。
8.根据权利要求7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通过以下述第一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在所述第一块区域中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基本上具有第一大小。
9.根据权利要求7的信息记录装置,进一步具有第三控制设备,该第三控制设备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通过以下述第二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第二块区域包括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与第一大小不同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以及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三控制设备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通过以下述第二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在所述第二块区域中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二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基本上具有第二大小。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控制设备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对用于表示第二大小的第二大小信息进行记录以作为记录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7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对于每个第一大小而言通过执行下述层跳跃来以第一块区域为单位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层跳跃是改变用于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记录层。
13.根据权利要求7的信息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控制设备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第一大小信息记录到将用于对记录信息的记录进行管理的记录管理信息记录在其中的记录管理区中。
14.根据权利要求7的信息记录装置,进一步包括配备设备,该配备设备根据第一大小信息来配备控制信息以对记录信息的记录和重放的至少一个进行控制。
15.一种信息记录装置中的信息记录方法,该信息记录装置包括用于将记录信息记录到下述信息记录介质上的记录设备,所述信息记录介质包括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所述信息记录方法包括第一控制处理,用于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通过以下述第一块区域为单位来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所述第一块区域包括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以及位于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所述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以及第二控制处理,用于对所述记录设备进行控制以将用于表示第一大小的第一大小信息作为记录信息记录到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至少一个中。
16.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用于记录控制以对根据权利要求7的信息记录装置中所提供的计算机进行控制以使计算机起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和所述第二控制设备的至少一部分的作用。
全文摘要
一种信息记录介质(100)具有第一记录层(L0层)和第二记录层(L1层),记录信息可记录在该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中;以及多个第一块区域,每个第一块区域包括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105a)以及位于与第一记录层上的第一大小的记录区相对的位置上的第二记录层上的记录区(115a),并且每个第一块区域是对记录信息进行记录的单位,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至少一个包括将用于表示第一大小的第一大小信息(121)记录在其中的大小区域。
文档编号G11B20/10GK101023486SQ20058003126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17日
发明者片多启二, 吉田昌义, 谷川敏郎, 黑田和男 申请人:日本先锋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